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暇集又作《资暇录》,三卷,
唐朝考据辨证类笔记,李匡文撰。旧本题李济翁,盖宋刻本避
赵匡胤讳,以其字署之。李匡乂,又作李匡文,
晚唐人,字济翁,宰相李夷简子,约生于
李纯元和初(806),初任
洛阳市主簿兼图谱官。据
郁贤皓《唐刺史考》,李匡乂在
李忱大中、
李漼咸通年间曾任
漳州市刺史、房州刺史。
李儇幸蜀,李匡文随至
成都市。
李晔时先后任
太子宾客、
贺州市刺史、宗正少卿、宗正卿。寻卒,年约八十多岁。著述除《资暇录》外,尚有《唐皇室维城录》、《十代镯疑史目》、《汉后隋前瞬贯图》、《两汉至唐年纪》等凡十二种。
又作《资暇录》,三卷,
唐朝考据辨证类笔记,李匡文撰。旧本题李济翁,盖宋刻本避
赵匡胤讳,以其字署之。李匡乂,又作李匡文,
晚唐人,字济翁,宰相李夷简子,约生于
李纯元和初(806),初任
洛阳市主簿兼图谱官。据
郁贤皓《唐刺史考》,李匡乂在
李忱大中、
李漼咸通年间曾任
漳州市刺史、房州刺史。
李儇幸蜀,李匡文随至
成都市。
李晔时先后任
太子宾客、
贺州市刺史、宗正少卿、宗正卿。寻卒,年约八十多岁。著述除《资暇录》外,尚有《唐皇室维城录》、《十代镯疑史目》、《汉后隋前瞬贯图》、《两汉至唐年纪》等凡十二种。
《资暇录》上卷多纠正俗说之谬,如“李”字,除水果名、地名、姓氏之外,更无别义,《左传》“行李之往来”乃错字;又如“挽歌”始于
春秋;“押衙”应作“押牙”等。下卷多谈物品,如记
饆饠、琴甲、茶托子、书题签、席帽、承床等,都有益于考据。此外像论证《文选》五臣注尽出于李善之注反排斥李善之说等,亦有新意。书中虽有一些误解、谬说,为宋人所驳斥,但就全书而言,还是有价值的。《
钦定四库全书总目》评其价值云:“此书上篇正误,中篇谈原,下篇本物。全书均考证之文….谓《
论语》宰子昼寝作画寝,乃
萧衍之说;伤人乎不问马,不字断句,乃经典释文之说,均不始於
韩愈笔解;谓五臣注《文选》窃据李善之本;谓韩愈《讳辨》误以
杜度为名;谓有母之人不可称舅氏为渭阳;谓作《诗疏》之
陆玑名从玉傍,非士衡;谓万几字讹作机由汉王嘉封事;谓除授二字有分,以至座前阁下之别,竹甲题签、门杖之始,皆引证分明,足为典据”。
版本有:《资暇集》三卷,清嘉庆谢氏授经图屋抄本;《新刻资暇集》三卷,清抄本,佚名録,清劳格校并跋;《资暇集》三卷,明胡氏文会堂刻格致丛书本,
王国维校并跋;
丛书本:《
说郛》本资暇集》三卷,明
陶宗仪编,明·钮氏世学楼抄本,清顺治三年
李际期宛委山堂刻本;《百家名书一百三种》本《新刻资暇集》三卷,明
胡文焕编,
万历胡氏文会堂刻本清方功惠跋;《
百川学海》本,《资暇録》一卷,明
吴永编;《学海类编》本,《资暇集》三卷,清
曹溶编,清道光十一年晁氏活字印本;《
墨海金壶》本,《资暇集》三卷,清
冯唐编,清嘉庆十三年至十六年张海鹏刻本。
今有:《资暇集》中华书局1985年版,依“
顾姓文房小说本”涵芬楼影明本为底本,校以“钦定四库全书”本;《资暇集》
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丛书集成初编”本,198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