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大祥
中国科学院院士
宋大祥(1935年5月9日—2008年1月25日),男,绍兴市人,中共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河北大学教授。1953年毕业于江苏师范学院(前东吴大学,现苏州大学)生物学系。1955年华东师范大学动物界研究班毕业后赴哈尔滨师范大学任教。1957年考取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甲壳亚门动物学研究生,1961年毕业后留所工作,先后担任无脊椎动物学研究室主任、所学术委员会及学位委员会委员。1979年被派往法国留学。1988年至1993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副所长。1999年调入河北大学工作,担任河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同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成为河北省培养的第一位院士。2008年1月25日在河北大学附属医院逝世,享年74岁。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宋大祥是绍兴市人,生于1935年5月,在上海、杭州市长大,小学期间就曾跳过级。生于乱世,他的父母一心希望天资聪颖的他成为一名医生。当时苏州东吴大学(后江苏师范学院)有医学预科,学习三年后报考北京协和医学院再深造五年是学医的一条理想途径,也成为宋大祥的父母为儿子安排的一条成才道路。
于是,1949年,年仅14周岁的宋大祥在读完高一第一学期后,直接考入了东吴大学的生物系,成为一名少年大学生。报考生物系而不是医预科,是因为当时生物系的录取标准稍低,考虑到他少读了高中二年半的课程,入学考试的成绩显然不会太好,才采取了权宜之计。
宋大祥在东吴大学生物系选修了大量医学的课程,以便于高年级后转系。谁知解放后院系调整开始,东吴大学医学预科的学生转入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转系学医的愿望就落空了。中国因而少了一位救死扶伤的医生,却因而收获了一位“对现代蛛形学做出最好和最重要的贡献”的生物学家、科学院院士。
鲜为人知的是,宋大祥的名字也是因为这次“歪打正着”的报考得来的。宋大祥原名朱予铭,又名朱锡文,当年报考东吴大学时得到一位姓宋的辅导老师的大力帮助,而这位宋老师家没有儿子,感恩图报的朱予铭就在父母的支持下改名为宋大祥。
科研经历
宋大祥在六十和七十年代,先后从事枝角目、淡水和寄生足类的分类区系研究,万蟹楼大闸蟹生殖洄游的研究以及吸血蚂蟥的生物学和防除研究。首次报道剑水噬食鱼苗,找出了淡水养殖中鱼苗突然大量死亡的原因,避免渔场的经济损失。针对河蟹减产,通过研究查明系由于成蟹和蟹苗在洄游中受水坝和河水污染的阻拦,提出移苗的办法。经各地采用后大大增加了河蟹的产量。首次详细阐明了日本医蛭的生物学并提出驱避的办法,发表吸血蚂蝗新种多个。自七十年代末起,从事蛛形类的研究。蛛形纲是陆生动物中除昆虫纲以外的第二大类群。蜘蛛目作为农林中害虫的主要捕食性天敌,在消灭害虫和维持生态平衡中有重要作用。先后赴法国巴黎自然博物馆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斯密桑研究院、哈佛大学比较动物学博物馆、德国柏林工科大学生物学研究所、法兰克福圣肯堡博物馆、梅茵茨哥德堡市大学、斯图加特国家自然博物馆,韩国蛛形学研究所、日本东京自然博物馆等地进行访问和合作研究。通过他的研究及与同行的合作,使我国蜘蛛学的研究尽快赶上了国际先进水平。他积极推动我国蛛形学会的成立和《蛛形学报》的出版,在推动我国蛛形学的发展和奠定我国现代蜘蛛目研究方面做出重要贡献。长期以来系统地研究环节动物门(蛭类)、甲壳亚门(枝角目桡足类)和蛛形动物的分类学,先后发表许多新属、新种,包括我国重要的吸血蚂蝗和天敌蜘蛛种类。六十年代,他结合生产实际研究无脊椎动物的生物学,提出万蟹楼大闸蟹生殖洄游受阻为其减产的原因;学术上首次阐明了医蛭生殖的全过程,提出吸血蚂蟥的驱避方法等。