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白县第一中学
1914年创办的重点独立高中
茂名市电白区第一中学始创于一九一四年,1963年被评定为县重点中学,1995年被评为广东省一级学校,2011年顺利通过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初期督导验收,经过百年发展,现是茂名市电白区重点独立高中。
电白一中校址位于水东镇海滨新区。校园占地面积228050平方米(342亩),建筑面积144258平方米。至2018年5月,有教学班118个,在校学生近7000人;在职教职工519人,专任教师479人,高级教师92人,国家级、省级、市级名师培养对象和骨干教师近30人。
百年征尘,岁月如歌。电白一中经历了近一百年的风风雨雨,在一百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秉承“严谨、求实、拼搏、创新”的校训,确立了“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师生和学校的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和“队伍精、质量高、校园美、有特色、现代化的示范性高中”的办学目标,进行教书育人,形成了“爱国、守纪、善学、求真”的校风,“勤教、善导、学习、奉献”的教风,“勤学、善思、合作、探究”的学风,培育了“自强不息、和谐共进、争创一流”的学校精神。为高等院校输送了近4万名优秀人才,为国家培养了谢申、李灏、杨义黎乐民等一大批名专家、学者和高级干部。
学校简介
创办历程
茂名市电白区第一中学创办于1914年11月8日,已有100年的历史。原名为“电白县立中学”,一九二五年改名为“电白县立初级中学”,校址设在电城镇,抗日战争爆发后,校址迁往霞洞镇大村行政村。一九四二年经省教厅批准改名为“电白区立中学”,解放后,与“电白县四中”合并名为“电白县第四中学”,一九五○年随县政府一同迁址于水东镇澄波街133号,一九五六年更名为“电白县第一中学”,一九六三年定为县的重点中学,一九六八年改名为“红卫中学”,一九七四年复名为“电白县第一中学”。
该校原是本县重点完全中学,1995年被评为广东省一级学校,2001年,按县、市、省的教育发展规划,该校实现了初、高中分离办学,现是全日制独立高级中学。2004年9月,全面实行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
学校规模
学校占地面积228050平方米(342亩),建筑面积137258平方米,绿化面积97000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96%以上。校园设计科学合理,体现了电白人的文化特色,集“人文·生态·和谐”于一体。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相对分开,又浑然一体,设备先进,功能齐全。有科学楼、图艺楼、食堂楼、教师宿舍楼、体育馆楼各1幢。有7幢教学大楼111间教室,有11幢分三个小区的学生宿舍楼共6500个床位。有1000兆主干校园网、电视监控系统、广播系统。有多媒体平台102套,有电子阅览室、电脑室和仪器室,有地理园、历史室、美术室、音乐室,有藏书室和阅览室、有篮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学校的设施设备能满足师生工作、学习、运动和生活的需要。
学校现有教学班111个,学生7626人,班均学生80人。教职工427人,其中专任教师378人,特级教师2人,高级教师74人;研究生学历2人,在读研究生2人,本科学历342人,占任课教师的91%。获国家级奖励的教师7人,获省级奖励的教师30多人,还有一批获县、市级表彰的教师,有市级、省级、国家级名师培训对象近30人。
办学目标
长期以来,该校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师生和学校的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秉承“严谨、求实、拼搏、创新”的校训。全体师生发扬“自强不息、和谐共进、争创一流”的学校精神,形成了“爱国、守纪、勤奋、求真”的校风,“勤教、善导、学习、奉献”的教风,“勤学、善思、合作、探究”的学风。在办学理念的引领下,学校确立了“队伍精、质量高、校园美、有特色、现代化的示范性高中”的办学目标和“全面发展、学有所长、人格健全、开拓创新的现代人”的育人目标以及“三主线,三全面”的教学主体思想。
学校先后被评为“广东省普教系统先进单位”、“广东省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广东省贯彻学校体育卫生工作两个《条例》先进学校”、“广东省冬季体育先进单位”、“广东省创建美丽校园先进单位”、“广东省现代教育技术学校”、“广东省师德师风建设先进单位”、“广东省教育系统先进关工委”、“广东省‘巾帼’文明岗”、“广东省‘五·四’红旗团委”、“广东省依法治校示范学校”、“茂名市固本强基先进基层党组织”、“茂名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单位”、“国家‘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实验基地”。学校校风优良,社会声誉高,成为当地教育系统的排头兵。
学校的办学理念、教学思想、育人目标已落实深化在学校的各项管理工作中,加强班子建设,大力实施德育工程、教学工程和教师队伍专业发展工程,在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凸现我校的办学特色。
学校举措
致力创建示范性高中
