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元干
北宋历史人物
张元干(1091年—约1161年),字仲宗,号芦川居士、真隐山人,晚年又号芦川老人、芦川老隐;北宋赵煦元祐六年(1091年)出生于芦川永福(今福建永泰嵩口镇月洲村)一个仕宦家庭。张元干与张孝祥一起号称南宋初期“词坛双璧”;他为太学上舍生,曾任陈留县丞、朝奉郎、将作少监、正议大夫等;在金兵围攻开封市、秦桧掌权期间,他投效李纲,力谏坚守,坚决抵抗金兵;他曾赋诗《贺新郎》赠送给胡铨,后来,秦桧得知此事,以他事为由追究到大理寺,将其除名并削籍。之后,他漫游江浙等地,最终在异乡离世,享年约七十岁。
张元干曾经历“靖康之变”,他是力主抗金,反对议和、投降的爱国诗人;受江西诗派影响,他的词风婉约、豪放皆备,成就甚高。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张元干出身书香门第,为张睦九世孙。祖父张肩孟,字醇叟,宋皇五年进士,官至朝奉郎,歙县通判。父张安道,进士出身,官至龙图阁直学士,曾在邺县为官;母亲早逝,弟弟三岁时夭折。张元干十四、五岁时,跟着父亲来到河北官,每当父亲与客人作诗唱和时,他就在一旁认真静听,有时还与“座客赓唱”;不久,张元干随父亲来到开封市(今河南开封),后来又进入太学,为太学上舍生。
赵佶大观四年(1110年),二十岁的张元干又来到江西南昌,他曾参加江西诗派洪刍洪炎吕本中苏坚、潘子真、汪藻向子諲等人的诗社活动,饮酒赋诗作乐,也因此他的词风受到了江西诗派影响。政和二年(1112年)的春天,张元干在汴京所写的《菩萨蛮》以及稍后所作的《风流子》,以清丽妩秀的韵致,赢得人们的称诵。
靖康之难
宣和七年十一月,北方女真族统治者率领大军分两路向赵宋王朝进犯。十二月,东路的金兵攻下中山府(今河北定县)。宋徽宗不知所措,匆忙地把皇位传给太子赵桓(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正月,金兵渡过黄河,直逼东京。朝廷上下,惊恐万状,徽宗仓皇出走,有的朝臣弃官而逃,宰相与执政官主张钦宗“暂避敌锋”,借口溜走。在这国事危难之际,李纲力谏主战,钦宗勉强决策固守,并任命李纲为亲征行营使。这时年已三十六岁的张元干毅然投奔李纲,充任他的僚属,跟随李纲参加了保卫开封市的激烈战斗。金兵死伤数千人,提出了割让太原市、中山、河间三镇为退兵的条件。张元干和李纲坚决反对割地求和,然而赵桓答应献出三镇,金兵于是乘势后退。
金兵北退后,朝廷又“置边事于不问”。不久,又以“专主战议,丧师费财”的罪名,罢免了李纲的职务,张元干也同时获罪。张元干遭贬后,离开京都,沿着水路飘泊南下。靖康之变元年冬天,张元干流落在淮河之上,听到沐京失陷的消息,哀痛与悲愤交织在一组用血泪凝成的《感事四首丙午冬淮上作》的诗篇里,反映了靖康之难的悲剧性的史实。
之后张元干由秦淮河经建业(今南京)辗转飘泊,在靖康二年(1127年)春天,到达杭州市,寓居在西湖之滨。这一年的五月,赵构赵构即位于应天府(今商丘市),建立了南宋王朝,改元建炎。宋高宗赵构起用抗战声望最高的李纲为宰相,但他所信任的仍然是小朝延中的投降派。因此,李纲仅仅做了七十五天率相就被罢兔了。张元干对李纲被罢兔既感到愤怒,同时又产生深切的忧虑。尽管他想把一腔热血献给恢复事业:“上复九庙仇,下宽四民苦”,然而“胸中有成奏,无路不容吐”。他对南宋朝延还是寄予着中兴的期望,但是,南宋朝廷不仅没有振兴的气象,相反地在这年八月,遣使向金朝求和;然而金统治者毫不理睬,继续出兵南下,一连攻下杭州市、越州、明州等地。南宋君臣闻风逃窜,赵构逃到定海登舟,飘泊海上避难。是年秋天,张元干在湖州市(今浙江吴兴)避乱。他乘舟在烟波迷茫的水面上,情不自禁地奋笔写下一首《石州慢》。
辞官归里
绍兴元年(1131年),张元干不仅对南宋君臣闻风而逃的可耻行径表示愤慨,而且对自己主战获罪而又遭“卖屋金”的流言,深感愤然难平。他在《家公生朝》中写道:“与其蹈危机而涉世,曷若躬苦节以力田。”朝政腐败的现实,内心矛盾的痛楚,使他毅然辞官归里,在家乡过着闲居的生活。
张元干回乡后寓居在福州市,但他的内心深处仍然系念着国家民族的命运,渴望南宋朝廷收复中原。“小隐故山今去好,中原遗恨几时休”,他把积郁心胸的爱国悲愤倾注到文学创作里。在家乡,张元干交游的大多是有民族气节的爱国志士,如李纲、张浚、吕本中叶梦得胡铨李弥逊等人。
