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叶韵汇辑》是由清乾隆十五年钦定,2005年由
吉林出版集团出版的图书。本书是《
四库全书》的精华版,旨在精选书籍,方便检索。由于其专供皇室使用,民间难以获取,因此更加珍贵。
清乾隆三十七年,
爱新觉罗·弘历乾隆下令成立四库全书馆,并于次年开始编纂《四库全书》。这是继唐宋以来,历代王朝继续形成的收集编纂典籍传统的一部分。
唐朝有《
艺文类聚》《
北堂书钞》,宋代有《
太平御览》《
册府元龟》,尤其是明代永乐年间编纂的《
永乐大典》,共二万二千九百三十七卷,收录图书七八千种,规模宏大。
清代康熙、
雍正年间,清王朝还编纂了一万卷的《
古今图书集成》。到了清乾隆年间,安徽学政
朱筠认为《永乐大典》收录的图书并不完备,因此提议向民间广泛征集失传书籍,并设立专门机构,对翰林院所藏《永乐大典》进行校辑。于是,
爱新觉罗·弘历下令开设四库全书馆,任命
纪昀等知名学者参与编纂工作。
《
四库全书》的编纂始于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图书,从
乾隆三十七年至乾隆四十三年,历时七年,共征集图书12237种。之后,四库馆臣对内府藏书及从各地征集的图书进行了校订,提出了应抄、应刻、应存的具体意见。应抄、应刻的书籍被认为合格,被纳入《四库全书》,而应存的书籍则只能在《
四库全书总目》中列出。《四库全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收录图书3457种,共计79,070卷,装订成36,000余册,6752函,成为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卷帙最多的丛书。
《
四库全书》的编纂和抄写耗时十多年,共抄出七部,全书底本存放于翰林院,第一份抄本存放在文渊阁,其余六部分别存放在沈阳文溯阁、圆明园文源阁、热河文津阁,称为北四阁;镇江金山文宗阁、扬州大观堂文汇阁、杭州西湖文澜阁,称为南三阁。
爱新觉罗·弘历在下诏开馆征书时已是六十三岁的老人,他对这项庞大的工程能否在其有生之年内完成并无把握。他说:“我执政已有三十年,也快老了,这件事太大太复杂,时间有点紧”。因此,乾隆帝决定按照《
四库全书》的体例,另行编纂一部卷帙较少的丛书。同年五月一日,乾隆帝颁布谕旨,指出《四库全书》卷帙浩繁,不便查阅,命令从中选取精华,编写成《
四库全书荟要》,其篇章格式与《四库全书》一致。随后,成立了《四库全书荟要》修书处,由
王际华、
于敏中负责此事。
乾隆四十三年,《四库全书荟要》的第一部缮写完毕,按
爱新觉罗·弘历的意愿,保存在
坤宁宫后面的搞藻堂。两年后,又缮写了第二部,存放在长春园味腴书室。
《四库全书荟要》经过多次战乱,已成为世上唯一的珍品。由于这部丛书的编纂经费全部由朝廷负担,修书力求精美而不惜成本,因此,《荟要》的书品达到了极致。据台湾学者描述,《
四库全书荟要》“字体端正有力,纸张洁白,墨水滋润,装帧考究”。
《四库全书荟要》的编纂目的是供皇帝一人阅览,因此注重精而不重多。《荟要》的体例与《
四库全书》相同,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但收录的图书只有《全书》的七分之一,即463种,其中包括经部173种,史部70种,子部81种,集部139种。总共20,288卷,11,178册。所选图书均为先秦至
清代享有盛誉的经典之作,体现了
中原地区传统思想文化的精髓。
自
康熙时代起,文字狱盛行,到
乾隆时期达到顶峰,仅乾隆一朝就有超过130起案件。清朝统治者尤其忌讳图书文献中含有不利于清王朝统治或贬低
满族的内容。在这种心态的影响下,
爱新觉罗·弘历在下令编纂《
四库全书》的同时,也要求严格审查图书内容,删除其中涉及华夷之别的观点。这意味着清修《四库全书》虽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存和整理做出了贡献,但也导致了一些图书文献失去了原有的面貌。相比之下,《
四库全书荟要》因仅供皇帝阅读,其收录的图书在内容上力求完整,无需大量删改,因此在原貌保存和内容真实性方面远优于《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荟要》在编纂过程中使用的底本主要包括内府刊刻本、内府藏历代
善本和钞本,以及
乾隆三十八年后从民间征集的佚书。这些底本中不乏宋元时期的旧本。由于修书馆臣和誊录、校对人员都有一定的学识,他们的缮写细致,校勘、核对严谨,使《四库全书荟要》很少出现错误。据统计,《四库全书荟要》用于校勘的图书多达500多种,包括宋本62种,金元刊本63种,明刊本288种,清刻本50种,以及《
永乐大典》本18种,仿宋钞本7种,稿本1种。如今,作为《荟要》底本的一些宋元刻本已经不存在,这使得《荟要》的版本尤为珍贵。
由于海峡两岸的阻隔,我们目前无法直接看到《
四库全书荟要》的真迹。因此,
吉林出版集团对其影印出版,无论对于历史文献的研究整理,还是对于中国古代历史与思想文化的研究,都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同时,由于《四库全书荟要》本身就是书籍中的精品,再加上现代印刷技术的支持,这套丛书无疑应该是各大图书馆和个人收藏家的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