九十五年来,历届县委、县政府都高度重视电白一中的发展,社会各界也鼎力支持。尤其是2003年,县委、县政府科学决策,投资2亿元搬迁电白一中。县委书记、县长经常到我校视察,分管教育的副县长和教育局长常到学校调研,进行现场办公,解决学校的实际问题。社会各界和兄弟单位对电白一中也给予大力支持,以极大的热情为我校献谋献策,支持学校发展,这股支持力量成了我校创建国家级示范性高中的有力后盾。学校也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发扬优点,拼搏进取,努力把学校各项工作推上新台阶,为学校的和谐发展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条件。
加强建设,提高治校能力
该校把“学习”和“团结”放在学校领导班子建设的突出位置,学校领导班子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以及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提高学校领导班子的理论水平,围绕学校“和谐发展”的理念,增进团结,进一步提高凝聚力,建设起一个实事求是,务实高效,团结进取,民主廉洁的领导集体。
该校的领导集体政治觉悟高,管理能力强,业务熟悉,学历和年龄结构合理。6位领导班子都是高级教师,其中潘广校长为特级教师。5人具备本科学历,1位分管后勤工作的副校长是专科学历,17位中层干部13位具有本科学历,13位是高级教师。学校班子成员和中层干部都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强的管理能力,基本上都是该学科的带头人,他们都多次获得县级以上的表彰和奖励,不少领导还多次荣获省级、国家级的奖励,在师生中享有较高的威信。学校领导班子努力优化学校各项管理工作,依法治校,依法行政,依法育人,得到了广大教职工的拥护和爱戴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近年来,学校建立了“以人为本”的管理体系,各项工作年年上新台阶,学校管理也走上制度化、民主化、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形成了和谐的人际关系,民主参与的意识,平等宽松的氛围,营造了内和外顺、干事创业雷厉风行的良好环境。学校被评为茂名市文明单位、茂名市依法治校先进单位、广东省依法治校示范学校。
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
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把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学有所长、人格健全、开拓创新的现代人”是该校的育人目标。该校牢固树立“育人先育德,成才先成人”的德育理念,大力实施德育工程,全方位彰显德育功能。
(一)不遗余力,完善德育网络
素质教育,德育先行。近年来,该校不断探索德育工作规律,开创德育工作的新途径,形成完善的德育模式,成立以校长为首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构建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和“四线一体”的管理模式,即校长室——政教处——年级部——班主任——班委会一条线;党总支——团委会——班团支部一条线;学校工会——关工委——学生会一条线;值日校长——值日中层领导干部——值日教师——值日班干一条线。使政教处、年级部、班主任和团委、学生会以及家庭、社会等多种教育力量联动、互补、共进,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坚持不懈,抓好养成教育
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该校学生来自全县各乡镇,他们各自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教育要求等有较大的差异。针对这一情况,该校坚持不懈地抓好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1、全面学习规章制度。每学期开学第一周,该校组织全体学生学习《中学生守则》、《电白一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电白一中宿舍饭堂管理条例》、《电白一中学生德育量化考核实施细则》等规章制度,通过集中、分散、讨论、实践等学习形式,使学生对各项规章制度能入脑入心,耳熟能详,并转变为自觉行动。
2、严抓德育常规。建立抓德育常规的长效机制,做到“一天一检查,一周一小结,一月一评比,一学期一总结”,即是每天班风评比小组对学生的学习生活纪律、宿舍管理等进行评比、打分和公布,每天学生会检查监督小组进行不定点和不定时的抽查,每天值日小组进行督查和抽查;每周进行反馈和小结;每月德育领导小组进行大检查,每月各年级部组织人员进行交叉检查;每学期进行评比和表彰,并将结果上墙公布。检查的内容包括学习纪律、休息纪律、清洁卫生、仪容仪表、行为规范等。强势推进养成教育,使德育工作形成良性发展的格局。
(三)脚踏实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高中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和问题;自尊心缺乏、自卑心理强、人际关系不适、情感困惑等等,这些问题都是急待解决的。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1、师资配置情况:现该校有心理健康教育“A”证专职教师一名,“B”证兼职教师两名,全校班主任经过培训,均已达到“C”证的水平。
