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生缘》是中国现代知名女作家张爱玲创作的长篇小说。《半生缘》的前身为从1950年开始连载于《亦报》的张爱玲小说《十八春》,张爱玲晚年移居美国后对《十八春》进行了“去政治化”改写。1967年2月至7月,小说以《怅惘记》为题连载于《皇冠》月刊,约1968年(时间有争议),台湾皇冠出版社发行了小说的单行本,并改名为《半生缘》。
《半生缘》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旧
上海市为背景,以主人公
顾曼桢和
沈世钧的爱情故事为主线,讲述了几对青年男女的爱恨纠葛及其悲欢离合的命运。沈世钧和许叔慧是大学好友,毕业后在同一个厂子上班。在叔慧的介绍下,
世钧认识了顾曼,两个人在相处中互生情愫,但因曼桢的姐姐曼璐是舞女,两人的感情遭到了沈父的反对,世钧只能暂时压下心中的想法。叔慧也在陪世钧回南京时结识了富家小姐翠芝,面对翠芝热烈的爱意,叔慧深感两人的身份差距,只能选择不予回应。曼璐是家中的长女,她本是一个可以为了家庭牺牲自我的女人,但在经历了旧情人张豫瑾的刺激和因为不孕遭到了丈夫的厌弃之后,曼璐对丈夫觊觎着的妹妹
顾曼桢产生了怨恨,并设计让祝鸿才强奸并囚禁了曼桢。小说以此为转折点,几人的命运发生了变化。世钧误会曼桢另嫁他人,便在父母的安排下娶了自小相熟的翠芝,叔慧去了美国。当曼桢生下孩子逃离祝家时,却听说了
世钧的婚讯,只能黯然离去。数年后,曼桢和世钧再次相见,两人相顾落泪,故事在曼桢的“我们回不去了”中结束。作者在小说中对女性的命运给予了高度关注,谴责了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对女性的迫害,揭露了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悲惨处境。
《半生缘》一经出版,就在大陆、海外等地产生了巨大影响。小说笔触细腻,心理描写细致入微,人物形象丰满鲜明,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其更富艺术魅力。2014年,小说英译本出版,受到了广泛关注。此外,小说被多次改编为影视剧、话剧、舞剧、
歌剧等。随着小说的影响越来越大,有很多学者质疑《半生缘》抄袭了美国作家马宽德的《普汉先生》。张爱玲也曾对此作出回应,称《半生缘》确实参照了《普汉先生》,但同时她在小说中也表达了自己独有的想法。
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刚刚成立,社会矛盾冲突剧烈,国共之争,
社会主义新思潮涌入,但旧思想尚存,所有这些都处于不可调和的对立中。面对新时代,每个人都要做出自己的选择,这反映在小说上,就是离奇曲折的故事情节成了创作主流,而小说中
顾曼桢被强奸囚禁这一事件,正好是对时代趋势的一种回应。受社会主义建设新时局的影响,张爱玲一反常态,在小说中写了一个光明的结局——主角们最后到
东北地区参与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曼桢也有了新的开始,这也是张爱玲对时代政治的谨慎回应。不同于张爱玲以往创作中对情爱的细腻描写,《半生缘》中的情节内容带有明显的政治倾向。因此张爱玲晚年定居美国时,对《十八春》中带有政治色彩的部分进行了改写,将小说重新落脚于人性,并书名为《半生缘》。
个人背景
张爱玲出生于一个没落官宦之家,她的父亲是一个封建纨绔,沉湎享乐,对子女极度不负责任,还对少年张爱玲拳打脚踢,她的母亲虽然是一个拥有新思想的女性,但对子女漠不关心,留学归来后就抛弃了张爱玲。父母离异后,张爱玲的父亲再婚,张爱玲与继母关系并不融洽。悲惨的家庭经历,加之张爱玲在
香港大学求学期间经历过战乱,使得她偏爱写乱世里的故事。此外,张爱玲幼时便爱好文学,喜读《
红楼梦》《
海上花列传》等
