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弹巡洋舰,是指以导弹为主要武器的巡洋舰称导弹巡洋舰,按动力装置类型,可分为常规动力导弹巡洋舰和
核动力导弹巡洋舰。
1953年,美国在巡洋舰“
巴尔的摩”号上安装了“天狮星Ⅰ”型
导弹,从此,巡洋舰开始进入了导弹化新时期。1955年11月,美国把
重巡洋舰“
波士顿”号改装成世界上第一艘导弹巡洋舰。1957年12月,美国开始建造
核动力巡洋舰“长滩”号,这是世界上第一艘核动力水面军舰。
苏联于60年代开始建造导弹巡洋舰,先后发展了5级。继美国之后,苏联在20世纪80年代发展了“基洛夫”级核动力巡洋舰。该级舰满载排水量23400吨,航速33节,装有多种导弹、火炮和
鱼雷,被西方称为“
战列巡洋舰”。现代化的导弹巡洋舰一般具有较全面的对空、对海和
反潜作战能力,但各国根据
国情的不同各有侧重。美国的巡洋舰以对
航空母舰编队的防空护卫为主;苏联的导弹巡洋舰则有以反舰(攻击航空母舰编队)为主的,也有以
反潜为主的。
截至2016年,世界各国已经很长时间不再造巡洋舰。这主要是
驱逐舰日益大型化以及电子设备与武器小型化,万吨级的驱逐舰已基本能够代替巡洋舰的职能。
发展历史
发展背景
随着大舰
巨炮主义的衰亡,战后巡洋舰的发展开始走向低潮,一些国家原来准备建造巡洋舰的计划先后取消,战时留下来的大批火炮巡洋舰纷纷退役,就连美国也仅留下20艘巡洋舰,而将大部分巡洋舰转入预备役。火炮巡洋舰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充分发挥了它的作用。在战后,随着导弹的发展和装舰使用,火炮巡洋舰已不能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为导弹巡洋舰所取代。
美国
美国是世界上率先研制导弹巡洋舰的国家。早在1953年,美国就在巡洋舰“
巴尔的摩”号上安装了“天狮星Ⅰ”型
导弹,从此,巡洋舰开始进入了导弹化新时期。1955年11月,
美国把
重巡洋舰“
波士顿”号改装成世界上第一艘导弹巡洋舰。1957年12月,
美国开始建造
核动力巡洋舰“长滩”号,这是世界上第一艘核动力水面军舰。该舰排水量17100吨,航速30节,续航力为20节/14万
海里,装有对空、对海
导弹与
反潜火箭等。在20世纪60年代,它曾与
美国第一艘
核动力航空母舰“企业”号和核动力巡洋舰“班布里奇”号组成世界上第一支核动力特遣舰队,进行了环球航行,显示了核动力军舰良好的续航力。1959年12月,美国开始建造“莱希”级导弹巡航舰。1962年6月,其又动工兴建“贝尔纳普”级导弹巡航舰。最初,美国海军将该级舰定为
导弹驱逐领舰,从1975年6月30日起改称为导弹巡洋舰。
“贝尔纳普”级是在“莱希”级的基础上改进发展而成的。两者在舰体线型、结构、动力装置等方面完全相同,但艉部装设的武器差别较大,“贝尔纳普”级装1门127毫米
大口径舰炮,而“莱希”级则为双联装导弹发射架。“班布里奇”级是作为与
核动力航空母舰协同作战的一级
核动力巡洋舰。该级仅建造1艘,1959年由美国
伯利恒钢铁铺设
龙骨,1961年10月建成服役。是继“长滩’号巡洋舰之后的又一艘
核动力战舰,也是世界上最小的核动力水面舰只。“
加利福尼亚州”是为美国“尼米兹”
航空母舰编队而设计的一级大型护卫战舰,属
美国海军第三代核动力导弹巡洋舰。该级首制舰“加利福尼亚”号于1974年2月正式入役。该级舰共建造了2艘。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尼米兹”级核动力航母的研制成功和陆续服役,美国海军仅有的3艘
核动力巡洋舰已无法满足需要。为此,美国海军提出了发展
弗吉尼亚”级核动力导弹巡洋舰的计划。其中,“弗吉尼亚”级共建造了4艘。它是第一艘综合指挥与可控制的导弹巡洋舰,具有独立或协同其他舰艇对付空中、水下和水面威胁的作战能力。“
提康德罗加”级导弹巡洋舰装备了革命性的“宙斯盾”防空系统,该系统可以对从潜艇、飞机和水面战舰上各个方向袭来的大批导弹进行及时探测并有效地应对。