2、初步建立心理指导中心,进一步完善心理辅导室设备的添置,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有规范性、科学性,以期营造一个安静、温馨、舒适的咨询环境,更好地为师生服务。
3、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预防·预警·干预”三预机制:①建立了学生心理健康辅导预防机制。建立班级、学校心理辅导网络,全面开展学生心理辅导。年级部主任、班主任密切配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积极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②建立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预警机制。定期对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进行调查分析,发现突出问题,及时发出警示。③建立了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一旦发现心理危机,积极进行干预。定期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坚持面谈咨询、电话咨询、网络咨询和书信咨询等方式相结合,加强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的辅导和疏导工作,引导学生正确参与人际交往,让学生学会合作、生存,提高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自主发展的心理品质,帮助学生重新塑造健康的自我意识和正常人格。
(四)开枝散叶,创新德育形式内容
创新德育形式和内容,找准载体,紧紧抓住“和谐”、“发展”的主题是我校德育工作的落脚点,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我们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系列活动来落实德育的内容。
1、主题班会。主题班会活动的开展进行全局性和全程性的部署,结合校情、班情、形势要求等确定班会的主题和内容、次数和时间,内容既有国家时政和社会热点问题,又有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内容,既有彰显榜样和抨击丑陋行为,又有法纪校规和关注生命健康的内容。次数既作硬性的规定,又结合实际情况,弹性增加。形式以班主任指导、学生主持为主,也有现场实践、艺术展示,使主题班会做到常规化、系列化、人本化、多样化。
2、学生会活动。每天学生会干部轮值参加学校的值日检查活动;每学期学生会组织以年级部为单位的班际排球、篮球赛;每学年结合校情开展歌舞或演讲比赛;每年9月下旬召开学生代表大会,选举新一届学生会成员。
3、社团活动。该校集邮协会、文学社、爱心社、文明社、摄影协会、读书社、舞蹈队、英语角、健美操队等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隔月出版校刊《小螺号》;不定期与兄弟单位举行联谊活动,不定期开展社团展示活动;每年举办学雷锋活动、拥军活动、奉献爱心活动等,学生在社团活动中得到锻炼和熏陶。其中,集邮协会是该校最健全而活跃的社团。开展集邮活动是解决学生渴望知识、寓教于乐、以邮育德的有效途径。学校把集邮活动当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大事来抓,把集邮活动列入教学的第二课堂,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集邮讲座、邮展和青少年集邮联谊等活动不断壮大,集邮的成果也随着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塑造出我们一中特有的亮丽文化,让学生从集邮中去领悟人生,教育效果好。我校先后组织邮识讲座和邮识竞赛6次,参加茂名市青少年集邮夏令营联谊活动4次,组织学生集邮参加省、市、县邮展各1次,组织学生参加“邮票伴我行”邮票图稿设计3次,举办了“一中集邮文化节”。李婉恒同学的《水乡》、程志航同学的《米奇老鼠》参加广东省“邮票伴我行”设计比赛,均获得二等奖;学校也被评为广东省集邮示范学校。
4、社会实践活动。每年开展高一新生军训活动;组织学生不定期参加学农、学军活动;每年组织学生“三下乡、三走进”活动,加强了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陶冶了学生人文情怀和培养了学生的兴趣特长。
5、爱心活动。每年不定期组织学生慰问“弱势群体”,开展捐款、捐物活动;常有学生走进社区、走进福利院和敬老院做义工和献爱心,让爱心在学生彼此的心中暖暖流动,校园播洒着真情,爱心洒遍全县的山山水水。2006年5月,为学校职工吴美嫦同志捐款15000多元;2007年2月,为学校高二级学生崔锋彪(白血病患者)捐款30000多元;2008年5月,为5·12汶川地震灾区捐款117000多元。
6、专项活动。结合地方实际,利用节假日,开展专项教育活动,如“清明节”、“妇女节”、“劳动节”、“青年节”、“建军节”、“重阳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春节”等节日开展针对性强的教育活动。链接社会,邀请消防、交通、关工委等部门领导和专家对相关问题作专题讲座,把爱国主义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禁毒教育、环保教育经常化、专题化。
(五)以人为本,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打造校园文化品牌,把学校建设成为社会“首善之区”是我校文化建设的目标。因此,“民主、和谐、激励师生积极向上”为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全面铺开。
