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希莫夫海军上将号
前苏联建造的民用邮轮
纳希莫夫海军上将号,是苏联建造的民用邮轮,1986年8月31日,一艘满载着加拿大产大麦的远洋货轮,驶近前苏联黑海新罗西斯克港,与该船相撞,造成423人遇难。
事发经过
22时20分
1986年8月31日22时20分,一艘满载着加拿大产大麦的远洋货轮,驶近前苏联黑海新罗西斯克港。此时,“纳希莫夫海军上将”号客轮也正迎面驶来。按照国际航海惯例,“帕维尔·纳希莫夫”应该给货轮让出航道,但鉴于两位船长事先已达成君子协议,港口领航员建议货轮避让客轮。
22时47分
“纳希莫夫”号船长瓦迪姆·马尔科夫下达了改变航线的命令后,便离开了舰桥,由值班领航员丘德诺夫斯基代为指挥。货轮也改变了航线,偏向港口一侧。船长维克多·特卡琴科此时仍坚守在舰桥上。他打开驾驶台上的雷达自动导航系统,聚精会神地盯着显示屏。
23时05分
领航员通过超短波与货轮取得联络,对方再次确认:“对,我们将先让你们通行。”与此同时,两艘船继续相对而行,威胁一步步逼近。
与此同时,危险也在一步步逼近。此时,从“纳希莫夫”号的舰桥上能清楚地看到货轮的驾驶室和尖翘的船头。而从货轮看去,对方灯火通明的甲板也已经赫然在目。但船长特卡琴科此刻如中了魔一般,仍然目不转睛地看着自动导航系统的显示屏。
当身边的领航员焦急地提醒说两船有可能相撞时,特卡琴科答道:“不要慌。仪器显示,将会很漂亮地错开。”
23时09分
两艘轮船已经近在咫尺。庞大的“纳希莫夫”号向右急转了5度,试图避开迎面驶来的货轮。只是在此时,货轮船长才下达了“全速后退”的命令,可是一切都已经晚了。
23时12分
货轮以每小时8公里的速度与“纳希莫夫”号轰然相撞,尖尖的船头将对方船舷刺出一个90平方米的大窟窿,冰冷的黑海海水一下子涌进了“纳希莫夫”号的两个舱室。船长派了4名船员查看船体受损情况,他们当中没有一个人回来。
抢救过程
船长大副抢先逃命,搜救人员患上心理疾病
据生还者后来回忆,遭受撞击后,“纳希莫夫”号上的灯火一下子全熄灭了。船上的乘客反应不一。有的慌成了一团,有的在船上电影院看电影的观众返回了自己的座舱,就这样坐以待毙。
尽管“纳希莫夫”号配备了救生艇、救生衣、救生圈等,但由于船体沉没速度非常快,几乎仅过了七八分钟船就葬身海底,所以当时只有一艘救生船被投放到海中。慌乱之下,许多乘客抓起救生衣就往身上套,结果下到水中成了头朝下的“倒栽葱”。就在这时,发生了非常不光彩的一幕:该船的党委书记、负责安全事务的大副普罗斯维尔宁抛下了全体乘员,独自逃之夭夭了。船长马尔科夫,Г.М.也没有坚守到最后一刻,事后他后悔地说:“我很遗憾没有与轮船一起死亡。”
对遇难者的营救工作总共持续了80分钟,有800余名落难者获得了营救。在确信再无人会生还后,打捞水下死难者尸体的工作开始了。
“纳希莫夫”失事后的几天内,苏联各地的潜水员被紧急调往新罗西斯克。这些被称为水下“蛙人”的救生员们,最多时有50人在水下同时作业。其中,重装“蛙人”蹲守在沉船船舷附近,负责接应。轻装“蛙人”则戴着潜水呼吸器进入船体内部,搜寻困在里面的遇难者尸体。
曾参与营救工作的“蛙人”安纳托利·利托夫斯基回忆说:“潜水员们一前一后成对作业。前面的轻装潜水员搜寻到死难者尸体后,将其传递给后面防护严密的重装潜水员。由后者将尸体绑扎到缆绳上,每隔2-3米绑一具尸体。这样一根缆线可以绑上5至10具甚至15具尸体,打捞速度变快了。”
对于搜寻尸体的过程,潜水员们回忆起来至今仍心有余悸。他们当年在“纳希莫夫”号上发现数十、数百具尸体堆积在一起。究竟发生了什么?为什么这么多乘客未能脱离下沉的“纳希莫夫”号?潜水员们确信,当时在轮船上发生了可怕的踩踏悲剧:轮船失事后,某个人慌忙沿着走廊和过道向某个方向逃跑,一大群人则盲目地尾随其后。结果却发现终点是个死胡同,而此时回头已经来不及了,于是出现了上述数十成百人堆积在一起窒息而死的场景。
