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至忠开始为伊阙、
洛阳市尉,迁
监察御史。
李显神龙初以攀附
武三思被提拔为
御史中丞,迁
吏部侍郎。
景龙元年(707年)拜
黄门侍郎、同
中书门下平章事。景龙三年(709年),萧至忠升任侍中,并依附于皇后韦氏。
唐隆政变后,萧至忠又依附于
太平公主,被任命为
刑部尚书和
中书令,并被封为酂国公。
开元元年(713年),萧至忠与太平公主密谋叛乱的计划被揭露,
李隆基发动了
先天政变,诛杀了太平公主及其党羽,萧至忠也被处决。
707年(
景龙元年),太子
李重俊发动兵变,诛杀武三思,但最终兵败被杀。宰相
宗楚客趁机诬陷
李旦也参与兵变,
李显便命萧至忠审理。萧至忠哭诉道:“此前,天后欲立相王为太子,相王数日不食,请求让于
皇帝,其德行天下皆知。如今陛下贵为天子,怎么容不下一个弟弟呢?而要信人谗言。”唐中宗这才作罢。不久,萧至忠担任中书侍郎、同
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宰相。
709年(景龙三年),萧至忠升任侍中,监修国史,不久又改任
中书令。当时,宰相宗楚客、
纪处讷结党营私,
韦巨源、
杨再思、
李峤只求自保,无所匡正。萧至忠起初坚守本职,受到时人的尊重,后来也依附于韦氏,将女儿嫁给
韦皇后的表弟,甚至为死去的女儿与韦后的弟弟结冥婚。
710年(
景云元年),
李隆基发动
唐隆政变,诛杀韦皇后。不久,
李旦继位,是为唐睿宗,萧至忠被贬为
晋州刺史。当时,
太平公主权倾朝野,萧至忠便主动投靠太平公主。太平公主认为萧至忠的儿子在唐隆政变中遇害,他一定会心存怨望,可以帮助自己,便把他召回京师,任命为
刑部尚书、
中书令,封酂国公。
对于萧至忠依附太平公主的行为,很多人都进行反对。萧至忠的妹夫华州刺史
蒋钦绪曾对他道:“凭您的才学,何必担心日后不能飞黄腾达!最好不要作非分之想,钻营求官。”萧至忠不听。蒋钦绪叹道:“萧家九代卿族,至此一朝族灭,实在是可悲呀!”后来,萧至忠从公主府中出来,恰巧遇到
宋璟。宋璟道:“这不是我对您所期望的。”萧至忠讪笑道:“宋生说得很对!”说完便催马离去。
712年(先天元年),
李旦禅位于太子
李隆基,是为唐玄宗。713年(
开元元年),
太平公主与萧至忠、
窦怀贞、
岑羲、
崔湜、
薛稷等人密谋废立,决定在七月四日发动兵变,由
常元楷、李慈率
羽林军闯入武德殿,萧至忠则与窦怀贞、岑羲在南衙举兵响应。不料唐玄宗提前得知消息,抢先平息兵变。萧至忠逃入南山,数日后被捕伏诛,家财也被抄没。
萧至忠虽因谋反被杀,唐玄宗对他仍很欣赏。后来,唐玄宗任命
源乾曜为宰相,对
高力士道:“你知道我为什么提拔源乾曜吗?我觉得他很像萧至忠。”高力士问道:“萧至忠不是辜负了
皇帝吗?”
李隆基道:“萧至忠是治国之才,只是晚年做了错事而已,他起初不是非常贤能吗?”
萧至忠担任
御史时,
御史大夫李承嘉曾为诸御史道:“弹劾大臣不先向大夫请示,这合乎道理吗?”众人都不敢回答,只有萧至忠道:“依据惯例,御史台没有长官。御史,是皇帝的耳目,可以各自独立地弹劾,互相不必请示。如果弹劾要先向御史大夫请示,那么,弹劾御史大夫又该向谁请示呢?”李承嘉大惭,无言以对。
刘昫:① 至忠虽清俭刻己,然简约自高,未尝接待
太子宾客,所得俸禄,亦无所赈施。及籍没,财帛甚丰,由是顿绝声望矣。② 大帝、孝和之朝,政不由己,则天在位,已绝缀,
韦皇后司晨,前踪覆辙。当是时,奸邪有党,宰执求容,顺之则恶其名彰,逆之则忧其祸及,欲存身致理者,非中智常才之所能也。况元忠、安石、巨源、至忠、彦昭等行非纯一,识昧存亡,徇利贪荣,有始无卒,不得其死,宜哉!
宋祁:① 至忠始在朝,有风望,容止闲敏,见推为名臣。外方直,纠擿不法,而内无守,观时轻重而去就之。② 异哉,
李隆基之器萧至忠也,不亦惑乎!至忠本非贤,而寄贤以奸利,失之则邀利以丧贤,姻艳后,挟宠主,取宰相,谋间王室,身诛家破,遗臭无穷。而帝以乾曜似之,使当国,是帝举不知至忠之不可用,又不知乾曜之所可用也。或称帝不以罪掩才,益可怪叹。
《全唐诗》收录诗作九首:《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应制得馀字》、《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图应制》、《奉和幸安乐公主山庄应制》、《送张亶赴朔方应制》、《陪幸长宁公主林亭》、《陪幸五王宅》、《三会寺应制》、《荐福寺应制》、《陪游上苑遇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