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莲
张永莲
张永莲,女,1935年2月20日出生于上海市,分子内分泌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
1957年,张永莲从复旦大学化学系有机化学专业毕业。1987年加入九三学社。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张永莲主要从事与精子成熟相关的附睾功能基因组研究。
人物经历
1935年2月20日,张永莲出生于上海。
1957年9月,张永莲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有机化学专业,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生化研究所,先后担任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
1983,1-1985,2 英国ICRF分子内分泌室进修。
1987年,加入九三学社
1988,7-1988,11 英国ICRF合作科研。
1989,7-1989,10 同上
1990,7-1991,2芝加哥大学合作科研。
1991,7-1992,1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合作科研。
1993,7-1993,11 英国ICRF科研合作。
1993,11-1993,12 荷兰ERUSMUS大学科研合作。
1995,1- 1995,7、美国北卡大学生殖生物学实验室科研合作。
1995, 7- 1996, 1 美国NIH 的NIEHS 细胞生物学实验室合作科研。
1997,1-1997,4 美国北卡大学生殖生物学实验室科研合作。
1999,9-9199,10 悉尼大学内分泌系科研合作。
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早期参与国防科研,80年代后从事雄激素作用原理的研究。 ⑴ 在雄激素诱导大鼠前列腺PSBP基因表达的机制研究中,证明了其作用发生在转录水平,并鉴定到4个调控元件和与之作用的反式,反式-己二烯二酸因子,提出启动子上的通用元件也与组织特异因子结合,为多元件多因子参与协同作用的论点提供了证据,是我国最早活跃在这一领域的科学家之一。⑵ 揭示了孤儿核受体RTR表达的时空秩序,完成其82Kb基因组脱氧核糖核酸克隆结构分析,为通过调控睾丸中精子形态变化的转录因子总枢纽来设计避孕药提供了可能。⑶ 附睾精子成熟相关的新基因研究取得了突破,在猴与大鼠中取得了13个新基因的全长cDNA (猴的工作与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合作),特别是发现其中的一个大鼠新基因Bin1b既与生育相关又是一个天然抗菌肽,是首次发现的与附睾特异内在防御系统相关的基因。
由于正值“反右”后期,分配到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各所的54名大学毕业生都先到上海西郊农村人民公社劳动锻炼9个月。回所后,她被分配在新成立的放射生物学实验室参加国防科研,为反对当时美帝国主义的核讹诈做科研上的准备。这是一项绝密任务,全室同志在室主任张友端教授的领导下,隐姓埋名,奋斗20年,做出了很大成绩。集体曾获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中国科学院上海市的重大科技成果奖
1978年底,该研究室一分为二,她转入性激素作用原理的研究。该课题不仅在计划生育、防治肿瘤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领域中至关重要,而且其作用原理本身就是研究激素如何调控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这一复杂生命现象的根本问题。当时国内开展此项研究的并不多。为填补国内空白,赶超世界水平,1983年,她被派往英国帝国肿瘤研究基金会(ICRF)分子内分泌实验室进修。在那里,张永莲系统掌握了基因调控研究的先进理论与技术。1985年回国后,从建立实验室至今,她克服了许多困难,处处以科学为重,埋头苦干,系统探讨了受雄激素诱导的大鼠前列腺PSBP基因的转录特性。由于研究对象的特殊性,用传统手段研究往往有一定困难,如英国ICRF实验室不得不在1987年开始放弃这一课题的研究。张永莲在总结了英国人失败的原因后,致力于建立几个新的研究手段,取得了成功,打开了这一研究的新局面。经过8年多的艰苦创业,课题组从一个原来的两人研究小组发展到10人,该课题组1990年被吸收入国家重点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张永莲的“雄激素对大鼠PSBP基因转录调控的研究”于1993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同时,她积极探索将基础研究中的新知识、新技术应用于临床实际,这些结果为前列腺病机制的阐明、临床诊断、区别良性和恶性肿瘤、指导前列腺癌治疗方案等都具有潜在的价值。她与上海妇产医院合作发现雌激素受体在中药“更年春”有效治疗更年期综合症中的作用,该成果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努力”是张永莲经常提到的一个词,她说努力也是她的个性,这种个性一半来源于家庭的遗传,另一半则源于她所受的教育。