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黄连
中国国家重点二级保护植物、车前科胡黄连
胡黄连(学名:Neopicrorhiza scrophulariiflora(Pennell) D. Y. Hong),别名蒲黄连、胡连、西藏胡黄连等,是车前草科(Plantaginaceae)胡黄连属(Neopicrorhiza)多年生草本植物。胡黄连原产于喜马拉雅山脉东部和横断山脉,在世界范围内分布于尼泊尔不丹、中国等地;在中国分布于西藏自治区云南省四川省等地。该物种多生于海拔3600~4400米的高寒地区的高山草地及石堆中。在1987年,胡黄连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当中,其保护级别为濒危(EN);在2021年,胡黄连被列为中原地区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胡黄连株高4~12厘米,根状茎上端密被老叶残余,节上有粗的须根。叶片成莲座状,匙形或卵形,基部渐窄成短柄,边缘具锯齿,稀有重锯齿,干时变黑。花葶生棕色腺毛,穗状花序,具苞片;萼片披针形或倒卵状长圆形;花冠深紫色,二唇形,外面被短毛;雄蕊4枚,花丝无毛,花药基部稍叉开,顶端汇合;子房2室,中轴胎座蒴果长卵形。种子呈圆形,具网眼状纹饰
胡黄连味苦,性寒。具有消热,退虚热病,泻火解毒等功效。主治潮热盗汗阴虚骨蒸,小儿疳疾疮疡肿毒,肿疮疡等疾病。胡黄连作为常用中药,主要用于中药配方,在制药工业中涉及胡黄连的中成药有22种;全国各大药材市场的胡黄连药材基本来源于中国西藏自治区云南省
研究历史
胡黄连始载于《新修本草》。曰:“胡黄连出波斯国(今伊朗)。生海田半陆地,八月上旬采,苗若夏枯草,根头似鸟嘴,折之肉似鹤鹤眼者良。”苏颂:“初生似芦,干则似杨柳枯枝,心黑外黄,不拘时月采收。”陈承:“折之尘出如烟者,乃为真也。”按其性状、产地与今所用的胡黄连相同。在新中国成立前胡黄连一直从印度进口,1960年中国医科院药物研究所在中国西藏发现了与印度胡黄连同属植物西藏胡黄连,经过研究,所含成分及苦味度、疗效与进口胡黄连相似,认为可与进口胡黄连同供药用。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载:胡黄连为玄参科植物胡黄连Neopicrorhiza scrophulariiflora(Pennell)D.Y.Hong的干燥根状茎;通过检索《中药大辞典》《中药志》《中华本草》等,确定Neopicrorhiza scrophulariiflora(Pennell)D.Y.Hong为玄参科植物西藏胡黄连的拉丁名。
形态特征
根状茎径达1厘米,上端密被老叶残余,节上有粗须根。
胡黄连为矮小症草本,植株高4~12厘米。根茎圆柱形,稍带木质,长15~20厘米,直径达1厘米,上端密被老叶残余,节上有粗的须根。
叶基生,叶片呈匙形或卵形,长3~6厘米,成莲坐状,基部渐窄成短柄,边缘具细锯齿,很少有重锯齿,干时变黑。
花葶生棕色腺毛,花序穗状,长1-2厘米,花梗苞片而不小苞片,长2-3毫米;花萼长4-6毫米,果时可达1厘米,萼片披针形或倒卵状长圆形,深裂几达基部,后方一枚接近线形,具棕色腺毛;花冠深紫色,二唇形,外面被短毛,长0.8-1厘米,花冠筒前方长2-3毫米,后方长4-5毫米,上唇先端微凹,略向前弯作盔状,下唇3裂片长达上唇之半,2侧裂片先端具2-3小齿;雄蕊4枚,花丝无毛,后方2枚稍短于上唇,长4毫米,前方2枚伸出下唇,长7毫米,花药基部稍叉开,顶端汇合;子房2室,中轴胎座,长1-1.5毫米,花柱长约5-6倍于子房。
果实与种子
蒴果长卵形,在顶端室间或室背开裂,长0.8~1厘米。种子呈圆形,具网眼状纹饰,长1毫米。
物种分布
世界分布