古典小说,她的作品也受到了这些小说影响,带有一定的悲剧色彩。张爱玲笔下的各类人物都是她生活的映射:沈啸桐的封建古板与她父亲如出一辙;
顾曼璐对祝鸿才乡下来的女儿招娣拳打脚踢,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张爱玲对继母的不满。
版本探究
《半生缘》原名《十八春》,《十八春》从1950年至1951年2月连载于《亦报》,1951年11月由上海亦报出版社出版单行本。在新政治形式的压力下,《十八春》结尾采取了光明的结局。张爱玲晚年移居美国后,在异国他乡陌生的文化背景下,她的创作灵感受到压抑,因此开始对旧作《十八春》进行改写。脱离中国大陆的政治环境后,张爱玲回归文化本性,在小说中专注于情爱和人性的描写。1967年2月至7月,小说以《怅惘记》为题连载于《皇冠》月刊。约1968年(有争议),台湾皇冠出版社发行了小说的单行本,并改名为《半生缘》。
其中,最明显的变动是《十八春》结尾处建设东北的情节被删去,代之以主人公们继续在感情中挣扎,原书中的光明圆满结局也变成了悲凉的结局。《十八春》中有关叔慧和翠芝复杂心理的描写被删除,叔慧的人物形象被完全解构,只用了寥寥几笔带过。《十八春》中的政治话语被完全置换了,书中与国民党有关的政治背景都作了淡化处理,与此相关的内容也都被删除。此外,《半生缘》用词更加西化,张慕瑾的名字也改为了张豫瑾。
由于政治原因,《半生缘》一直未能在大陆出版。
改革开放之后,政治环境相对宽松,1987年2月,《半生缘》才由广州
花城出版社出版。
内容情节
沈世钧和许叔慧是好朋友,两个人都在上海的一个厂子里工作。
顾曼桢和叔慧在同一个办公室,通过叔慧介绍,曼桢和世钧认识了。时间久了,三个人熟识了,便经常一起出去吃饭。某次叔慧有事,只剩下
世钧和曼桢一同吃饭。在饭店中,两人知道了彼此的家庭情况,关系也更近了一步。这天,顾太太提起了曼璐的婚事,希望她能早点嫁人。曼璐跟母亲发了火,质问母亲是不是看不起她。曼璐少时曾经跟老家的表亲张豫瑾订过婚,两个人情投意合,但父亲去世后,曼璐为了养家做起了舞女,两人的婚约也不了了之了。没过几天,曼璐突然决定嫁给自己以前的一个客户祝鸿才。
不久,世钧收到了母亲沈太太寄来的信,便决定和叔慧一同回南京看望母亲。晚上,沈太太邀请石翠芝到家中吃饭。世钧和翠芝从小便认识,家里人曾一度为他俩做媒。饭后,世钧和叔慧送翠芝回家,并遇到了大学同学方一鹏。次日,方家派人来邀请世钧和叔慧,两人推脱不了便去了,结果翠芝也在。经过这两天的相处,叔慧察觉到翠芝对他的好感,但因两人身份的差距,只得作罢。回到
上海市后,
世钧和
顾曼桢的感情进一步发展,朦胧中两人确定了恋爱关系。有天,方一鹏来到了上海,他告诉世钧,大嫂爱咪想要撮合自己和翠芝。世钧将这件事告诉了叔慧,叔慧虽然觉得难受,但又无可奈何。
世钧向曼桢提出结婚,但曼桢担心自己的家庭会拖累他,于是婉言拒绝。曼桢回到家中,被母亲告知曼璐生病了。过了两天,曼桢到祝家去探望曼璐。曼桢临走的时候,祝鸿才回家了。祝鸿才想让曼璐把曼桢嫁给自己,曼璐听了大发雷霆。从那以后,祝鸿才对曼璐的态度急剧恶化。某天,顾太太和顾老太太在家里待着,张豫瑾突然来了。张豫瑾现在在一个县城的医院当院长,这次来
上海市是为了给医院选设备。曼璐误信了母亲的话,以为张豫瑾多年不结婚是因为对自己一片深情,于是在张豫瑾回乡前对其劝慰,谁知张豫瑾说从前的事很幼稚可笑。曼璐以为是张豫瑾受到了
顾曼桢的勾引才会这样,她心里对曼桢生起了恨意。
世钧的父亲沈啸桐病了,在母亲的央求下,世钧决定从上海辞职,留在南京照顾父亲。世钧给曼桢写信,希望曼桢和叔慧能来南京。周末,曼桢和叔慧结伴到了南京。沈啸桐看到曼桢,觉得她像自己当年认识的一个舞女李璐,但也并未多想。这时,方一鹏告诉世钧自己好像爱上了翠芝的女同学文娴,于是他跟翠芝解除了婚约。世钧的
舅父冯菊来到南京避寿,沈啸桐和冯菊荪谈起了陈年旧事,沈啸桐确定
顾曼桢就是舞女李璐的家里人,不由对曼桢产生了轻视。
世钧看到父亲的态度,也不敢再提自己和曼桢的事。
