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复帖
晋代陆机创作的草隶书法作品
《平复帖》卷,系晋朝陆机书法墨迹,创作于西晋刘彻初年,为现存年代最早的名家墨迹,因此它被冠以“祖帖”之名,又被尊称为“墨皇”或“皇帖”。其为纸本手卷,全篇用秃笔书写于麻纸之上,字体为草隶书,黑色微绿,纵23.7厘米,横20.6厘米,共9行86字。
《平复帖》的内容为陆机问候友人的一封信札,因年代久远,字迹奇古,后人难以辨认。20世纪60年代,书法家启功第一次对该帖作出了较为圆通的释读,《平复帖》笔意婉转,风格平淡质朴,其字体古朴率真,介于章草与今草之间,是汉代章草书法与晋代今草书法间的过渡之作,对研究文字和书法变迁方面都有参考价值。
《平复帖》有三幅题签,分别为唐人墨笔签题“(晋平)原内史会稽郡陆机士衡书”,宋徽宗的瘦金书“晋陆机平复帖”,以及清代和硕成亲王爱新觉罗·永瑆所题“晋陆机平复帖”,后纸附有明代书法家董其昌、清末恭亲王爱新觉罗·溥伟、近代藏书家傅增湘、近人赵椿年、收藏家张伯驹所作题跋,帖上共有鉴赏印章七十余枚。该帖流传有续,最早可追溯至唐末鉴赏家殷浩,宋代时曾被收入宋朝御府,明代曾被收藏家韩世能、韩逢禧父子、书法家张谦德等收藏,清代递经葛君常、王际之、冯铨梁清标安歧之手后归入乾隆内府,后被赐给成亲王永,光绪年间为恭亲王奕訢所有,并由其孙溥伟、溥心畬继承。后溥儒为筹集资金为母治丧,将该帖售予张伯驹,1956年张伯驹将《平复帖》捐献给祖国,被故宫博物院收藏至今。该帖曾著录于清吴其贞《书画记》、顾复《平生壮观》、安岐《墨缘汇观》等书。《平复帖》2012年被列入第二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书画类)。
作者简介
陆机(261-303),字士衡,晋朝时书法家、文学家。他擅写诗文,讲究辞藻与排偶,与其弟陆云并称为“云间二陆”,南朝文学家钟嵘诗品》赞其为“太康之英”。其《文赋》为中国文学理论发展史上第一篇系统阐述创作论的著作,其《平复帖》为现存年代最早的文人墨迹。
作品内容
《平复帖》全篇用秃笔写于麻纸之上,黑色微绿,纵23.7厘米,横20.6厘米,字体为草隶,9行86字,因帖中“平复”二字而得名,其内容为问候表字为彦先的友人的一封信札。该帖因年代久远字迹奇古,历代学者、书法家对该帖释文进行了研究,给出了自己的解读,采用较多的为当代书法家启功的释文。
根据启功释文,《平复帖》内容提及三个人物:首先是贺询(字彦先),身体多病难以痊愈,陆机认为他能够维持现状已足以庆幸,又有子侍奉在旁,没什么可忧虑的。吴子杨以前到陆家时,没得到足够的重视,在他西行之际,陆机又见到他,觉得他气宇威仪,有一种与之前不同的气宇轩昂之美;最后说到夏伯荣,他因寇乱阻隔至今没有消息。
题签、题跋和钤印
题签
《平复帖》有三幅题签,本幅前有唐人墨笔签题“(晋平)原内史会稽郡陆机士衡书”,“晋平”两字因年代久远已磨损不可见;前隔水有宋徽宗的瘦金书“晋陆机平复帖”,用泥金书写于月白绢签上,签纸正下方押宋徽宗双龙圆玺,与双龙玺配套使用的是拖尾骑缝的“宣”“龢”联璧印;还有一签置于黄色云鹤纹绫纸之上,清代成亲王爱新觉罗·永瑆以另纸所题“晋陆机平复帖”,签纸上有“永瑆之印”及“诒晋斋”两枚白文方印,绫纸上钤有朱文“诒晋斋”。
题跋
