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甸镇,
四川省绵阳市盐亭县下辖镇,是四川省科学技术综合开发试点示范镇、四川省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和四川省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镇,被评为绵阳市文明城镇、绵阳市村民自治模范乡镇和盐亭县文明卫生城镇。
截至2020年11月1日,黄甸镇常住人口为21619人。
历史沿革
建制沿革
清末民初,辖境内设有黄甸场、
三元镇、定光场、利和场等场镇。
1940年,设黄天坝区,建黄甸乡、三元乡、定光乡。
1950年,设黄甸区;
1951年,建利和乡;
1955年,撤销黄甸区,辖区并入城关、富驿、八角区;
1960年,恢复黄甸区,辖黄甸、定光、麻秧、利和、三元五个公社,1961年增设净铭乡,属之。
1992年,拆区并乡建镇,由原黄甸、定光、利和、净铭四乡撤并组成黄甸镇。
2019年12月,撤销
三元乡,将其所属行政区域划归黄甸镇管辖,黄甸镇人民政府驻圣东路56号。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黄甸镇属浅丘区,地理坐标东经105度25分,北纬31度12分,
平均海拔438米,位于湍江河下游。北高南低为中高丘,沿湍江为中宽谷地貌,山脉呈南北走向。属
四川盆地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大陆季风气候较显著。
自然资源
土壤肥沃,
地下水丰富,主要矿藏为石油、天然气、
井矿盐等,有“油气聚宝盆”之誉。
行政区划
黄甸镇辖4个办事处,32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296个社。
下辖村
人口民族
2021年6月29日,
盐亭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黄甸镇常住人口为21619人。
政治
黄甸镇党政班子共10人,机关现有干部总数36人,其中男30人,女6人;公务员26人,工勤人员3人,事业干部7人。大学生村官10人。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按照“一二三四五”的工作思路团结奋斗(围绕一个主题:奋力推进黄甸追赶跨越大发展;抓住两条主线:党的
群众路线教育、经济建设;落实三项举措:项目驱动、试点示范、目标考核;做好四篇文章:强基础、兴产业、惠民生、保稳定;实现五大目标:努力把黄甸镇建成农业强镇、工商重镇、宜居城镇、畅通乡镇、和谐大镇),取得了较好成绩。镇党委政府工作连续6年荣获县委、县府目标考核
一等奖,多项工作任务完成情况位居全县第一或名列前茅。
经济
黄甸镇地处
盐亭县腹心,距县城18公里,幅员面积102.97平方公里,1992年由原黄甸、定光、利和、净铭四个乡撤并组成,耕地总面积32531亩,幅员面积和农业人口均列全县乡镇第二。黄甸镇结合该镇实际,围绕“解放思想,真抓实干,加快推进生态经济强县建设”,落实“四个抓”:一是抓新农村建设。乘势而上,加快推进
土地整理,力争将定光片区土地整理项目打造成全县特色项目工程和亮点地区;坚持把村社道路、水利建设、三网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头戏,进一步完善通镇通村公路网建设;立足粮油高示范区范创建。二是抓重点工作建设。促成成德南公司和高速路施工单位尽快履行协议,恢复借用道路,做好
绵南高速公路黄甸段10多公里征地拆迁安置补偿工作,协调解决好矛盾纠纷,建好黄甸发展快车道。三是抓小城镇建设。多方筹集建设资金,全面完成政府门面
犀牛广场建设;完成6条新街道的美化、硬化、亮化、绿化和管网改造,实现场镇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四是抓基层组织建设。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基层组织建设、党员队伍建设和干部作风建设。并且明确了工作目标,为实现“农业强镇、工商重镇、宜居城镇、畅通乡镇、和谐大镇”五大目标增添了动力。
2001年农村经济总收入实现5159万元,其中农业收入2488万元;林业收入34万元;牧业收入1458万元;
渔业收入15万元;工业收入72万元;
建筑业收入174万元;运输业收入93万元;商饮业收入212万元;服务业收入227万元;其他收入386万元。财政收入实现372万元。
围绕“蚕桑、畜禽、棉花、个体私营经济”四大支柱,突出
肉兔、
枣树两大特色,立足抗灾,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大力发展畜牧业和小家禽。1000亩大枣挂果投产,林果收入5.1万元。建立汪沟科技示范园区,改善大枣品种300亩。
小城镇建设进一步发展。改造了犀山街过境公路,
招商引资新建街房21间。整治街面3万平方米,拓展街面5万平方米,新增城镇面积0.5平方公里,美化、绿化街道2008米,彻底整改了城镇通讯线路、高低压线路和有线电视线路。新建35千伏