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党对年轻人的教育一直影响着她的生活。她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并为之不懈努力。2002年3月,张永莲在所里“弘扬科学精神,促进妇女成才”座谈会上说:“在我的心中一直有梦想。”上中学的时候,她梦想成为一个优秀的投篮手,经过努力,身高不足16米的她成为篮球队主力,她很自豪地说她曾经是名运动员。读大学,她是优等生,是要证明妇女能顶半边天,女性并不比男性弱。毕业时填写志愿,她在三个选项里写下的是同样的字:科研,科研,科研。她在那时就下决心进行自己的创造性工作。搞科研,她不喜欢重复,希望做别人做不到的事,选择富有挑战性、难度高的的课题,迫使自己用创新的思路和手段去解决,一旦成功就是大成果,为国家和人民谋利益。经过数年努力,她做到了。进入男性生育调控这片研究的“处女地”时,她已经60岁了,这种年龄,在不少人眼里是创新能力已衰,坐等退休了,但张永莲不服老,“就算是搏一搏吧,我还有50%成功的希望!”
20世纪末,国际舆论在总结过去、展望未来时认为:人类生殖健康是全球性战略研究项目,避孕不是缓解人口危机的权宜之计,后代在本星球上追求身心健康的生活方式才是永恒主题。人们对揭示生育调节机制的药物设计必须适应新的现实需求,有关人类生殖健康的基础研究必须有新的理论突破;重返基础研究,以新思路、新方法探索控制生育和出生缺陷是当前人口与健康研究的国际趋势。多年来,生殖生物学主要侧重于雌性生殖研究,对雄性生殖领域则涉足不多。目前所使用的避孕措施,包括安全绝育措施的实施,多以女性为主。事实上,男女双方都有避孕的责任,而且男性生殖调控在人口数量和质量控制两个方面都更具重要性;何况精子是最容易受环境影响而产生突变的细胞。加强雄性生殖研究,大力发展男性避孕措施,已经成为当今生殖生物学面临的第二项革命。随后,世界卫生组织和一些相关的基金会在美国北卡州召开会议讨论今后重点支持的科研方向;美国NICHD召开“男性避孕药在21世纪”会议,组织人力进行部署。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激发了她的爱国热忱,暗下决心:作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的中国人不能安于做一个避孕药试验地的现状,而更应该成为一个避孕药的原创地而贡献力量。在这种观念的推动下,她毅然将自己的研究领域转向男性生殖科学。
研究工作
从我国人口与健康的重大需求出发,在生殖生物学中亟待发展的男性生殖健康研究领域里,以重要的雄性生殖器官--附睾为研究系统,引进功能基因组蛋白质组等研究的新思路和新方法,集中研究附睾中与精子成熟等过程相关的基因和蛋白质,旨在揭示附睾在精子成熟、储存和防御等过程中作用的分子机制,为雄性生殖调控理论的发展和突破作出贡献,并为男性避孕药的研制、男性不育症的诊断治疗和日趋严重的性疾病传播防治等方面提供理论指导。
该实验室由张友端教授在1978年建立。
她于1989年退居二线作顾问后,由其学生张永莲教授担任课题组长。由于这是我国第一个从事这一飞速发展的领域的研究室。因此他们首先建立了各种激素受体的测定方法,并以培训班的形式向全国推广,以填补我国这一领域在研究和临床应用方面的空白。然后进行了雌激素受体的纯化,制备单克隆抗体等基础工作。同时筛选了研究激素作用原理的靶基因系统,通过对大鼠前列腺中PSBP基因表达的时空秩序以及雄激素影响下的特征,证明了它是研究雄激素对真核生物基因转录的调控机制的一个理想系统。通过对PSBP的C3基因启动子上的顺式调控元件和细胞核中的反式作用因子相互作用的研究,发现了启动子上的一些重要元件如:TATA盒和CCAAT盒上除了有一些通用因子与之作用外,还有组织特异的和雄激素调控相关的因子与之直接或间接地结合然后起协同作用。这些成果获得了1993年的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997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为了深入了解多元件,多因子的相互作用中的调控激发程序,该课题组进而开始研究基因转录活性与染色体结构的关系。此外,为了将基础研究与生物学重大问题相结合,他们已开始研究睾丸生精过程中及附睾对精子成熟过程中的基因表达程序的调控,以期能为男性健康生育调控的药物设计提供新的思路。近4年来,在猴与大鼠中就取得了15个新基因的全长cDNA)和27个新cDNA片段均被NIH基因库收录(猴的工作与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合作),而且分别在附睾的不同部位表达。这样一大批新基因的发现为双方附睾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最近发现其中在附睾头部上皮细胞特异表达的一个大鼠新基因Bin1b与生育相关、联合了香港中文大学陈小章教授,用他们的附睾上皮细胞培养系统证明了它确实是一个天然抗菌肽,这是第一个被发现的与附睾内在防御系统相关的基因。相关论文在今2001年3月2日出版的Science上发表。继而又发现它被分泌入管腔后与精子结合,使精子摄取到足够量的钙后,起始精子运动。