《平复帖》尾置附有明代书法家董其昌、清末恭亲王爱新觉罗·溥伟、近代藏书家傅增湘、近人赵椿年、收藏家张伯驹所作题跋,叙述了该帖的作者、递藏、风格等情况。董其昌在题跋中肯定了此作为陆机真迹,指出了《平复帖》的时代特征在“右军(王羲之)以前,允常钟繇)以后”,并给出了“为希代宝”的评价。溥伟在其题跋中抄录了清代和硕成亲王爱新觉罗·永瑆所作的《诒晋斋记》及七律、七绝各一首。傅增湘在其题跋中叙述了《平复帖》近世的大概流传过程,解释了该帖未被爱新觉罗·弘历品题及未被收入《《三希堂法帖》》的原因,他认为是当时该帖陈设在皇太后所居的寿康宫中,乾隆皇帝不便再将其要回来欣赏题写。赵椿年在题跋中解释了爱新觉罗·溥伟的祖父奕訢曾将该帖借给大臣李鸿藻观赏数月,而非赠送给他。张伯驹在其题跋讲述了他1935年在鄂灾展览会上见到《平复帖》,后得到该帖的事情。
钤印
《平复帖》共有鉴赏印章七十余枚,最早的印章为唐末鉴赏家殷浩的印章,但该印已残,仅能看到殷字上半边,浩字下半边,宋代有宋徽宗的“宣和”“政和”等印,明代有收藏家韩世能、韩逢禧父子、张谦德等的印章,清代有成亲王爱新觉罗·永瑆等的印章,至民国时期,该帖的最后一位主人收藏家张伯驹钤下七枚印章。
鉴赏印章:殷浩□□、宣和、政和、韩世能印、韩逢禧书画印、逢禧、张广德、张丑之印、梁清标印、蕉林、冶溪渔隐、秋碧、苍子、蕉林鉴定、河北棠村、朝鲜人、安歧之印、安仪周家珍藏、安氏仪周书画之章、仪周鉴赏、安、思原堂、麓村、珍秘、子孙保之、皇十一子诒晋斋印章、诒晋斋、皇十一子和硕成亲王诒晋斋图书印、皇十一子永瑆鉴赏古书真迹珍藏之印、成亲王晋、皇六子和硕恭亲王、载治之印、秘晋斋印、锡晋斋印、爱新觉罗·永瑆之印、王纲私印、憨头陀、心畬、钓鲸鱼父、溥心畬(二)、西山逸士心畬鉴赏、心畬居士溥儒珍藏、心畬鉴定书画珍藏印、心畬居士、丛碧主人、张伯驹父珍藏之印、京兆、张伯驹珍藏、傅增湘印、叔等。
流转历史
《平复帖》的持有者最早可追溯至唐末鉴赏家殷浩,此后流入到五代十国末宋初收藏家王溥之手,在王家保存了三代之后卖给了北宋画家李玮,因李玮为赵祯驸马与宋朝皇室有亲戚关系,在李玮逝世后,该帖被宋徽宗赵收入御府。此后《平复帖》从御府流出,但流出年代和落入谁人之手已无从考证,据明末清初书画商吴其贞《书画记》记载,在至元乙(1285)三月己亥,济南市张斯立、东郓杨青堂在《平复帖》上题有观款,此外还有云间郭天锡、阳马煦的观款。
明代万历年间,《平复帖》落入收藏家韩世能之手,书法家董其昌正是在他手中观赏《平复帖》并留下了题跋,韩世能死后该帖被传给其子韩逢禧。崇祯元年(1628年)年,书法家张谦德将《平复帖》从韩逢禧手中买走。
明朝灭亡后,顺治庚子年(1660年),吴其贞在葛君常家中看到《平复帖》,这时《平复帖》上的元人题跋已被葛君常卖给了归希之,配在赝品《勘马图》之后。此后《平复帖》又相继归王际之、冯铨梁清标安歧所收藏。《平复帖》从安岐家散出后收入清代内府,被陈设在寿康宫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和硕成亲王永瑆的祖母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逝世,《平复帖》作为遗物赐给了永瑆,永瑆其后又将其传给了曾孙爱新觉罗·载治,载治死后恭亲王奕訢代管成亲王府事,将《平复帖》据为己有,后又被传给奕訢之刊爱新觉罗·溥伟
辛亥革命后,溥伟逃往青岛市,将《平复帖》留给在北京的弟弟,1937年,其弟溥心畬因缺钱给母亲治丧,由傅增湘作中间人,收藏家张伯驹以四万银元从溥儒出购得《平复帖》。1956年1月,张伯驹将《平复帖》等一批法书名帖捐献给政府,此后《平复帖》在故宫博物院被收藏至今。
作品著录
宋代
宋代以前,陆机以文辞著名,但也有文人关注品评陆机的书法,但多是对于陆机个人的评价,没有出现专门对《平复帖》的评价。至宋朝时,存世晋人墨迹极少,《平复帖》受到了书家的重视,书法家米芾在《书史》中记录了其此前的流传过程,并称其为《晋贤十四帖》之一,《宣和书谱》也收录了该帖,并将其字体定为“章草”。