变电站,新建2.5公里输气管线,拓展农村天然气用户91改造成城镇城镇自来水站。小城镇建设总投资3500余万元。广电实现共缆传输,村通、社通率达100%。城镇发展私营企业5户,
个体工商户86户,城镇新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450人。城镇功能日益完善,市场繁荣,城镇兴旺。2001年创建县级文明卫生城镇。
2011年
绵阳市各地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意见》(中办发[2004]17号)和
绵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绵阳市村民自治模范单位命名实施意见的通知》(绵府办发[2003]49号)精神,积极开展村民自治模范乡镇创建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12年,
绵阳市政府授予“村民自治模范乡镇”称号。
黄甸镇把扎实推进农业产业化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产增收的“重头戏”,以此推动全镇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三举措”推进农业产业化。
一是巩固和提升定光片区生猪养殖示范带,建设年出栏千头生猪规模养殖场,切实把生猪养殖打造成畜牧业的支柱产业。
二是在素珠、安治等村集中成片打造500亩优质油菜高产示范片,集中实施600亩“优质粮油高产示范创建”,以此带动全镇高产、高质、高效农业的大发展。
三是投入专项资金120万元,实施三学村虎洞沟土地整治项目;引进业主投资,启动集生猪规模养殖、林下养鸡、水产养殖和生态观光为一体的立体生态农业园建设项目;投资2000万元,启动实施定光片区5个村连片
土地整理项目,为农业产业化大发展铺平道路。力争全年粮食总产达到12400吨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达1000元以上。
全镇以生态农业、商贸流通、仓储运输和农产品
加工业为主导产业,镇域经济发展初具规模。是
四川省首批省级小城镇建设试点示范镇,全省生态建设乡镇,全国防灾减灾示范单位,全省养老服务
社会化示范单位,省级安全社区。201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0813元。
社会发展以生态农业、商贸流通、仓储运输和农产品加工业为主导产业,是四川省首批省级小城镇建设试点示范镇,全省生态建设乡镇。2012年全镇
地区生产总值3.8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0.78万元。未来五年发展规划是:以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总目标,努力建设农业强镇、工商重镇、宜居城镇、畅通乡镇、和谐大镇,实现团结兴镇。
社会
文化广场
黄甸镇高标准开建全县第一乡镇文化广场
黄甸镇启动群众文化和应急避险广场建设项目工程,建成后的广场将成为全县第一、全市一流的乡镇市政广场。该项目总投入365万元,其中向上争取资金150万元,政府多渠道筹集资金80万元,向黄甸籍在外成功人士募集135万元,预计12月底竣工。该广场可容纳1000人休闲娱乐,3000人应急避险。
为了适应成德南高速开通和
绵南高速公路即将开建并在黄甸场口设出口的新形势,抢抓新一轮发展机遇,该镇决定优先打造“宜居城镇”,建设“万人小城镇”,采取向上争取资金、政府自筹资金、号召黄甸籍社会成功人士自发助建等方式筹集资金。已落实到位立项资金150万元、镇政府多渠道筹集资金80万元、本籍在外成功人士捐助30万元。此举受到县委、县府相关领导的赞赏和大力支持,后续工作正紧锣密鼓进行。
该广场自开建以来,群众热情高涨,积极响应政府号召,自愿为广场建设出资、出力,为把该镇建设成“宜居城镇”,早日完成黄甸镇“五个镇”建设目标添砖加瓦。
文化
黄甸镇
人文地理与云溪、富驿、大兴、林山、
永泰县、三元、麻秧、黄溪、玉龙、五龙等10个乡镇和工业园区接壤,全境呈浅丘地貌特征,土壤肥沃。主要河流湍江全长26公里;主要交通干线义盐路境内长23公里,成德南(成巴)高速公路境内长度11.3公里;
绵南高速公路境内长10余公里。著名文化旅游景点
道教发祥地真常观、佛教胜地
常乐寺、记录
黄帝嫘祖故事的黄阁府和功梓山、文化名人之乡剑清故里、大楼街等。
地名来历
黄甸镇:地处
盐亭县腹心,称谓由来古时,本地多崇山峻岭,因湍江千百年流淌冲刷,于现场镇周边形成开阔地带,每到收获季节,平坦的大甸上一片金黄,故名曰“黄甸”。历史上为历届建制区、乡、镇行政机关所在地和经济文化中心。相传清
乾隆本地财主
黄天化在此设客店,客似云来,久而成规模,遂将原场镇由赶场垭(罐耳垭)迁至此处,以
人名冠之,谐音为“黄天坝”,又曰“黄店”,后改为黄甸。黄甸镇庙岭岗爱晚亭
定光:明代建有定光寺,
清代兴场名定光场,民国29年建乡而得名。
