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都》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于1993年首次在《十月》杂志刊载,并于当年6月由
北京市出版社推出
单行本。
《废都》中贾平凹借西京来象征已经逝去辉煌的古都
西安市,并通过对作家
庄之蝶、画家汪希眠、书法家龚靖元以及艺术家阮知非这“四大名人”起居生活的描绘,展示了浓缩的西京风光。该小说以庄之蝶与牛月清、阿灿、柳月、唐宛儿等几个女子的感情纠葛为主线,通过描写庄之蝶这样一位颓废厌世的知识分子在西京的种种故事,并借助庄之蝶内心的矛盾冲突,来表现社会变化于个人所带来的巨大冲击。贾平凹在小说中不仅表达了对过往历史的缅怀,而且痛惜中国文明“精髓”的衰落。
《废都》出版后没过多久,就因为“格调低下,夹杂色情描写”在中国被禁,直到2009年,随着中国人思想观念的逐步放开,文学界也少了需索条框束缚,此时《废都》这本被禁了17年的书才被解禁。但该书却在世界获得了极高的赞誉,被翻译成日、法、英、韩等多国文字出版,并在1997年获得了法国费米娜文学奖。
成书背景
时代背景
政治经济大调整
贾平凹的《废都》创作于20世纪90年代。此时的中国正处在政治经济大调整的阶段,由过去僵化的
计划经济向灵活的
市场经济转变,1993年正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一年。随着商品化浪潮的涌现,人们的精神文化世界很快陷入了迷茫,与此同时,中国部分官员的官僚主作风愈发严重,在生活上也存在着腐化堕落现象。从思想文化方面来说,一些人对待本国的思想文化一味地排斥,而对西方的价值观念采取盲目地推崇,更有甚者,动摇理想信念,怀疑、否定
社会主义制度。贾平凹希望通过《废都》这部小说让人们看清物质主义带给人们的欲望过度膨胀与失控。
人文精神大讨论
《废都》发表于1993年,在这一时期,中国与世界的交流变得空前频繁。其它国家尤其是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纷纷涌入了中国,这些外来思潮一方面丰富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另一方面却让中国人的思想更加复杂而迷茫。因此,这一时期中国的思想文化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处在古今中外众多思想相斗争、相融会的过程之中。思想文化的复杂多样以及政策法令的不健全又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在商业化潮流的裹挟下,许多文化学者对于社会的变化并没有充分的认知,不知道如何应对突如其来的变革。正是在这种现实的焦虑之下,众多知识分子开始了历时两年之久的“人文精神大讨论”。贾平凹的《废都》正是在这样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下构思的,他希望通过文学的反抗,来对中国步入商业社会以来人们精神的危机进行斗争。
社会生活大转变
20世纪90年代这一时期中国社会从传统的政治伦理型社会向现代经济法律型社会转变,维持和调节社会秩序的决定力量也由过去的伦理秩序变为法律。于是,“发展才是硬道理”“建设现代化法制国家”等这一类的提法也逐渐变为新时期社会具有时代性的话题。所有人都卷入了这场历史的巨变中,但并非每个人都能了解这场巨变对自己生活到底存在怎样的确切意义。因此,人们在思想的诸多方面,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某种程度上的理解错位与反应。这种转变也反映在了《废都》这部小说中,例如《废都》中用到的“官司”这个词,就牵连着一种对法律的传统理解。《废都》的主人公自始至终都不能正确地理解与看待这场诉讼,甚至连应对诉讼都有些为难。
个人背景
个人生平
贾平凹人生中的前二十年都是在
商洛市(陕西商洛)的乡下度过的,后二十年则在
西安市度过的,古都西安的生活经历为他创作《废都》提供了较为充实的信息。贾平凹1991年开始写《废都》,写这本书的前几年,贾平凹本人也命运多。贾平凹自己在《废都》的
