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虚中(761年-813年),
唐朝命理学家,出身陇西李氏仆射房,字常容,
魏郡(今
大名县)人,北魏侍中李冲的八世孙。他
进士及第后,历任秘书正字、
监察御史、
殿中侍御史等职。李虚中精通
道教和五行算命,是中国历史上最早使用“四柱八字”来算命的人,也是八字算命的集大成者。他的命书《李虚中命书》虽然并无著作传世,但被宋人杜撰并广泛流传。李虚中的贡献在于让算命登上学术宝殿,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
李虚中病逝后,他的好友诗人
李贺邀请
韩愈为李虚中撰写墓志铭《
殿中侍御史李君墓志铭》。后世把他推为星命之祖,世传《李虚中命书》三卷、署名“鬼谷子撰,虚中注”。
北京科技大学出版的《出生时间与命运》,认为李虚中是八字集命的其中一个集大成者。
其十一世祖冲,贵显拓跋世。父恽,
温县尉,娶
陈留郡知府薛江童女,生六子,君最后生,爱于其父母。年少长,喜学,学无所不通,最深于五行书。以人之始生年月日所直日辰支干,相生胜衰死王相,斟酌推人寿夭贵贱利不利,辄先处其年时,百不失一二。其说汪洋奥美,关节开解,万端千绪,参错重出。学者就传其法,初若可取,卒然失之。
星官历翁,莫能与其校得失。
进士及第,试书判入等,补秘书正字,母丧去官。卒丧,压太子校书。
河南郡奏疏授伊阙尉,佐水陆运事。故宰相郑公余庆,继尹河南,以公为运佐如初。宰相武公元衡之出
剑南道,奏夺为观察
推官,授
监察御史。未几,
御史台疏,言行能高,不宜用外府,即诏为真御史。半岁,分部东都台,迁殿中
侍御史。
元和八年四月,诏征,既至,宰相欲白以为起居
舍人。经一月,发背,六月乙酉卒,年五十二。其年十月戊申,葬
洛阳市县,距其祖渑池令府君侨墓十里。昆弟六人,先君而殁者四人。其一人尝为郑之荥泽尉,信道士长生不死之说,既去官,绝不营人事。故四门之寡妻孤孩,与荥泽之妻子,衣食百须,皆由君出。自初为伊阙尉,佐
河南省水陆运使,换两使,经七年不去,所以为供给教养者。及由蜀来,辈类
御史皆乐在朝廷进取,君独念寡稚,求分司东出。呜呼,其仁哉!君亦好道士说,于蜀得秘方,能以
汞为黄金,服之冀果不死。将疾,谓其友卫中行大受、
韩愈退之曰:“吾梦大山裂,流出赤黄物如金。左人曰,是所请大还者,今三矣。”君既殁,愈追占其梦曰:“山者艮,艮为背,裂而流赤黄,疽象也。大还者,大归也。其告之矣。”妻范阳
卢氏县,郑滑节度使兼
御史大夫群之女。与君合德,亲戚无退一言。男三人,长曰初,协律;次曰彪;其幼曰还,适三岁。女子九人。铭曰:不赢其躬,以尚其后人。
《李虚中命书》旧本题鬼谷子撰,唐李虚中注。虚中字常容,魏侍中
李冲八世孙。
进士及第。
元和中官至
殿中侍御史。
韩愈为作墓志铭,见于《昌黎文集》。后世传星命之学者,皆以虚中为祖。愈《墓志》中所云,最深五行书,以人之始生年月日所值日辰支干相生胜衰死
王相斟酌,推人寿夭贵贱利不利,辄先处其年时,百不失一二者,是也。然愈但极称其说之汪洋奥美,万端千绪,而不言有所著书。《唐书·艺文志》亦无是书之名,至《宋志》始有李虚中《命书格局》二卷。
郑樵《艺文略》则作李虚中《命术》一卷,《命书补遗》一卷。
晁公武《
读书志》又作《李虚中命书》三卷。焦氏《
经籍志》又于《命书》三卷外别出《命书补遗》一卷。名目卷数,皆参错不合。世间传本久绝,无以考正其异同。惟《
永乐大典》所收,其文尚多完具,卷前后亦颇有次第。并载有虚中自序一篇,称
司马季主于壶山之阳遇鬼谷子,出《逸文》九篇,论幽微之理。虚中为掇拾诸家,注释成集云云。详勘书中义例,首论六十甲子,不及生人时刻干支,其法颇与
韩愈墓志所言始生年月日者相合。而后半乃多称四柱,其说实起于宋时,与前
文殊菩萨相谬戾。且其他职官称谓,多涉宋代之事,其不尽出虚中手,尤为明甚。中间文笔有古奥难解者,似属唐人所为。又有鄙浅可嗤者,似出后来附益。真伪杂出,莫可究洁。疑
唐朝本有此书,宋时谈星学者以己说阑入其间,托名于虚中之注《鬼谷》,以自神其术耳。今以其议论精切近理,多得星命正旨,与后来之窈渺恍惚者不同,故依晁氏原目,厘为三卷,著之于录,以存其法。而于其依托之显然者,则各加案语,随文纠正,俾读者毋为所惑焉。
夫造命书,先贤已穷尽天地精微之蕴而极矣!自唐李虚中
释一行、宋徐升东斋、明王诠醉醒子诸公,登觉渊海渊源,其理雷同,至矣!尽矣!无非木火土金水之微妙耳。
用四柱八字来算命,目前可以考证的就属
唐朝李虚中比较早。《三命通会·论年月日时》:“唐李虚中独以日干为主,却以年月时合看生克制化,旺相休囚,取立格局。此发前贤所未发,故今术家宗之。”《渊海子平·论日为主》:“予尝观唐书所载,有李虚中者,取人所生年月日时干支生克,论命之贵贱寿夭之说,已详之矣!”这两部典籍明确的记载八字术是源于李虚中。
北京科技大学出版的《
八字算命书》这本书也讲到了李虚中,认为李虚中是八字算命的其中一个集大成者,出生时间与命运的论述应该是比较权威的,这是一本科学严谨的命理书,首次让算命登上学术宝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