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献龙,男,1963年3月出生于
河南省驻马店市,男,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教学名师,兼任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农学会棉花分会副理事长,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第一批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
张献龙于1980年考入华中农学院,1990年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并获得农学博士学位,之后留校任教。他长期从事棉花
生物技术及育种应用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棉花
细胞离体发育及调控机制、棉花
杂种优势利用、棉花纤维发育机制及关键基因功能分析、棉花抗黄萎病机制及防控。张献龙曾担任
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院长、教授,以及副校长。2018年9月,张献龙在
华中农业大学任教授。2023年11月,张献龙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8年,张献龙获得
湖北省技术发明奖
二等奖,随后在2012年获得湖北省
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次年获得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20年和2023年又分别获得湖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著有《
遗传学》《
湖北棉花》等作品。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1963年3月,张献龙出生于
河南省驻马店市。1980年9月至1984年6月,张献龙在华中农业大学的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学习,获得
学士。1984年9月至1987年6月,张献龙继续于
华中农业大学的作物遗传育种专业深造,获硕士学位。1987年9月至1990年6月,张献龙在华中农业大学的作物遗传育种专业攻读,最终获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张献龙在博士毕业后,他的导师让到
红安县锻炼一年。这一年的锻炼与学习,对张献龙后来的育种工作起到重要的作用。张献龙1990年博士毕业留校任教。1992年,还不到30岁的张献龙,在刚刚成立的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领到一张仅仅1.5平方米的试验台,在前辈们工作的基础上,开始了探索。1990年7月至1992年12月,张献龙在
华中农业大学任讲师。1993年1月至1996年12月,张献龙任华中农业大学副教授。1993年10月至1994年10月,张献龙作为访问学者在
马尼托巴大学农学院植物科学技术系交流学习。1997年1月至2002年5月,张献龙任华中农业大学教授。1998年11月至1999年4月,张献龙在美国
阿拉巴马农工大学植物科学系做访问学者。2001年11月至2002年2月,张献龙于
杜伦大学生物系访问交流。2002年6月至2008年2月,张献龙担任
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院长及教授。2008年3月至2018年8月,张献龙任
华中农业大学副校长及教授。2010年,张献龙在
澳大利亚与团队师生参加国际会议。2016年5月,华中农业大学教务处组织的“狮子山下问教问学”系列活动里,张献龙以嘉宾身份参与其中。2018年9月,张献龙在华中农业大学任教授。
2021年4月23日,张献龙入选中国工程院2021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2020年6月18日,
全棉时代“舍·予共生”2022品牌发布会暨2021
稳健医疗社会责任报告发布会上张献龙为可持续发展助力发声。2023年11月,张献龙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24年1月5日,第三届三亚国际种业科学家大会主论坛上,张献龙分享了《棉花基因组育种的理论与实践》,他提到,生物育种技术创新为棉花育种提供新“工具”。2024年6月,张献龙在
石河子大学2024年度科研管理培训班上作学术报告。
个人生活
张献龙在阅读方面,有着广泛的爱好喜欢《
读者》《
中国青年》之类的杂志,还有《
