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好好诗》卷,是
唐朝诗人
杜牧唯一传世墨迹,也是稀见的唐代名人传世书法作品之一。内容为杜牧题赠歌妓张好好五言长诗《张好好诗》并序,行书,用硬黄麻纸书写,纵高28.2厘米,横长162厘米。
该卷全貌为绢装手卷,仍保留
北宋内府装潢式样。其递藏有绪,上有宋徽宗
赵佶、明代收藏家
张孝思、
清代大臣
年羹尧及现当代收藏家
张伯驹等人的题跋及宋
宣和内府、清内府等鉴藏印。诗帖笔墨形质、情趣与诗文情感、神韵互为表里、相得益彰,呈现出气格雄健之美,被誉为“
杜牧之亲笔,人间之至宝”。现为
中原地区“一级甲等”文物,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创作背景
作者杜牧(803年-约853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大和二年(828年),杜牧考中进士,大和三年(829年)到江西观察使
沈传师手下做幕僚。沈杜两家是世交,杜牧经常到洪州(今江西南昌)沈府做客,在那里结识了歌妓张好好。那时,好好年方十三,因擅歌舞受到沈传师怜爱,将她迁入官方乐籍。其后三四年间,
杜牧与好好多有交往。大和六年(832年),好好十六岁,被沈传师之弟沈述师纳为妾。大和七年(833年),沈传师升任吏部侍郎,手下幕僚各奔前程,杜牧受淮南节度使牛僧孺辟召,到扬州任职。
大和九年(835年)四月,沈传师病逝;八月,杜牧被任命为
监察御史,到
洛阳市上任。当年秋天在洛阳东城,三十三岁已须发斑白的杜牧与十八岁的张好好不期而遇。五年前色艺双绝受到沈家宠遇的张好好,已被沈述师遗弃,流落市井以当垆卖酒为生。
杜牧念及与
沈传师和张好好当年交往之事,感旧伤怀,题诗赠之。
作品内容
杜牧书《张好好诗》共48行322字,释文如下:
张好好诗并序
牧大和三年佐故吏部沈公
江西省幕。好好年十三,始以善歌舞来乐籍中。后一岁,公镇
宣城市,复置好好于宣城籍中。后二年,沈著作述师以双鬟纳之。又二岁,余于洛阳东城重睹好好,感旧伤怀,故题诗赠之。
君为豫章姝,十三才有余。
翠茁凤生尾,丹脸莲含跗。(注:《
樊川文集》作“丹叶莲含跗”)
高阁倚天半,晴江连碧虚。(注:《樊川文集》作“章江联碧虚”)
此地试君唱,特使华筵铺。
主公顾四座,始讶来踟蹰。
吴娃起引赞,低徊映长裾。(注:《樊川文集》作“伭徊映长裾”)
双鬟可高下,才过青罗襦。
盼盼乍垂袖,一声离凤呼。
繁弦迸关纽,塞管引圆芦。(注:《樊川文集》作“塞管裂圆卢”)
众音不能逐,袅袅穿云。
主公再三叹,谓言天下殊。
赠之天马锦,副以水犀梳。
龙沙看秋浪,明月游东湖。
自此每相见,三日以为疏。(注:《
樊川文集》作“三日已为疏”)
玉质随月满,艳态逐春舒。
唇渐轻巧,云步转虚徐。
旌忽东下,笙歌随舻。
霜凋谢楼树,沙暖句溪蒲。(注:“霜凋”后有“小”字,被书者在右侧划点表示删去)
身外任尘土,前且欢娱。(注:《樊川文集》作“罇前极欢娱”)
飘然集仙客,讽赋期相如。(注:两句间有“著作任集贤校理”小字,《樊川文集》作“著作尝任集贤校理”;“期相如”,《樊川文集》作“欺相如”)
聘之
碧玉佩,载以紫云车。(注:《
樊川文集》作“聘之碧瑶佩”)
洞闭水声远,月高蟾影孤。
尔来未几岁,散尽高阳徒。
洛阳市重相见,绰绰为当炉。(注:《樊川文集》作“洛城重相见,婥为当垆”)
怪我苦何事,少年垂白须。
朋游今在否,落拓更能无。
门馆恸哭后,水云愁景初。(注:《樊川文集》作“水云秋景初”)
斜日挂衰柳,凉风生座隅。
口口口(洒尽满)襟泪,短章聊口口(一书)。(注:《樊川文集》作“洒尽满衿泪”)
题跋与钤印
题跋
此卷画心前有题签两条,一是在引首,有清梁清标题“唐
杜牧张好好诗,蕉林珍秘,上上神品”;二是在前绫隔水上,有宋徽宗赵题“唐杜牧张好好诗”,瘦金体,金墨,下方有徽宗“双龙”小玺。