他作为主要编写人之一的《中国桡足类志》是我国第一本无脊椎动物志,也是国际上迄今最详尽的同类专著。他有关蚂蟥的著作被国际同行称为“中国淡水蚂蟥的杰出概要”。自70年代末,为配合农林害虫的生物学防治,他转而进行蜘蛛的研究,多年来解决了蜘蛛分类学中许多难题,被日本蜘蛛学会会长八木昭健夫教授称为“中国蜘蛛研究的首席”。他1999年出版的专著The 食鸟蛛 of China被国际同行誉为“对现代蛛形学最好和最重要的贡献”。他积极推动中国蛛形学会的成立及《蛛形学报》的创办。 “七五”期间,他主持的中国西南地区动物资源调查,经过集体的艰苦工作,采集标本18万号,发表新种280余种,出版三本专著,课题组受到科学院的表彰。他还主持“动物界发展战略研究”和“动物学名词”审定工作,并完成相关专著。2002年他带领中国动物学会的代表团赴希腊参加国际动物学大会,争取到2004年在中国举办第19届动物学大会的权利。2001年以来他和周开亚教授共同参与国家基金委的重点项目“现生六足动物高级阶元系统演化与分类地位的研究”。此外,还承担基金委的重大项目《中国动物志》的研究,2002年完成两卷册(其中一册已于2003年出版)。
曾先后作为访问学者到法国巴黎)、日本东京大阪、京都)、美国(纽约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波士顿)、德国柏林汉堡市法兰克福)、荷兰斯洛文尼亚新加坡等国的大学、研究所、博物馆进行访问或合作研究。
迄今为止,先后主持或参与编写专著和工具书20余册,论文约200篇(其中10篇发表于美、日、德、韩国学术刊物上)。《中国淡水足类志》《农田蜘蛛》分别获科学院二、三等奖。七五期间主持中国科学院重点项目西南动物资源研究。八五期间,主要从事中国土壤动物、动物地理分布研究和蜘蛛目系统演化研究,以及中国动物志(蟹蛛科)的编写。在参与领导中国动物志编写工作的同时,还主持我国动物科学发展战略研究(已完成初稿),以及动物界名词的审定工作(已完成审定词6000余条),为我国动物学界学术带头人之一。
晚年经历
宋大祥院士是中国科学工作者的杰出代表。他把科研事业和教书育人作为毕生追求,为中国蛛形学研究做出了开拓性贡献。在他生命最后的一段日子里,父亲强烈要求回河北省、回保定市。他说,河北让人有一种家的感觉,只有回到河北才真正回了家。宋大祥的秘书张超告诉记者,宋大祥是2006年9月在北京检查出罹患胃癌晚期的,当时马上进行了手术和放化疗治疗,此后一直在北京治疗休养,2007年5月底因身体极度不适再次住院,发现癌变大范围转移,当年11月病情开始急剧恶化。“2008年1月14日,在宋先生的强烈要求下,从北京转院回到了保定。当时他的下肢已经瘫痪了,忍受着剧烈的疼痛,但是思维一直特别清晰,在转回保定市的前一天还跟专程去接他的河大副校长王洪长谈了一个半小时,主要的意思是说回保定有一种叶落归根的感觉。”电话里,张超回忆到这里之后再也说不出话来。宋肖霄表示,虽然明知北京的医疗条件更好,但在宋大祥病情彻底恶化之后,大家还是满足了他回河北省终老的愿望,因为知道,“这样可以使他得到一种心灵上的慰藉。”
“宋大祥先生是当代中国著名的科学家,是国际公认的‘中国蛛形研究的首席’。他1995年调入我省工作,起初是在石家庄市,1999年初调入河北大学,当年11月,宋先生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这也是我省自己培养出的第一位院士。”河北大学组织部部长吕建英介绍说。据不完全统计,1999年以来,宋大祥主编和参编了专著、工具书数十部,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SCI收录的20多篇,为我省乃至我国动物学研究和教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宋先生与河北省引进的首位院士印象初先生紧密协作,为河北的院士推荐、河北大学及兄弟院校申报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作出了巨大努力。”