一是宣传自身厚重的历史文化。该校有近百年的历史,缩影着中国近代的发展历史和学校发展的历程,涌现出杨义黎乐民、李灏等许多抗战英雄、改革先锋、知名学者和高级干部,他们的成功经验和先进事迹就是一本宝贵难得的教科书。我们不失时机地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并邀请他们作专门的知识讲座,激励师生奋发进取。
二是学校的重大决策问题,在校领导成员和教代会成员扩大会议上集体表决,做到公正、公平、民主、透明,保证决策科学化,并形成了决策制度。
三是学校的宣传教育阵地,如宣传栏、广播站、校园网充分体现出民主、和谐的校园文化,宣传好人好事、学习标兵、德育标兵,发挥了榜样效应,激励师生积极向上。
四是校园环境,如学校有中心广场、文化广场、主体建筑、钟楼、大型雕塑、名人铜像、名人名言无处不渗透着民主的现代气息,达到了历史与现代相融合、自然与人文相辉映。激励着全体师生奋发向上,不仅体现了“一中”的文化底蕴,也折射出“一中人”丰富的内涵。
五是通过开展书画摄影、作品展示、歌舞比赛、艺术鉴赏、体育活动、学科兴趣小组等活动来凸现该校校园文化特征,大大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生活,师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得到熏陶,不断增强积极向上的精神动力,为自身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积极高效的德育教育,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近三年来,学生操行评定优良率均在97.3%以上,后进生转化率均在98.2%以上,违法犯罪率一直为0;有县级以上“三好”学生共160人,优秀学生干部共100多人,优秀班团干共150多人,优秀团员共300多人,评选出学校文明班132个,文明宿舍22个,有300多名学生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学校先后被评为“广东省师德师风建设先进单位”、“广东省教育系统先进关工委”、“广东省‘巾帼’文明岗”、“广东省‘五·四’红旗团委”、“茂名市文明单位”、“茂名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单位”、“茂名市固本强基先进基层党组织”、“电白区普法先进单位”、“电白县综合治理先进单位”等。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一)精心规划,落实课改精神
该校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实验)》和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开展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结合我校实际,制订了《电白县第一中学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方案》,全面实施教学工程。
1、成立课改领导小组。该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课程改革实验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有课程实验工作小组、课程实施研究小组、学分认定评审委员会、选修课指导中心、教学评价委员会等小组,全面落实课改精神。领导小组认真制订和完善适合新课程改革需要的各项规章制度,及时解决新课程在实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总结课程改革经验。
2、修定课程规划。该校按照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需要,修定了《电白县第一中学课程规划》,将国家课程方案和学校的课程发展规划融为一体,建立符合实际、灵活多样的课程体系,提高新课程实验过程的科学性和适应性。高中三年必修课的开设和选修课的开设相互统一,开足课时,开齐课程,必修课100%开设,选修课的开设率超过提供模块的92%,保证新课程实施正常开展。
3、拓展研究性课程。研究性课程是学生的必修课程,内容涉及校园生活、科学技术、科学学习、传统和现代文化、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等。对此,我们每周开设3课时,其中2课时集中假日研究实践,各科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围绕需要解决的问题,师生互动、合作、探究、交流,凸现研究性学习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的特色。我校全体师生全员参与研究性学习,获得的研究性课题成果正在编印成册。
4、开发校本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该校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采用“集中与分散”的方式进行安排,注重学科基础与专题拓展相结合、继承总结与实验创新相结合、局部目标与整体目标相结合,开设有体育活动类、人文学科类、自然学科类、生活技能类、兴趣类、专项活动类等校本课程。这些校本课程与其它必修、选修课程模块互相交织、互相补充、互相融合,从而更好地达成素质教育的目标。
(二)因时制宜,优化课堂教学