后记里说道,先是自己患有乙肝不愈,为此经常去医院,痛苦万分。之后又是母亲得病动手术,父亲得癌症之后去世。接着可怜的妹夫又去世,只剩妹妹独自一人带着孩子。最后贾平凹又染上了一场官司,又因他人而被迫卷入单位的是非中,一时之间流言四起。贾平凹觉得自己过去的平静生活都由此被打破了,陷入无尽的苦闷。由此,可以预见贾平凹个人心态上的幻灭和颓唐。对于作家的文学创作来说,生活中的各种信息都是携带有一定感情能量的东西,生活突然聚集了如此多的不幸,为贾平凹创作《废都》提供了充足的灵感,也使得《废都》透出无比颓废,幻灭的气息。
创作动机
创作《废都》应当说是贾平凹长久以来的一个文学愿望,《废都》是贾平凹创作的转折点,在此之前,他的写作题材几乎不涉及都市。在《废都》里贾平凹将视野由过往的乡村转向城市,由此,贾平凹创作的情感基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贾平凹在《废都》中毫不掩饰自己对城市的厌恶之情,生活中遭遇的种种不幸让贾平凹的心理以及精神方面都遇到了很大的难题,因此他想寻找一种能够相对释放、解脱自己情绪的方式来抒发自己的感情,正如他自己在《废都》的
后记里说,这本书是他经历了接踵而来的灾难之后开始写的,他称《废都》为“苦难之作”。
内容情节
《废都》的故事是由一篇文章引起的:潼关浪子周敏诱拐有夫之妇
唐宛儿一起去
西安市,并在庄之蝶的朋友孟云房的帮助下进入西京杂志社,在《西京杂志》发表了一篇名为《庄之蝶的故事》的文章,这篇文章讲述了庄之蝶当年在杂志社工作时与文化厅官员景雪荫的恋情。景雪荫认为这篇文章侵犯了她的名誉权,要求杂志社公开道歉。
庄之蝶虽然对此毫不知情,却因此被卷入官司,在他去寻找周敏时,和与周敏私奔的有夫之妇唐宛儿发生奸情,庄之蝶也因此恢复了性能力。
庄之蝶买了一只鸽子送给唐宛儿,两人开始飞鸽传书。但两人的奸情被自己家里的女保姆柳月发现,柳月对庄之蝶的才华有所
爱慕,也想要取代牛月清成为庄夫人,两人也发生了性关系。这时景雪荫又将周敏告上法庭,并且起诉了提供诽谤材料的庄之蝶和散播诽谤材料的《西京杂志》编辑部,周敏建议庄之蝶去向市长寻求帮助。
庄之蝶将柳月介绍给了西京市长的跛脚儿子,柳月也发现自己成为庄夫人的愿望无法实现,就听从了庄之蝶的建议。由于庄之蝶这方人向市长的贿赂和求情,他们又取得了胜利。
由于柳月的告发,庄之蝶的妻子牛月清发现了丈夫的婚外情,决定和他离婚。而
唐宛儿也被前来寻找自己的丈夫发现,最终被强行带回了
潼关县。而景雪荫还没有放弃这个官司,她又上告到了省高级人民法院,这时候,景雪荫的小姑子用身体收买了高级人民法院的某位要人,这次景雪荫终于赢得了官司。而
庄之蝶在经历了官司失败的沮丧和疲惫之后,发现自己已经丧失了写作能力,于是他决定离开
西安市前往南方。在文章的最后,等在火车站的候车室里的庄之蝶因为
中风而倒在了长椅上。
人物角色
主要角色
庄之蝶
庄之蝶是小说《废都》的主人公,西京四大文化名人之一。人到不惑之年,身材矮小,其貌不扬。他出生在
潼关县的乡下,身份低微,但是却因为才华赢得牛月清的青睐,入赘牛家,成功通过婚姻进入到西京的文化圈里。但在结婚之后,他先后幽会唐宛儿、汪希眠夫人、阿灿、柳月,个人生活极其混乱。作为一位小说家,他性格内向敏感,有着极为敏锐的观察力。他是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笃信佛道鬼神,长期逃避现实社会,这导致了他成为一个悲观的掩饰者,并且多次陷入极度的绝望与数不尽的痛苦当中。正是因为
庄之蝶目睹了社会中种种不合理的现象,因此他通过一些怪癖:生吸牛奶、收集古城墙砖、听哀乐埙乐、收藏古董等来排遣自己内心中的痛苦。
小说中长篇地叙述庄之蝶与四个女人牛月清、阿灿、柳月、唐宛儿之间的关系,延续了贾平凹文学创作中一贯利用男女之间两性关系来表达文化与人性的主题。与其说庄之蝶是当代的作家,更不如说他是落魄的旧文人,庄之蝶的思想、心态、作风、作品等等都体现出其作为文人的颓废趣味以及厌世的情绪。总的来说,
庄之蝶是一个失去了精神支柱,处于极度矛盾彷徨、陷入颓唐沉沦中的当代文化人形象。作者通过庄之蝶这一人物形象,表现了当代文人在传统与现代、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处境,表达了贾平凹的文化反思与社会批判。
牛月清