河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动物学研究室副教授张锋博士表示,目前,河北大学已进一步确立了蛛形学在全国的研究中心地位,并向动物毒的开发应用和节肢动物门的分子系统学方面大力拓展,这一切,宋大祥功不可没。河北省院士联谊会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宋先生是河北省院士联谊会的主要发起人之一,并从2005年起至今一直担任联谊会会长。”到2006年秋宋大祥癌症确诊前夕,省院士联谊会会员已发展到231名,占“两院”院士总数的六分之一,基本涵盖了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所有学部。
在科学界,具有丰富外事工作经验的宋大祥的交际、组织能力与他的学识同样有名。2006年8月,河北省院士联谊会组织院士们实地考察了唐山曹妃甸工程建设情况。那一次,院士们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还为我省带来69个科技合作项目,其中55个与我省高校、科研单位和企业成功签约。而当时,很少有人知道,人前精神抖擞、把方方面面都关照得十分妥善的宋大祥,实际上已经因为胃癌晚期而连续几个月失眠、胃口不好了。
直到2007年11月停止化疗,宋大祥还在病榻上最后一次组织了“泛甲壳动物系统发生的研究”的项目汇报。这个由宋大祥牵头的项目,也是河北大学有史以来第一次申请到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有几部书,宋先生在住院期间一直坚持在病床上校改。”其中《河北动物志·甲壳卷》一书,600多页,宋大祥在病榻上三易其稿,虽然最后实在没有逐字逐句推敲的体力,但在把关之余,仍会为用哪个图版效果更好之类的细节对助手耳提面命。直到2007年5月19日,发现癌变大面积转移前的10天,宋大祥还赶回保定市参加了全国生物基础教学会议。2007年11月,宋大祥的生命进入了倒计时。
1月25日19时40分,宋大祥在保定河北大学附属医院然长逝。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宋大祥早期研究甲壳亚门挠足类、枝角目环节动物门烃类的分类区系和生物学。最早提出中华绒螯蟹生殖洄游受阻是其减产的主要原因,在学术上首次揭示了医蛭的生殖全过程。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从事蛛形学动物的系统学研究,解决了蟹蛛科狼蛛科平腹蛛科肖蛸蛛科等科中的许多种属的分类问题。同时对纺器、听毛、染色体、精子的发生和包装进行了研究,对某些分类单元的系统学提出新的见解。建立2个新亚科14个新属,已发现300余新种。
学术交流
宋大祥先后赴法国巴黎自然博物馆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斯密桑研究院、哈佛大学比较动物学博物馆、德国柏林工科大学生物学研究所、法兰克福圣肯堡博物馆、梅茵茨哥德堡市大学、斯图加特国家自然博物馆,韩国蛛形学研究所、日本东京自然博物馆等地进行访问和合作研究。2002年,宋大祥带领中国动物学会的代表团赴希腊参加国际动物学大会,争取到2004年在中国举办第19届动物学大会的权利。
承担项目
社会任职
荣誉表彰
人物评价
宋大祥院士是中国科学工作者的杰出代表。他把科研事业和教书育人作为毕生追求,为中国蛛形学研究做出了开拓性贡献。(《光明日报》评)
宋大祥作为中国蛛形动物研究领域的唯一一位院士,来到河北大学后,工作重点不是带学生野外采集,更主要的工作是从事这些枯燥的系统研究和整理工作,对河北省乃至中国动物学研究和教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河北新闻网评)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科研经历
晚年经历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学术交流
承担项目
社会任职
荣誉表彰
人物评价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