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烈臣(1872年~1924年4月25日),原名孙九功,字
吕公望,后改赞尧,祖籍
乐亭县,生于
黑山县,曾任
国民革命军东北边防军副司令长官,
黑龙江省、
吉林市督军兼行省省长,统监兼陆军总部谋主(即参谋总长)等职,陆军上将。
1900年孙烈臣因结识了外出避难的盛京将军
增祺,而走上了从军的道路。先后做过哨官、帮带(副营长)、
管带(营长)。1907年,孙烈臣被派至
洮南市剿匪,后所在部队并入张作霖的前路巡防营,从此跟随张作霖。1912年升任第27师54旅
少将旅长。1917年8月2日,孙烈臣升任27师师长。1919年8月,任黑龙江省督军,后加陆军上将衔,兼黑龙江省省长。1921年3月,任吉林督军。1922年4月29日
第一次直奉战争,孙烈臣任镇威军副司令。战后,出任东北军陆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重组部队、举办军校、筹建空军,打造了奉天兵工厂。1924年4月25日,孙烈臣病逝。
孙烈臣故居在1949年
新中国成立后到“文化大革命”期间为
辽宁省省长住宅。后为辽宁省政府机关房产处办公室,该建筑2004年被确定为“
沈阳市不可移动文物” ;2008年、2014年先后被列为
沈阳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23年4月26日被列为辽宁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872年,孙烈臣出生于辽宁省
黑山县,祖上三代以染业为生。五岁丧父,其母以替人做针线活糊口,家境贫寒。孙烈臣少时读书不多,但好学尚武,后贩马学枪,为人看家护院。
从军经历
1900年,
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盛京将军
增祺被迫出走,受到富户赵文清款待。次日赵文清邀表兄孙烈臣一道护送增祺。1901年2月,增祺被革职调往
徐州市,孙烈臣受邀护送。后被增祺引荐留用于督军部堂任戈什(即
总督的侍从武弁)。不久拨擢为中营帮带(相当于副营长)。后在
朱庆澜麾下任管带。1907年,孙烈臣被派往
洮南市剿匪,次年
张作霖也移师洮南,孙烈臣所在部队划归张作霖的前路巡防营,成为了张作霖的
属下。由于孙烈臣勇敢善战, 张作霖最终取得了剿匪胜利。孙烈臣被擢升为奉天前路巡防营帮统,成为张作霖的副手。洮南结拜时, 孙烈臣与张作霖等结拜为兄弟,成为奉系早期核心八人之一。
1912年,孙烈臣升任第27师54旅
少将旅长。1917年8月2日,孙烈臣任27师师长。1918年5月1日,孙烈臣在100名卫兵的护卫下先行进抵
长沙市,为严肃军纪在长沙颁布了4项约法:1、军人不许无故私入民宅;2、抢掠者枪毙;3、强奸者处斩;4、潜逃者死刑。长沙之战,孙烈臣亲率15个营在前线浴血奋战,取得了胜利。因战功卓著,被段祺瑞政府授予中将军衔。同年秋,"援湘战役"结束,孙烈臣被
张作霖任命为奉军副总司令,获得一生中的最高
军衔。
1919年5月4日,
五四运动爆发。张作霖公开致电挽留卖国贼
曹汝霖、
陆宗舆、
章宗祥,公然指责学生“白昼行暴”,为
日本辩护,镇压由于
山东省问题而引起的学生反日爱国运动。同年6月,张作霖欲将孙烈臣担任
黑龙江省督军,但是
孟恩远拒调。于是将孙烈臣派为吉林讨伐军总司令,迫使孟恩远屈服。8月5日,张作霖委任孙烈臣为黑龙江督军,后又加陆军上将御,兼黑龙江省省长。1921年3月,孙烈臣又被
张作霖选定为
吉林省督军。
1922年4月29日,
直奉战争,孙烈臣任镇威军副司令。5月26日,孙烈臣与张作霖、
吴俊升联名宣布:"自五月一日起,
东北地区与西南及
长江同志各省一致行动,拥护法律,扶植自治,促进统一。"6月4日,张作霖任命孙烈臣为前敌总司令。6月18日,孙烈臣与
张学良作为奉军全权代表与直军代表签订了停战条约。战后,张作霖晋升孙烈臣为东北军陆军整理处统监,兼任陆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同年又任命他为东北保安副司令。孙烈臣出任总参谋长后,负责重组部队、举办军校、筹建空军,打造奉天兵工厂。在孙烈臣等人的精心管理下,不久,该厂就成为当时
中原地区规模最大的
兵工厂。
晚年时期
直奉战争后,孙烈臣身兼数职,但疾病缠身,长期滞留
奉天省城,不能脱身料理
吉林市军政两务,他唯恐贻误政务、戎机,遂向
张作霖提出辞呈,并保
张作相为吉林督军,王树翰为省长; 张作霖体谅结拜兄弟的病情需要医治疗养,但不同意孙烈臣的辞呈,只是让他回到故里休养,待身体康复,继续主持吉林省军政大局。
孙烈臣回到故里后,病情不但没见好转,反而越来越重;1924年4月25日,孙烈臣病逝,终年52岁,未有子嗣。张作霖闻讯前往吊唁,情不自禁抱着孙烈臣的尸体痛哭。
