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壁画从
东汉开始,经
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环环相扣,其风格既有传承亦有变化,不仅体现了各个不同时期的绘画特征,而且对于美术研究以及社会、宗教诸方面的研究都具有一定的价值。
渊源
汉代壁画以
墓室壁画为主。这时期
壁画墓与画像石墓的流行与汉代统治阶级提倡孝道盛行厚葬息息相关,“事死如事生”,很多贵族豪强的坟墓都具有相当规模。汉代壁画中有不少反映政治、经济、典章制度,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图景。代表作有
平陆县壁画,是汉代壁画的代表作。
北朝时期仍然延续了墓室壁画的发展,保留下来的北朝墓葬壁画有太原
王郭村发掘出土的
北齐东安王娄睿墓、
寿阳县北齐狄迥洛墓壁画、太原城郊王家峰北齐名将
徐显秀的墓葬壁画。
南北朝时期,随着中西交通的繁荣,佛教的兴盛,寺庙壁画风靡,娄睿墓壁画的作者也受此影响。从壁画内容上看,或多或少地留下了佛教艺术的痕迹。但是从技法上来看,已基本摆脱了外来画法的影响,而赋予传统画法的表达方式。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疆域最广大的一个朝代,宋辽金长期动荡和分割的局面至此一统。被称作元朝“腹里”的
山西省,寺观壁画面积1800多平方米,数量之巨,艺术之精,亦冠于全国,山西壁画艺术价值也就尤为凸现。其中的
芮城县永乐宫、
稷山县青龙寺、
洪洞县广胜寺水神庙、汾阳县五岳庙以及
高平市万寿宫内的壁画都是
中原地区元代寺观壁画中的精品。
明代以后,文献典籍当中几乎见不到记载壁画的痕迹,就全国范围来讲,寺观壁画艺术已走向尾声,画面构图和人物造型已开始程式化,其工艺水平较宋、金、元时期大为逊色。山西明代的壁画有2300平方米,有的仍保留着金、元壁画的风韵,继续向清秀、俊逸方面发展,其中不乏优秀之作,如新稷益庙、汾阳圣母庙的壁画,以数量众多,题材多样,艺术性强著称。
清代时期的山西寺观壁画保存有近3000平方米,其艺术水平较之前代已显著降低,但还是有一些颇具价值的作品,如大同华严寺大雄宝殿四壁绘画,高达6.3米,长约141.1米,总面积889平方米,一座殿堂里能有如此鸿篇巨制,在中国明清壁画中也是仅见的一例。这些壁画大多有确切的纪年和画师的题名,内容几乎涵盖了佛、道、儒教和风俗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大大丰富了中国绘画史的内容。
种类
保留至今的
山西省墓室壁画主要有汉代、
北朝和元代三个时期。山西平陆
枣园村壁画墓是
汉代壁画的重要代表,属于
东汉时期的墓室壁画,它显示出农村阶级斗争的对立。一方面有地主庄园的城堡,即“坞壁”,是依附“部曲”、“兵家”对抗农民的武装和工事;另一面有地主监督农民从事耕种,双牛牵引车和大型犁,反映了当时农村生产技术大有改进。
山西北齐墓葬壁画近年来成为古代东方艺术世界最吸引人的艺术品种。
寿阳县北齐厍狄迥洛墓壁画,以绚丽斑斓的艺术长卷反映墓主人生活的显赫场面或死后的空幻境界。太原王郭村北齐东安王娄睿墓的壁画,太原城郊王家峰北齐名将
徐显秀的墓葬壁画,画面宏大,构图准确,形象生动,色泽艳丽,线条流畅,有很强的时代特征和地域文化特征。从这几处壁画可以清楚地看到
北齐时画技日臻成熟的趋势,为隋唐壁画技术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元代
墓室壁画随元代整体画风的变化而变化,如1958年发现的
大同市西郊元墓,就有与前代风格完全不同。
壁画墓主人
冯道真是一个道士,其中的《论道图》、《观鱼图》、《道童图》和《疏林晚照图》反映了墓主的生前生活、情趣和爱好。图中人物意态生动,景致优美,笔法流畅而苍劲,有
南宋人遗规;其章法结构又颇受
北宋和
金朝画法的影响,并且具有文人画的某些特色。
寺观壁画
在
山西省现存的壁画中,分量最重、数量最多的是寺观壁画。寺观壁画大多是
土坯泥墙上彩绘的壁画。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的壁画,是国内仅存的
唐朝寺观壁画,虽然年代久远,画面残损,但画艺精湛,保存良好,堪称
中原地区古代寺观壁画的上品。山西现存
五代十国及宋辽金时期的壁画6处,分别是
平顺县大云院弥陀殿、
高平市开化寺大雄宝殿、
灵丘县觉山寺塔、应县佛宫寺释迦塔、
朔州市崇福寺弥陀殿、繁峙岩山寺文殊殿,面积近千平方米。
永乐宫壁画是元代寺观壁画经典作,它不仅反映了
道教神的完整体系,而且成为一部历史人物的图像总汇。
大同市的
云冈石窟有很多壁画遗村,它与
莫高窟、
龙门石窟、甘肃
麦积山等等,被合称为
中原地区四大宝窟,是中国壁画的博物馆。石窟壁画艺术是中国最丰富的艺术宝库,但随着佛教的进一步
世俗化,宋、元以后大规模的石窟开凿已非常少见,对佛教的崇拜已被广泛散布于城镇乡村的寺庙所取代。
题材