牛月清是西京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庄之蝶的妻子。她是西京大户人家牛家的女儿,她的祖父和父亲都对西京做出过重大贡献。牛月清因为庄之蝶的才华,爱上了这个农村出生的小伙,并与他结为夫妻。但是结婚二十多年两人都未生育,牛月清就把过错归结到自己身上,从而对丈夫怀有愧疚心理。她本是一位贤淑的女子,却因
庄之蝶的多次出轨而变得偏激执拗。
牛月清代表的是中国传统的贤妻良母式的女子形象。她身为西京大户人家牛家的女儿,家庭本是十分富裕,然而她在日常生活中却十分节俭,穿着也很朴素;她心地善良,现做蒸馍施舍乞丐;在传统伦理观念的影响之下,她将和庄之蝶两人二十多年没有孩子的过错归咎于自己。她和庄之蝶思想上的差距让两人的感情生活逐渐破裂,牛月清也成为一个固守传统婚姻观念日益痛苦的的悲剧人物。她并没有意识到女人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要靠自己去掌握命运。
柳月
柳月是
庄之蝶家的保姆。她因为喜欢庄之蝶的小说,再加上为了获取更好的生活,耍了些手段,进入到庄之蝶家做保姆。她一开始想要取代牛月清的地位成为庄夫人,希望破灭也不曾放弃向上爬的机会。最终在庄之蝶的做媒下嫁给了市长的儿子大正,虽然大正有些残疾,但柳月最终实现了自己进入上流社会的目的。
柳月是20世纪90年代女性物质化的象征,她的爱情和婚姻都秉持着一种有利可图的信条,无论是庄之蝶还是市长儿子,只要给她向上爬的机会,她都会为了利益做出选择。从文中看,柳月是一个传统文化的叛逆者,她不甘愿仅仅做一个保姆,而是希望成为一个真正的城市人,但户口问题让她的希望破灭,为了达到她的目的,她最终屈服于传统文化中一直强调的政治权力(即市长之手)来得到自己想要的物质生活。
唐宛儿
唐宛儿是一位有夫之妇,外貌美艳动人,并与丈夫育有一子。但唐宛儿怨恨自己的丈夫粗鲁暴力、不懂浪漫,因此与周敏一见钟情。因为一场荒谬的婚礼最终导致她和周敏一起出走,出走后认识了
庄之蝶。她与庄之蝶
通奸之后,无情地冷落周敏。在与庄之蝶一起度过了一段风流无比的生活之后,被自己的丈夫抓回
潼关县,重新回到了自己原来生活的出发地。
唐宛儿是社会转型期的新女性代表,她与牛月清相比,有着传统女性身上所缺乏的活泼与浪漫。在她的身上,体现了古典与现代交织的女性气质。
唐宛儿看似追求独立,然而她的独立却是在
父权制思想压迫之下的选择,从周敏到庄之蝶,她只是改变了自己所依附的男人。在她身上,能够看到商品意识具象化的体现,她将自己的身体作为商品,去迎合男性,这也导致了她自身畸形的爱情和悲剧的命运。
其他角色
汪希眠
汪希眠是西京四大文化名人之首,他靠卖假画赚钱,梦想通过金钱来买幸福。通过自己擅长的
国画,在西京著名历史景点
大慈恩寺塔下出售赝本而发财。此外,汪希眠荒淫无度,美女常伴左右。最终因为他的赝品勾当被
公安局发现,被警察通缉追捕。
龚靖元
龚靖元是西京四大文化名人排行第二,是西京有名的书法家。除此之外,他还是美食家,并且能够充分利用市场规律,通过收藏者们的追捧将自己的书法卖出高价。但是,龚靖元有众多不良的嗜好,美女、赌博、美食常常令其多次出入警察局。一次他因赌博被抓后,
庄之蝶骗取了他的收藏品。视画如命的龚靖元因此发疯自尽。
阮知非
阮知非位居西京四大文化名人的第三位,他原本是一位
秦腔演员,有好几手秦腔表演的绝活儿。在
市场经济的潮流涌来后,阮知非选择组建演出团联合演出。之后他利用演出团走红赚来的钱将业务扩张到餐饮业和模特业。但是阮知非奢靡的生活很快遭到了众人的嫉妒,一天晚上下班后,他被人绑架,
独眼就此
失明,后来移植狗眼替代。
拾破烂老汉
拾破烂老汉在《废都》中的角色类似于《
红楼梦》里的
跛足道人。在发疯之前,他是一个教师。在疯了以后,他成为废都实际上最清醒最幸运的人。他了解废都人各种各样的文化心态,用一双冷静的双眼将废都人的行为记在心中,并且将之编成精炼的歌谣加以传唱。这使得拾破烂老汉成为了废都文化被废历程中的一个晴雨表。
主题思想
揭露世纪末社会病灶
贾平凹的《废都》笔锋直指世纪末的社会病灶,小说的题目《废都》其重点就在于“废”字,从这方面来思考能更好的揭露当时的社会弊病。在20世纪90年代物质生活普遍提高的同时,中国人传统的价值观也受到了冲击。以
庄之蝶为例,他的名声虽大,却并不能算是一个真正的作家,他为追名逐利,让自己陷入到与初恋情人的官司之中;他不敢与牛月清离婚,对