三国演义》《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经典作品。张献龙教授的工作日程几乎不区分周末与工作日,实验室常常灯火通明至深夜12点之后。面对人才短缺的挑战,他积极采取措施,不遗余力地从国内外引进优秀人才。同时,针对经费紧张的问题,他四处奔波,积极申请各项资金支持。尽管工作十分繁忙,张献龙依旧每周抽出半天时间来举办学术报告会,为团队成员搭建一个能够交流信息、产生思想碰撞的平台。张献龙教授一直将棉农放在心上,每年都会深入到棉田,为农户进行实地的指导和培训。在一个极度炎热的夏日,湖南某县的气温猛升到40摄氏度以上,尽管棉农们觉得酷热的天气会让张教授无法前来,然而他却按时现身于棉田,满头大汗却没有一句怨言。
主要成果
科研综述
张献龙长期从事棉花
生物技术及育种应用研究,在国际上率先实现从野生棉体
细胞及原生质体再生植株,实现体细胞融合并再生植株。张献龙建立了一套高通量的棉花转基因系统;张献龙建立棉花CRISPR-Cas9,Cas12a,Cas12b,单
碱基编辑(CBE/ABE)等基因编辑技术;鉴定一系列抗病、耐高温、及纤维发育相关的重要功能基因;绘制了
长绒棉和
陆地棉参考
基因组,揭示了棉花驯化历程,为全基因组育种奠定了基础。张献龙带领团队把研究延伸到棉花栽培环节,研制出“推迟播种,合理密植,集中施肥且氮肥后移”的促早熟简化高效栽培模式,保证了品种丰产、稳产和与小麦、油菜等作物的接茬,提升农户植棉效益,推动了杂交棉生产方式的转变。建立了杂交种分子鉴定技术和高效制种技术,为棉花新品种的推广应用提供了保障。
张献龙在《
Nature genetics》、《
自然-通讯》、《自然植物》、《先进科学》、《核酸研究》、《植物科学趋势》、《植物细胞》、《植物生理学》、中国科学、作物学报等
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300多篇,主编/参编教材或专著9部;培育出“华杂棉H318”等18个棉花新品种,其中2个品种获国家审定。相关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
二等奖1项,
湖北省自然科学奖
一等奖1项(公示中),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湖北省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
科研项目
2016年至2020年,张献龙承担国家棉花产业技术体系中的多抗材料创新岗位科学家工作,以及转基因重大专项子课题“
长江中游棉区高产高效
转基因棉花新品种培育”。2018年至2021年,张献龙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重点项目“棉花抗枯黄萎病关键遗传位点解析与基因功能鉴定”。2019年至2023年,张献龙开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棉花优质纤维基因关联位点的高通量验证及基因调控网络构建”。
获权专利
以上参考资料截至2024年7月。
培养品种
以上参考资料截至2024年7月。
主要论文与著作
主要论文
外文论文
以上参考资料,仅为代表性外文论文。
中文论文
以上参考资料,仅为部分论文。
主要著作
以上参考资料截至2024年7月。
社会任职
以上参考资料截至2024年7月。
人才培养
张献龙长期坚持科研与教学融合,潜心人才培养,指导的博士学位论文获2008年“全国优秀百篇博士学位论文”,另有两篇博士论文获“全国优秀百篇博士论文提名”,作为主要完成人之一获国家教学成果奖
一等奖1项,
湖北省教学成果奖
特等奖1项。获“何梁
何利科学与进步奖”、“全国创新争先奖状”、“国家教学名师”奖、“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等奖励和荣誉称号。
爱思唯尔国际出版集团近6年发布的统计结果,在“农业与生物科学”领域,张献龙都在高被引学者之列。截至2024年7月,张献龙30年的努力得以表现,他培养的60多名博士,90%工作在
科学教育战线。张献龙团队10人中有9名教授,2名国家特支计划领军人才,1名“杰青”,1名“优青”,2名“青长”,2名神农青年英才, 2名博士后入选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团队获得神龙奖优秀创新团队奖。
荣誉奖项
以上参考资料来源:
人物评价
张献龙始终瞄准国际前沿,不急不躁,潜心科研,带领团队终于掌握了成熟的棉花
细胞培养技术体系,创造了多项国际第一:首个从雷蒙地棉、克劳茨基棉等野生棉细胞获得再生植株,首次从克劳茨基棉等野生棉原生质体再生植株。在此基础上,通过集合远缘杂交、细胞工程和常规育种评价等技术,筛选出一批早熟、高产、优质及多抗的棉花新品系。(人民日报 评)
言传身教、以梦为马,用爱心与责任激励学子;睿智勤勉、敦笃砺学,用志趣与坚韧披荆斩棘。 (湖北人民政府 评)
张献龙教授深入产业主产区、躬耕科研育人一线的一个缩影。30多年以来,他扎根教坛、言传身教,一腔热血扑在教书育人一线。(湖北人民政府 评)
相关事件
2024年7月26日上午,
湖北省科技大会在武汉洪山礼堂拉开序幕,会前的院士专家走红毯活动是每年科技大会最激动人心的时刻,今年有张献龙等14位“科学之星”走过红毯。
参考资料
张献龙.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2024-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