根据新课改的时代精神并结合实际,该校提出了“扎实基础、培养能力、发展个性、提高素质”的教学理念,明确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渠道之一。我们构建“三主”、“三合”的课堂教学模式。“三主”即是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素质教育为主线;“三合”即是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传授性教学与合作性、探究性教学相结合,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分类辅导相结合,不断优化课堂教学。
1、实行教学目标管理。我们十分注重教学过程管理,实行教学目标管理,制定了《电白一中教学常规》、《电白一中教学工作流程》、《电白一中教学质量奖励方案》等的教学管理制度。对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辅导、考试、评卷、听课、说课、集体备课等环节都作出了明确规定,做到有章可循,运作规范,而且重在相互督促,做到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同时,还组织教师外出参观学习,开展教案评比、说课、教学比武、课件评比等比赛活动,还举办教学开放周等。
2、促进教学方式转变。课堂教学,该校重点是推进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努力构建学生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的多元学习方式,并通过合作探究、互动对话等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方式转变。这样,学生通过课前的探究预习、课堂的合作交流以及教师的总结归纳、画龙点睛,从而全面巩固地获得知识,完全改变以前讲多练少,学习被动获得知识的教学模式。
3、重视教学方法运用。“教无定法”,该校要求教师在遵循教学基本原则的同时,运用科学性、实效性强的教学方法和注重课堂教学开放性、动态性和情感性。复习课教学做到“四精四必”,四精是指“精选、精讲、精练、精评”。四必是指“有发必收、有收必改、有改必评、有错必纠”。个别教师在此基础上提炼出“选、讲、练、评、补、结”六字复习教学法。同时,讲义式教学、探究性教学、互动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教学方法也在该校的课堂教学中广泛体现出来。
(三)科学合理,建立学生评价体系
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是顺利推进课程改革的根本保障。该校在新课程改革中对学生的评价进行了重新操作和定位,体现了以人为本、科学合理的要求。该校根据课改要求,结合实际,实行了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坚持目标多元、方式多样,重在过程评价的原则,运用观察、交流、笔试、口试、实际操作、作品展示、自评与互评等多种形式,全面而准确地评价每位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学生成长记录手册,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
通过上述做法,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取得了喜人的成绩。高考高分层方面,2005年高考,总分800分以上3人,3人考上清华大学,1人考上北京大学;2006年高考,总分800分以上2人,单科800分以上13人,黎华的物理科844分,夺得茂名市该科高考状元,林丽霞政治科887分,获茂名市该单科第二名;2007年高考,进入茂名市总分前十名的有2人,周健谋同学文科基础满分,并列全省第一名,詹永忠夺茂名市语文科高考状元,赖慧玲夺茂名市化学科高考状元,吴志武夺茂名市生物科高考状元,进入茂名市各学科前十名的还有14人;2008年高考又创历史新高,大面积丰收,上国本线人数占全县总数的86%,省本线以上1454人。近三年来,重点线上线率达25%,本科上线率达62.3%,专科上线率达92.7%。学科竞赛方面,参加市、省、国家级举办的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竞赛活动,获国家级奖励共75人,获得省级奖励的共226人,获市级奖励的共227人,获奖人数和入奖率稳居市前列。
(四)创新理念,加强教研科研管理
该校拓宽“科研兴校、人才强校”的工作思路,强化教研地位,构建了“校长室—教研室—学科组—课题组—教师”的教研网络,使全体教师牢固树立起“教学即研究,研究即教学”的教科研新理念。
1、成立课题管理小组。该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课题管理领导小组,加强对教研科研的领导、管理、指导、监督和评价。提倡教师把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难点、重点、疑点和富有新意的问题作为教科研选题。学校从经济上政策上给予倾斜、支持和鼓励教师开展课题研究,对条件已成熟的课题,申报立项,管理小组的成员组织课题研究人员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做出实验报告与总结,并进行推广和宣传。
2、健全教科研机制。一是强调教师在教中学,在学中教,与新课程改革一起发展和成长,注重促进自主发展,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探索,在探索中获取研究成果,在研究中升华。二是完善集体备课制度,每科每周均安排一个单位时间集体备课,隔周开展有中心发言人和主持人的说课活动,每周开展科组的听课评课活动。三是完善激励机制,对说课比赛、课件制作比赛、论文获奖、课题立项或获奖的个人给予物质上的奖励和精神上的鼓励。学校在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每年都拔出10~15万元用于教研经费,分期、分科组、分批组织教师外出听课学习,邀请专家到学校进行教师培训和教科研课题研究等。