对那些昼夜作业的潜水员们来说,真正的考验是心理上的。心理医生齐纳伊达·奥夫塞因科当时负责与潜水员们联络,监控他们的心理状态。她回忆说:“一名叫亚历山大·日尔利茨基的潜水员撞到了一处尸体堆后,行为出现了反常。很显然,他当时被吓晕了。我听见他惊叫:‘天啊!它们(尸体)肤色白皙,跟活人一样!’然后他竟然与尸体对起话来:‘你干吗还睁着眼睛?让我帮你闭上吧!’说着便合上了死者的双眼。还有一些潜水员一次作业之后便不愿意再次入水,有的干脆溜之大吉。”
事故调查
为了安抚死难者家属,沉船事件的调查取证工作进行得非常迅速。半年后,苏联总检察院作出结论,认定两位船长是事故的主要责任人。有关事故的原因,目前存在以下三种说法。
1、人为说
相撞之前曾有第三艘船出现
俄罗斯许多航海专家至今还认为,法庭忽视了一个非常关键的证据:出事前夕,在控制台雷达屏幕上曾出现过第三艘“神秘船只”,它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
在“纳希莫夫”号与货轮相撞之前,特卡琴科几乎没有离开自动导航系统半步,而当时仪器上显示的两船的间距足有2海里之宽。很显然,那只“不明船只”制造了航行安全的假象,蒙蔽了特卡琴科船长的眼睛。
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工学院副教授弗拉基米尔·丘耶夫提出了自己的假想:“撞船事故发生在夏末,正是太阳活动频繁的时候。在这几天,雷达屏幕可能会出现虚幻目标,而真正的目标却隐身了。”
据事故所在地的克里木天文台的观测数据,1986年8月下旬,太空电磁辐射强度的确出现了一次“大跃进”,但是同期日本加拿大的天文台却没有发现任何异常。奇怪的是,9月1日之后,克里木天文台的数据也恢复了正常。
一些学者根据上述事实断定,作用于克里木和北高加索地区(其中包括新罗西斯克)的电磁辐射不是来自太阳,而是人为制造的。或许,它来自数百、数千里外的地球人造卫星,或许来自配备有特殊设备的类似预警机系统。这些人工辐射也可有效作用于任何雷达,使其对目标产生误判。
2、电磁波说
有人用电磁波武器干扰
丘耶夫据此认为,“纳希莫夫”失事的幕后黑手是通过卫星发射的电磁波武器。当时在克格勃边防部队任职的特鲁索夫也认为,有人动用电磁波武器是为了干掉船上的一位重量级乘客——奥德赛州克格勃的头头克里库诺夫少将。这一推测似乎不无道理:那天夜里,克里库诺夫及其全家随“帕维尔·纳希莫夫”一起沉没海底,无一生还。
3、天灾说
共振影响客轮操作者判断
圣彼得堡的亚历山大·西尼亚科夫教授提出了“天灾”说,他认为失事原因是“局部性地球物理学共振”。众所周知,“共振”现象是飞机轮船失事的主要原因之一。
据说1986年8月31日晚,在黑海海域极可能出现了“共振”现象,因为当时大气层显得格外明亮,而在“纳希莫夫”沉没两小时后,西部海域发生了强烈地震。受“共振”的影响,繁杂机械设备的操作者往往会错误估计形势,作出不当的决策。这一说法可以解释特卡琴科长得的严重失常:当时紧急调转船头,只需区区1分半钟便可避免一场灾场。而他却眼睁睁看着两艘大船迎面相撞。
历史沿革
1997年航行中发生严重的核反应堆和主机机械故障,被拖船拖回北德文斯克号核潜艇北方机器制造厂港口,由于财政和技术原因,一直无力修复,直到1999年除役封存,2005年重新启用。
2012年俄国海军决定改装和现代化升级它,2014年1月进入实质性操作,预计2018年重新服役,不过按照目前的进度,2020年重新服役都有困难。拟定的改装计划包括安装P-800玛瑙/红宝石超音速反舰导弹球果(出口型称为宝石)反舰导弹S-400防空导弹胜利防空导弹。
2015年1月,俄罗斯媒体公开一组俄军一艘闲置导弹巡洋舰进入浮动船坞准备改装的图片。图中战舰属于苏联时代设计建造的1144型巡洋舰。该舰舷号080,舰名为“纳希莫夫海军上将”号(原名为“加里宁”号)。苏联解体前1988年该舰正式加入北方舰队服役。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事发经过
抢救过程
事故调查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