苏联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苏联为建构远洋海军与美国争霸,曾经组建庞大的巡洋舰队。苏联巡洋舰的共同特色是重视水面打击与
反潜火力,尤其是利用
远程导弹的超视距打击能力,以抗衡拥有强大
航空母舰与
核潜艇兵力的
美国海军。因此,
苏联海军的巡洋舰队,其主要任务就是在远洋作战中攻击美国海军的航母与核潜艇。
代号为58工程的“肯达”级是苏联真正推出的第一种导弹巡洋舰,满载排水量5700吨,其主要任务是以超视距远程反舰导弹攻击敌方水面舰。军舰前、后各装有2座4联装导弹发射器,连同备用弹共配备16枚SS-N-3B
反舰导弹,在1962-1965年间,总共建造了4艘。“克列斯塔”是
苏联第二种导弹巡洋舰,共有两个型号,代号为1134工程的“克列斯塔”Ⅰ级和代号为1134A工程的“克列斯塔”Ⅱ级。有鉴于“肯达”级的吨位较小,远洋操作的航行稳定性、耐波性不够,因此,“克列斯塔”Ⅰ级的尺寸和吨位较“肯达”级大很多,满载排水量7500吨,远洋适航性、耐波性较佳。Ⅰ级的用途与“肯达”级类似。不过,该舰艇大幅提高了自卫防空火力。另外,Ⅰ级是首型搭载直升机的苏联巡洋舰与驱逐舰,1967-1969年共建造了4艘。由于
苏联海军对巡洋舰的任务需求,已经从反水面舰转为
反潜。为此,
苏联随即推出了以Ⅰ级为基础而改造的“克列斯塔”Ⅱ级。Ⅱ级的武器系统与“克列斯塔”Ⅰ级差异颇大,首先是用SS-N-14反潜反舰两用导弹取代原来的SS-N-3B
反舰导弹。Ⅱ级是苏联建造数量最多的导弹巡洋舰,1969-1978年共建造了10艘。以“克列斯塔”Ⅱ级为基础,苏联再推出代号为1134B/BF工程的“卡拉”级。此舰的满载排水量高达9900吨,全长增加到173.8米,是苏联第一种使用燃气涡轮主机的大型军舰。武器装备和远洋作战能力都较“克列斯塔”Ⅱ级大幅提高。在1973-1980年间,总共建造了7艘。
20世纪80年代,
苏联发展了一级4艘
核动力巡洋舰“基洛夫”级。该级舰满载排水量23400吨,航速33节,装有多种
导弹、火炮和
鱼雷,是一级火力配置较强的军舰。1976年,光荣级”导弹巡洋舰开工建造。该级舰的首舰于1979年在445号船坞下水,并以
莫斯科号导弹巡洋舰为舰名,在1983年进入当时的
苏联海军服役。
承袭苏联大部分军事资产的
俄罗斯,由于经济状况无力支撑庞大的军费开支,被迫大幅裁减传统军力,其中开销庞大的俄罗斯海军巡洋舰队被列为重点削减项目。
苏联解体之初,当时的
苏联海军总计拥有3艘“肯达”级、3艘“克列斯塔”1级、10艘“克列斯塔”Ⅱ级、7艘“卡拉”级、3艘“基洛夫”级和3艘“光荣”级在服役。截至2003年,
俄罗斯海军仅剩下3艘“基洛夫”级、3艘“光荣”级和1艘“肯达”级仍然在服役。
作战经历
1962年,
古巴导弹危机期间,时任美国总统
约翰·肯尼迪向古巴周边海域部署了庞大的海军舰队,以达到全面封锁古巴和对
苏联威慑之目的,其中美海军“堪培拉”号巡洋舰也执行了海上封锁任务。两年后,“企业”号与核动力导弹巡洋舰“长滩”号和“班布里奇”号组成特混编队,环球航行64天,炫耀
美国海军实力。1968年,一艘美国海军的长滩级巡洋舰用
黄铜骑士
导弹在很远的距离上击落一架
越南人民军空军的
米格战斗机。在
越南战争中,黄铜骑士
舰空导弹总共击落了3架米格战斗机。
1988年,在
海湾战争中,美国导弹巡洋舰“文森斯”号与另一艘护卫舰用
舰炮先后击沉与击伤
伊朗3艘
巡逻舰。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海军,共派出各类舰艇约250艘。除
航空母舰和
核潜艇外,作为庞大舰队主要护航兵力之一的巡洋舰,美、意等国共出动了10多艘,其中有美国先进的导弹巡洋舰“提康德罗加”级和“弗吉尼亚”级,它们与其他舰艇一起,在对
伊拉克实施海空封锁的战斗中,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在战争初期,对伊拉克的
巴格达及其附近的16个重要设防部位实施攻击时,美国的2艘导弹巡洋舰和
战列舰与
驱逐舰共同行动,先后发射了116枚“战斧”导弹,有效地摧毁了这些岸上目标。
典型型号
莱希级