明代
但元代及明代前中期文人对《平复帖》却少有评价,直到明代后期,《平复帖》才重新引起了文人的关注,书法家董其昌陈继儒张谦德对《平复帖》的史实价值进行了挖掘,称其为现存最古的明贤真迹,陈继儒、张丑也将《平复帖》著录于其各自著作《妮古录》和《清河书画舫》《真迹日录》《南阳法书表》《清河秘表》,此外《东图玄览编》也著录了该帖。
清代
此后《平复帖》得到了更多文人的关注与推崇,明末清初的书画商人吴其贞在其《书画记》对《平复帖》评价极高,也证明了明末清初文人对《平复帖》态度的转变。其后清人顾复在其《平生状观》中认为《千字文》《苦笋帖》《神仙起居法卷草书法帖都是从《平复帖》得笔,进一步抬高了其地位。清代著录有《平复帖》的还有《式古堂书画汇考》《大观录》《墨缘汇观》《前尘梦影路》《三虞堂书画目》,梁清标将其刻录进《秋碧堂帖》中,和硕成亲王爱新觉罗·永瑆将其刻入《诒晋斋摹古帖》。
近现代
1938年傅增湘赵椿年各自在帖后作题跋,记录该帖在近代流传过程,并对某些细节做了考辨。1957年,书法家王世襄作《西晋陆机<平复帖>考略》整个流传过程进行了详细的考证,称其“流传有序”,1961年启功作《<平复帖>说并释文》一文,强调其真实性和价值,并第一次对《平复帖》做出了较为圆通的释读。20世纪80年代,曹宝麟、徐邦达等学者对《平复帖》的书写时间、作者以及释文进行了讨论。21世纪以来,此后郑春松、缪关富、谢光辉徐学标、寇克让等学者也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考证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此外还有一些学者从书法风格、笔墨运用、艺术特色等方面对《平复帖》进行了研究,如樊钧《<平复帖>与<张佐犊>比较研究》、吴运友《陆机<平复帖>的笔墨特征》等。
作品特点
《平复帖》笔意婉转,风格平淡质朴,其字体古朴率真,介于章草与今草之间,是汉代章草书法与晋代今草书法间的过渡之作,对研究文字和书法变迁方面都有参考价值。
《平复帖》章法方面大部分是字字独立,偶尔有几处连笔存在。其首行字距紧密,粗笔重墨,第二行字形由大变小,第三行至第五行的行轴线摆动幅度缩小,书写速度变快,第六行笔调复归坚实厚重,第七行字距又变稀疏,第八行至第九行以浓墨重笔收尾。
该帖起笔以藏锋为主,书写节奏短促。其点画呈覆式,收笔有明显顿驻;其横画以短横为主,略带俯势并稍向右上倾斜;其纵画向右弯曲,笔画向左下擦出,至左下方向时削弱,收笔顺势出锋;其转折处形态以向右转笔为主,映代连笔较多,将一些平直线条变成了曲线。其字形和结构上应用今草写法,字形瘦长,呈上窄下宽之样式,结构紧缩,笔画之间、字与字之间未用细笔牵丝,而是以实连为主。在用墨方面,该帖通篇枯润相杂,黑色变化明显,书写时是蘸一次墨后连续书写,以蘸墨次数来体现节奏韵律。
作品争议
关于《平复帖》的创作时间,据《宣和书谱》载,《平复帖》创作于晋朝刘彻初年,但未说明具体年限,书法家梁少膺认为《平复帖》应写于永宁元年(301年),书法家寇克让则认为《平复帖》作于司马衷太安二年,即公元303年七月。
根据《平复帖》题签以及题跋,该帖作者为陆机,但部分学者存在不同看法,1985年学者曹宝麟在上海《书法研究》发文,他通过比对《全晋文》和《晋书》中 “寇乱”一词的考证认为,《平复帖 》“大概作于西晋怀末叶至元帝中兴之初这段时间”,而此时陆机已逝世,故《平复帖 》的作者不是陆机,应该是与陆机同时代的人。2006年学者谢光辉、徐学标于《中国书法 》上著文,推算《平复帖 》出现于陆机死后三十年左右,《平复帖 》非陆机所书。