曼璐的病越来越重,顾太太和曼桢前去探望。顾太太身体不适回家了,留下曼桢来照看。由于受到旧情人张豫瑾的刺激,加之丈夫的冷漠,曼璐对曼桢的恨意更加深刻。为了保全自己的家庭地位,曼璐设计让祝鸿才强奸了曼桢,并把她囚禁起来。世钧到祝家寻找曼桢,曼璐却骗他说曼桢已经跟张豫瑾结婚。这时,沈啸桐病重去世,世钧只能赶回南京。孝期刚过,世钧在家里的安排下同翠芝结婚。
顾曼桢在祝家被关了一年,这天因为难产被送到了医院,并生了一个男孩子。在一个好心产妇金芳的帮助下,曼桢成功逃出医院。她去了叔慧家,却听到了世钧的婚讯,叔慧此时也准备去美国留学了。
曼桢找了个地方做会计,有天她遇到了曼璐的保姆阿宝,得知曼璐已经去世半个月了。她放心不下儿子荣宝,为了孩子决定跟祝鸿才结婚。世钧在上海的一个洋行找到了差事,翠芝便跟着他定居上海,两人生了一男一女。抗战结束后,叔慧回国了,世钧和翠芝准备在家里给他接风洗尘。
世钧来到叔慧家,却在这里看到了
顾曼桢。曼桢早已跟祝鸿才离婚,两人解释着从前的误会。另一边,叔慧已经到了,翠芝和叔慧叙说着这几年的经历。小说在曼桢的一句“我们回不去了”结束。
人物角色
顾曼桢
小说女主人公。顾曼桢出身贫苦,但独立自强,吃苦耐劳,她的成长环境使其具有十分强烈的尊严意识。除了正常上班外,曼桢还给别人做家教兼职,努力以一己之力撑起整个家庭。她敏感自卑,因为不想自己的家庭拖累世钧,几次拒绝了他的求婚。她思想先进,理智清醒,被祝鸿才强暴后,她并未受传统观念影响为自己失贞而羞耻,反而努力逃出祝家的牢笼;她刚毅坚强,得知世钧结婚的消息后,她一度失去对生活的希望,但她最后还是挺了过去,继续生活。然而,这样一个具有独立反抗精神的新时代女性标杆,却为了孩子选择回归家庭,嫁给祝鸿才。好在
顾曼桢没有自暴自弃,在短暂的堕落之后,她重新振作起来,与祝鸿才离婚,并争取到孩子的
抚养权。小说最后,曼桢时隔多年再次见到了世钧,但两人已经回不去了。
沈世钧
小说男主人公。沈世钧家境良好,独立自尊,他的身上具有一定的反抗精神。他勇敢坚强,因不愿服从父亲的安排,便切断了与父亲的联系,到上海自力更生。他心地善良,思想新潮,在与曼桢相爱后,他并未看不起曼桢的家庭,还曾几次提出要与曼桢结婚。但另一方面,他性格软弱,深受父权压迫,当父亲提到
顾曼桢的姐姐曼璐是舞女时,他退缩了,甚至劝说曼桢远离曼璐。
世钧抗争过,他想要与曼桢说清楚,结果却受曼璐离间,认为曼桢与豫瑾结婚,黯然离开。最后,世钧在家里的安排下,娶了石翠芝,并与其育有一儿一女。
许叔慧
世钧的好友。许叔慧外表俊秀,开朗外向,处事圆滑,能够很好地处理人际关系。他家境一般,大学的时候靠抄书赚生活费,但他父母关系和睦,家庭氛围良好。他理智冷静,骨子里非常骄傲,在南京见到石翠芝后,虽然心里对她也有好感,但想到两人悬殊的家境,他并未作出进一步的回应。在世钧和
翠芝结婚后,叔慧去了美国,并在那里认识了一个华裔女人,结婚之后又离婚了。回国后,叔慧与翠芝再次相见,两人淡然回忆起了着从前。
石翠芝
世钧的妻子。石翠芝是一个富家小姐,她与
世钧从小相识,两家人经常撮合他们的婚事,但她和世钧对彼此并没有爱情。翠芝在第一次见到叔慧时,就对他产生了好感,并大胆向他示爱。翠芝对叔慧的感情十分浓烈,甚至为了他打算孤身奔赴
上海市,并和未婚夫方一鹏解除婚约。她曾经勇敢反抗过,但最终败在了封建礼教观念的压迫下,听从家里安排嫁给世钧,并为他生了一儿一女。
顾曼璐
顾曼桢的姐姐。顾曼璐是家中长女,她的身上具有浓厚的家庭意识和崇高的牺牲精神,父亲去世后,她从中学退学,做舞女养活一家人。曼璐年轻的时候也是一个美丽善良的女孩,并与张豫瑾有过婚约,但为了养家,她牺牲了爱情和自我。随着年龄渐长,青春不在,曼璐只能做起了交际花,最后又沦落为娼妓。她在与祝鸿才结婚后,也想要安稳度日,但曼璐因打过两次胎再也不能生育,加之她拒绝了丈夫对妹妹的觊觎,因此遭到了丈夫的厌弃。此外,曼璐因误会
顾曼桢勾引张豫瑾从而对曼桢产生了恨意,丈夫的离心,旧情人张豫瑾的刺激,让她最终变成一个狠毒冷漠的人。为了保全自己的家庭地位,曼璐设计让丈夫强奸了妹妹曼桢。小说最后,曼璐重病去世。书中
