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子白描》是
陆越子创作的绘本,展示了他的绘画心得和实践经验。中国古代画论中,值得一读的作品大多是画家所著,总结了绘画实践的经验。《越子白描》以笔墨气韵为主,实践者必知之。陆越子倡导走近自然,捕捉生活瞬间,体会自然乐趣,久之可悟,豁然开朗,清新自然。通过深入生活,他的作品鲜活生动,实践是理解和体会“气韵生动”真意的关键。
翻开
中原地区古代画论,值得一读的无一不是画家所写的心得和体会,是绘画实践经验的总结。
晋朝人物画家
顾恺之写出了《论画》、《
魏晋胜流画赞》、《
画云台山记》提出了“以形写神”、“迁想妙得”的著名论点。盛唐山水画家
王维的《山水决》、《
山水论》提出了“意在笔先”、“咫尺之图写百千里之景”的创作方法。唐韩赣画马,认为“臣自有师,
皇帝内厩之马,皆臣师也”的“以马为师”之说。唐
吴道子作画时求裴曼舞剑为“观其壮气,可助挥毫”,体现了创作时隋绪的作用。
五代十国山水画家
荆浩著《
笔法记》、《山水节要》提出“气、韵、思、景、笔、墨”的绘画六要论。
北宋文同画竹,提出“
胸有成竹”;北宋
郭熙画山水要求了解“四时之景不同”,“朝暮之
变态不同”;
南宋苏轼提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元代
倪瓒作画“不过逸笔草草,
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明陈洪俊认为作画的最高境界是“气运兼力,飒飒容容”,如“周秦之文”、“至能而若无能”;明
沈周认为画面意的形成与表现“得之目,寓诸心。而形于笔墨”;明
徐青藤认为“画病,不病在墨轻与重,在生动与不生动耳”。
石涛的“搜尽奇峰打草稿”和著名的“一画论”成为画论经典。如此等等无一不出自画家之口。实践出真知,当是千古不移之真理。不精研笔墨,必不通画理;不深入生活,必不通造型结构;无创作实践,必不通经营位置。即使你熟读画史画论,写出长篇宏论,也只能是云遮雾罩,自圆其说,逃不出天下文章一大抄之怪圈,沦为不懂专业奢谈空洞理论的边缘人。你尽可以在其纯理论的游戏规则中研究黑白、争论是非,岂能犯规去对一线实践者指手画脚,评头论足,让定力不强的画者无所适从,难以下笔,其错莫大矣。况且,作为艺术家本身而言,艺术作品的形成是自我的,由于人与人性格、修养、环境的不同,其内心世界之差异普遍存在,画无定法,其艺术语言的形成各有特点。因此画家本人的实践经验和体会亦很自我,这样的经验对自己或同行或有参考和指导作用,读者可因人而异,各取所需,根本无需也不必强加于人。
因此,笔墨气韵乎,实践者必知之。走近自然,去捕捉生活的瞬间,去体会自然的乐趣,久之对则可悟也,豁然开朗,清新自然也。深入生活,其作品必然鲜活,不断实践,方能真正理解和体会“气韵生动”之真意。
南齐谢赫六法论首推“气韵生动”。对此论之解各各不一。有人把“气韵”二字同笔墨联系在一起,认为笔为“气”,墨为“韵”,笔生线,墨生韵。喻线条为人之骨骼,墨彩为人之脂肉,肉附于骨,故而骨生气、墨生情。如是,则重笔轻墨,笔有气而无韵,墨含韵而无气,谬也,岂不知人之骨架若无血肉筋骼相附,气从何来?绘画艺术源自何处?众所皆知,源自原始人的记事符号。原始状态的记事符号基本象形,用线条勾成,这在古代
岩画和考古中俱已证明。这种记事符号的文明进化向两个方向发展开来,继而形成了文字和绘画的双轨运行。文字一轨产生了记事和书法两种功用,绘画一轨产生了装饰图案和绘画。在中华大地上形成的
中国画艺术,即由原始记事符号发展而来,从原始的记事符号到今天的中国画艺术,唯一不变的是线造型。这种线造型的不断演进,形成了一种特立独行的抽象线条美,从而展现了中国画特有的魅力。
五代十国、宋以后没骨画(写意画)形式的确立和兴起,将这种特有的线进入到一种更自由、更抽象、更富有变化、更情绪化的表现形式之中,使中国画线条的工整严谨得到了拓展和延伸。物象的不同和情绪的变化产生的相互碰撞,使得用笔的变化和用墨的变化更加变幻莫测,扑朔迷离。其间,中国画和书法虽然是双轨运行,但从未各行其是,用线上的法和度基本统一,既“书画
同源”,又“书画同法”。既强调线条的浑厚凝重,又强调用线的飘逸、潇洒;既存在“屋漏痕”,又要有“拆钗股”。强调一笔线中应有枯湿浓淡大起大落的变化,又要求处理好“干裂秋风、润含春水”的矛盾。因此“气韵生动”中的气韵是指画面的气息和韵致的生动,是指线条中的风格和情调的生动。中国画是线的艺术、线是骨气、格调、风韵和情绪的结合的产物。画面中所谓的“秀骨清象”、“雍容华贵”、以及“清寒”、“邋遢”、“媚俗”、“简远”、“凝重”、“潇洒”等皆由画家的修养、人品、情绪、性格而成就的。所谓画如其人,字如其人,线条亦如其人也。这就是中国画之线条在世界艺术之林中特别高深莫测之魅力所在。
由于中国画是线造型的特性,中国画线条的气韵生动尤其重要。我在创作实践和教学实践中则有意强调对线条的训练,强调白描写生。凝练的线条、简淡的意境,记录了生活中物象的生命节律,记录了它们的晨风昏雾,捕捉了它们的欢愉之态、闲适之意,这里似乎浓缩了自然界的美的精华。随着一幅幅写生作品的完成,我对中国画的艺术语言的提炼又有了新的体会,对自然物象与线造型的碰撞又进一步加深了理解。通过写生发现了很多新的艺术语言,解决了很多造型的风格化、个性化问题。写生入境之时,仿佛听到了花的私语,体会了蕊的冲动,叶片的欢唱,枝条的律动。我感受到物我相融的乐趣,触摸到大千世界的淳朴,无邪和无欺。这种真性情真感受使悟对得到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