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山位于福州市
鼓楼区中心,又称九日山,是福州
三山之一。据传,战国时期古民族
越国氏的一支居住于此,因而得名。汉代有临川何氏九兄弟在此炼丹修仙,故又名九仙山。闽越王
无诸曾于九月九日在此
宴会,因此也有无诸台、九日台等遗址。于山面积为11.9公顷,最高海拔为52.2米,上有
报恩定光多宝塔、补山精舍、
戚公祠、大士殿、摩崖题刻等众多古迹。2019年4月,于山进行了二十年来最大规模的改造提升,拆除东方书画社和周边建筑,复原定光寺前明城墙大台阶,重建浩然亭和第一亭。改造计划原定于2019年6月底完成,但受2019年夏季频繁
降水影响,延期至7月完工。2019年9月11日,改造后的于山举行开园仪式。2016年12月5日,
国家旅游局通报,于山风景区被通报批评。
发展历史
于山海拔52.2米,形似巨,最高点鳌顶峰。山上怪石嶙峋,林木参天,景色秀丽,历为游览胜地。古时山上有揽鳌亭、倚鳌轩、步鳌坡、应鳌石、接鳌门、耸鳌峰等六鳌胜迹和炼丹井、
于山九仙观、平远台等24奇景称大鳌24奇景,民国后因年久失修,逐渐荒芜。碑廊列有宋、元、明、清历代碑刻。1979年后,开始修复景点。主要景点有平远台与戚公祠、九仙观与天君殿、大士殿、
报恩定光多宝塔(即白塔)等。山上还有自宋代以来摩崖石刻100多处。
于山,又叫"九仙山"、"九日山"。相传
战国时有一支"于越族"迁居于此,因而将这座山取名为"于山"。传说汉 代有何氏九兄弟在山上修道炼丹,又名"九仙山",山上还有相关的古迹,如九仙洞、
于山九仙观、炼丹井等。于山又称"九日山",据说是汉武帝时闽越王无诸曾于九月九日在这里宴会而得名。历代于山为游览胜地。山上名胜古迹众多,有24景,如九日台、狮子岩、集仙岩、小华峰等。还有纪念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的
戚公祠、平远台、醉石、蓬莱阁,有严复读书处法雨堂。此外,还有不少小巧玲珑的亭,如万象亭、吸翠亭、补山精舍等。这些亭榭依岗峦起伏,隐约在松竹花卉之间,风景清幽,引人入胜。
报恩定光多宝塔寺和白塔,白塔寺,即
定光塔寺,初建于唐天佑二年(905年),是由闽王王审知创建,后改名为"万岁寺"。
五代十国时是
福州市名寺之一,明代嘉靖年间主要殿宇大多毁于倭患。现存建筑是在
爱新觉罗·旻宁至光绪年间重建,分
三大殿:天王殿、
大雄宝殿和法雨堂。大殿左右为华封堂、方丈室、客厅、僧舍。法雨堂是人们为纪念
后梁时寺僧义收"积薪自焚",舍身求雨而建的。说的是,五代后梁
贞明元年(915年),福州久旱无雨,禾苗不长,这时来了个游方僧义收,到白塔寺祈雨,他在寺前用木柴堆塔,自己坐在塔上,闭目合十,为民祈雨,3天后,约定时辰点燃柴塔,义收仍坚持不动,随着火焰升起,大雨骤降,义收安然无恙从火中走下。后来人们就建法雨堂纪念义收。法雨堂还曾是严复读书处,清朝
马尾船政学堂的校舍。
报恩定光多宝塔原名报恩定光多宝塔,是闽王王审知为其父母荐福,于唐天佑元年(904年)建造的。传说在辟基时,发现一颗光芒四射的宝珠,所以取名定光塔。初建时塔内砌砖轴,外环木构楼阁,是一座高66.7米的七层砖心木塔。每层的斗、云楣、栋梁、
栏杆都经过精雕细刻,塔壁和门扉还绘有
佛像。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塔被雷火焚毁。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重建时,改为七层八角砖塔,高41米。因为外面涂上白灰层,故称白塔。由塔内旋梯攀援登顶,可鸟瞰
福州市景色。从定光塔寺大殿东边石径,可以登上于山第一峰补山。山腰有一方形的万象亭,亭畔岩石盘立,重叠成趣。椅栏西望,乌山耸翠,古塔峭拔。
南宋词人
辛弃疾在任福州
知州兼
福建省安抚使时,
重阳节登九仙山,有《西江月》一词:"贪数明朝重九,不知过了
中秋节,人生能得几多愁,只有黄花依旧。
戚公祠是民国7年(1918年),为纪念
戚继光在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率兵支援福建抗倭而建。祠建在石岗之上,占地4100平方米。附近有平远台、
