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囊派是
藏传佛教的主要教派之一。“觉囊”最初是西藏日喀则
拉孜县彭措林乡境内的某一山谷名称,全称为“觉摩囊”。其教派起源于后藏裕莫·弥觉多杰(11世纪人)。弥觉多杰首创藏传佛教中观“他空见”学说。至13世纪末,觉囊派第五代传承人衮邦·吐吉尊追(1243-1313)时期,将其学派发展成为拥有寺院道场的一支教派,名为“觉囊派”。
历史背景
觉囊派曾是藏传佛教的重要流派之一,该派创始人是裕莫·弥觉多杰。因其五传弟子衮邦·吐吉尊追(1243-1313)在觉摩囊建寺(今西藏日喀则市的拉孜县境彭措林寺东的一个山沟内)而称为觉囊派。教义以“他空见”为核心。觉囊派始于宋代,形成于元初。在元代,该派寺院遍布卫藏,盛极一时。明初,其“他空见”学说受到其他教派的非议,加之缺乏地方世俗政治势力的支持,一度衰落。明万历年间,西藏觉囊寺主多罗那他(1575-1634)得到后藏藏巴汗地方政权的支持,一度中兴觉囊派,建达丹丹曲林寺,并将该派发展到今四川省阿坝、甘孜和青海省的果洛等地。后因西藏地方噶玛政权失位,又势渐衰微。
清代,
格鲁派在
藏区跃居统治地位,
阿旺罗桑嘉措阿旺罗桑嘉措(1617-1682)将达丹丹曲林寺改为格鲁派寺院,更名为格丹彭措林寺,没收寺庙财产属民,经籍
印版大多封禁。卫藏其他觉囊派
寺院亦相继改宗格鲁派,该派遂在今
西藏自治区地区势力衰微,但要相对封闭的边远地区如
阿坝县自治州壤塘寺、色更寺与
嘉绒地区的
马尔康市赛贡巴寺、卓格寺,青海果洛自治州之贾贡巴寺、格果寺等寺庙继续传持觉囊派教法,或杂以其他派法。今仍存觉囊派寺院34座,仍在沿袭本派的教法传承,有其独特的修习和活动方式。
教派的形成
觉囊派以独特的教理阐释著称于
藏传佛教乃至整个佛教界,从历史而言,觉囊派从一个学说发展成为一支宗派,经过了较长的历史进程。觉囊派自认为其学说和传承源于印度佛教的显密教法,主要继承了
龙树、
无著、世亲等大乘佛教教义。在
藏区其传承至大成就者裕莫·弥觉多杰之时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佛学观点,并在显宗、
密宗以及时轮续部领域取得很大发展。尤其是裕莫·弥觉多杰提出的中观“他空见”思想,在藏传佛教界引起巨大反响和争议。“他空见”的思想既受到西藏高僧大德的质疑和批判,又作为一种新的教派学说,赢得许多学僧的沿习和传承。由于传承裕莫·弥觉多杰他空见的弟子络绎不绝,使得“他空见”学说在当时取得实质性的发展。
裕莫·弥觉多杰的弟子中名副其实的发扬光大“他空”学说的是衮邦·吐吉尊追。他之所以成为觉囊派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高僧,不仅因为他系统研修了他空思想,取得巨大成就,而且因为他在觉摩囊修行圣地讲经传法,著书立说、培养弟子,为觉囊派的立宗奠定了基础。特别是为修学“他空见”思想的学僧开辟了固定的教学场所,他于
藏历绕炯的水蛇年(1293)在觉摩囊创建了一座寺庙,这就是著名的觉摩囊寺,简称“觉囊寺”。从此,传承“他空见”思想的学僧们结束了以各自坐禅为主的分散修行的宗教生活方式,而汇聚到觉囊寺集体教授、研习、修行“他空见”思想。衮邦·吐吉尊追撰写的《时轮根本续释心要》和《六支瑜伽广本讲义》成为觉囊派学习的主要教程。此后他的弟子强桑·嘉瓦益西(1257-1320)成为主要的传教者,他早年拜噶玛噶举黑帽系
噶玛拔希(1204-1283)为师,后以上师的教导先去拜夏巴·降央钦则,花很长时间学习显密教法;之后,去拜见衮邦·吐吉尊追,对这位高僧产生极大的敬仰之心,遂修习六支瑜伽法,并获得了对六支瑜伽的圆满证悟。为此,衮邦·吐吉尊追将所有的教法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强桑·嘉瓦益西,使其成为他的高徒。
强桑·嘉瓦益西奉上师之名,在觉囊寺附近创建德钦寺,并主持该寺,传授和研习以六支瑜伽法为主的觉囊教法。强桑·嘉瓦益西出任觉囊寺住持并成为觉囊寺第二任法台,直至去世。之后,强桑·嘉瓦益西的著名弟子凯尊·云丹嘉措(1260-1327)接任觉囊派教主。凯尊·云丹嘉措继任
觉囊寺住持并传承觉囊派教法期间做出的突出成绩,则是他培养了一批弟子,其中多朴巴·喜饶坚赞(1292-1361)成为觉囊派教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著名人物。多朴巴·喜饶坚赞撰写的《了义海论》一书,将“他空见”佛学思想从师徒口授传承变为具有理论体系的经典文献传承,从而确立了“他空见”思想在觉囊派教法中的核心理论地位。他还迎请
尼泊尔和
印度工匠在觉囊寺创建了一座规模空前的
佛塔,“该塔外形为塔内为佛堂,极其宏伟,坐基四边各长二百五十肘,内有佛堂一百零八座,造显密