佛道宗教
宗教是整个中国壁画的重要题材,山西壁画也不例外。道观壁画的最早开端,当属
刘彻在
甘泉宫建台室画天地
太一诸鬼神;而佛寺壁画则始于
东汉,随着印度佛教之传入中国而开始出现,如
刘庄刘庄命画工画佛像与清凉台及显节陵。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非常盛兴,全国上下广建佛寺,有寺必有壁画。
芮城县永乐宫
道教壁画和稷山兴化寺的
元代佛教壁画是宗教类题材的典范。
历史传说及人物
明清两代的寺观壁画,如汾阳县圣母庙、
新绛县稷益庙、太原晋祠关帝庙、
霍州市圣母庙,反映的多是中国历史传说和历史人物,实际描绘的是人间的具体生活,如捕蝗、耕获、战事等。新绛县东岳稷益庙壁画是明代寺观壁画典型代表作之一。
稷益庙壁画在题材内容上与佛、道壁画不同。壁画绘官、民朝圣及稷益传说等为主,是以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为题,表现
上古时代大禹、
后稷、
伯益为民造福的故事。其《朝圣图》与《祭祀图》都是以大殿、楼阁等建筑为中心场面。四周有百官、武将和手持五谷、肩扛农具的各种人物,其中一组恭谨前行的农民或肩挑猎物,或捆缚押送硕大如人的蝗魔,或手握
直翅亚目等害虫。其壁画用笔严谨,结构紧凑,长于写实。这些壁画,都表现了浓厚的地方特色,他们留给后人的壁画艺术为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世俗生活
世俗生活也是壁画的重要内容。
墓室壁画多反映了墓主人的生活场景,如宴饮、出行等。代表作品有太原王郭村北齐东安王娄睿墓的壁画。
另外,张道真元墓中还发现有一幅山水画,水墨淋漓、意境深远,具有文人画的情趣,是当时南方文人画影响北方画界的很好例证。
永乐宫壁画
著名的
永乐宫位于
山西省芮城
永乐镇,民间传说的
八仙之一
吕洞宾就生于此地。吕洞宾死后,
唐朝在其住宅基础上建“
吕公祠”,后被火毁,元代至元年间重新修建。
殿内壁画尺度高大,人物众多(286个),各路神仙,造型生动,艺术上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而
吕祖殿里的
道教故事壁画,则是现实生活状态的反映,以连环组画的形式把单独的情节联系为一体。
三清殿是永乐宫的主殿,绘有《
朝元图》,8个
主像周围各配有各种神仙,仙曹、玉女、使者、力士等分三、四排构成气势磅礴的行列。每个人物都刻画严谨,具有个性特征,衣饰服装一丝不苟,艺术感染力强烈。西壁绘有“白玉龟台九灵太真
王母娘娘”,两旁的十太乙与雷部诸神,文武有别,表情各异,性情独特。主像庄严、玉女秀雅、武士威猛,各得其神。人物众多的行列之间,用转身对语、左顾右盼、倾身交流等手段,使人物有所关联,成为一个整体。据专家考证,这组壁画的勾线使用了某种特殊的笔,有的线长达数米,匀称坚挺,非常人用普通毛笔所能完成。设色平面化处理,有的局部如璎珞、图案等细节采用沥粉的方法,使之更显复杂、精制,这种技法产生于
唐朝,宋人有所发展。
三清殿的整铺壁画是文献上所说的六天帝、二帝后率领众仙朝元的内容,反映了
道教神之的完整体系,人物造型动静相参,在变化中求统一。以丰富的人物形象,生动的描绘了虚构的神仙,集中体现了中国人物画优秀特征。
三清殿西壁
纯阳殿俗称
吕祖殿,在东、西、北壁上画有“
吕洞宾神游显化之图”,描绘吕洞宾从
咸阳市降生其一直到他赴考、的道、离家、超度凡人等等,以
连环画的形式贯穿了五十二个画面。故事内容为民间长期流传,情节生动,有深刻的含义,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道德观念。壁画高3.5米,面积有203平方米。画中的内容相当丰富,除了一些形形色色的人物之外,画中还有宫廷、
庙宇、茶馆、酒楼、田野、山川及各种植物等等这对研究元代社会情况有很大帮助。
元代的
永乐宫是壁画发展的一个高峰。它既保存了前代的优秀传统,又在某些方面有所发展,形成了自己时代的风格特征。永乐宫壁画在某些方面丰富了中国壁画创作的积累和创作经验,也影响了后世宗教壁画的创作。从明清寺观壁画和水陆道场壁画中都可以看到永乐宫壁画的影子。永乐宫壁画是仅存的
道教壁画的完整体系,是中国壁画的珍贵宝藏,对优秀文化的继承和研究起到了重要作用。
价值
古代壁画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中的宝贵财富,在社会、宗教、建筑、美术诸多方面都有历史意义和研究价值。通过壁画可以发觉出很多壁画以外的东西,如宗教、考古、民俗、体育、陶瓷、服装等。
山西壁画非常丰富,从汉代的
墓室壁画到唐宋元明清的寺观壁画,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序列。壁画融合了历史、宗教以及世俗题材,诉诸于艺术的方式,在考古、宗教以及
中原地区的绘画发展史等方面都有着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