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臼集
石臼集
这是一部由刑撰写明末清初的诗集。《石臼集》前集九卷,后集七卷,共十六卷。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石臼集》前集九卷中的诗歌是血泪与怒火交融、痛惜与愤怒相织的结果,而后集七卷中的作品就是感叹兴亡,嗟叹故国的结晶。
石臼集
这是一部明末清初的诗集。此集是刑■撰写的。《石臼集》前集九卷,后集七卷,共十六卷。
刑■,字孟贞,一字石湖。因为他家距离石臼湖很近,所以他又号石臼,人称他为刑石臼。高淳区(今属江苏省)人。生于万历十八年(公元1590年),死于清代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其为人性格耿介,不贪慕荣华名利。一生不举,却以布衣之身傲世,但生活却贫困不堪。
三十八岁之前,他象当时的其他文人一样,固守“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想法,一心一意想走仕途之路。所以致力于科举考试。但由于种种原因,屡次参加考试都以失败告终。在经历了多次挫折之后,他参透了名利的虚无,于是放弃了举业,开始潜心研究诗歌。为增广见闻,他还多次游历吴、越一带。在游学过程中,刑■广交文友,并与当时的文坛上的名流,如陈子龙夏允彝施闰章钱谦益等人相交融洽,他的诗歌作品也深受他们的欣赏。王士■虽然并不认识刑■,但对他的诗才也极为推崇,并在《渔洋诗话》与《池北偶谈》中都提到:“新安吴兆非熊、程嘉燧孟阳二君之后,当以石湖刑■为第一人。”
由于欣赏刑■的为人与为文,所以王士■一直都很关心刑■的生活。当他知道刑■死后,他的妻子稚孙度日困苦,就授意他在高浮做县令的同乡李某为稚孙购买田产,保其衣食无忧。陈田在《明诗纪事》中也称赞刑■:“孟贞论诗,谓汉魏不可为,唐人惟不为汉魏,故能臻于极。孟贞五言取经唐人,而时涉柴桑藩篱,以幽秀淡宕为宗,得诸、韦之自然,兼韩、孟之刻厉。明季布衣,刑■第一,为确论。”短短数句点明了刑■诗作的特征,也清楚地表明了对他诗才的赞美。
《石臼集》是在刑■去世以后才编撰刊行的。刊刻行世的时间,大约在顺治钱谦益施闰章顾梦游等人为这部诗别集分别撰写了序文。乾隆初年,再一次刊行的时候,沈德潜又为其撰写了序文。
因为刑■去世后,施闰章曾经将他的遗作进行了收集整理与编定,所以这部《石臼集》或许就是施闰章编辑的。因为刑■曾居住在石臼湖旁,他本人又号为石臼,所以将他的诗集命名为《石臼集》。
《石臼集》前集九卷所编的诗歌是刑■作于明朝之诗,后集七卷编的是他作于清代的诗歌。前后集都是按体分卷的。前集中的作品包括乐府、五古、七古、五律、七律、五言排律七言排律、五绝、七绝各一卷,共收诗作一千四百三十三首;后集收诗五古、七古、五律、七律、五言排律、五绝、七绝各一卷,与前集相比,少了乐府、七言排律二卷,总共八百九十八首。
《石臼集》初刻于顺治,后来在康熙帝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又分别刊刻行世。乾隆年间的刊本,前面有宋和沈德潜的序言以及钱谦益顾梦游施闰章的原序,在集子末尾还有刑■的族孙刑恭在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51年)所作的《石臼集后序》。
人说“乱世出英雄”,其实“乱世亦出才子”。纷乱动荡的社会现实是最易激起人的不安定感,也最易触动人的心灵。对于那些本就身具文采灵性的诗人来说,凝聚于他们心中的感慨与激情就更为丰富了。
刑■生在明清交际的乱世,是他的不幸,生活不安,故国覆灭;又是他的大不幸,感时伤事,发而为诗。
由于刑■终身没有中举,出任仕途,因此他以“布衣”的身份,生活状况非常接近平民百姓,因而他对于民生疾苦,战乱带来的流离失所,都有着切身的体验。这些痛关肤发的生活经验促使刑■创作了大量念乱伤离、反映黑暗现实的诗篇。这部分诗歌带着刑■的怒气与怨气,因此其风格就显得凄清悲壮。其中有控诉清兵残暴的,如《广陵行》:“客言度江来,昨出广陵城。广陵西行十里,犹听城中人哭声。去年北兵始南下,黄河以南无斗者。泗上诸侯卷旌,满洲将军夸大马。马头滚滚向扬州市,史相堂堂坐敌楼。外援四绝誓死守,十日城破非人谋。扬州白日闻鬼啸,前年半死高杰。此番流血又成川,杀戮不分老与少。城中流血迸城外,十家不得一家在。到此萧条人转稀,家家骨肉都狼狈。乱骨纷纷弃草根,黄云白日昼俱昏。仿佛精灵来此日,椒浆恸哭更招魂。魂魄茫茫复何有?尚有生人来酬酒。九州不肯罢干戈,生人生人将奈何!”率直的语言,描绘出的却是一个充斥着鲜血、哭声、哀嚎、白骨、废墟的画面,画面中有生命被残害、有家园被摧毁,有诗人的痛惜,更有作者的愤怒。痛惜无辜的百姓死于战火,痛惜善良的居民远离故所,痛惜美丽的家园变成废墟。痛惜安乐的生活被毁于杀戮。种种痛惜综于一处是强烈的愤怒,愤怒于清兵屠戮扬州的暴行,愤怒于百姓、家园令人触目惊心的惨状:“此番流血又成川,杀戮不分老与少。城中流血迸城外,十家不得一家在。”血流成河,生灵涂炭。
