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河
长江支流汉江的支流
天河,长江支流汉江的支流。以西河为正源,发源于陕西省山阳县境鹘岭东南侧的西照川镇(包括原东西照川乡),流经山阳县、湖北省西县境,汇入汉江。
天河在陕西山阳境内多为山区,开发利用较少,湖北郧西境内开发历史悠久,有千工堰、天惠渠等多处古老灌溉工程,新中国成立后还建有多处水电工程。
天河定名于汉代,是牛郎织女故事的发源地,在郧西县天河沿岸有许多历史文化遗存,该县开发有相应的旅游景区。
干流概况
天河干流,跨越陕西、湖北二省。
陕西段
在陕西省山阳县境,称谢家河,郧西县志谓:有东西两个源头:东河,在太平山东麓。源出王阎乡白岩沟,南流经鱼洞,至西照川镇(包括原东西照川乡)蛇颈垭与西河交汇。上段名双河市,中段名南水,下段称东河,全长17公里,流域面积139平方公里,落差280米,水能蕴藏3150。西河,源出天桥乡大岭南,至照川蛇颈垭与东河汇。全长23公里,流域面积127平方公里,流速每秒0.83米,流量每秒0.9立方米,落差330米,水力资源3140瓩。上段称天桥河,沿途峡谷长深,岩壁巨石,陡峭如门。下段河谷较宽,多弯道,弯处土地成片,土质肥沃。
两源在西照川镇(包括原东西照川乡)蛇颈垭相汇后,下段为谢家河,又名白岩河。谢家河自北向南流经山阳县境内,长38公里。
湖北段
湖北省郧西县境内,从山阳县西照川南侧葛沟口入湖北省郧西县,由北而南,两省交界处被称为薛家河,薛家河在香口与土门交界处注入沉溪河后才称为天河。经城关出天河口入汉江。全长69公里,县内干流长62.7公里,流域面积1142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32.5%,自然落差363米,河床坡度比降61.8‰。
河道特征
陕西省境内,上段峡谷跌宕,水流湍急,下段谷宽地阔,有大片稻田。
郧西县境内,分段概况:葛河口至水石门段,直径约7公里,河谷一般宽50-70米,两岸谷坡45度以上,谷底宽30-40米,全是岩岸。有小弯道28个,多为横向谷,谷形“V",地层坚硬,为厚层灰岩、白云岩大理石组成。沉溪河口至天河坪段,落差269米,长约10公里。河曲县发育,横向谷为主,一般0.5公里。六官坪至天河坪一带,谷宽约2公里。金钗石、石磊子沟口谷宽约200米。两岸分布不对称。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分布普通,土层肥厚。石门湾至天河口属峡谷段,长约25.3公里,落差63米,河道坡降小,岩石坚硬,水流平缓。沿岸边有黎家湾、刘家湾、彭家湾等河滩地。
水文特征
山阳县境内,流域面积438平方公里,落差310米,流速每秒1. 2立方米,年均径流量0.89亿立方米。水力蕴藏量7030瓩,可开发2000瓩。其支流近乎平行对称排列,形成扇形水系。整个流域均为林区,水土控制良好,枯水期不断流,汛期不易泛滥成灾。
郧西县境内,天河历史上最大洪峰3300秒/公方,发生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据实测最大流量2160秒/公方,发生于1975年8月8日。最小流量1.12秒/公方,发生于1978年5月。据1959-1980年计22年实测,平均流量为11.1秒/公方,平均年径流量4.69亿公方。据贾家坊站1959-1980年计22年中的16年观测,水位变化一般在0.35米左右。最高水位1975年8月为223.22米,最低水位1968年6月216.75米。含沙量最大1975年8月为4.32公斤/立方米,最小为0.108公斤/立方米,最大为最小的40倍。输沙量1964年最高为127万吨,1969年最小为9.9万吨,最大为最小的12.83倍。水能蕴藏量为4.77万千瓦(干流2.22万,支流2.55万),可开发为2.46万千瓦,已开发量0.4585万千瓦,占可开发量的18.1%。
主要支流
天河谢家河段的一级支流4条,自东至西次第是:
源头支流东河、西河。