3、全员全程参与教科研。该校制定教科研实施方案,要求教师全员参与教科研,营造人人心系教科研,个个积极参与教科研,人人都能搞教科研,并都能搞好教科研的求真务实的良好氛围,做到人人有课题,人人撰写教学论文。因此,教科研硕果累累:省级以上获奖或发表论文59篇,市级获奖或发表论文86篇,县级获奖或发表的论文346篇。现有国家级子课题1项、省级课题5项、市级课题9项,还有一批县级课题。其中,潘广校长主持的《新课标实施同伴合作和师生互动研究》和唐智源副校长主持的《新课标背景下开放性语文课堂教学研究》已结题,并获广东省三等奖;市、县级课题已结题的共有10项。学校也被评为“国家‘十五’规划课题重点实验基地”。
(五)加大投入,全面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工作
该校自评为广东省一级学校以来,就注重现代化教育教学技术的应用。尤其是搬迁新校以来,该校依照发展规划添置了现代教育技术设备,设立了电教中心,下设有主控室、课件制作室、语音播放系统室、多媒体教室等,各功能室和办公室均配备了计算机,将现代化教育资源合理整合和分配,不仅基本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也充分发挥现代教育设备的效能。与此同时,他们加大现代化教育技术培训,按照“全体参与,个别培养,人人过关”的要求,举办了办公软件、课件制作、多媒体平台、数据库开发等的培训。通过行之有效的培训,提高了教师对多媒体的制作水平和应用能力。学校多媒体教学平台的使用率超过90%,95%教师均能使用多媒体平台和课件制件,有效地促进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转变,不断提高现代化教育水平和应用能力。
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素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无数的经验反复印证了一个真理,一所学校是否具有吸引学生的魅力,能否培养出优秀的学生,关键在教师。近年来,学校采取多种有效措施,狠抓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学校十分重视师德师风建设,提出了“学校无小事,处处有教育;教师无小节,事事做楷模”的要求,并在教职工中强化“质量意识、品牌意识、效益意识、服务意识”。通过多种途径开展师德师风教育,使师德高尚、学识渊博和业务过硬成为每一位教师的自觉追求。
(一)稳定务实,加强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提。该校本着“环境吸引人,机制激励人,目标凝聚人,情感关心人”的指导思想,着力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工程,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一是目标责任制,该校推行干部、教师、职工的目标责任制,并有专人负责,将目标完成情况与奖惩、福利、晋升挂钩。二是激励机制,建立了《电白一中教师量化考核细则》、《电白一中教学质量奖励方案》等激励制度,对教职工的工作进行激励与约束,实践证明,激励制度已成为激励教师成长成才的主要途径之一。三是学习机制,该校要求教师树立时时学习和终身学习的理念,及时“补水”,不断地“换水”,做到学习、学习、再学习,建设学习型的师资队伍,建立学习型学校
(二)形式多样,加强校本培训
校本培训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该校主要通过以下培训来建设教师队伍:
1、新课程培训:2003年,该校组织教师到华南师范大学进行了新课程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并参加了县市级举办的新课程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全校教师较全面掌握新课程理念和操作方法,使新课程的实施工作全面开展。
2、专家培训:该校先后多次邀请了广东省教育名专家、广东省名牌中学各科的骨干教师到我校作关于新课程实施的专题讲座以及教与学的专题报告;同时,每学期学校给予一定的经费,通过“走出去”的途径,组织教师前往名牌中学学习观摩,交流经验。
3、岗位培训:新教师上岗前参加县教育局和学校组织的岗前培训才能上岗,学校专任教师必须参加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学校的专任教师都按上级教育部门的要求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学习。
4、同行培训:利用每周星期一下午教师学习时间,进行同行培训,主要有课堂教学培训、课题研究培训、班主任培训等。
(三)千方百计,加强青年教师培养
该校现有专任教师378人,30岁左右的青年教师约占专任教师的四分之三。他们既有掌握现代教学技术、熟练多媒体的运用、敢于创新等的优势,也存在教学经验上的不足。因此,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也摆上了学校的议事日程,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工作来抓。
1、开展“一帮一”活动。骨干教师与本科毕业的教师结成“对子”,从备课、上课、作业批改、命题、辅导等环节进行指导、扶助,师徒之间互相进行听课、评课,并制订详细“帮扶”方案,全程跟踪指导,期限为1至2年,直至帮扶对象能独当一面做好工作为止。