胡黄连原产于喜马拉雅山脉东部和横断山脉。世界范围内分布于尼泊尔、印度东北部、不丹、缅甸北部及中国。
中国分布
胡黄连在中国主要分布于西藏自治区南部、云南省西北部、四川省西部。
生长习性
野生胡黄连多分布于海拔3600~4400米雪线附近的低矮灌木丛或流石滩中,喜冷凉气候。主要的自然分布区属山地寒温带和寒温带气候,年平均气温在7℃以下,年降水量在1100毫米以上,气候寒冷湿润,土壤以亚高山灌丛草甸土、亚高山寒漠土、暗棕壤为主。胡黄连在有机质含量较高、pH值为6~7,肥力较好、土层深厚、疏松的壤土中生长较快。
繁殖方式
胡黄连的栽培上常用的繁殖方法有种子繁殖、分株繁殖。
种子繁殖
胡黄连的播种可在春秋两季进行。春播以3月中下旬播种为宜,春播前将种子进行杀菌处理;秋播一般于秋季9月采收新种子后随采随播。播种前给苗床浇水,种子拌少量细土后均匀撒播在苗床上,播后搭拱棚并压实,每天早晚各喷水一次;出苗后注意通风;一般春季移栽较好,成活率高,生长健壮。
分株繁殖
春秋采挖胡黄连时,选择生长健壮,带须根且具顶芽的分支,将其切断作为分株苗。种植前给事先整好的地浇水,按一定株行距开沟种植。生长期需注意土壤湿度,干旱时要及时浇水保持湿润,但同时也要注意雨季积水根部腐烂。
栽培技术
选地和整地
胡黄连可以选择在海拔2600~3200米的冷凉山区种植,最适宜种植海拔范围为2800~3000米。土壤要求土壤疏松、腐殖质含量高、土壤肥沃。12月前进行冬耕,培育地要在阳光下充分暴晒,使土壤风化,耕作要达到一定深度。
田间管理
遮阴
胡黄连栽培第1年需要进行遮荫,第2年开始不需要遮荫。遮荫材料可就地选择遮阴网、秸秆或枯枝。
除草
幼苗期,禾本科杂草生长迅速,而胡黄连生长缓慢,杂草易盖过胡黄连,如果此时除草容易连带幼苗一起拔去造成缺苗。因此1~2年的幼苗应注意除草,做到见草即拔。
施肥
结合除草每年施肥4次,第1次在3~4月,以氮肥为主。第2次在生长旺盛期,为了促使根系生长,可施复合肥。第3次于8~9月,可施农家肥。第4次于入冬前,以达到防冻保温,增加土壤肥力的目的。
灌溉排水
为了使胡黄连适应于高寒冷凉的生长环境,生长期要经常检查土壤湿度,保持土壤湿润,雨季时深挖沟排水防涝。
摘除花苔
为了促进根状茎的增粗增重生长,从第2年起每年6~9月,在胡黄连开花抽苔时应及时摘除花苔。
病虫害防治
病害
高海拔的胡黄连很少发生病害,而低海拔种植的胡黄连主要发生立枯病和根腐病两种病害。
立枯病的防治可通过深秋深翻土壤、暴晒、风化,避免土壤湿度过大导致发病,及时排水,还可用多菌灵木霉制剂、代森锌、代森锌可湿性粉剂等药剂喷洒防治。根腐病的防治方法一般用代森锌可湿性粉剂喷洒,严重时要及时挖除病株并消毒处理。
虫害
胡黄连遭受的虫害有地老虎、蛴螬、蚜虫
地老虎、主要咬食胡黄连苗及根状茎,使植株倒伏而死。防治方法:用敌百虫溶剂喷洒进行诱杀。大量发生时,用敌百虫水溶剂或辛硫磷乳油浇灌植株根部。蚜虫咬食幼嫩茎叶,防治方法:用乐果溶剂喷杀。
采收与加工
胡黄连种植3年后便可采收,在初春发芽前或冬季枝叶开始枯萎时,将根挖出,去净苗叶,泥土和外皮,有无烟火烘干或晒干,之后用无毒聚乙烯包装袋包装即为中药材胡黄连。
物种保护
保护现状
在2021年,胡黄连被列为中原地区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其采伐、收购必须按照《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条例》规定执行。但由于西藏自治区部分地区过度挖采,即使隔年采挖但是情况仍然不容乐观。
致危因素
胡黄连所受到的威胁主要来自于人们对生境的过度破坏,使其生长空间被完全剥夺或生长环境受到人为颠覆性的改变。造成胡黄连濒危的主要原因是过度放牧造成的树木砍伐、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乃至高山草甸石漠化等现象随地可见。这在胡黄连野生分布的白马雪山霞若、云岭和白马雪山垭口等地方尤为突出。