相关论文在2004年5月2日网络版的 Nature 细胞 Biology上发表。目前正联合所内外力量,优势互补,在此基础上趁胜追击,为我国附睾与精子相关的功能基因组学和男性节育和不育作出更大的贡献. 实验室已经和国际上的许多实验室有合作课题,遍及美国英国澳大利亚香港特别行政区地区。目前,课题经费来源有:参与国家973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重要方向项目,美国CONRAD和NIH Fogarty国际合作项目。
论文
1.Zhang Y-L et.al. (1998) Expression of germ 细胞 nuclear factor (GCNF/RTR) during spermatogenesis. 摩尔 Reprod. Dev. 50: 93-102
2.peng Li et.al. (2001) An Antimicrobial Peptide Gene Found in the Male Reproductive System of 家鼠属 Science 291(5509):1783-1785
3.Qiang Liu et.al. (2001) 灵长目 epididymis-specific proteins: characterization of ESC42, a novel protein containing a trefoil-like motif in monkey and human. 内分泌学 142(10):4529-4539
4.Gen-Yan Yang et.al. (2001) Differential Expression of CCAAT/Enhancer-Binding Protein-三角洲 (C/EBP-delta) in Rat Adrogen-dependen Tissues and Human Prostate Cancer. J. 男科学 22: (3) 471-480
5.Yuanxin Hu et.al. (2002) Get effective polyclonal antisera in one month. Cell Research 12(2):157-160
6.Zhi-Hong Hu et.al. (2002) Ident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new member of Sepin family HongrES1 in rat epididymis. Cell Research 12(5-6):407-410
7.Katherine G. Hamil, Qiang Liu et.al. (2002) Cystatin 11: A new member of the cystatin type2 family. Endocrinology 143(7):2787-2796 (SCI Impact factor 4.971)
8.Yuanxin Hu et.al. (2003) Androgen down-regulated and region-specific expression of Germ 细胞 Nuclear Factor in mouse epididymis. Endocrinology 144(4):1612-1619
9.Genyan Yang et.al. (2003) Analysis of Germ Cell Nuclear Factor Transcripts and Protein Expression During Spermatogenesis. Biology of 复制 68:1620-1630
10.Katherine G Hamil, Qiang Liu et.al. (2003) LCN6, a novel human epididymal lipocalin Reproductive Biology and Endocrinology 1:112 (14 Nov 2003)
11.Zong-Yao Zhou et.al. (2004) Spatial and temporal expression of germ 细胞 nuclear factor in murine epididymis. Asian J. 男科学 6(1):23-28
12.Chen Xi Zhou et.al. (2004) An epididymis-specific β-defensin involved in initiation of sperm maturation. Nature Cell Biology In press
人才培养
1998年以来,在附睾研究领域已培养了硕士生1名、博士生5名(其中2名为中美联合培养)。他们获奖情况如下:
博士生胡远新2003年获上海-联合利华公司研究与发展基金奖学金。
博士生李鹏获2001年度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和刘永龄奖学金.2002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
博士生刘强获2000年年度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化所所长奖,中国科学院”DI-AO’奖学金二等奖,宝洁奖学金,上海市优秀毕业生,2000年首届京港生命科学前沿研讨会优秀论文二等奖。
硕士生何彬1997年年度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化所所长奖,中科院”DI-AO’奖学金二等奖,