晏坪河。在晏马乡,东北至西南流向,至陕鄂边界入谢家河。长13公里,流域面积43平方公里,落差699米,河谷多砂石,两岸土地少。
麻庄河。在石佛寺境。长16公里,流域面积84平方公里。西北至东南流向。至郧西县境入谢家河。上游有麻庄河水库,下游河床为片岩、页岩地貌。枯水期河水渗入地下,为季节性河流。
在天河流域的中下游,东面有一条支流杨家河和一条分流归仙河,西边有一条支流“麦裕河”(古名为美女河)和一条分流“仙河”。
航道航运
天河口,位汉江上游北岸,天河出口处,距郧西县城24公里。街道沿狮子头岩下,南北向而立。长约1华里。河口瑶族自治县西岸海拔180米,据氏家谱载:元称“天桥河口”,又名“柳树沟”。清咸丰三年(1853)发水,冲毁码头。同治年间上街属郧西,下街属郧阳区,此制沿至民国末期。
天河口为郧西第一大水路通道,各类进出物资在此装卸集散。船舶上通安康,下通武汉市,居民以水为生。清末民国年闻,市面繁荣,有茶馆、酒店、栈房、熟食、杂货、糕点、染坊、油坊、药铺、粮行、邮政、炮铺、银炉、屠宰、船运、缝纫、白铁铺等行业20余家,民国中后期,增至30余家,并设有亚细亚煤油公司。农闲季节,农民人市摆摊设点者尤多,民国十年(1921),汉江大水,比咸丰三年水位高3市尺,中街被淹。民国二十年后,天河又恢复繁荣景象,年吞吐物资约300余吨。输出以油桐、药材、火纸、龙须草、毛皮、猪鬃、柿子等大宗土特产为主。进口煤油、食盐、布匹、百杂货、大米等。港口常年停船30余只,有船帮20余户,船工80余人。民国三十年后,中国抗日战争紧张阶段,国民党16军医院、被服厂、五战区军需九分站运输队曾驻此,生意兴隆。解放前夕,水运及各类商业杂匠达200余户。
解放后,天河口全归郧西县辖。因实行土地改革,户户分地,农民响应上级号召,大多弃商务农,市场极不景气。两郧公路通车后,陆运逐步代替水运。20世纪70年代末,丹江口水库竣工,汉江水位上升,机帆船取代木船,加上襄渝铁路动工,天河口港水运又一度繁忙,市场又活跃一时。1983年名月1日汉江发大水。比民国十年高3市尺,水位178.592米,水漫杨泗庙院内1市尺。1981年天河口从狮子头山腰挖断,河水改道,原有河湾筑坝改田养鱼。1986年在原天河口修筑沙坝竣工,坝内修养鱼塘。
水利工程
河道治理
洋河滩堤,位于郧西县城西北4公里的天河干流两岸,属土门镇红庙、王家坪、上北隅、下北隅等村所辖。此处原为乱石荒滩。1957年改田700亩,因无堤护田,1958年全部冲毁。1965年8月动工修建新堤,工程分天河左右两岸。左岸从红庙咀到韭菜岩,做顺水石堤驳岸,长39.8米,内有北隅小平原。右岸从陈家院至桥子沟口,长1840米(护岸400米,石堤1240米),内有400多亩耕地及村庄。1966年春竣工,保护两岸老田2192亩,净增水田551亩,被列为郧西县内重要水利工程之一。
灌溉工程
天河湖北省郧西县境内,历史上建有多个灌溉工程:有:天河坪渠、千工堰、天惠渠等。
天河坪渠,渠首位于郧西县城南2公里的城关镇天河坪村悬鼓观下,源出天河。民国三十三年(1944)由乡民钟鹏程、王天喜发起兴修,受益田户按亩捐资并得到县长卢生桂支持。通水2公里。1950年继修,工程经费由县财粮科借包谷3000斤,银行贷款150万元(旧币),由受益农户按田亩均摊,1953年6月竣工通水。渠道沿天河长10公里,宽2米。灌田600亩,效益稳定。
千工堰,堰首位于距郧西县城北偏西7公里的寺坪对面老虎咀崖下,引天河水,由北向东南,经金钗石、红庙镇、燕子沟口至下北隅,全长7公里,流量1立方米/秒。全渠建筑物有渡槽3处,涵洞1处,灌田千余亩。因沿途多沟涧,遇山洪易决,每次修补需工千余个,由此得名。始建于明洪武初年。
天惠渠,渠首位于郧西县城北偏西方向1 公里的土门镇油坊岭村小寨子。引天河水,系无坝引水灌溉渠系。原名六官坪渠。初建于民国十八年(1929),到1984年底,沿渠先后建成电力提灌站7处,装机315千瓦,可取水浇地2000余亩。灌区内粮食单产由1956年的430斤左右上升到1000斤左右。
水电工程