2、开展每周一星活动。自2003年开始,该校开展每周一星彰显师德典型活动,每周推介一位思想上、工作上表现突出的星级教师,介绍其育人艺术和教学方法,给青年教师借鉴和学习,促使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成才。
3、搭建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平台。学校每学期举办教学竞赛活动和教学比武活动,并进行评奖。近年来,在这个平台上展示的青年教师达280多人,相当一部分青年教师茁壮成长。他们参加县、市、省级教学竞赛和说课竞赛活动,获得省奖励的有30多人,获得县市奖励的教师有100多人。
4、大胆使用青年教师。该校用人注重“德、能、勤、绩、廉”的综合表现,大胆提拔青年教师担任学校的行政干部、年级部主任、班主任、科组长、备课组长等,相当部分青年教师经过学典型、压担子等多种渠道的培养,成长成才的周期缩短,形成“一年上路,两年成长,三年挑大梁”的良好局面,这也是该校充满生机、活力和希望的财富。
5、从情感上、政治上关心青年教师。该校的青年教师部分来自全国各地,他们寒、暑假或逢年过节都以校为家。因此,我校推行“人本管理”,一方面注重情感交流,平时多嘘寒问暖,逢年过节“聚餐”;另一方面多从政治上关心他们,鼓励其不断进步,条件成熟的青年教师培养其加入中共党组织。近三年来,发展青年教师党员30余人。
有了这一系列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工作措施,一大批教师成长成才于“一中”、成名于“一中”。该校有特级教师6人(4人退休),高级教师76人,有全国优秀教师或先进工作者7人,省级优秀教师、模范教师、优秀班主任、先进工作者30多人,县级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先进工作者近100人,有市级、省级、国家级名师培养对象近30人。
办学特色
该校秉承“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师生和学校的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结合地区经济水平和学校自身实际,注重内涵发展,向管理要质量,向管理要特色。
管理制度
实行“一校、三级、六部”管理制,进一步优化学校管理
管理机制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该校都注重结合时代特征和学校实际,不断创新学校的管理机制,早在80年代中期,该校在粤西地区率先实行岗位责任制和量化管理制,成效显著,兄弟学校纷纷前来取经。2005年以来,该校针对宠大的学校规模,又实行“一校、三级、六部”的管理机制。“一校”就是以校长室为核心,充分发挥校长室的决策、指挥、指导、考评、检查等的功能。“三级”就是校长室的宏观决策和管理分高一、高二、高三年级部进行相对独立的微观管理,校长室指派一名副校长主持各年级部的全面工作,进行全程跟踪管理。“六部”就是高一、高二、高三每个年级部中均分成A、B两部,共6个部,每个部都安排一位中层领导为年级部主任,安排2名善管理的优秀教师为年级部副主任。各个年级部和部中的A、B部分工合作,目标一致,形成良性竞争,共同进步的新格局。
年级部在校长室和各处室的指导和协作配合下各自实行自主管理,连课程表的安排、成绩登记和统计、宿舍管理、班级管理、纪律教育、安全管理等工作都独立完成,并指派有专人负责,实行了主持年级部全面工作的副校长向校长负责,年级部主任向主持年级部全面工作的副校长负责,科任教师和职员向年级部主任负责的岗位责任制。每个年级部的教职工实行定编、定员、定岗、定职、定责、定量、定质,将责、权、职有机统一起来。做到一级抓一级、级级抓落实,管理求高效。
通过实行年级部管理,使该校的管理由大块变为小块,由小块管理细化到具体的人与事,而且使管理有章可循,责任落实,目的明确,目标一致,快速走上制度化、规范化、民主化的管理轨道,取得明显成效。学校被评为“广东省依法治校示范学校”,潘广校长撰写的《年级部管理的探索》在《中小学校长》杂志发表;他们的年级部管理工作在市、县作经验交流,前来参观取经的兄弟学校络绎不绝,发挥了示范辐射作用。
发展业余党校
以业余党校为德育主阵地,发挥示范先锋作用
该校的业余党校创办于1987年,是广东省内创办业余党校最早为数不多的学校之一。创办业余党校以来,近30000名学生在业余党校接受了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培训,业余党校的学员德才兼备,榜样示范,大力开展“一帮一”读书助学活动和党团活动,成为该校一道亮丽的德育风景线,并形成特色,得到社会的广泛好评。
(一)帮扶双蠃的“一帮一”读书助学工程
该校以业余党校为龙头,以业余党校的学员为德育主力军,全面开展“一帮一”读书助学活动。业余党校的学员与思想、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结成“对子”,从生活上、学习上进行全程跟踪帮扶,年级部、班团支部均成立相关的领导机构,进行指导、监督和落实,保证帮扶有计划、有措施、有检查、有督导、有总结。通过开展“一帮一”活动,全校形成了“比、学、赶、帮”的良好学习氛围,锻炼了优秀学生的实践能力、处事能力、工作能力,消灭高分低能的现象;扶持了思想、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使他们不断进步,圆大学梦,实现帮扶双赢,和谐发展的目标。该校每年均发展一批德才兼备的学生党员,尤其是近三年,该校发展的学生党员超过400人,他们在大学里勇挑重担,成为优秀的学生干部。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榜样示范,成为各战线各系统的排头兵,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无私奉献;该校学困生转化率达98 %以上、违法犯罪率为零与全面开展“一帮一”活动直接相关。