《平复帖》中表字为彦先的友人且与陆机有交往的有三人,分别为贺循顾荣、全彦先。书法家启功在《<平复帖>说并释文》一文中认为此彦先为顾循,此后曹宝麟等学者也持有相同意见。鉴定专家徐邦达在《古法书鉴考选要·西晋陆机<平复帖>》中,认为《平复帖》是写给全彦先的,后印学家孙向群维护了“全彦先”之说。而谢光辉、徐学标则认为“彦先”为古代人名或表字的常用词,《平复帖 》中的彦先不一定是贺循、顾荣、全彦先三人。
作品评价
《平复帖》的艺术价值,历代评价颇多,宋代陈绎曾说:“士衡《平复帖》,章草奇古。”,《大观录》里称《平复帖》:“若篆若隶,笔法奇崛。”,明董其昌曾在题跋中写道:“右军(王羲之)之前,元常(钟繇)以后,唯存此数行为希代宝。”,明张谦德曾评价:“章草奇伟,远胜索靖谢安辈。”,晚明学者詹景凤在《东阁玄览编》:“”陆机《平复帖》,以秃笔作稿,笔精而法古雅。”,清人顾复在《平生壮观》中认为怀素杨凝式等皆从《平复帖》中得笔:“乃知怀素《千字文》《苦笋帖》,杨凝式《神仙起居法卷》,诸草圣咸从此得笔。”,近人傅增湘更称此帖为“如鲁灵光殿,岿然独存,二千年来,孤行天壤间,此询旷代之奇珍,非仅墨林之瑰宝也。”,启功曾赋诗赞之曰:“翠墨黟然发古光,全题锦照琳琅;十年遍校流沙简,平复无惭署墨皇。”,对于《平复帖》历史价值,启功说过:“这一帖是晋代大文学家陆机的集外文,是研究文字变迁的书法沿革的重要参考品,更是晋代人品评人物的生动史料。”
宝物轶闻
惨遭绑架
1941年,张伯驹在上海时遭一帮匪徒绑架,并向张家索价300万元,否则撕票。张伯驹的妻子潘素筹集数日都未能筹够这笔款项,于是她想将张伯驹收集的包括《平复帖》在内的古代书画卖掉,去赎回张伯驹。在她犹豫是否要卖掉书画之时,绑匪让她去探望因绝食已奄奄一息的张伯驹,当她见到张伯驹后,虚弱的张伯驹暗地告诉其妻不能卖掉那些书画。后张伯驹的挚友张大千也告诉潘素不能卖掉书画。见张家态度坚决,绑匪将赎金降至40万,在张伯驹被扣押了8个月之后,潘素才凑够赎金赎回了张伯驹,后来张伯驹得知绑匪是汪精卫手下丁雪山的部下,他们绑架张伯驹的本意就是想得到张伯驹的珍藏。其后张伯驹前往西安市避难时,便与潘素将这些书画缝入衣被之中,穿戴着一路北上,才保护了这批书画。
原装木匣
1995年春节前一天,中国化工总公司石油化工科学院的田家青,在逛北京海王村的旧货市场时,发现了一件紫檀木匣,匣盖上刻有“ 晋朝陆机平复帖” “爱新觉罗·永瑆” 等隶楷字样,田家青发现这件木匣与故宫博物院所藏乾隆朝的紫檀木匣一模一样,于是他找人稳住摊主,自己去请教文物专家王世襄,经王世襄鉴定,此物很可能便是当年和硕成亲王府的旧物,他们还将该木匣带到故宫博物院,将收藏在此得《平复帖》装入其中,却发现该木匣有点大。这个疑惑后来在一位老文物工作者收藏的张伯驹当年写给溥心畬的一封信中得到了解释,信中提到,《墨缘汇观》中著录:《平复帖》原附带一块宋代绎丝包首及一件紫檀木匣,由此确认,这件鸡血紫檀木匣正是《平复帖》的原装木匣。后来木匣的持有者效仿张伯驹,将木匣无偿捐献给了故宫博物院
馆藏与展出
《平复帖》现藏于故宫博物院,2012年被列入第二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书画类)。
目录
概述
作者简介
作品内容
题签、题跋和钤印
题签
题跋
钤印
流转历史
作品著录
宋代
明代
清代
近现代
作品特点
作品争议
作品评价
宝物轶闻
惨遭绑架
原装木匣
馆藏与展出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