《同学少年都不贱》是作家张爱玲创作的短篇小说,首次出版于2004年2月,中国大陆地区版本收录于小说集《
怨女》。这部小说被宣传为张爱玲的“遗作”,很容易引起误会。遗作是指该作者生前完成或未完的最后一部作品,而这部小说并非是张爱玲生前最后一部作品,而是“本该与《
色,戒》《浮花浪蕊》等同时面世的”(简体版《同》序,P7),仅仅是因某些原因未能在有生之年发表。
内容简介
《同学少年都不贱》讲述了
上海市某所教会女中赵和恩娟两个女生不同的生活经历和心理成长。学生时的同窗,无话不谈、彼此倾慕。毕业后,对婚姻的不同选择导致她们人生道路的不同。恩娟嫁给犹太人汴·李外,李后来入了美国内阁,恩娟随着富贵起来。而赵珏反对家人安排的婚姻,自己选择的婚姻也并不幸福,流落在外,过着窘迫的日子。两个昔年的好友都在美国,却很少来往。再见面的时候,一个是官太太,一个是自食其力的平民。再不能像从前那样亲密。
创作背景
1976—1977年,张爱玲在致
夏志清的信中表示已完成初稿的长篇小说《
小团圆》牵涉太广,需要改写,相当麻烦。以至于张爱玲将《小团圆》搁置,转而完成其它小说。1978年8月20日,张爱玲在致夏志清的长信中提到《同学少年都不贱》,称这篇小说除了外界的阻力,她也发现它本身毛病很大,已经搁开了。直到张爱玲去世,遗稿《同学少年都不贱》才面世。《同学少年都不贱》这个书名出自
杜甫的《秋兴八首》的第三诗中的一句:“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作了一点小修改。而杜甫的“五陵衣马自轻肥”也是有出处的,出自范云的《赠张徐州谡》这首诗中的一句话“裘马悉轻肥”,杜甫引用时也作了一点小修改,把“裘”改成了“衣”。
点评鉴赏
简评一
据
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转引南方都市报消息:张爱玲笔下的人物,无论是男子还是女子,都与别的作家笔触不同。这一次也不例外,除了芷琪、仪贞,还有赵珏和恩娟,关系微妙的四个女子,住在
上海市一所教会中学的同一间宿舍,在东三省丢了的年代里开始了她们朦胧的情愫。
简评二
小说大胆地触及同性情愫,仍是
张姓笔法,无人能模仿。写到赵珏倾慕赫素容时,赵在纸上写满了她的名字,“左手盖着写,又怕人看见,又恨不得被人看见”,不着一形容词,但入骨三分极为传神。赵瞥见赫素容上厕所,候着赫素容出了厕所,仍去坐她坐过的马桶,“空气中是否有轻微的臭味?如果有,也不过表示她的女神是人身”。相思抵达如此细微处,女子真是心细如发。
简评三
小说通篇不见伤感呀、惆怅这些死去活来的字眼,但这些情绪早已生在她的文字里,像叶的清香,慢慢地弥散开去,不过分张扬,又久久地挥之不去,读者的身心都会被这种味道包裹。张爱玲文字蕴含的暗香如同书中
林黛玉的体香,乃天生而成,静静散发,毫无匠人的痕迹,更没有“又红又专”的说教。
简评四
在文字里用眼神说话、用表情说话,提及女子的体形,也屡有惊人之笔。即便触及性事,也是言谈几句话带过,看似轻描淡写,实则惊世骇俗,女子在室外的收敛、在室内的肆无忌惮,几句话便一览无余,且不觉得猥琐,如吃饭穿衣般自然,但又不能回避。
简评五
生活走过万水千山,其实最终沉淀到心底的,是一种粗糙的痛感,深藏不露,在特殊的场景才跳出来刺人的眼,在同学得意两相忘的时候才疼痛。这是晚来的心境,每一个从同学少年的年纪里走过来,渐老去的人,都绕不过逃不过的心境,如此这般,才有偶尔的惆怅。《同学少年都不贱》所淡淡刻画的那种粗糙,爱了又不点破,欲说还休时最是动人。(来源:
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编辑:禹娟,作者:十三弦)
简评六
小说中对三四十年代教会女生性心理的露骨展示,对五六十年代海外知识分子人生选择的逼真刻画,在张爱玲以前的小说中都是从未出现过的。小说无疑带有某种程度的自传色彩,同时也巧妙地穿插了
美国左派女记者
艾格尼丝·史沫特莱、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等情节,显示张爱玲力图开拓题材,在更广大的背景上反映风云变幻中小人物的日常生活,塑造女主人公的独特性格和命运,从而也就使小说具有了时代风尚史和心态史的意义。
作品特点
作品主题
《同学少年都不贱》不仅将在《相见欢》中表露得十分隐晦的情感进行了详细的铺展,而且也表达了作者自己对于这种情感的解构立场。作者先将赵珏与恩娟、赫素容等人之间兼具友情和同性恋爱色彩的少女情愫置于一个封闭的教会女校空间内,然后又在世事变迁和人事纷纭的描写中不落痕迹地将这种情感一一解构。赵珏毕业后很快醒悟到赫素容对自己的利用,逐渐将这段情感在内心冲刷得干干净净;赵珏与恩娟的关系虽较为长久,但二人之间始终隔着一层难以冲破的“厚障壁”。赵珏与恩娟毕业之后的三次联系一次比一次清晰地显示出作者对这一情感的解构立场:第一次发生在恩娟出国之前,恩娟的少年得意和赵珏的不通世故使两人话不投机;第二次系赵汪离开大陆后写信给恩娟,得到的是尽职而有距离的回信,两人嫌隙渐生;第三次则是十二年之后,飞黄腾达的恩娟来看望赵珏,短短一顿午饭的时间,恩娟三次对赵珏的话表示不信任,赵珏对恩娟也由“刺耳”变为“刺心”。从无话不谈到话不投机到“有距离”乃至最后的“不通音信”,作者在不动声色间将纯真深挚的少女友情蜕化为令人时时感到被啮咬的痛苦的“蚤子”。
艺术特色
小说以中年女性的眼光回味女中时期的青涩生涯,并与后来变化万端的漫漫人生对照着写。贯穿其中的是张爱玲常有的以心写心手法,即用熟练精微的心理叙事来深入人物隐秘的心灵世界。小说采用的是全知叙述方式,从赵珏的视角展开,将读者的目光一步步引入人物内心的冲突、情感的微妙变化。小说的故事时间长达四十年,从三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作者越写越简,教会女中的生活还是顺序写下,有几处细节铺陈,后面几十年,只是借赵珏与恩娟的一次会面,由赵珏回忆了几段往事,跳跃点染。作者以这种白描手法,描写人物微妙的心理,表现人物闪烁不定的感觉状态和生存窘境。
作者简介
张爱玲(1920—1995),中国现代作家,原名张。原籍河北丰润,生于
上海市。5岁入私塾受教,1931年入读
上海圣玛利亚女校,1939年考入
香港大学文科,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返回上海。1943年发表小说《
第一炉香》《
沉香屑·第二炉香》,一举成名。1952年离开大陆去
香港特别行政区。1955年离开香港去
美国,1995年9月逝于
洛杉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
半生缘》《
小团圆》,中短篇小说《
金锁记》《
倾城之恋》《
红玫瑰与白玫瑰》和散文集《
流言》等。
出版信息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