顾曼璐对祝鸿才乡下来的女儿
招娣拳打脚踢,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张爱玲对继母的不满。
祝鸿才
曼璐的丈夫。祝鸿才从事交易所的工作,是一个暴发户。祝鸿才长相丑陋,贪财好色,他在乡下已有妻女,但又在城里娶了曼璐,此外还对曼桢有着非分之想。他为人凉薄,不负责任,对乡下的女儿不闻不问,妻子死后也并未替其处理后事。他骨子里深受封建思想的影响,认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因此在得知曼璐不能生育后,对其态度急剧恶化,动辄打骂。他卑鄙无耻,没有道德,在曼璐的帮助下,他强奸了
顾曼桢,并囚禁曼桢将近一年,让曼桢为其生下儿子。在小说中,祝鸿才的原配妻子和情人曼桢都死了,他的儿女与其也不甚亲近,这个肮脏虚伪的人也受到了应有的报应。
主题思想
张爱玲在小说中对女性命运给予了高度关注。《半生缘》中的时代背景,是20世纪三十年代的旧
上海市,尽管当时新思潮涌入
中原地区社会,女性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解放,但她们依旧深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在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中,她们的生存处境十分艰难。曼璐靠自己养活一家人,她的身上有一定的自我意识,但她依旧附庸于男权,以丈夫祝鸿才为中心,当她因不能生育遭到了丈夫厌弃时,她选择舍弃妹妹来留住丈夫;富家小姐石
翠芝也因门第差异不能与爱人叔慧结合;
顾太太更是深受封建伦理观念的影响,当她得知
顾曼桢被强暴后,第一想法是撮合曼桢与祝鸿才以保全颜面;而作为全书最具抗争精神的女主人公曼桢在生下孩子后,也选择了回归家庭。通过对男权社会中女性悲惨境遇的描写,作者写出了女性在父权制社会中内心的痛苦与无奈,谴责了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对女性的迫害,表达了自己对女性的深切关照。
艺术特色
心理描写
心理描写有助于表达人物内心的情感,增强小说的感染力。张爱玲擅长在小说描绘细节和人物心理,她对曼桢和
世钧在恋爱中的心理描写精细绵密,真实再现了两人在热恋中的情感变化。小说中世钧找到
顾曼桢丢失的手套,第二天将手套还给曼桢时,他心里的懊悔踌躇以及世钧去南京前,曼桢为他收拾行李时,他的心神不定,都体现了他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对曼桢产生了感情。书中其他人物的心理描写也入木三分。曼桢被囚禁后,世钧上门询问顾太太,顾太太“开门时紧张慌乱,谈话时心不在焉”,这段描写表现出顾太太担心事情败露,从而将她内心慌乱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这些心理描写使人物形象塑造更加丰满,增加了小说的灵动性。
比喻
张爱玲擅长在小说中运用各种奇思妙想的比喻。年后
顾曼桢穿着一件洗得泛白的蓝布罩袍,但此时世钧已经喜欢上了曼桢,因此在他眼里,这朴素的服饰变成了“一种线装书的暗蓝色封面”;祝鸿才迷恋曼桢,但当曼桢终于嫁给他后,却变成了“看着是一碗素虾仁,其实是
阳芋做的,木木的一点滋味也没有”;而翠芝和世钧结婚后,她的生活平淡乏味实在是“没有比在水果里吃到肉虫更惊险的事了”。这些比喻的运用,丰富了读者的想象力,提高了小说的艺术张力。
意象
张爱玲在《半生缘》中采取了
意象叙事。小说中“月亮”的意象出现了两次,第一次是在
顾曼桢和
世钧参加寿宴时,第二次是两人在月色下牵手,这两次的“月亮”都代表了两人之间那种朦胧的情愫。此外,曼桢家门口有位风雨无阻的“卖
