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壁还,
江苏省广陵区头桥镇(原扬州市江区头桥镇)
头桥村十圩人,诗人,生前多年从政,晚年出任安庆民革委员,系《晚晴诗社》主编,著有《鸿泥》、《桑榆》等诗集。
关心乡里,爱国爱家,有多篇充满爱国主义情感和怀念故乡头桥的诗篇,收存于赵老家乡的《头桥诗辞·开沙文萃》之中。赵壁还先生的外公,是民国头桥乡知名乡绅、乡议会乙级议员
林寿庵先生,外公对赵老影响很大,培养了赵壁还先生好文进取、爱国爱乡的一贯风尚。赵老外公林寿庵生前创建了十圩小学,为故乡造就了大量头桥乡贤,而赵壁还先生便是该校的优秀学子。
赵壁还先生出生于
江都区安阜洲长兴洲十圩(今
广陵区头桥镇头桥村十圩)。赵壁还先生的老家头桥乡境,于明代中叶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即为
扬州市(今扬州)辖区,头桥镇的前身是明代江洲古镇“
吴桥镇”(遗址在今扬州头桥镇南华村大三圩),这座由古头桥吴氏望族聚族而居的“江洲第一大镇”,于清
乾隆四十八年入江水,致使集镇两度搬迁,始定今址,并根据
清代古桥“江洲头桥”(遗址在今扬州
头桥镇头桥村)更名为“头桥镇”至今。
“扬州市广陵区头桥镇”史上原名“
江都区头桥乡”,这里是赵壁还先生的祖居之地。头桥乡境在明、清、民国时均为扬州(古称
维扬区、江都、邗)的行政辖区,赵老的祖居地所在沙洲,在明、清时代史称“维扬安阜洲”、“江都县安阜洲”,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改洲为乡,始有“民国江都县头桥乡”的称谓出现,1956年,根据“苏民辛字第27697号”文和国务院“第25次会议”同意,析原“江都县”之一部为“
邗江区”,头桥随属。“邗江县”的县名由时任国务院内政部长的谢觉哉查考
杨坚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史料后确定并沿用至今。2000年,根据“国函(2000)130号”文,撤销原“邗江县”,批准设立“
扬州市市邗江区”,头桥随属,2011年,经国务院、
江苏省批准,扬州市区行政区划再度调整,析原邗江区之一部入
广陵区,头桥再次随属至今。故而,赵壁还先生的故乡“
头桥镇”在民国时属当时“
江都区”(“民国江都县”即今“扬州市”,“民国江都县”的县城位于今扬州市中心的“广陵区”一带),便是这个原因。
而正因上述历史沿革,故而,头桥乡贤赵壁还先生出生的原“江都县安阜洲长兴洲十圩”,即今“扬州市广陵区头桥镇
头桥村十圩”。
赵壁还先生受外公“林大先生”(
林寿庵在头桥乡民中的敬称与习惯称谓)的影响,生前非常喜欢诗辞文学,并且十分爱国爱乡,其诗文中常透露出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怀与对家乡头桥的怀念。结合头桥乡境史料《头桥镇志》、《头桥诗辞·开沙文萃》有关记载,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日本帝国主义发动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扬州市沦陷,赵壁还先生的故乡头桥镇被驻扬日军占领,因赵老的家乡头桥村系扼江控淮的水陆要冲,战略位置重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故该村村境的二十五圩专门驻扎了日伪军正规兵力,日军在此建立据点,常搜捕杀害我抗日军民与爱国志士。山河破碎,故乡沦陷,激发了赵壁还先生抗日救国,还我河山的强烈爱国情怀,赵老在内地观看
王泊生主演的《岳飞》后,非常想念沦陷区家乡,遂诗以咏志,作有七律一首存世,诗文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