天河电站,位于郧西县城北偏西15公里的天河中游土门镇王二沟村,系无调节引水式电站,净落差28.5米,单机过流每秒2.89立方米。装机两台630千瓦,总容量1260千瓦。设计年利用5000小时,年发电量630万度。1973年7月24日开工,1982年8月,全部工程竣工。1984年4月,两台主变并列运行,成为全县变压器并列运行最早的电站。同年,实行经济承包,效益首次趁过设计标准,年利用小时5556个,年发电705万度,年总收人43.64万元,年上缴纯利润21.17万元。
天河口电站,位于郧西县城南25公里的天河口村老虎洞,系天河干流末级水电站,径流式。装机同型号2台500千瓦,总容量1000千瓦。1988年11月20日开工。枢纽工程有自控翻板闸门拦河坝(全地区首建),控制流域面积1604平方公里;引水渠192米。引水隧洞345米(压力前池设隧洞内);主、副厂房各一栋;尾水渠1356米至天河口沙坝排水涵洞。
历史文化
牛郎织女故事源于春秋时的《诗经·大东》篇,经过几百年的演变,到西汉时出现了两个重大转变,先是西汉初年,刘邦当了皇帝,就把自己当汉王时汉中郡的节日织女会带到长安,改名七夕节。《西京杂记》记载了刘邦的宠妃戚夫人过七夕节的情形,“至七月七日,临百子池作于乐毕,以五色缕相羁,谓为相连爱。”,“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人俱习之,表明这个节日才刚刚兴起。
刘彻时期,根据古代星相地下的地貌和天上的天象是对应原理,“天河连汉江”,经过天象与地象的对应和搜寻,把当时汉中郡辖内长利县(湖北郧西)境内的里河改成了天河。里河,原意是指大山里的河。至于牛郎披牛皮上天的情节,直到500多年后的西晋时代才出现。
天河的源头叫天桥河,牛郎通天之桥的意思,位于陕西省山阳县天桥乡天桥村。天河的中游湖北省郧西县土门镇茨坪村,在宽阔的天河水中央,竖立着一座高16米、底部直径约10米的天然巨型大石柱,被命名为金钗石,意思是王母娘娘用这个金钗石朝地下一划,就有了隔开牛郎和织女的天河。在郧西玄鼓山山脊与天河交汇处,两岸的山顶上远在汉代就建有石公公(牛郎)、石婆婆(织女),后来毁于战火。《同治县志》记载,“石婆峰,在天马峰旁,山石峻峭,藤萝垂绿,微风吹舞,披拂可爱。”而天河与汉江交汇处叫天河口,就是“天河连汉水”的确切位置。魏晋以后,牛郎织女故事加入了牛郎披牛皮上天的情节,在传说中才以银河就取代了天河。
湖北郧西传承、建构“七夕文化”具有地理学、人类学、考古学、语源学、民族学、文化学、民俗学的根据。郧西几千年来处于较为封闭的自然环境和农耕文明背景之下,因而保留了几乎是原生态的民俗。天河流域有着悠久的农耕文明和厚重的“七夕文化”积淀,天河的“七夕文化”习俗与汉魏六朝宗所作的《荆楚岁时记》一脉相承。郧西人喝酒猜拳还有“七个巧”或“巧七”的叫法。以牛郎织女神话传说为核心的“七夕文化”,在中国相沿成习、家喻户晓。
旅游开发
2011年起,郧西县依托天河水景资源,开发了郧西县天河旅游区,景 区面积约12000亩,北至土门镇金钗石,南至天河坪河口,西至榆树垭,东至大尖山;包括七夕文化区、道教文化区两大分区。七夕文化区以“郧西古景、神秘天河、七夕民俗”为旅游特色;以“天河飞鹊桥,牛郎会织女,秀峰留神影,浪漫七夕情”为旅游主题;以观光游览、婚旅度假、休闲疗养、生态保护为主要功能,兼顾城郊文化公园性质。主要景点有:水体景观、天河广场、七夕文化广场、七夕故事园、时空隧道、世界最大人造月亮、人造星座、世界最大铜牛、最高的织女雕塑、韭崖新雨、摩崖石刻等免费景点,及玄鼓山景区——樱花谷、情人谷、相思园、桃花谷、桃花岭、四大爱情传说山庄、月阁、天河祭、水上乐园、儿童游乐园等收费景点,及天下第一真武铜像、养心院、玄鼓观、文化碑廊、九龙浮雕太子殿、吞月殿、鼓楼、山门殿、钟楼、玄鼓潭、巳蛇廊等道教文化区。并于2010年起,每年举办天河七夕文化旅游节。
参考资料
河 流.山阳县志.2014-01-07
目录
概述
干流概况
陕西段
湖北段
河道特征
水文特征
主要支流
航道航运
水利工程
河道治理
灌溉工程
水电工程
历史文化
旅游开发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