唐宛儿、柳月和阿灿也是抱以玩弄的心态;他平日和龚靖元称兄道弟,却在龚靖元被关进警局时落井下石,导致龚靖元悲惨自尽。这一切无不显示出他已经深受拜金主义和唯利是图的观念腐蚀,这种观念正是作者想要批判的。《废都》始终关注中国的历史,不仅对
中国历史从哪里来发出了探问,还对中国历史要走向哪里去进行了质询。贾平凹在《废都》中对于世纪末病态社会的思考与剖析正是他对于中国历史何去何从的一种回答。
揭示文化人心灵挣扎
《废都》是贾平凹创作的转型之作,他的写作从农村转移到了现代都市,创作主旨也由对农村经济改革的赞扬转向了对文化变革的担忧。《废都》中的文化情节与忧患意识,表现在文化的冲突与碰撞之中。20世纪末,中国的传统文化正受到猛烈冲击,贾平凹就是选取西京这么一个“废都”来象征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的巨大危机。废都的“废”在某种意义上象征着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没落,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的知识分子更是面临着一次人格的重塑。
庄之蝶被人们按照传统的生活习俗所塑造,但是庄之蝶一旦有违于这种习俗,就会遭到众人的唾弃。在外人看来,庄之蝶拥有一切——名誉、金钱、地位、女人,但实际上,他在被人追捧的同时,又时刻被周围环境所牵制,他在其中挣扎而又不得解脱。贾平凹借庄之蝶的身影,来展示文化人在社会转型时期的精神危机和心灵挣扎。
折射现代都市人精神焦虑
《废都》中以庄之蝶为代表的文化名人们,在现代都市文明的渲染下,精神颓废、为名为利、矛盾彷徨。以
庄之蝶为例,他为虚幻的名声所累,又因为一场无聊的桃色官司而惶惶不可终日,陷入与多位女星的情感纠葛之中,最后导致精神危机和家庭危机。作者将这些人放在了世纪末急剧变动的社会大环境之下,反映出失去了精神支柱的当代文化人的精神焦虑。作者在写作中无意识地流露出对于城市文明的排斥,就如同他在小说中描写的那一头从乡村进城的
奶牛,借此表达了对于淳朴乡村生活的向往。现代都市人面对急剧变化的经济文化环境,不可抑制的会对以往的精神支柱抱以审视的态度,《废都》正是这种审视焦虑心态的集中体现。
艺术特色
神幻因素
《废都》中的文化背景是古
长安,但作者并未实写长安文化的魅力,而是借助长安文化营造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神奇魔幻的文化场域。一方面是浓郁鬼神文化特色的文化场域的营造,另一方面是对
庄之蝶性情的演绎,文化与人性在这里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境界。“古寺重建、天书自观、鬼神仙佛、
气功巫医”等非同寻常的人间事物,共同营造出“废都”这样一个充满神幻的文化氛围。
贾平凹对西方
魔幻现实主义有着大胆而成功的借鉴,他把潜意识里的冲动,信马由缰地记录下来。借此反映现实经过非理性扭曲的不是生活中的现实,而是心灵中的真实。最突出的是牛老太太的描写,作者借用魔幻现实主义的写作技巧,打破了主观与客观的时序,混淆人与鬼之间的界限,创造了牛老太太这样一个上通阳间下通
阴间的角色。牛老太太行为怪异,明明在世,却偏要睡在棺材里面。她常常和死人对话,与鬼魂吵架,在旁人看来,她是疯疯癫癫的。这一切都是作者对现实社会中人鬼不分、黑白不分、善恶不明、真假难辨的一种写照,表现出作者一种反叛和逃避的矛盾心理,不愿意随波逐流同流合污但是又不愿意轻易暴露自我,只好在虚幻和逃避中排解自己内心的苦闷。
语言特点
贾平凹的小说《废都》的语言特点主要体现在反现代性、较强的随意性与独特的“独白性”叙述三方面。《废都》语言的反现代性表现在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明清时期的小说语言,
文言文的运用让作者对于人物形象的刻画更加精准,也承袭了明清讽刺小说的批判风格;《废都》语言的随意性与“独白性”主要表现在方言土语的运用,贾平凹在小说中致力于运用民间的生活词语来承载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在更深层次上内化了语言的文本能力和内在价值;此外,“独白性”的叙述语言使小说在"反对话"的基础上实现了人物的个体差异,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活丰满。