利和:民国10年左右兴场,1951年始建乡,利取“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之义命名。
净铭:清
乾隆时建有净坪寺,寺内钟上有铭文,1961年建乡时取其意命名。
三元:原名三元场,乃清代乡绅范裕文应乡民之愿,将原赶场的会仙坪、保安场集市迁于莲花岭下蒲家嘴兴建之场。因处于学堂山、庄子山、元包山“品”
字形山间,浑元壮丽,地势开阔平坦,故取名“三元场”,寓意地灵人杰,人才辈出,连中三元(解元、会元、状元)。
犀牛简介犀牛是陆生生物中最强壮和体形最大的动物之一,现主要分布于非洲和东南亚,是最大的
奇蹄目动物,也是仅次于
大象体型的陆地动物。其皮厚粗糙,毛被稀少,耳呈卵圆形,头大而长,颈短粗,唇延长伸出,头部有实心独角或双角,体壮力大,喜独居,是原始力量的象征。因为
犀牛角的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极高,它们受到人类的大肆捕杀,存量非常稀少,属一类国际保护动物。
犀牛望月语出《关尹子·五鉴》:“譬如犀牛望月,月形入角,特因识生,始有月形,而彼真月,初不在角。”传说
犀牛原来是天上的一位神将,受
玉皇大帝的指派,向下界传达起居规范,要求人们“一日一餐三打扮”,意思是注重礼仪,少食甘味。而犀牛到花花世界后被扰乱了心神,将玉皇大帝的旨意传达成“一日三餐一打扮”,把天帝的意思全弄反了。天帝大怒,将其罚下天界劳作。由于它思念天宫生活,一到晚上就抬头望月,这就是“犀牛望月”的缘起。
心有灵犀传说
犀牛角之中有白纹如线,直通两头,感应灵敏,有种种灵异作用,如镇妖、解毒、分水,等等,故称“灵犀”。后因以比喻两情相悦、心意相通。
唐朝李商隐《无题》诗中“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形象描绘了灵犀的作用,成为千古绝唱。
交通
湍江流经黄甸场镇2个社区和7个村,全长25公里。县道义盐路途经场镇和素珠等6个村,长23公里;
成德南高速公路途经黄甸7个村,长度11.3公里;规划建设中的
绵南高速公路途经黄甸5个村,长10余公里,并在距场镇1公里处建“石梁湾黄甸互通”,由该互通前行3公里即与成德南高速公路交汇互通。
旅游
旅游景点
真常观
真常观位于盐亭县黄甸镇义和村宝珠山上,坐西向东,始建于元代,后历代均有现存的建筑存建筑建于
清代。占地面积1800平方米,
建筑面积971平方米。为双重四合院布局。沿轴线由前山门、戏楼、
正殿和厢房组成。后殿、侧殿组成第二个天井。前殿面阔三间20米,进深三间11米,
歇山顶抬梁式梁架。正殿
台基由条石砌成,高3.3米,垂带式踏道11级,檐下存四铺作斗拱六朵,正殿面阔五间宽23.7米,进深10米,高8米,抬梁式梁架。左右厢房各面阔四间12米,进深5米。是当地信教群众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据史料记载,
真常道观始建于
东汉时期,最先命名为“开天辟地真常道观”,后由于时代变迁和战乱纷飞被毁坏,隋初重建,
隋唐兵乱又火烧,夷为平地。
李世民时再次修建,
安禄山反唐时烧前殿。
宋朝时扩建,后遭
李自成、烧毁献忠部烧毁后殿。清嘉庆时再次重建。
真常道观经历代续建,到
元朝年间,已形成占地面积1800平方米、有宫殿式四重大殿、双层式木头
砖雕房子等房屋共165间,其房屋结构和雕刻技术有巧夺天工之势,充分展示了古代工匠的设计和精湛高超建筑水平。
笼子寨
川北名山“笼子寨”此寨位于场镇东南,是明代乡绅百姓为防御兵匪所建,寨顶长约200米,宽100米,寨周围凿成悬崖峭壁,峭壁高20多米,只有寨东石门一道,曲径可上,寨顶边缘筑有炮台掩体,挖有一人多深的战壕,寨下两端挖有10多米宽的大部分。虽大部分分残破不堪,但当年的风貌依旧。远观此寨竟然是一顶清代官帽,又名官帽山,文人雅士游览于此。
笼子寨在清朝和中华民国有
杨太虚先生等名道巨儒隐居于此,他通医道,长经史,善诗词,创
草书龙蛇体,当年奔走募捐办学,著书立说,有《黄老三篇》、《韬晦录》,医书《
一壶天》、《丹渊集》、宗教书籍《三教统宗》,川中子弟云集此山。后来其女儿杨淑辉满腹经纶,博学多才,守护常住此寨中,2003年逝世,其孙女继续守护常住至今,寨中有杨太虚悬棺墓,
清代瓦房木屋两座,参天古柏几十株。
位于乡场镇东南,与笼子寨相对,同属安柏山脉,是通往笼子寨的必经之地。会仙观由于隋由古有七座正殿组成六个庙院,相连成片,其中字画藏书等有价值的文物丰富。相传一千多年前,此地有个叫安柏的穷书生,博学多才,精通医术,在山上治病采药,后来在此见到
八仙聚餐喝酒,八仙邀请他喝酒,他以为是偷来的,不肯享用美味佳肴,后八仙赞扬他穷不忘本,正直无邪,点化他,又请他吃菜饮酒,之后白发变青,皱纹消失。后乡感谢得知,感谢感八仙和安柏恩德,集资于会仙处建立
庙宇,取名
会仙观。解放初有名道谭一元,现有在
青城山修道二十多年鹤发童颜的江昌润道士练功传教,道士数名,四进院落,四个正殿,茶室、厢房、食堂数间,灵气不衰;每年农历
上巳节,十里八乡的人们都要来赶庙会,逢年过节香火繁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