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唐史学会
1980年于陕西成立的学术团体
中原地区唐史学会成立于1980年,致力于组织和推动中国隋唐五代十国史学界的学术研讨,加强海内外同行间的学术交流,培养中青年学术骨干,推广学术成果,弘扬唐朝文明,激发民族精神。在中国唐史学会的努力下,中国的隋唐五代史研究得到了显著提升,促进了中外学术交流。
历史沿革
1980年春季,武汉大学唐长孺教授在前往成都市参加会议的途中,途经西安市并在西北大学停留。此时,陕西师范大学史念海教授正在考虑如何借助西安的历史优势建立一个唐史研究的学术团体。唐长孺教授和西北大学校长郭琦教授也持有相同的看法。三位学者的想法不谋而合,于是趁唐长孺教授在西安逗留之际,他们邀请了西安的高校和文博界知名人士,共同发起成立了全国性的隋唐史研究团体。不久之后,在成都举行的全国历史学规划会议上,参与的唐朝研究工作者就建立了中国唐史研究会的相关事宜达成了一致意见。同年9月下旬,应史念海教授的邀请,来自全国各地72个单位的83名唐史研究工作者齐聚西安市,在陕西师范大学举行了中原地区隋唐史学界的首次盛会。在这次会议上,宣布了中国唐史研究会的成立,并选举产生了以唐长孺教授为首的一届会长领导机构。考虑到当时的海峡两岸关系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尚未回归,选举理事时特别预留了台湾和香港的席位。此后每一届选举,都会遵循这一比例。起初,学会被称为中国唐史研究会,但在1983年10月在成都四川大学举办的第二届年会上,代表们提出了更名的建议。随后,经过1984年3月的理事会通讯表决,全体一致同意更名为中国唐史学会,并在学会会刊的第一期上公开发布。学会成立初期,曾通过了一份临时章程。随着会员数量的增长和学会事务的增多,应广大会员的要求,1983年3月经理事会通讯表决,通过了学会的正式章程。这份章程共有7条,涉及学会的正式名称、指导思想、工作任务、入会条件、会员的权利和义务、组织机构、学会会址等多个方面。1992年8月,在厦门大学召开的第五届年会上,对1984年的章程进行了修订和补充,形成了新的学会章程。新章程共有10条,相较于旧章程,主要强调和明确了以下几点:(1)明确学会为民办学术团体。(2)明确规定加入学会的条件,即从事隋唐五代史的教学和研究,并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的专业人员,遵守本会章程,经本人申请,理事会同意,即可成为本会会员。(3)确认学会的最高权力机构为会员代表大会,并对其职责和权限作出具体规定。(4)规定会员有缴纳会费的义务。(5)规定学会章程的修改权属于会员代表大会,解释权属于理事会。(6)规定学会终止活动的方式及相关手续。1999年,民政部发布了社会团体管理条例,提出要整顿全国的社会团体,并重新进行登记。当年5月,教育部召开了隶属于其管理的全国社会团体整顿工作会议,在此次会议上下发了民政部制定的社会团体章程范本,要求各社会团体重新制定各自的章程。根据本次会议精神,经会长同意,秘书处参照民政部制定的社会团体章程范本和本会之前的章程,重新起草了学会章程。该新章程经过学会副秘书长以上领导成员通讯表决,并经教育部和民政部审查同意,已在学会会刊第18期上发表,并将在第八届年会上提交会员代表大会讨论表决,通过后正式实施。该章程共8章47条,其特点是:章程程序更为规范,条款更为详细、明晰,明确了业务主管部门和登记管理机关,入会条件、程序和会员的权利、义务以及退会、除名的规定更为详细,对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会长、副会长、秘书长的权力与任职条件、任职期限、学会资产的管理、学会的终止等,均做出了明确的规定。1980年学会成立时,就已经确立了名誉会长、会长、副会长、秘书长、理事的组织架构。