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山大鹦鹉
鹦鹉科鹦鹉属的一种鸟类
亚历山大鹦鹉(拉丁学名:Psittacula eupatria),别称阿力山大鹦鹉,鹦鹉科鹦鹉属动物,其是亚洲最大的长尾鹦鹉之一,包含五个亚种。亚历山大鹦鹉体长56-62厘米,体重260克左右。其身体为绿色,脸颊和颈部呈灰色,雄鸟颈部有一根细窄的灰蓝色条状羽毛,沿蜡膜到眼睛有一条黑色羽毛;其腹部为黄绿色,外翼有一块紫红色的羽毛;其中央尾羽为绿色,上方呈蓝绿色,顶端呈黄色;尾巴内侧呈黄色;其有巨大的红色喙,顶端呈黄色;虹膜呈黄白色。雌鸟颈部没有黑色和粉红色的环状羽毛,身体毛色较暗,中间尾羽平均长度较雄鸟短。幼鸟在外观上与雌鸟相似,没有紫红色的外翼羽毛。
亚历山大鹦鹉主要生活在亚洲,分布于中亚国家如阿富汗;东亚国家如中国;东南亚国家如柬埔寨等国;南亚国家如斯里兰卡等国。其栖息于各种湿润和干燥的森林、耕地、红树林和种植园,生存海拔为900米以下。
2016年,亚历山大鹦鹉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其保护级别为近危(NT)。2019年,该物种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2021年,该物种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
形态特征
亚历山大鹦鹉是一种大型鹦鹉,体长56-62厘米,体重260克左右。其身体为绿色,脸颊和颈部呈灰色,雄鸟颈部有一根细窄的灰蓝色条状羽毛,沿蜡膜到眼睛有一条黑色羽毛;其腹部为黄绿色,外翼有一块紫红色的羽毛;其中央尾羽为绿色,上方呈蓝绿色,顶端呈黄色;尾巴内侧呈黄色;其有巨大的色喙,顶端呈黄色;虹膜呈黄白色。雌鸟颈部没有黑色和粉红色的环状羽毛,身体毛色较暗,中间尾羽平均长度较雄鸟短。幼鸟在外观上与雌鸟相似,没有紫红色的外翼羽毛。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亚历山大鹦鹉主要生活在亚洲。分布于中亚国家如阿富汗;东亚国家如中原地区;东南亚国家如柬埔寨泰国越南、缅甸和老挝;南亚国家如斯里兰卡孟加拉国不丹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等。
栖息环境
亚历山大鹦鹉栖息于各种湿润和干燥的森林、耕地、红树林和种植园,生存海拔为900米以下,不过在旁遮普(Punjab)可达约1600米。在柬埔寨,该物种会栖息在低地的河边森林中,大多海拔在300米以下。
亚种分布
亚历山大鹦鹉亚种分布
生活习性
节律行为
亚历山大鹦鹉是昼伏夜出的社会性鸟类,是罕见的留鸟。其在黄昏时聚集在一起,晚上在树上的共同栖息地栖息,黎明时离开,同一个栖息地可以使用数十载。
觅食行为
野生亚历山大鹦鹉以野生和栽培的种子、花、谷物、水果和蔬菜为食。在孟加拉国,该物种主要以果实的种子和花蕾为食,更喜欢孟加拉杏仁。其采食的树种有雨树云南石梓紫薇银合欢团花垂枝长叶暗落番石榴铁刀木火焰树柚木榄仁滇刺枣等。
社群行为
野生亚历山大鹦鹉一般以小群落为单位生活,但在夜间、食物丰富的地方或公共栖息地形成较大的群落。
生长繁殖
亚历山大鹦鹉在8-9月间寻找可以筑巢的树,通常在树洞筑巢,很少在墙缝和洞里筑巢。在土耳其,其最常用来筑巢的植物是悬铃木松树朴树。该物种使用的洞穴较红领绿鹦鹉(Parakeet krameri)高,二者可以共同使用栖息地。野生亚历山大鹦鹉通常在11月至来年的4月前后繁殖,雌鸟每窝产3-4枚卵,孵化期19-21天,50天左右早成雏羽毛长齐并随父母外出活动。繁殖期时,该物种在10:00-17:30之间定期喂养雏鸟,雄鸟和雌鸟每10-35分钟喂一次。在夜间只有雌鸟喂养雏鸟,而雄鸟则与其他个体一起共同栖息。幼鸟在3-4月龄前,将一直与亲鸟一起生活。