此卷拖尾极长,但题跋甚少,仅有明
张孝思观款“京口懒逸张孝思珍藏秘玩”、清
年羹尧观款“双峰积雪斋年羹尧观”、元代观款数则,以及现当代收藏家
张伯驹在卷末题《扬州慢》词一阕。元代观款共八行,依次是:“
会稽郡钱佑观于西湖”“寓吴伯颜观”“大梁
班惟志与仲亨子正敬思同观”“严陵汪鹏升、永嘉
薛汉同观”“大德九年
吾丘衍观”。
此卷元人八行跋文,是从其他作品上揭裱移配来的。张伯驹认为,元人诸跋揭裱自《褚遂良临兰亭序》。书画鉴定家徐邦达则认为,元人诸跋是被人从唐赵模《千字文》卷揭裱移配到《张好好诗》卷上的,时间是在清乾隆之前。学者
王家葵2015年发表《张好好诗卷后元人观款移配问题补苴》一文认为,元人诸跋被人从唐赵模《千字文》移花接木到《张好好诗》卷,应该发生在该卷收藏者清
宋荦死后到该卷被清
乾隆《石渠宝·初编》著录之间,更可能发生在宋卒后至
年羹尧被抄家之间。
明代书画家
董其昌曾为此卷题跋。清
王士祯在《
分甘余话》中记载,他曾见过董其昌的题跋内容。王家葵认为,董跋被移走,元人诸跋被移入,其动机大概是当时董其昌的字能卖高价。
钤印
此卷鉴藏印有:“弘文之印”(一般认为是宋之前印,印主尚无确论);宋“御书”葫芦印、“宣龢”“
政和”连珠印、“
宣和”“政龢”长方印、“内府图书之印”及“宣和御览之宝”等;宋
贾似道钤有“秋壑图书”印;明
项墨林卷首钤“项子京家珍藏”“天籁阁”“项元汴印”“项墨林鉴藏玺”诸印,卷中钤“项氏子京”“墨林项季子章”诸印,卷后钤“项叔子”“项墨林鉴赏玺”“子孙永保”“项子京家珍藏”等印;明
张孝思钤有“张孝思”“张则之”“张孝思赏鉴印”等;清
梁清标钤有“蕉林居士”“蕉林玉立氏图书”两印;清
宋荦钤“宋荦审定”;清
年羹尧钤有“年羹尧”“年羹尧字亮工号双峰”两印;清乾隆、
爱新觉罗·颙琰、
宣统三朝钤有三帝御览及清内府“石渠宝笈”等鉴藏印11方;现当代收藏家
张伯驹钤“张伯驹印”和“张伯驹珍藏印”,张伯驹夫人钤“吴郡潘素”印等。
此卷上“张氏珍玩”“
燕国张氏珍藏”两印,因无明确指向,尚不知两印的主人,学界有两种推断,一说是元代鉴藏家张晏,一说是元代收藏家张金界奴。
递藏与著录
递藏
《张好好诗》卷
北宋宋徽宗时被收入
宣和内府,后转经宋
贾似道,明
项墨林、
张孝思,清
梁清标、
宋荦,落入清
年羹尧之手。年羹尧被
雍正抄家后,该卷被纳入清内府,
乾隆收入《石渠宝笈·初编》。清亡后,该卷被
爱新觉罗·溥仪溥仪携出皇宫,带至
长春市。在1945年“长春小白楼文物流失案”中,该卷被伪满洲国匪兵王学安窃得,埋藏于地下,后流入
天津市古玩商人靳云卿手中。1950年,该卷被
张伯驹花重金购得。1956年,张伯驹、
潘素夫妇将该卷连同晋
陆机《
平复帖》、宋
范仲淹《
道服赞》等8件古代法书精品一起,捐赠给了国家;国家文物局将之调拨至
故宫博物院收藏至今,现为国家“一级甲等”文物。
著录
《张好好诗》卷曾先后著录于:
北宋《
宣和书谱》、宋(佚名)《悦生所藏书画别录》,明代
汪砢玉《
珊瑚网》、
张谦德《
清河书画舫》,
清代顾复《
平生壮观》、
卞永誉《
式古堂书画汇考》、
王士祯《
分甘余话》、
陆时化《吴越所见书画录》、
吴升《
大观录》、
叶奕苞《金石录补》、
乾隆内府《石渠宝笈·初编》,现当代张珩《木雁斋书画鉴赏笔记》、张伯驹《丛碧书画录》、徐邦达《古书画鉴定概论》等。
明代汪珂玉在《珊瑚网·书录》中引用
董其昌题跋,说《张好好诗》卷最后两句“字漫不可摹”。清代顾复在《平生壮观》中也提到《张好好诗》卷后边有“两句字不可读”,但没有伤害到整体风貌。
张伯驹在《丛碧书画录》中说“此卷曾埋于地下,有一二印章颜色稍霉暗,字丝毫无损。”
艺术鉴赏
近代以前鉴藏家对《张好好诗》卷艺术特色论及较少。《
宣和书谱》评价说“(
杜牧)作行、草,气格雄健,与其文章相表里”,认为杜牧书法和诗歌神韵一致,有雄健之美。明代书画家董其昌题跋中称“樊川此书深得六朝人风韵”,认为在