在1983年第二届年会上,又确定在理事会之上设置了常务理事会,推举会长、副会长、秘书长。秘书长负责学会的日常运作,常务理事会可以聘请副秘书长若干人协助工作。在本届年会上,还通过了设立学会顾问的决定,聘请白寿彝何兹全等九位先生为学会顾问。1986年第三届年会上,对学会机构进行了调整,决定学会理事凡是年逾七十者,除了担任会长、副会长等主要领导职务之外,不再入选理事会,而是由学会聘为顾问;学会领导机构简化层级,不再设立常务理事会;在理事会休会期间,会务由会长、副会长、秘书长负责。在1992年第五届年会上,对学会理事的任职年龄做出了新的规定,凡年满六十五周岁的理事,不再担任学会理事,转而聘为学会顾问。根据民政部发布的"社会团体管理条例"的规定,学会会长、副会长、秘书长的最高任职年龄不得超过七十周岁,且任期最长不得超过两届。秘书长以上学会领导的改选和任职须经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并经社团登记机关批准同意后方可任职。在理事会人数较多时,可设立常务理事会,常务理事会由理事会选举产生,常务理事的人数不得超过理事人数的三分之一。根据这些规定和学会面临的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学会领导机构还可以做进一步的调整。
学术活动
中原地区唐史学会成立后,按照学会章程规定的主要任务,组织了多种学术活动,取得了显著成绩,对活跃唐史研究,提高中国隋唐五代史研究水平,促进中外学术交流,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回顾二十多年来中国唐史学会所取得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定期举办大型学术年会。学会成立之初,就规定每三年举办一届年会,截至目前已经举办了七届年会。举办地点包括扬州市师范学院(1981年、扬州)、四川大学(1983年、成都市)、广元市(1986年、四川)、陕西师范大学(1989年、西安市)、厦门大学(1992年、厦门)、武汉大学(1995年、武汉)、西安市(1998年、陕西)。这些年会的共同特点是:规模庞大,参会的会员代表通常都在一百人左右,体现了广泛的代表性和平民性;议题全面深入,七届年会共收到学术论文五百余篇,涵盖了隋唐五代史的各个领域,其中不乏新资料、新观点;具有国际学术会议的性质。每届年会都有来自日本韩国英国德国美国等地的外国学者以及港澳台地区的学者受邀参加,有些还组成了代表团参加年会,比如第二届年会有以堀敏一先生为首的日本代表团,第三届年会有以布目潮沨为首的日本代表团。(2)组织史迹考察活动。截至目前,共组织了五次考察活动,分别为1981年七月和八月的丝绸之路考察,1982年七月和八月的两京河东路考察,1983年十一月的蜀道考察,1984年七月和八月的唐宋运河考察,1991年八月的内蒙古自治区隋唐历史考察。(3)召开专题研讨会。主要围绕七个专题展开:1.唐朝士族。1984年五月在北京与当地史学会联合举办了唐代士族学术研讨会。2.李世民研究。1984年十月在昭陵博物馆举办了唐太宗学术研讨会。3.敦煌吐鲁番市学术研究。1984年十月与中国敦煌市吐鲁番学会、厦门大学共同在厦门举办了敦煌吐鲁番学与唐史教学研究座谈会。4.武则天研究。截至目前共召开了八次全国性的武则天学术研讨会。5.三至九世纪长江流域的社会经济。1985年五月在咸宁市,1987年十一月在江苏常州,1988年十月在重庆,1991年一月在江苏南京,共召开了四次三至九世纪长江中、下、上游社会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6.唐文化研究。1993年十月,学会与中国中央电视台无锡外景基地在无锡共同举办了首届国际唐文化学术研讨会。