亚历山大鹦鹉在大约3岁时达到性成熟,圈养亚历山大鹦鹉平均寿命约为20-30年,没有关于野生亚历山大鹦鹉寿命的数据。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尽管亚历山大鹦鹉在某些地区仍然很常见,但该物种种群正在以中等速度下降。亚历山大鹦鹉在老挝的低地平原,大量存在;在古吉拉特邦,其数量增加;在泰国,其以小群落形式存在且个体数量较少;孟加拉国达卡有两个小群落,其数量较少;印度南部斯里兰卡柬埔寨(北部和东北部局部出现,但从未成群,而西北部和西南部已灭绝,东南部已知的唯一一个物种遗址可能已经被笼养鸟种群占据),其数量罕见。亚历山大鹦鹉全球种群数量并未被量化,但该物种在其栖息地内的数量是可变的。
自20世纪末以来,亚历山大鹦鹉作为很受欢迎的宠物,已经在欧洲、中东部分地区和远东国家如日本和中国建立了外来种群。在持续的引入过程中,该物种已经大大增加了其生态位,进入了更冷的气候区域。通常,该物种所有已知的栖息地都靠近人类居住地,这可能表明极大多数是从笼中逃脱或宠物鸟所形成的群落。
致危因素
1、亚历山大鹦鹉是笼养鸟类中最受欢迎的物种之一,因此被大量捕获并作为宠物交易,人类捕获成鸟是对其种群的主要威胁。野生亚历山大鹦鹉在泰国几近消失,但其早成雏仍出现在曼谷鸟类市场的非法交易中;这个原因也威胁着巴基斯坦和印度古吉拉特邦的亚历山大鹦鹉。
2、栖息地的损失和退化:柬埔寨老挝,低地森林的退化和损失将进一步影响亚历山大鹦鹉种群的数量。
保护级别
2016年,亚历山大鹦鹉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其保护级别为近危(NT)。2019年,该物种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2021年,该物种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
物种危害
1、亚历山大鹦鹉在原生地和引进地都会对种植业构成威胁,特别是果园。在某些地区,该物种被当做是害禽,如在巴基斯坦的耕作区其食物有70%是农作物。
2、亚历山大鹦鹉有作为入侵物种的危险,其可能与原生的穴居鸟类竞争巢穴。物种分布模型预测,在该物种不存在的大多数地区有较高的入侵风险,因此表明其进一步入侵和扩大范围的潜在风险很高。
3、大规模亚历山大鹦鹉的叫声可能对人类生活造成影响。
相关知识
相关文化
欧洲人认识的第一种绿色鹦鹉是亚历山大鹦鹉,它受到包括古罗马诗人奥维德在内的赞扬:“你的喙染成鲜红色,点缀着斑驳的橙黄色......你那纤弱的羽毛会让翡翠显得暗淡无光。”它是以亚历山大大帝的名字命名的,传说亚历山大鹦鹉是公元前326年亚历山大大帝从旁遮普引进欧洲的的。亚历山大鹦鹉在印度、不丹和阿富汗有着悠久的人工饲养历史,由于它善于学舌,因此被欧洲古代宫廷贵族当作神的信使。
物种对比
亚历山大鹦鹉和红领绿鹦鹉容易混淆,但亚历山大鹦鹉的体型更大,红领绿鹦鹉体型稍小。无论是原生地还是引进国家,亚历山大鹦鹉都与红领绿鹦鹉一起进食,没有竞争关系。
参考资料
..2022-12-29
亚历山大鹦鹉.IUCN.2024-08-30
..2024-09-10
2019年CITES附录中文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2022-12-29
..2022-12-29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栖息环境
亚种分布
生活习性
节律行为
觅食行为
社群行为
生长繁殖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致危因素
保护级别
物种危害
相关知识
相关文化
物种对比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