蓬莱阁、醉石亭、三山阁、吸翠亭、补山精舍等。五老岗、榕寿岩、
宋塔以及古今
梵文摩崖石刻等胜迹,隐存在千年
榕树、古荔、龙眼等花木之中,为于山风景区组成部分。
主要景点
于山位于福州城区中心
鼓楼区东南隅,相传汉代何氏九兄弟炼丹于此,因名九仙山。又以闽越王
无诸九日宴饮于山,取名九日山。又因古代有一支“于越氏”居此,俗称于山。位于福州古城东南隅,与乌山、屏山三山鼎 峙,全山面积11.9公顷,形若巨鳌,鳌顶峰海拔58.6米。山中原有自然景观二十四景,今尚存九日台旧址、平远台、炼丹井、廓然台等景点。山顶有闽国王氏宝皇宫旧址,宋为万寿观,又称九仙观。观之东轩是明代黄仲昭修《八闽通志》之地。又因观中供奉
福州市民间信奉的神祇王天君,俗称天君殿。殿前祀三清,后祀王天君;隔拜亭为双层楼阁,祀玉皇大帝。殿阁宏伟。山西南有建于清乾隆年间的大士殿,是辛亥革命福州革命军前敌指挥部旧址,现辟为福州市博物馆。西面还有白云寺、廓然台、戚公祠(祠内补山精舍是“闽变”会议旧址)、平远台、万象亭、醉石等景点。
山西坡有
报恩定光多宝塔,唐天佑元年(904年)
王审知为超度亡母所造。明嘉靖间毁于雷火;经乡绅
龚用卿、张经等出面募缘重建。塔七层八角,全高45.35米,外刷白灰,俗称“白塔”。是
福州市古城重要标志性建筑。塔南有塔寺,西有塔殿尚存。山北有金粟台,其余脉为
罗山县,是三山藏之一,建有法海寺;山东北鳌峰书院(今二附小),历史名人
林则徐等曾在此就读。此外,尚有明代
郑善夫的迟清亭、
徐火勃的红雨楼,以及现代科学家
高士其、原
中国国民党海军将领
李世甲等名人故居,均在于山北坡。于山南面原为古城外南较场,后改为
福建省体育场,现为五一广场。自汉以来,于山一直是福州古城传统的名胜游览地,今已列为历史文化保护区。
风景特色
于山历史悠久,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丰富,是镶嵌在
榕城市中心一块璀璨的明珠。多年,由于种种原因疏于管理,山上违章搭盖日益增多,而绿地面积逐年减少,美丽的风景遭到破坏,市民对此深感惋惜。1998年中共福州市委、市政府顺应民意,投资l000万元对于山实施“显山露水”工程,至此,于山定位为风景区,在“三山”中率先开始“还出于民”的整治工程。
1998年10月7市园林局即着手对于山实施“还山于民”的一期整治工程,拆除各种无观赏价值或违章建筑物4加0多平方米,使原来层层包围的古建筑露出了“
庐山”真面目;拓宽环山干道和登山石阶;改造兰花圃;增辟5块绿地;营造春夏秋冬四大景区。四大景区的春景区在南部,以杜鹃、碧桃等花木为主;夏景区在东部,以紫薇、石榴、扶桑为主;秋景区在西部,以桂花为主;冬景区在北部,以
腊梅树、山茶为主。整个景区绿化规划设计以植物为主,营造与景区相适应的
生态环境,使于山重现绿草如茵,花木扶疏的景观。
于山有丰富的古文化遗迹,特别是摩崖石刻很多,有据可查的从宋代以来的就有100多处。在整治工作中,
有关部门对此作出了调查并重新描红,还对-些石刻的周边环境进行清理,使石刻更明显地展现在游人面前。整理出的摩崖石刻有宋、元、明、清、民国、现代以及无法考证年代的共计84段。其中位于鳌顶峰(状元峰)上的
北宋淳浮化(990年)
吕文仲的题刻,被1964年印行的《于山摩崖石刻录》认为是“
福建省现存宋代摩崖石刻当此为最早”。在戚公祠的平远台岩石上镌有-道近代文学家郁达夫于1936年渴戚公祠时作的《满江红》词。1998年,中共福建省常委、福州市委书记赵学敏在九仙洞右侧题刻一大“寿”字,字径2.4米×1米,为
草书;同年,省人大常委主任袁启彤在狮子岩东壁上题刻“还山于民,福泽千秋”8个字,字径20厘米×25厘米,为行书。
于山二期整治工程主要是拆除于山靠五一广场一面所有遮挡景观的广告牌、违章搭盖等7丰富面向五一广场的山体景观;再是拆除协和医院南侧低矮建筑,并组织好通向白塔的景观线,建好沿线风景林。
旅游信息
乘车路线:
公交:2、16、101、106、122、125、 8、303、86、97、88路在于山站下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