隐喻性
《废都》全文,无论从标题还是人物的取名,亦或是小说中纷繁复杂的形象来看,都具有一种隐喻的意义存在。这是因为作者创作的人物生活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冲破了道德伦理价值体系之后,落入到了另一个精神的陷阱里。废都象征着权力、秩序和文化的腐败;废都里的人、事、物,甚至是废都人的性都成为一种独特的符号。这些符号共同构成了一个整体的
意象系统,显示出废都人在现实的压力下,人格的扭曲、生命的虚无、创造力的衰竭以及灵肉的分离,进而深化到社会层面、民族层面乃至整个生命的层面。
作品影响
国内影响
《废都》一经出版,就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就发行量来说,《废都》由
北京出版社出版了第一版后,首印就达到了五十万册。出版不到半年时间,除了正式或半正式出版百万册之外,还有大约1000多万册的盗印本。《废都》在当时引起巨大争议,部分学者对它给予高度评价,但更多的批评家以及普通读者却对它持以批判态度,认为它毫无内涵,哗众取宠。
《废都》在出版不久就因“格调低下,夹杂色情描写”被禁,但这并没有阻挡人们对该小说的阅读热情,据艾辛所言,《废都》被禁后仍在一些书摊上售卖,并且被盗印发往全国几十个省、市、区,甚至远销香港,售价高达人民币近150元。2009年,《废都》被全面解禁,该书的解禁表明新世纪以来
中原地区社会文化思想大环境的进步,同时,也为重写
文学史提供了一个典型例子。
国外影响
《废都》在国际上得到了许多国家读者的认同。贾平凹的《废都》在
法国刚一出版便受到了法国文艺界的热烈好评,1977年11月,《废都》获得了“法国费米娜外国小说奖”,这一奖项是法国三大文学奖之一,足以说明《废都》在法国的受欢迎程度。除了在法国获得盛名之外,在其他国家《废都》同样受到许多读者的青睐。《废都》译成
日语之后,
日本曾有一批学者来到
西安市,考察文中的市井人情与风俗景物,甚至有日本人号召到中国做生意的日本人要“人手一本《废都》”。此外,《废都》还被传到了
韩国、
柬埔寨等地方,受到当地群众的喜爱。
作品评价
正面评价
《废都》自1993年发表以后,因为其露骨的性描写一直引发诸多争议。大众对这部作品的评价褒贬不一,一部分学者认为《废都》是反映八十至九十年代以来知识分子的一个范本。还有部分学者指出《废都》是贾平凹小说创作的一次重要蜕变,从《废都》开始,贾平凹才真正表现出一个大作家的精神气象。此外,许多著名的文学批评家们也都对《废都》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废都》是理解当代中国的关键作品,作家马原认为:“《废都》在中国现当代文学里空前地把当代知识分子的一种无聊状态描写到极致。”作家季羡林更是对废都作出高度评价,认为它“二十年后将大放光芒”。
负面评价
大众对《废都》这部作品的批评一方面是针对书中大片的性描写,另一方面则是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对其予以批评。针对《废都》中的性描写,部分学者批判贾平凹是故意在出版的文中用“□□□□□作者删去”来代替,以这点来炒作,吸引读者,更有批评家认为《废都》显现出的与道德严重不符合的一面,甚至对整个中国文坛都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而针对《废都》中女性描写的争议,更是层出不穷。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戴锦华毫不留情地指出《废都》只是一个男性的白日梦,它显示的不仅仅是贾平凹个人的焦虑,更是中国知识分子和现代男性普遍存在的精神危机。此外,众多学者认为《废都》是建立在男性中心主义的想象中创作的,缺乏了对真正文学作品至关重要的真实、自然的品质。最后,不少批评家们以及女性主义学者们都批评《废都》完完全全是一部物化女性的作品。总之,《废都》这部作品的影响很大,时至今日仍然为不少人所议论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