紹兴十年,李纲在福州病逝,张元干怀着十分悲痛的心情写了 《挽少师相国李公五首》及《追荐李丞柏设斋疏》 等诗文,以寄托自己深切的哀思。两年后,秦桧又指使爪牙诬陷胡,把胡铨除名押送新兴县(今广东新兴县)编管。张元干不顾个人的安危,在绍兴十二年七月初一日,为挚友胡铨饯别送行,并把填悲愤和战斗友情融入了《贺新郎》。张元干在赋闲二十多年的自在生活中,足迹大都在福州市一带。他时常和友人登山临海,吟咏酬唱,以排遣心中的郁闷。
诬陷入狱
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一场灾祸降临。秦桧知道张元干作词送给胡铨,于是把他逮捕至杭州市审讯。因为张元干挂冠己久,只得“以它事追赴大理白族自治州削籍”。张元干出狱后,又来到苏州市,在皓月当空的中秋节,张元干登上虎丘区,四顾茫茫,百感交集,一种游子思归的意绪倾注入他的词篇 《水调歌头》(癸酉虎丘中秋)。
晚年经历
大约在绍兴二十六年左右,白发苍颜的张元干又重来临安。他在《跋江天暮丽图》中说:“刘质夫建炎初与余别于云间(今松江),今乃相遇临安官舍。回首垂三十年矣。”张元干滞留临安,羁寓西湖之上,不仅与幸存的旧友刘质夫相遇,而且结识了年轻的周德友、张孝祥等人,并为周德友所藏苏庠诗帖题《跋尾六篇》。此后数年,他又在吴越一带漫游。
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年已六十七岁的张元干还举杖登上垂虹桥,依栏远眺,感慨万千,不禁吟唱出“洗尽人间尘士,扫去胸中冰炭,痛饮读《离骚》”的沉郁悲凉的词句。这年夏天,他又漫游嘉兴市;两年后的中秋节,他再到吴汪,旧地重游,那时他已是将近七十岁,所以他在《上乎江陈侍郎十绝》的小序中深情地说:“辛亥休官,忽忽二十九载,行年七十矣。”此后张元干的行踪就不能确知,也不知卒于何年何地。
文学成就
主要成就张元干可算是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的一位承前启后的重要词人,他尤长于词,其作品中的二首《贺新郎》最为著名,被称为压卷之作,张元干博览群书,文学修养很高,他能诗、能词、能文,其著作有《芦川归来集》10卷、《芦川词》2卷,计180余首。内容十分丰富,有写景色,歌颂祖国的美丽江山;有抒发与朋友之间的交往和友情;有怒斥昏庸误国的奸臣;有写坚决抵抗金兵侵扰等情况,他的著作洋溢着爱国激情,深受人们称赞。
后世评价
宋史翼》有传曰“长乐张元干,字仲宗,在政和宣和间,已有能乐府声。今传于世,名《芦川集》,凡百六十篇,而以《贺新郎》二篇为首。”《四库全书总目》说“其词慷慨悲凉,数百年后,尚想其抑塞磊落之气”。他的词风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早年词作,风格清新、婉丽;南渡以后豪放、悲壮,风节凛然。”张元干的词作,可算是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的一位承前启后的重要词人,他继承了苏轼开创的豪放派的词风,将词的内容更紧密地与现实斗争结合起来,对很多优秀词人都起了重要的影响。开拓了词的境界,赋予词以新的生命,开启了南宋词人的创作道路,其词的题材和风格,对后来的辛弃疾词派产生了重要影响,不愧为宋代著名的爱国词人。
后世纪念
“张元干纪念馆”位于永泰城关塔山公园内,占地面积1500多平方米,结构为2层楼,总投资超过230万元。纪念馆动建至今历时一年半,馆内布置了张元干生平事迹展览,收集了南宋以降文人墨客、社会名流对一代爱国文豪张元干的评价,其中包括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张元干的评语,并配发了300多张照片、图画,向人们全面展示这位著名爱国词人的风采。
参考资料
..2024-01-20
..2024-01-20
..2024-01-20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靖康之难
辞官归里
诬陷入狱
晚年经历
文学成就
后世评价
后世纪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