目前在学硕士生3名、博士生8名。
荣誉表彰
1993年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
1994年 上海市劳模
1995年 上海市三八红旗手标兵
1997年 上海市巾帼科技精英
1997年 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1998年 上海市科技成果二等奖
2000年 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分子生物学杰出论文奖
2002年 全国计划生育先进个人
2004年 上海市科技功臣
2005年 中国科学院第二届十大杰出妇女
2014年2月 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
个人生活
健康状况
张永莲小时候身体羸弱,同伴们踢毽子的时候,谁也不想带上她。回家后,她央求母亲做了毽子,偷偷在家练习,直到她发现自己终于掌握了一个、两个、三个,直至所有的花样,又到游戏时间,这次张永莲当着小伙伴的面,踢出了所有的花样,在大伙的欢呼声中,她牢牢记住了这种克服困难的胜利感。
婚姻家庭
张永莲的丈夫黄思义,从1980年开始,承接了照顾老人、孩子以及所有家务活,让张永莲能够全身心投入事业。夫妇俩育有一女黄薏已经参加工作了。
社会职务
人物评价
张永莲院士长期活跃在科研一线,瞄准国际科技发展前沿,为科学进步默默奉献、勇于探索、锲而不舍。张永莲院士通过讲述自己的科学梦与成才路,让社会公众,青少年学生更加了解科学、爱上科学,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张永莲院士是中国生物激素研究领域的重要开拓者。(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评)
张永莲院士是我国生物激素研究领域的重要开拓者。张永莲院士早期参与国防科研,20年默默无闻为中国核辐射放射病的防治及早期诊断做出贡献。2001年3月,张永莲院士首次在大鼠中发现一个与附睾内在防御统相关的新基因BinlbcDNA(登录于NIH基因库),举世瞩目,提高了中国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中的地位。(中国科学院评)
张永莲院士为探究生命起源、提高中国人口出生质量,一生钻研,上下求索。80多岁的张永莲院士步履不停,秉承“中国作为人口大国,在生殖健康上应有一些原创性的成果”这一信念,进军新领域,将基础科学和临床应用结合起来,让中国更多百姓和家庭受益。(《中国妇女》杂志评)
当选院士后,张永莲并没有止步不前,对于获得的种种荣誉,她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努力”是张永莲院士经常提到的一个词,努力也是她的个性,这种个性一半来源于她的家庭遗传,另一半则源于她所受的教育。(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评)
 事业的转变其实是一种思想的转变,张永莲院士把自己的这种转变归结为由“小我”到“大我”。(南华大学工会评)
张永莲院士通常是穿一件翻领的衬衫搭配正装,简朴又庄重。张永莲院士从不刻意装扮,每个人都能从她身上看到一种独特的美。(徐汇区女性评)
外界对张永莲院士普遍的评论是“大器晚成”。(《新民晚报》评)
参考资料
张永莲.www.93.gov.cn.2024-04-29
张永莲.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2024-04-29
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张永莲.上海科技党建.2024-04-29
王恩多与张永莲院士获聘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院士专家科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2024-04-29
张永莲.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2024-04-29
张永莲.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2024-04-29
张永莲院士荣获2017年上海科普教育创新奖“科普杰出人物奖”.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2024-04-29
张永莲.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2024-04-29
张永莲院士:做科研就要做第一个到达山顶的人.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员会.2024-04-29
张永莲.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2024-04-29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人才培养
荣誉表彰
个人生活
健康状况
婚姻家庭
社会职务
人物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