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元琰
杨元琰
杨元琰(640-718年),天宝时期州阌乡县人,隋礼部尚书希曾孙。他曾参与神龙政变,诛杀张易之张昌宗兄弟,拥护李显复位。后来,他历任安南副都护、蕲、蒲、晋、魏、宣、许六州刺史、凉、梁二都督、荆府长史等职务,政绩卓著。张柬之执政时,他被引为右羽林将军,与李多祚等定计斩张易之兄弟。李旦立后,他被迁为刑部尚书,封魏国公。李隆基开元初,他以太子宾客致仕,开元六年(718年)卒,谥曰忠。杨元琰伟姿仪,以器局见称,前后九度清白升进,累降玺书褒美。
简介
初生时,数岁不能言,相者曰:“语迟者神定,此必成大器也。”及长,伟姿仪,以器局见称。初为平棘令,号为善政。载初中,累迁安南副都护,又历蕲、蒲、晋、魏、宣、许六州刺史,凉、梁二都督,荆府长史。前后九度清白升进,累降玺书褒美。
长安中,张柬之代元琰为荆州市长史,与元琰泛江中流,言及武则天革命,议诸武擅权之状,元琰发言慷慨,有匡复之意。及柬之知政事,奏引元琰为右羽林将军。至都,柬之谓曰:“记昔江中之言乎?今日之授,意不细也。”乃结元琰与李多祚等,定计诛张易之兄弟。及事成,加云麾将军,封弘农郡公,食实封五百户,仍赐铁券,恕十死。
俄而张柬之、敬晖等为武三思所构,元琰觉变,奏请削发出家,仍辞官爵实封。李显不许。敬晖闻而笑曰:“向不知奏请出家,合赞成其事,剃却胡头,岂不妙也。”元琰多须类胡,晖以此言戏之。元琰曰:“功成名遂,不退将危。此由衷之请,不徒然也。”晖知其意,瞿然不悦。
及晖等得罪,元琰竟以先觉获全。寻加金紫光禄大夫,转卫尉卿。明年,李多祚等被诛,元琰以曾与多同立功,亦被系狱问状。赖中书侍郎萧至忠保明之,竟得免罪,又转光禄卿景云中,抗疏请削在身官爵,回赠父官。中宗许之,乃追赠其父越州长史李旦即位,三迁刑部尚书,改封魏国公。开元初,拜太子宾客致仕。六年,卒于家,年七十九。子仲嗣,密州刺史;仲昌,吏部郎中。
译文
小的时候,到了几岁还不能说话,看相的人说:“说话晚的人心神安定,他今后一起能成大器。”等到长大后,容貌伟岸,仪态不凡,凭借度量为人们所称赞。最初做平棘令,被人称为善于理政。载初年间,杨元琰凭借功劳多次升迁直到安南副都护,又历任蕲、蒲、晋、魏、宣、许六州刺史,凉、梁二都督,荆府长史。前后九度凭借品行纯洁升官晋级,朝廷多次降下诏书褒扬赞美他。
长安年间,张柬之代替杨元琰来做荆州市长史,和杨元琰泛舟江中,谈到武则天篡权,讨论武氏宗族擅权的情况,杨元琰讲话慷慨激昂,有恢复唐朝之意。等到张柬之参知政事,上奏引荐杨元琰为右羽林将军。到了京都,张柬之对他说:“还记得当年在江中说的话吗?今日对你的封授,意义巨大啊!”于是联合杨元琰和李多祚等人,定下诛杀张易之兄弟的计谋。等到事成之后,杨元琰被加封为云麾将军,封爵位弘农郡公,食邑实封为五百户,还赐予铁券,宽恕十次死刑。
不久,张柬之敬晖等被武三思陷害,杨元琰发觉事态有变,于是上奏请求削发出家,仍旧辞去官职爵位以及食邑实封。李显不答应。敬晖听说之后,嘲笑他说:“之前我不知道你是上奏请求出家,要是知道的话,就应当赞成这件事,剃去胡人的头发岂不是很好。”元琰胡须多胡人,敬晖用此来戏谑他。杨元琰说:“功成名就,再不隐退就会有危险。这是我出自内心的请求,不是无缘无故的啊。”敬晖知道了他的意思,很是吃惊而且心中不悦。
等到敬晖等被问罪,杨元琰最终凭借先知先觉而获得保全。不久加授金紫光禄大夫,转为卫尉卿。第二年,李多祚等被诛杀,杨元琰因为曾与李多祚一同立功,也被下狱调查案件的情状。多亏中书侍郎萧至忠为他保荐辩白,最终得以免罪,又转为光禄卿景云年间,向皇帝直言上疏请求削去自己所在的官爵,转而追赠父亲的官职。李显答应了他,于是追赠其父越州长史李旦即位后,杨元琰多次升迁,直到刑部尚书,改封魏国公。开元初年,杨元琰被拜为太子宾客,直到退休。开元六年,在家中去世,享年七十九。儿子杨仲嗣,是密州刺史;儿子杨仲昌,是吏部郎中。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简介
译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