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1927年,孙乾就读于广州培正学校,在该校完成小学、初中、高中学业。1927年秋,考入上海沪江大学政治系,次年东渡
日本入士官学校攻读工兵科,毕业后任广州燕塘军校教官。1931年任中山县一区公安分局局长。不久,奉召到南京任参谋部
上校参谋,后被派往
意大利陆军大学深造,归国后出任中央
陆军大学工兵教官。
抗日战争爆发后,孙乾任一八七师
少将副师长,率师转战粤北、湘赣,参与数十场战役,获
国民政府颁授
忠勤勋章和奖状。抗战胜利后,辞去军职,1946年底出任中山县县长。1949年赴台湾,后长期旅居
美国。1999年9月18日病逝。
在20世纪20年代,孙乾是一位活跃于中国球坛上的风云人物。1923年至1927年,孙乾在
广州市培正中学度过他的中学时代。当时的培正中学排球队正称雄
广州市,1.85米身高的孙乾既魁梧硕健又球艺高超,跳得高、挥臂快、扣得重、吊得巧,是球队的主力队员。起初,他被安排打后排,每次出战,他飞身扑救险球时鱼跃的雄姿往往使对方的扣球手为之叹服。后来,他担任主攻手,扣球落点刁钻,其威力就像落地开花的炮弹,使对方无法招架。因而,队友给他起了个绰号叫“炮仔”(粤语,即“小炮”的意思),传媒赞誉他为“孙拳”。1924年,中华民国第三届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运动会在武昌举行,培正中学排球队参加比赛,摘取桂冠。一支中学校队竞取得全国排球之冕,在我国排球史上是首次,这其中自然少不了主攻手孙乾的功劳。之后,孙乾被选入国家排球队,代表中国出席1927年在上海举行的第八届
远东运动会,不愿当“东亚病夫”的他与队友努力拼搏,结果中国队战胜日本队和
菲律宾队,夺得冠军。为祖国争了光,孙乾内心十分高兴。身为排球国手的他不但球精湛,球风也一流。他对教练十分尊重,他和他中学时代的教练林超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孙乾始终坚持打文明球,以技术制胜对方。他是个多面手,不仅擅长排球,篮球、足球、网球技术也相当不错,而且还是一个好骑手。1927年秋,孙乾考入
上海市沪江大学政治系。原属培正中学的梁国权、陆钟恩等篮球好手都在该校篮球队,新来甫到的孙乾即加盟校队,时高手云集的沪江大学篮球队纵横上海篮坛,战果赫赫。
次年,孙乾东渡日本入士官学校攻读工兵科,毕业后应邀担任广州燕塘军校教官。1931年
唐绍仪任中山县长时,曾聘其为县一区公安分局长,不久,奉召到南京任参谋部上校参谋,后被派往意大利陆军大学深造,归国后出任中央陆军大学工兵教官。
抗日战争爆发后,时任第七战区司令长官
余汉谋,因赏识孙乾的军事才能,请调其任长官部高级参谋,继又调任十二集团军通信兵团
少将团长、一八七师少将副师长。抗战期间,他率师转战粤北、湘赣,参与了数十个战役。抗战后期,日军为沟通中国南北铁路交通线,接连发动了打通平汉线、
湘桂铁路和粤汉线南段的战役,在1944年底至1945年初,驻湘、粤、桂的日军各一部,夹攻粤北,其中一路主力攻陷
英德市、曲江。当时,第七战区所属六十五军在
三南一带与之对垒,孙乾奉命率部驻
信丰县小红河一带死守阵地,掩护该战区所属部队及当时的广东省府直属单位往
江西省寻坞转移。由于小红河地势较差,当日军主力集中火力向孙乾部的阵地进攻时,无险可凭,但孙部官兵浴血奋战,决不退让,形成拉锯状态,敌我双方均伤亡惨重。孙乾督战于前线,临危不惧,指挥若定,使官兵勇气倍增,同仇敌忾,抵挡了日军的凌厉攻势。终于完成了掩护任务。随后,孙部奉命回调补充整训。为表彰孙乾在民族战争中的出色表现,
国民政府曾颁给他
忠勤勋章一枚,奖状一张。
抗战胜利后,孙乾曾赴上海拜见叔婆宋庆龄。之后,辞去军职,于1946年底出任中山县长。任内较关心地方建设。他认为
石岐街道作为县治所在地,缺少医院设置,便提出在安栏路南端原岐江医院旧址重新修建平民医院,并以其个人名义向本县的绅商和侨商发募捐函册,呼吁捐资,得殷商的踊跃响应,医院终于建成,方便了市民就诊。烟墩山上的中山纪念亭、竹秀园山岗的儿童新村等,也是在孙乾任内建成的。孙乾为人豁达,思想较开明,在任中山县长时,轻车简从,对参议会、商会、工会等社团及社会贤达
郑彼岸、郑道实等颇尊重,也甚重视社情舆论。他赏识有学问、思想开明的下属,对进步人士、民政科科长苏翰彦(
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十分信任。苏向孙推荐了赵约文(中共党员)出任县府建设科长,对解放前夕中山民主爱国力量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间接的帮助。
随着
中国国民党退守台湾,孙乾先赴台湾,后长期旅居
美国。人老思故土。
改革开放后,孙乾数度回家乡观光,看到家乡的变化,以及地方政府把孙家的祖屋、祖坟保护完好,甚感欣慰。他还始终惦记着祖国的统一大业,认为:“搞‘台独’不得人心,是炎黄子孙都不会答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