7.千唐志斋藏志研究。1999年十一月,学会与千唐志斋博物馆洛阳市联合举办了千唐志斋藏志学术研讨会。8.沙龙式专题研讨会。西安市和北京是学会会员较为集中的两个地区,从1988年起学会秘书处与西安唐代文化史学会每年举办一次唐文化学术探讨会,至今已举办了七次;1992年以来由主要由本会会员组成的北京中青年唐史学者联谊会,举办过多次各类专题讨论会。此类研讨会迄今已举办了数十次。(4)唐朝讲习班和唐史高级探讨班。为培养唐史研究方面的人才和提高中青年学者的学术研究水平,受教育部委托,学会曾在暑期举办过四期唐史讲习班,时间地点分别为1984年徐州市,1987年昆明市,1991年敦煌市吐鲁番市,1991年呼和浩特市。学会的多位专家学者为讲习班的学员授课,如史念海、吴枫、胡如雷王永兴宁可张广达等共计数十人。为了尽快培养高水平的唐史研究人才,促进中原地区隋唐五代史研究的发展,学会与唐研究基金会共同举办了唐史高级研讨班。从1996年起,分别在山东威海、密云区内蒙古自治区满洲里市举办了三次研讨活动,有数十名中外中青年学者参加了研讨班。(5)推出众多学会出版物。1.会刊。为报道学会活动、海内外隋唐五代十国研究动态、向会员推荐研究成果,在1984年创办了《中国唐史学会会刊》。《会刊》创办之初为一年两期,从第五期起改为一年一期,由学会秘书处负责编辑,至今已出版了十八期。《会刊》已成为联络会员、传达学会活动信息与学术动态的重要媒介。2.年会论文集。学会每次举行年会,都会从提交的论文中挑选优秀作品汇编成论文集出版,至今已出版了六辑,第七辑已经印刷完毕,即将发行。3.史迹考察成果专辑。已出版了《丝路访古》《晋秦豫访古》《蜀道访古》《运河访古》共四种。4.古代长江流域社会经济开发论文集。选取三至九世纪长江流域社会经济系列专题讨论会的论文,出版了《古代长江上游的经济开发》《古代长江中游的经济开发》《古代长江下游的经济开发》共三种论文集。5.人物研究专集。已出版了《唐太宗与昭陵》《武则天与乾陵》《武则天与洛阳》《武则天与文水》《武则天与郾师》《武则天研究论文集》共六种。7.丛书。已出版了《隋唐历史文化丛书》十六种。1995年又推出了《唐代历史文化丛书》八种。
下属组织
中国唐史学会的下属专题研究组织包括武则天研究会和唐太宗研究会,两者均成立于1985年10月。武则天研究会的会址位于陕西乾陵博物馆,首任理事长是中国唐史学会副会长吴枫;唐太宗研究会的会址位于陕西昭陵博物馆,首任理事长是中国唐史学会副会长胡如雷。根据民政部有关文件的精神,全国性的社会团体只能下设分会,不能再挂靠其他与本团体名称不同的社会组织,因此这两个研究会已从中国唐史学会独立出来,成为了单独的社会团体。
领导成员
中国唐史学会自成立以来,有多位学者担任过名誉会长、会长、副会长、秘书长等职。曾任名誉会长的学者包括白寿彝(第一届)、郭琦(1-4届)、唐长孺(4-5届)、史念海(4-7届);历任会长的学者包括唐长孺(1-3届)、胡如雷(第四届)、郑学檬(5-6届)、朱雷(第七届);历任副会长的学者包括王仲荦(1-2届)、史念海(1-3届)、吴枫(1-4届)、胡如雷(2-3届)、郑学檬(第4届)、朱雷(4-6届)、牛致功(4-5届)、胡戟(5-6届)、李斌城(5-6届)、张国刚(6-7届)、张弓(第7届)、马驰(第7届)、陈明光(第7届)、荣新江(第7届);历任秘书长的学者包括黄永年(第1届)、吴枫(第2届)、胡戟(第3届)、牛志平(第4届)、马驰(第5、6届)、杜文玉(第7届)。
参考资料
中国唐史学会.中国唐史学会.2024-09-15
中国唐史学会.职友集.2024-09-15
中国唐史学会.中国唐史学会.2024-09-15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学术活动
下属组织
领导成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