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纹是指
古琴表面由于长期使用和振动形成的多种裂缝,包括梅花断、牛毛断、蛇腹断、冰纹断、流水断、龙鳞断等多种类型。通常情况下,古琴不到一百年不会产生断纹,随着年代的推移,断纹也会有所不同,是鉴别古琴年代的重要依据。
古琴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乐器,最早可以追溯到
孔子时代,至今已有超过三千年的历史。
天宝时期的古琴已经具备完整的形制和功能,尤其以盛唐时期的古琴为代表,其特点是体型肥硕圆润。现存的
唐琴大多在龙池、凤沼的位置贴有小桐木,这种做法一直延续到明朝早期。宋代的
古琴发生了变化,琴身变得扁平而长,尺寸超过了流传下来的唐琴。
南宋时期,除了模仿古代样式的作品外,琴身逐渐变窄,特别是仲尼式的古琴呈现出高而狭窄的状态,这是南宋制琴的主要风格。宋代制琴师主要使用桐木或松杉制作琴面,梓木制作琴底。宋代以来,人们开始对断纹进行细致的研究和欣赏,《潜确类书》记载了各种断纹的特点和价值。其中,龟纹断被认为是最珍贵的,其次是梅花纹,再次是蛇腹断和流水断。
古琴上的断纹通常是多种形态交错出现,如龟背断中夹杂着牛毛断,或者大蛇腹断中间杂着小蛇腹、流水断等。这些断纹使得
古琴表面显得格外美丽,深受琴家和收藏家的喜爱。一些古老的
唐琴,其断纹的美妙和漆色的温润,仿佛是大自然的杰作,无论是喜爱音乐的人还是普通人都会被它们吸引。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大圣遗音琴具有蛇腹断和细牛毛断,飞泉琴则是蛇腹断和冰裂断纹。
中国艺术研究院珍藏的枯木龙吟琴是小蛇腹间冰纹断,局部还带有牛毛断。
湖南博物院收藏的独幽琴是蛇腹断和牛毛断。
山东博物馆收藏的宝袭琴是小蛇腹断和流水断。
四川博物院收藏的
北宋石涧敲冰琴则是小蛇腹纹间以龟背纹。
古琴的断纹是其年代久远的象征,随着时间的推移,断纹的数量会增加。
清代中期之后的古琴,很少能看到断纹。断纹的出现与气候、
髹漆工艺等因素有关,漆胎越薄,越容易产生断纹。古琴的断纹不经百年而不出,这一点对于鉴定古琴尤为重要。伪造断纹的方法虽然多样,但真假断纹的区别仍然明显。古琴的铭刻也是鉴定真伪的重要依据,琴背都是刻款,
琴腹则有刻款和写款两种,刀刻的款式更容易保存。古琴内部的刻款如果没有被重新修复过的痕迹,一般是原款。如果发现修复痕迹,就需要仔细研究。最难辨别的是将老琴剖开重修刻上伪款而粘合处又做得天衣无缝的情况,以及用古木制琴时就刻上伪款的情况。资深的鉴定家可以从历代帝王年号的称呼、用字避讳及某个朝代或书法家的书法风格来辨别真伪。对于以演奏为目的的收藏者来说,
古琴的音色是非常重要的标准之一。有些古琴因为有断纹,在按音弹奏时可能会出现“刹音”,影响听觉效果,这时需要谨慎考虑利弊。为了保护古琴,建议将其悬挂在干燥的墙面上,而不是长时间平放。如果不经常弹奏,古琴的音色会变得暗淡、涩滞,而且容易滋生虫害和腐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