颜真卿、
柳公权之后,杜牧和
温庭筠也可称作书法名家。
清代书画鉴藏家顾复赞叹“牧之此诗,纸墨颇佳,书成欲舞”。
在点画用笔上,该卷“中截丰实”,丰厚古雅;同时,通过提与按的夸张表现、徐与疾的强烈对比、方与圆的大胆运用,加上特有的“沉肩”(如“见、凋”等字的横折笔)、“枯笔”与“破笔”(如“楼、书、半”等)、“扫笔”与“刷笔”的使用,也呈现出笔法之奇特。
在结体取势上,该卷使用了非常规的结字方式,通过收放聚散(如“张”字左收右放,“好”字中间散开、笔画聚集两边等)、主次关系倒置(如“梳”字左边显著大于右边等)和空间与虚实的对比(如“娃、游、馆”等),创造出“字法跌宕”的奇趣。
在章法布局上,该卷初见比较平淡,通篇各字都独立存在、互不连带,但通过轻重、大小、开合的对比使用,字虽然大小不一,却能错落其间,任之自然,使全篇行气贯通、气势连绵,表现出刚柔相济的自然之美。
在气韵神采上,该卷开头行笔谨慎克制、温雅灵动,后边随着感情的涌动,转为粗犷奔放,从墨迹的枯润和行笔的疾徐,仿佛能看到诗人的感怀伤情在笔下自然流露,结尾处信笔游缰又不失骨力,情感的抒发愈加浓烈。从平稳庄重,到恣肆动荡,情动于心,意达纸墨,该卷气格雄健,跌宕自然,是一幅动人的“尽情之作”。
名家点评
宋徽宗主编的《
宣和书谱》论称:“(
杜牧)作行、草,气格雄健,与其文章相表里。”
明代书画家、书画鉴赏家
董其昌在《
容台集》中说:“牧之书《张好好诗》,深得六朝人风韵。余所见颜(真卿)、柳(公权)以后,
温庭筠与牧之亦名家也。”
清代书画鉴藏家顾复在《
平生壮观》中称:“牧之此诗,纸墨颇佳,书欲成舞。”
现当代古书画鉴定家张珩在《木雁斋书画鉴赏笔记》称赞该卷:“今世所传唐人墨迹,寥寥可数,如此确然无可置疑者,尤若晨星;况又是自书诗稿,经《
宣和书谱》著录,流传有绪,真瑰宝也。”
张伯驹在《丛碧书画录》中说:“樊川真迹载《宣和书谱》只有此帖,为右军正宗,
五代十国以前、明皇以后之中唐书体。”
当代书画鉴定家
启功在其《论书绝句百首》之五十五中咏叹该卷:“诗思低回根肺腑,墨痕狼藉化飞腾;满襟泪溅黄麻纸,薄幸谐谈未可听。”同时在诗后自注中写道:“
杜牧自书《张好好诗》真迹,其结句云:‘洒尽满襟泪,短章聊一书。’此卷硬黄麻纸,磨痕浓淡相间,时有枯笔飞白,中有点定之字,知非出于他人重录。斯樊川之亲笔,人间之至宝也。唐代诗人字迹,即石刻本,且半属依托者,尚不易多见,况豁然心胸,丝毫无容置疑,若此卷乎!”
真伪争议
《张好好诗》卷没有作者落款,《
宣和书谱》著录其为
唐朝杜牧所书,并有
宋徽宗御笔题签。历代鉴藏家因其递藏顺序明确、作品笔力雄健,对其真伪鲜有怀疑,当代学界也大都认为它是
杜牧手书真迹。
徐邦达从《张好好诗》卷所用纸、笔的特点,认定它是唐代的书法风格,并认为其用笔的转侧之法,近似唐代书法家
孙过庭的《书谱序》。
杨仁恺从该卷保留有
北宋宣和装裱的特点、宋徽宗赵佶的御题真实可靠等方面,认定它是一件流传有序的“
晚唐巨迹”。
启功认为此卷符合诗人创作手稿的特征,绝非他人抄写或临摹,而是“樊川之亲笔,人间之至宝”。
当代学者刘宏伟、林鹰曾撰文认为故宫所藏《张好好诗》卷为伪作,理由是卷中小注“著作任集贤校理”无法解释等。他们同时推出一件所谓的民间“私藏本真迹”,但笔力羸弱、气息媚俗,明显为时人假冒,因而未被学界认同。袁也、陈昌强则从《张好好诗》墨迹本与《
樊川文集》本相比有多处字词错讹等方面进行考证推理,认为该卷疑点较多,并推断它可能是
晚唐人的临摹本。
展出概况
《张好好诗》卷因其珍贵,被国家文物局列为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在中国国内也较少公开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