(二)榜样示范的爱心工程
学校成立解困会和爱心社,业余党校学员,尤其是入党积极分子带头组织爱心社成员和学生会干部参加社会实践和奉献爱心活动。他们带头捐款捐物作为扶贫资金和物品,资助家庭困难的学生读书和资助贫困地区。如向5·12汶川地震灾区捐款,在他们的带领下,共捐到近12万元,成为电白区捐款最多的学校。每次茂名市无偿献血办组织的献血活动,该校也成为全县献血最多的学校,连年被评为茂名市无偿献血先进单位。每年“建军节”、“重阳节”以及“春节”前都组织慰问老红军、老党员和敬老院、福利院的老人,为他们送去钱物,无偿服务奉献爱心。业余党校学员还分期分批经常到县内各敬老院、福利院义务工作,为老人打扫卫生、清洗衣服,还与老人交流聊天、讨论时事等,这支被人们称作“爱心部队”的一中业余党校学员,在全县范围内奏响了“爱心之歌”,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发挥了榜样示范与先锋作用。
近年来,学校党总支被评为电白县先进基层党组织,茂名市固本强基先进基层党组织,学校团委被评为茂名市和广东省“五·四”红旗团委。
体育特色
以体育特色项目为突破口,张扬学生个性差异
体育是该校工作的又一个亮点。该校是广东省篮球传统项目学校,茂名市田径、毽子传统项目学校。该校的体育工作注重“务实”两字,先唯“勤”与“实”,再唯“绩”。勤勤恳恳工作,实实在在做事,是该校体育工作长期坚持的工作思路。
(一)体育常规工作
一直以来,该校在“体育辅德、体育益智、体育健身”的体育理念指引下,创造性地执行国家课程计划,注重课内和课外的结合,学习和实践的结合,传统体育和地方特色相结合,因地制宜,讲求实效,全面开展体育课常规教学,对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发展学生个性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学校先后6次荣获市、省级荣誉称号。2006年、2007年茂名市体育特色教学现场会在我校召开,并取得圆满成功。
(二)体育竞赛工作
该校的体育工作在抓普及与提高的同时,努力抓好课余训练和体育竞赛工作。该校长年开展篮球、田径、毽子和高考体育的课余训练工作,并制定相关制度和措施加以落实,有声有色,硕果累累。学校男、女子篮球队参加历届广东省篮球体育传统项目均取得了好成绩。2000年,学校男子篮球队代表广东省参加“粤、港、澳、闽”埠际中学生篮球赛,取得好成绩;男、女子篮球队曾代表茂名市参加广东省第六届、第七届中学生运动会篮球队比赛,均获好成绩。学校田径队的健儿多次代表茂名市、广东省参加各类竞赛活动,获得省级比赛第一名近10项,破省纪录的有2人(次);李艳梅同学代表广东参加全国第六届城运会,获跳远和三级跳远2枚金牌。为省运动学校输送了王振德、岑海梅等近20名体育人才,为广东省体工队输送了李艳梅、柯晓丽、覃伟婷等6名体育尖子。近年来,为高校输送了林池森、李俊美、李华钰等近200名体育人才。
不足之处
总述
多年来,该校在县委县政府以及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全校师生的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在办学育人、学校管理、教育教学、校园建设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绩,得到长足发展。但由于他们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资金投入相对不足,仍面临着诸多困难,学校的发展与高标准严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
具体表现
1、从硬件上分析,该校于2006年秋搬迁,校区的设计按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高中的要求进行规划。但由于资金运作问题,个别项目建设尚未完善,设施设备有待进一步充实。他们已作出规划,争取县政府近期继续大力支持,逐步完善校区建设。
2、在实施和探究新课程中我们还存在困惑和不足。他们已采取加强学习交流,注意信息反馈,加强研究培养等措施加以解决,以积极的精神面貌迎接新课程的挑战。
3、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虽然他们已经下大力气,花苦功夫实施教师专业发展工程,但从该校教师的年龄结构以及新课程实施的要求来看,教师专业发展工作依然是该校重要的议事日程。他们已做好方案,针对存在问题,努力做好教师专业发展工作。
4、高考质量还需进一步提高。虽然该校高考成绩在县域以绝对优势成为领头羊,但与省内的名牌中学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尤其是尖子生方面和绝对升学率方面与省内的名校相比差距较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5、饭堂质量还需要提高。
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饭堂属于他人承包,并不属于学校,而饭堂的种种问题主要是因为饭堂的管理不严,更重要的是饭堂员工本身的素质或者思想,因为不是自己吃就不注重卫生,因为学生较晚吃饭耽误“下班时间”(实际上并未到规定的下班时间)就克扣饭菜,学生有苦难言,相关方面只能协商却无法干涉。每次学生向学校提出关于改善食堂的意见时学校的回复永远都是食堂不归他们管。
参考资料
百年蝶变,见证辉煌.南方+.2024-02-25
目录
概述
学校简介
创办历程
学校规模
办学目标
学校举措
办学特色
不足之处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