胡黄连对生境本身就要求严格,胡黄连的自然分布仅限于湿润的高山带可以看出,它对环境的要求是极为严格的,而且其生境遭受严重破坏,致使野生胡黄连分布区域狭窄,其种群个体数量大量减少。
自20世纪70年代人们发现胡黄连可代替进口胡黄连以来,长期对野生资源的过度采挖使原本分散于各高山带的数量不多的胡黄连种群不复存在。
保护措施
已有研究人员研究了濒危药用植物胡黄连的生态特性,并分析其致危的主要原因和原地保护发展的应急措施。可在分布区内同时使用分株繁殖与播种繁殖两种方法,将胡黄连的种群扩大到已被挖尽的地段,增加其生境与种源的匹配度。
中国云南省农业科学院高山经济植物研究先后分别在云南玉龙县拉美荣、高山所试验基地和丽江高山植物园工作站开展野生胡黄连引种栽培研究。
胡黄连在1987年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当中,其保护级别为濒危(EN)。在2021年,胡黄连被列为中原地区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功用价值
药用价值
胡黄连味苦,性寒。具有消疳热,退虚热病,泻火解毒,清热燥湿的功效。主治潮热盗汗阴虚骨蒸,小儿疳疾,血,湿热泻痢,吐血,黄疸,目赤肿痛,疮疡肿毒,痈肿疮疡。
经济价值
胡黄连作为常用中药,主要用于中药配方,在制药工业中涉及胡黄连的中成药有22种。全国各大药材市场的胡黄连药材基本来源于中国西藏与云南省。优质种植的胡黄连不仅提供了科学依据,还实现了濒危药用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同时为市场提供高价值的药材产品。
相关研究
胡黄连Ⅱ是胡黄连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随着对胡黄连苷Ⅱ药理学作用的深入研究,发现胡黄连苷Ⅱ具有抗细胞凋亡、抗肿瘤、抗纤维化、抗抑郁、平喘等多种药理活性,说明胡黄连苷Ⅱ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胡黄连苷Ⅱ还能减轻过氧化氢引起的对PC12神经细胞的损伤,可明显提高细胞的存活率,减少乳酸脱氢酶的释放量,从而降低细胞内氧化活性物质水平。
胡黄连提取物能降低四氧嘧啶诱导糖尿病大鼠、正常禁食大鼠的血糖,提高糖耐量,降低四氧大鼠血清脂质过氧化物水平,且使血中尿素氮和白。细胞数目很快恢复正常水平。
参考资料
..2023-01-13
胡黄连.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3-01-13
胡黄连.中国植物志.2023-01-13
胡黄连.ScienceDirect.2023-01-13
胡黄连.中国珍稀濒危植物信息系统.2023-01-13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政府网.2023-01-13
..2023-01-13
..2023-01-13
..2023-01-13
..2023-01-13
..2023-01-13
..2023-01-13
..2023-01-13
目录
概述
研究历史
形态特征
果实与种子
物种分布
世界分布
中国分布
生长习性
繁殖方式
种子繁殖
分株繁殖
栽培技术
选地和整地
田间管理
遮阴
除草
施肥
灌溉排水
摘除花苔
病虫害防治
病害
虫害
采收与加工
物种保护
保护现状
致危因素
保护措施
功用价值
药用价值
经济价值
相关研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