主要成就
剿匪
日俄战争以后,
洮南市一带蒙匪为患,以
陶克陶胡率领的队伍最为“猖獗”。陶克陶胡曾是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郭尔罗斯前旗的贵族,家袭四等台吉
封号,是受
清代庇荫的蒙古贵族后裔。但是陶克陶胡却欲反大清,率领的队伍甚至威胁到了
沈阳市(沈阳)。于是
张作霖受命率五部
巡防营清剿蒙匪,任命孙烈臣为四部营长,其队伍改为前路巡防营。虽然蒙匪善骑术,但孙烈臣奇谋频出,向大漠进军800余里,将陶克陶胡逐出
辽北省,使其逃向大兴安岭索伦山,最终于1909年往
俄罗斯避难。
九门口阻敌
1922年,直系军阀
曹锟贿选大总统,张作霖不满,便以镇威军的名义入关征讨,于是爆发了
第一次直奉战争。据称战前孙烈臣不赞成发动这场战争,因此,虽时任副总司令,却让他在家留守。结果,张作霖的奉军败北,直系军阀
吴佩孚率部欲乘胜北上,一举捣毁张作霖的
沈阳市大本营。危急时刻,孙烈臣率一支军队从
锦州市出发,“独挡榆关之冲,扼守九门,临阵督战,凡数十昼夜,人不解甲、马不卸鞍,败中取胜,扭转战局,军威大振”。从而保住了
东北地区的安全。
办军工
孙烈臣出任总参谋长后,打造奉天兵工厂。在孙烈臣等人的管理下,不久,该厂就成为当时中国规模最大的兵工厂。每年可以生产6万多支步枪、1000多挺
机关枪、150门
大炮,20余万发炮弹、1.8亿发子弹,以及大量的炸药、
航空炸弹等军用物资。并且生产的武器不仅数量大,而且质量好。如仿制的
迫击炮,射程远、威力大,完全可与原型相媲美。
个人生活
清代初年,孙烈臣的祖先随着
闯关东的大潮来到关外,几经迁移,定居在黑山老河深屯,三代以染布业为生。孙烈臣一生娶七位夫人,但无子嗣。
人物故居
孙烈臣公馆位于辽宁省沈阳市
大东区大北关街36—1号,为民国时期建筑,占地面积为2600平方米,建筑面积1725平方米、房屋40余间。1949年
新中国成立后到“文化大革命”期间为
辽宁省省长住宅。后为辽宁省政府机关房产处办公室,该建筑2004年被确定为“
沈阳市不可移动文物” ;2008年、2014年先后被列为
沈阳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23年4月26日被列为辽宁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该建筑是
坐北朝南、红漆大门、灰色房墙的四合院。大门的门楣上雕有“福、禄、寿、禧”四个字。
二进院落,东西对称。正房高,厢房次之,
耳房进深浅,屋面低。前后两院吊挂楣子回廊,室内、廊间青砖墁地,屋内平抹灰棚。两院心低于回廊,平面在
台基下,四面各有三级台阶相通。回廊穿插梁为弓背形,
墨绿色额枋,黄色
过梁穿插。朱红廊柱挺立,整体建筑虽无吻兽和雕梁画栋,但古朴典雅具有民族建筑风格。门房七间,中开通道过门,东西各三间套房,硬山式,灰瓦顶,后檐山廊。雕砖坡檐,压砖石刻鸟兽,角柱
石雕阳纹开光人物、花果。门枕石雕、大门两两扇对开。门簪上的"福、禄、寿、喜"木刻苍劲有力。一进院,正房七间,前后出廊,中有卷棚抱厦一间,厦后为过道门通向南北,东西有格扇门道通往东西。东西厢房各五间,前檐出廊,中开门,前后坎墙。前窗每间六扇,后窗小
白色水泥抹框。正门(房)东西配房南北各有便门相通。二进院上房七间,前
檐廊,正中间开门,三级台阶,东西各三套间,东西厢房五间,中开格扇门三级台阶。正房与厢房连接转角处,各有一道门通往完内外,上房东西有
耳房。厢房后墙开窗通风采光,水泥抹方形外框,外观朴素大方。套院后有十间砖混瓦房,是勤杂人员宿舍。
人物轶事
1921年春,吉林督军孙烈臣主持
吉林省军政,他认为当时的
长春县地处东北三省中心,交通便利,便提议将吉林督军行署从吉林移驻长春,东三省巡阅使张作霖同意了这一提议。从1922年7月开始,吉林督军行署机关大部及陆军稽查处、卫队团等陆续迁入长春。吉林督军行署设在七马路2号(前吉长道尹公署址),孙烈臣开始驻长春视事。9月,督军行署留守在吉林的军务、军需、军法、军医四课也迁到长春。至此,留在吉林的仅有一名副官和吉林督军行署的牌子。一时之间,吉林省长和省长公署驻吉林,督军和督军行署驻长春,形成了省领导机关分驻两地的奇特局面。于是,“哪里才是吉林省会”这一问题成为人们谈论的热点。直至1924年4月,孙烈臣病逝,张作相接任吉林督军,并于当年5月将吉林督军行署迁回吉林,吉林“省会”之争告一段落。
相关作品
近代文学家、 翻译家
林纾所作《题松花江春望图寄孙赞尧》,诗曰:
将军独马自临边,
春近松花水拍天。
旌节一来荒服靖,
家传兵法十三篇。
相关评价
孙烈臣是张作霖的结义兄弟,是这位"东北王"心腹中的心腹,他的生平事迹,在东北军的发展史中举足轻重。——(《孙烈臣公馆里的“奉系往事”》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