《捉船行》则是令人悲愤地叙说了一个清官吏随意抓人捉船去运送清兵的惨剧:一个苍老憔悴的老船民为躲避战乱,带着两个儿子背井离乡来到异地,以为人运送货物来维持生存。有一次,当他的两个儿子驾船航行,途经长江流域时,被清军胡乱捉走,到黄河去运送往来的清兵,从此杳无音信,不知生死。只留下老船夫一人再无法承接运货的生意,无以为生,他只好重返家乡,拖着老迈的身躯雇佣在别人的船上来维持生活。本以为自己可以就此“安度”晚年,没想到五月间去淮南运送商货的时候,在长江上,又连人带船被捉去运送准备前往辽东的清军。诗中以老船夫父子两代人相同的命运来指斥清兵不顾百姓生死,胡乱捉船拉夫,给这些靠船为生的人们带来了多大的不幸,这分明也是对清兵的血泪控诉。除这些控诉清兵暴行的诗外,还有再现人民苦难现实生活的,如《水次见饥人》描写了战乱之中人民忍饥挨饿、朝不保夕的凄凉处境,刑■以《田圃》、《闵雨》、《忧旱》为题目一写再写的诗作也同样表现了这一主题。
刑■的诗主要学习杜甫的深沉豪迈,同时又吸收了韦应物柳宗元孟郊贾岛诸家之所长,从而形成了一种凄恻悲壮、清逸古淡的独特风格。这一诗风在《石臼集》中,更充分地表现在许多悼念民族志士,抒发亡国之痛的诗篇上,如《哭吴次尾》、《哭麻孟璇》、《故宫燕》、《和祖心游城南访方正学先生词》等。
《哭吴次尾》一诗以悲歌当哭:“九死聊将一羽轻,齐山真共首阳名。乾坤此日犹长夜,枉使伯夷叔齐号劣生。”极力赞颂了友人吴次尾不屈节事情的英雄气概。作于清顺治帝四年(公元1647年)的《故宫燕》一诗中,行文的笔触处处点染出对兴亡的慨叹;“君不见故宫燕,春雨秋风几回转。宫中风雨长茼蒿,飞入宫墙绕虚殿。穿帘度阁羽差池,尽日呢喃人未知。柳绿乍衔千尺絮,花开仍拂万年枝。玉阶寂寞■冷,画栋差池春燕影。岁岁营巢竟不成,春来秋去谁曾省。可怜此度秋风早,整顿毛衣犹自好。裴徊欲别未央宫,万户千门忽如扫。钟■何年去洛阳市,仙人辞汉泪成行。最苦西飞双燕子,回头不见旧宫墙。”刑■以燕子为喻而比拟原属大明的臣民,燕子秋飞尚不舍旧时殿堂,眷恋不已,更何况那感情充沛的人呢?生己养己的故土又怎么如此轻易的就忘怀了呢?
西飞的双燕再苦,也只是飞行中再回首时望不见了旧时的宫墙;而故国覆灭的人们呢?却是再如何也无法再见故朝繁盛之貌了。故土故国,有时就象母亲,有时觉得温暖却也并不特别,然而一旦失去就会切实体味到锥心刺骨之苦。故宫燕子恋故宫,明朝遗老怀明朝。不同的物类却有相同的感怀,而人却又没有燕子的自由。燕子可以“裴徊未央宫”明确地表现出自己的不舍,然而故园沦丧的人们却只能在当权的重压下,默默品味着对故国的怀念与亡国的辛酸。诗人在诗中赋予燕子以伤感之情,分明是在抒发郁积在胸中的感慨。
除这些缅怀故国的诗作外,五古如《九江城楼晚眺》、《溪行屡经与之友胡印度别处,兴哀赋比》,五律如《大胜关看落日》、《怀于皇》等也都是充分表现了刑■“幽秀淡宕、凄恻悲壮”诗风的佳作。
《石臼集》前集九卷中的诗歌是血泪与怒火交融、痛惜与愤怒相织的结果,而后集七卷中的作品就是感叹兴亡,嗟叹故国的结晶。
无论是愤怒的控诉,还是哀婉的眷恋,这种种亲明疏清的思绪表现,都是不能为清代统治者所容忍的。
仔细探究《石臼集》被禁原因大约有两个:一是诗集中表现了过于浓烈的,对明朝的怀念以及对入关清兵暴行的不满。正如陆锡熊在《进销毁违碍书籍札子》中讲到:“其自身入国朝,为食毛践士之人,而敢逞弄笔端,意含愤激者,尤天理所不容。自当凛遵训谕,务令净绝根株,不得使有只字流传。”食君之禄却敢违君之愿,自当不容于当朝。如此绝决,《石臼集》显然没有任何存留之地了。
另一个原因是《石臼集》卷首录有钱谦益所撰写的序文。因为与爱新觉罗·弘历(即乾隆)所恶厌之人钱谦益有关联,就必然要遭到被毁的命运。乾隆年间,凡是与钱谦益有联系的一切文字,都被列入必毁之目。陆锡熊的《进销毁违碍书籍札子》中有这样一段话:“又若钱谦益、屈大均吕留良等,诞悖已极。其言之散见他部者,固断不容稍有存留。”仅此一条之限,《石臼集》也必被列入抽毁之目,逃脱不了被禁的命运。可叹,如此一部融诸家之所长,清逸古雅、壮烈悲婉的诗集就在清廷文字狱的熊熊“烈焰”下,化为了灰烬。
所幸,今尚存康熙末年刻本。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石臼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