莱希舰共建9艘,首舰“莱希”号于1959年12月3日开工,1961年7月1日下水,1962年8月4日服役,1993年10月1日退役。9号舰“里维斯”号于1960年7月1日开工,1962年5月12日下水,1964年5月15日服役,1993年11月12日退役。该级舰长1624米,宽16.2米,吃水5.9米;标准排水量6070吨,满载排水量8200吨;动力装置采用2台蒸汽轮机,四台
高压锅炉。由于当时普遍认为
导弹时代的来临将使火炮走向终点,因此莱希级仅有一门76毫米口径舰炮。为了节省空间,莱希级的烟囱与桅杆整合为一复合结构,为
美国海军之先例。莱希级的蒸汽涡轮使用铬钼和镍合金钢材制造,不仅重量较轻,而且适合在高温、高压的恶劣环境下工作,可靠性较高。莱希级的主武装为艏艉各一具的MK10双臂导弹发射架,可发射“小猎犬”防空导弹,弹舱装置于发射器后方突出甲板的舱房中,装填时MK10发射架需倾斜15度对齐弹舱出口,导弹就会推至发射架上,整个作业为自动化。
基洛夫级
1975年,首舰“基洛夫”号在位于列宁格勒市(现圣彼得堡市)的波罗的海189船厂开工建造,1980年7月完工服役。
苏联原准备建造6艘“基洛夫”级舰,北方与
俄罗斯海军太平洋舰队分别配备3艘。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苏联经济大幅衰退,建造计划被打断。第4艘“安德罗波夫”是1986年4月25日开始动工的,原计划1989年4月29日下水,可因经济困难,该舰的建造工作推迟至1995年10月才算完成。“基洛夫”级于1992年改名为“乌沙科夫”级,4艘“基洛夫”级战舰也都分别改为“乌沙科夫海军上将”号(原名“基洛夫”号)、“拉扎列夫海军上将”号(原名“伏龙芝”号)、
纳希莫夫海军上将号(原名“加里宁”号)和“彼得大帝”号(原名“安德罗波夫”号)。它们拥有全方位作战能力,能单独进行对海、对空、对岸、对潜作战,最重要的作战任务则是摧毁敌方航空母舰编队(主要是航母)并为己方航空母舰编队护航,或以其为核心和其它各型舰艇组成舰艇编队。
“基洛夫”级核动力导弹巡洋舰是
苏联首级核动力水面战舰,该级舰设有飞行甲板,下方是可容纳3架直升机的机库。舰体结构分三层,为纵骨架式,并在
核动力装置和
核燃料舱两大部位安装有重型装甲。从舰首到中央的舰体内布置了其主要的
反潜、防空和对海武器,并且这些反舰、防空和反潜导弹均采用垂直发射装置,雷达与电子装备位于军舰的中部
上层建筑上,直升机平台和辅助性的武器装备则设在舰尾部。“基洛夫”级舰标准排水量为19000吨,满载排水量24300吨,全长252米,水线长230米,舰宽28.5米,吃水9.1米,全舰共有舰员744人(其中军官82人,航空人员18人)。2座KN-3型压水反应堆和2台蒸汽轮机组成了“基洛夫”级的主动力装置,总功率高达14万马力,
双轴推进,续航力15万
海里/30节。另外,为防止
核动力系统发生故障,“基洛夫”级舰还配备有2座
燃油锅炉,它能在紧急时刻为战舰提供15节的航速。基洛夫”号上有三层
反潜防御系统,近程反潜系统由舰首的1座12管RBU-6000型反潜火箭发射装置(备弹40枚)和舰后部两侧的2座RBU-1000型反潜火箭发射装置(备弹102枚)组成。这三套反潜系统可用单放、联放或齐放的发射方式攻击6000米范围内、水深100米内的各种水下目标。
提康德罗加级
20世纪60年代末期,
美国海军为对抗
苏联海军空中、水面和水下发射的种类繁多、性能先进的
反舰导弹的
饱和攻击,授权
RCA(RCA)开发“空中早期预警地面综合系统”,这就是后来的“宙斯盾”作战系统。“宙斯盾”系统是一种具有强大区域防空能力的水面舰艇综合作战系统,“提康得罗加”级巡洋舰是第一型装备该系统的水面战舰。“提康德罗加”级从1976年4月开始设计,最初被称为
驱逐舰,直到1980年1月才被美国海军改称巡洋舰。首舰CG47于1978财年批准,1980年1月开工,1981年4月下水,1983年1月22日正式服役。截止到1994年7月,27艘“提康德罗加”级全部服役,
舷号CG47~73。首舰CG47造价9.38亿美元,后期型平均每艘造价12.82亿美元。2004~2005年,前5艘“提康德罗加”级(CG47~52)陆续退役。
“提康德罗加”级沿用了“斯普鲁恩斯”级
驱逐舰的舰体和动力系统,高干舷平甲板船型,首部增设舷墙。“提康德罗加”级舰长172.8米(水线长167.9米),宽16.8米,吃水9.5米(至