豆腐干的老人”,随着老人的吆喝声渐远,正好照应了光阴的流逝。这些意象的运用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提升了小说的艺术魅力。
作品影响
中国影响
《半生缘》在大陆一经出版就引起轰动。不久后,小说就进行了影视改编。此外,《半生缘》还产生了不少衍生作品,除了进行影视改编,小说还进行了话剧、舞剧、
歌剧改编。
影视改编
话剧改编
2004年,由
林奕华导演,
胡恩威编剧,
廖凡、
刘若英、
海清主演,国家话剧院和
香港特别行政区进念·二十面体联合推出的
多媒体音乐话剧《半生缘》在香港首演。《半生缘》的舞台布置简洁恢弘,并运用了大量充满现代感的手法。此外,演员采取独白的方式朗诵原著的台词,恰到好处的传递了张爱玲原著的精神。
2012年9月,由胡恩威导演,张琦、沈磊、
徐漫蔓主演,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和香港进念·二十面体联合排演的多媒体音乐话剧《半生缘》在香港文化中心大剧院首演。与04年《半生缘》不同的是,这次话剧中加入了三段苏州评弹,不仅烘托了舞台气氛,又体现了苏州评弹这一艺术形式所具有的丰富想象力。之后《半生缘》节目组多次受邀巡演,广受观众欢迎。
舞剧改编
2012年,吴蓓将《半生缘》编排成舞剧,在
北京舞蹈学院演出。舞剧《半生缘》围绕四幕“梦”展开:幻梦、碎梦、倚梦、缘梦,随着演绎结束,曼桢和曼璐两姐妹的人生历程也完成。此外,吴蓓在剧中更加注重人性的探索,这也她自身对原著的一种解读。
歌剧改编
2004年9月,由
刘烈雄导演,刘志康编剧,
狄其安作曲的歌剧《半生缘》在上海兰心剧场上演。歌剧《半生缘》抓住
顾曼桢与曼璐的姐妹情和曼桢与
世钧的爱情这两条线来展开剧情,对原著中某些情节与人物做了删减,剧情更为紧凑。此外,《半生缘》中还吸纳了多媒体技术、形体戏剧等一些新的元素,使作品更具创造力。
国外影响
美国汉学家金凯筠历时6年将《半生缘》翻译成英文,2014年,《半生缘》英译本被企鹅出版社收录,进一步带动了张爱玲小说在海外的传播。
作品评价
张爱玲研究者
止庵认为:“张爱玲写小说始终注意捕捉看似普通的生活细节,充分加以思想与审美意义上的开掘,描写又非常细致准确,并且使之成为人物关系发展变化的要素。在《半生缘》前半部中,一系列生活细节在这方面甚至替代了通常情节所起的作用。”
作家张均评价:“《半生缘》对爱的微妙体验的捕捉,超越了她以前所有小说。在小说中,张爱玲用于世相讽刺的色彩大为减少,而将主要心力用于构造一曲惊人心魄的乱世之恋。”
相关争议
随着小说的影响越来越大,很多学者质疑《半生缘》是否涉及抄袭。事实上,张爱玲早在写给好友宋淇信中就已经做了解释,她在创作《半生缘》的时候,很大程度上参照了美国作家马宽德的《
普汉先生》。
《半生缘》和《普汉先生》在角色设置和人物之间的情感关系上高度相似。两位男主世钧和普汉都家境良好,最后都与青梅竹马结婚——石翠芝和凯。书中的两位女主
顾曼桢和玛文都出身贫寒,但积极向上。叔慧和比尔的配置也如出一辙,两人最后都因阶级差异没有与爱人走到一起。此外,两本书中的很多台词和细节也很相似。两位男主都曾向女主提出结婚,但都被拒绝了;甚至男主临行返乡前的台词都一模一样。
尽管两本小说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张爱玲在《半生缘》中也表达了自己独有的想法。第一,两本小说的叙事视角不同。《
普汉先生》站在主人公普汉的立场,通过普汉的回忆展开叙事;《半生缘》采用了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对
顾曼桢和
世钧的恋爱进行了细腻的描述。第二,张爱玲在《半生缘》中更加注重人物的心理描写,将人物的情感变化刻画得入木三分。第三,《普汉先生》中主人公普汉的爱情惨剧源于其自身局限性,而《半生缘》中的主人公世钧为自己争取过,只不过最后也屈服于现实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