佛像、坛城、经书甚多。”以此标志,觉囊派佛塔在
藏传佛教具有代表性,史称“十万佛塔”。多朴巴一生培养了众多弟子,其中以邦罗追译师(1299-1353)、乔勒南杰(1306-1386)是藏传佛教史上的知名人物。乔勒南杰曾主持
昂仁却德寺,继任
觉囊寺住持,在两座
寺院弘扬觉囊派教法仪轨。其大弟子聂文·贡嘎贝(1345-1439)等高僧继续弘扬教法,但此时教派已处于外部等因素趋于消弱的阶段。
从觉囊派的发展史上看,自聂文·贡嘎贝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处于低谷时期。至16世纪,觉囊派出现几位高僧,随之觉囊派得以复兴并盛行起来。其中代表人物有觉囊·贡嘎卓却(1507-1572?)和觉囊·多罗那他(1575-1634)。贡嘎卓却5岁入普帕寺受居士戒,10岁受
沙弥戒,13岁开始外出求学,五年后返回普帕寺继续拜师学法,最后成为一名高僧,云游到各大寺院和宗教圣地,讲经说法。他不受教派的局限,广泛学习
噶玛噶举派、香巴噶举派等诸多宗派的教义教法。而且在冈底斯一带向
印度瑜伽士传授佛教正法,这在
藏传佛教中实属罕见。他的著述颇多,涉及面广,如:《班禅·释迦确丹传》、《解悟贪著之箴言》、《香巴噶举派甚深道乃六法传承史补遗》等。觉囊·贡嘎卓却是一名觉囊派后期发展过程中起到承前启后作用的关键性人物。
觉囊·多罗那他是觉囊派知名高僧,他4岁时自称是贡嘎卓却的转世,认定其为转世灵童,他被迎请到觉摩囊寺,受到觉囊派僧众的爱护和拥戴;6岁时读书学经,8随时赴觉囊却隆寺,在那里迎请达隆噶举高僧达隆巴·贡嘎扎西坚赞前来受戒,正式出家。多罗那他前后拜堪布隆日嘉措、多仁巴·降央贡嘎坚赞、觉囊·杰仲等高僧大德系统学习显密教法。至17岁受比丘戒;30岁继任觉囊派法位;31岁在觉囊寺讲经传法等等。1615年,多罗那他创建达丹丹曲林寺,得到后藏桑珠孜王宫的地方长官第斯·藏巴·噶玛·彭措南杰(1586-1621)的大力资助和扶持。寺院建立后请来印度的婆罗门班智达·克里希那与帕拉跋扎二位请教“妙音吉祥声明论”,并与他们研讨诗学等,同时翻译了不少
梵语经典。多罗那他著述丰富,都成为
藏传佛教史上的重要典籍,如《妙音声明论注·殊胜显明》《本尊大海修法·大宝之源》《胜乐大赞·成就之源》《吉祥时轮修法生起次第解脱·悉地长存》等,其中的《印度佛教史》是一部较系统地介绍印度古代历史的名著,一向受到国际学术界的重视,已被译成俄文、德文、英文和日文等多种文字,国内有藏汉两种文字的版本。这部历史著作之所以备受关注,在于作者以翔实的资料、实事求是的分析方法对古代印度历史上的一系列关键事件及问题作了简明扼要、详细适当的介绍和评述特别是对一些历史人物作了评价。
宗派教义
觉囊派在
藏传佛教中可算是异军突起,独树一帜。觉囊派持他空见:承认事物有
实相本体,与
宁玛派的大圆满,噶举派的
大手印,
萨迦派的轮涅无别均承认有明空本性,颇为相似,不过各派又各有说法不同,但均属于“胜义有”类。觉囊派与持应成派中观见的
格鲁派主张一切皆空的“毕竟空”类,则完全对立。因此被视为异端而受到排挤。从历史的观点来看,觉囊的见地仍来源于
印度的中观派见。本来印度的中观派,在派内就有各种争论,后裂为若干小派。但各自都承认自己是
佛语旨意的正确解释者,觉囊派也说他们的见地是遵循佛教释迦牟尼在印度三
四谛中的末转法轮的意旨,是究竟了义中观之教。
觉囊派不同意末转法轮仅为唯识教,而且主要是大乘中观了义教。《觉囊派教法源流》说,导师释迦牟尼佛为顺应众生根机,转了三次法轮:初为小乘转四谛法轮,其经典有《缘起经》等等,此为因时因势而说之教,后成为争论之由,属不了义教;中转远离戏论无相法轮,有《广、中、略般若经》等等,亦是因时因势所说,后成为争论之由,属半了义教,末转分辩胜义法轮,有《如来藏经》等等。这不是因时因势而说,而是宣说究竟真理,
实相法性,光明如来藏,众生本具之佛智等,为完全是不可退转之了义教,所以全无所诤之处。觉囊派不承认只是唯识,认为
无著(约公元4-5世纪)、世亲是解释佛的末次法轮,提出如来藏和自觉智,属于大中观的了义教,他们就是随行无著所倡导的胜义有即他空见的中观学说。西藏的学者认为
龙树是中观正宗,无著只是唯识而不是中观派。而觉囊派则认为学者们对中观的理解还不全面。
多罗那他把中观分为四个层次:一、共通中观;二、大中观;三、中观不共义;四、秘密义。共通中观只承认缘起性空,胜义世俗皆无自性空,
佛护、
清辨、解脱军、静命皆属这一观点,他们说中转法轮后宣说之《般若经》等为了义经。龙树为解释经义著《中观理聚》等论成为中观派的最大权威。末转法轮各经都是不了义经。共通中观唯主“空”义,后来发展成为应成派则主张诸法自性皆空,唯名言安立而有,胜义世俗一切皆空的“毕竟空”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