声呐罩),
轻载排水量7103吨,满载排水量分别为9590吨(CG47~48)、9407吨(CG49~51)和9957吨(CG52~73),舰员358~387名。动力装置为全燃联合动力系统(COGAG),4台
LM2500燃气轮机,持续总功率86000马力,
双轴推进,2个5叶变距
螺旋桨,最大航速32.5节,续航力6000
海里/20节或3300海里/30节。
“提康德罗加”级最初的设计使命是作为航母编队的护卫兵力,对付
苏联海军反舰导弹的
饱和攻击,使航母编队能够在高威胁海区执行任务。为此装备了强大的“宙斯盾”作战系统和大量“标准”-2
舰空导弹(最多可携带122枚),具有强大的目标处理能力和对空监控能力。舰上的MK99型
导弹火控系统配有4部SPG-62
目标照射雷达(每部可对4枚“标准”-2提供末制导照射),SPQ-9炮瞄雷达也能对2枚“标准”-2导弹进行制导,因此全舰可同时控制18枚“标准”-2导弹攻击18个空中目标。“提康德罗加”级能有效对抗来自水面、空中和水下的
反舰导弹饱和攻击。此外,该级舰也具有极佳的
反潜、反舰、指挥控制和通信能力,并能使用
BGM-109巡航导弹对陆地纵深目标实施战略攻击(后22艘舰),是一级具有均衡作战能力的多用途水面战舰,也是
美国海军航母编队最强大的护卫舰艇。
光荣级巡洋舰
光荣级巡洋舰是
苏联解体前建成的最后一型导弹巡洋舰,该级舰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建造,其建造目的主要是为当时苏联新建航母护航,打击美国的
航空母舰,并担任编队的防空和反潜任务。此外,还可作为舰队的组成部分,用来攻击敌航空母舰和两栖力量,破坏敌海上交通线,并在两栖登陆作战行动中提供对岸火力支持。
苏联时代,共计划建造6艘“光荣”级巡洋舰,最后2艘在1990年终止建造计划。1号舰
莫斯科号导弹巡洋舰在1983年开始服役,1991-1997年改装重新服役,被更名为“莫斯科”号,与1986年服役、1995年完成改装的2号舰“乌斯季诺夫元帅”号共同在北方舰队服役。3号舰“瓦良格”号隶属
俄罗斯海军太平洋舰队,该舰艇于1989年底开始在
黑海舰队服役,
苏联解体后被
乌克兰海军接收并改称“红色乌克兰”号,成为乌克兰海军的旗舰,不过后来乌克兰将该舰卖给
俄罗斯抵债并改名为“瓦良格”号。
光荣级巡洋舰长186米,宽21.5米,吃水7.6米。标准排水量9800吨,满载排水量1.12万吨。编制员额454人,其中军官38名。该级舰为
燃气轮机推进方式,最大航速32节,续航力7500
海里/15节。该级的舰体前部
上层建筑高5层,其后端与封闭的金字塔形主桅连成一体,由水面至主桅顶高达30多米。舰中略靠后的烟囱呈长方形,两侧有许多散热孔,前面是大进气口。两座烟囱间有空隙,用来放置旋转吊的吊杆。露天甲板的轨道,用来运送弹药、物品等。在烟囱后的旋转吊和后部上层建筑之间有一段开阔处,甲板下设有
垂直发射系统系统。舰上有圆形远程反舰导弹发射装置。它们沿前部上层建筑两侧成阶梯形倾斜排列,占据甲板较大位置。该装置的形式较为简单,有固定
仰角,每对发射口位于前一对发射管后端之上。“光荣”级的防空、
反舰导弹发射装置的数量有18座,另外还有
反潜武器4座34管,1座双联装
AK-130舰炮,6座AK630近防炮。舰上设置的各种电子和
通信设备包括各种探测雷达、
导航雷达、武器控制和制导雷达、敌我识别雷达、电子对抗设备、光电设备、卫星通信设备等。
“光荣”级的对空武器主要有SA-N-6、SA-N-4对空导弹,AK630舰炮以及火箭干扰发射装置,“边球”和“酒桶”电子战对抗装置等,具有远、中、近和高、中、低多个层次的防御能力。武器主要有SS-N-12
反舰导弹、AK130舰炮等武器,SS-N-12导弹由于具有射程远、战斗部威力大,射速高和突防能力强等优点,因而对敌
航空母舰和大型舰构成严重威胁,其反潜武器包括卡-27
反潜直升机、舰载反潜导弹、533毫米鱼雷和RBU6000型反潜
深水炸弹等,具有远、中、近三层打击能力,AK130舰炮还具有对陆攻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