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眼鳜
鮨鲈科鳜属的一种鱼
大眼鳜(学名:Siniperca knerii),别名桂花鱼、白桂,是一种鮨鲈科鳜属鱼类。其体长为11.3-41.5厘米,体重29.1-257.8克。体较长,侧扁。胸、腹部轮廓线路呈弧形。身体被圆鳞。头、背部轮廓线隆起。口大,端位,略倾斜。头部两侧各有一条贯穿眼的褐色斜带。头背部至背鳍前有一褐色带纹。鳃盖上有小鳞。体侧棕黄色、灰黄或灰白,腹部灰白色。体侧满布有不规则的棕褐色斑点和条纹。背鳍基部有4个黑褐色鞍状斑纹。背、尾鳍上有数列棕褐色斑点。
大眼鳜广泛分布于中国的长江上游水系和珠江水系,是中国的特有经济鱼类。在广东省西江、北江和东江为常见的渔获。大眼蹶喜生活在流水环境中,冬季很少活动,钻卧于岩石洞穴中越冬,22日龄以前大眼鳜仔鱼无明显的洞穴选择性,仅少量仔鱼短暂停留在石块间,同时在底质上无明显的选择性。
大眼鳜肉鲜、味美、刺少,营养价值较高,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还拥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它在市场上深受消费者的喜欢,极具养殖前景。
形态特征
大眼鳜其体长为11.25-41.5厘米,体重29.1-257.克,体较长,侧扁。
头、背部轮廓线隆起,胸、腹部轮廓线路呈弧形。身体被圆鳞。鳃盖上有小鳞。体上部鳞大,下部鳞小。眼睛较大,上颌骨不伸达至眼后缘。每侧鼻孔2个,前鼻孔呈短管状,后鼻孔椭圆形,距前鼻孔近。口大,端位,略倾斜。下颌突出于上颌之前,口闭合时下颌前端的齿不外露;上颌骨后端宽阔,末端伸至眼中部或稍后下方,其中大个体的下颌末端常伸至眼后缘的下方。体侧棕黄色、灰黄或灰白,腹部灰白色。头部两侧各有一条贯穿眼的褐色斜带。头背部至背鳍前有一褐色带纹。背鳍基部有四个黑褐色鞍状斑纹。体侧满布有不规则的棕褐色斑点和条纹。背、尾鳍上有数列棕褐色斑点。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大眼鳜广泛分布于中国的长江上游水系和珠江水系,是中国的特有经济鱼类。在广东的西江、北江和东江为常见的渔获。
栖息环境
大眼蹶喜生活在流水环境中,冬季很少活动,钻卧于岩石洞穴中越冬,22日龄以前大眼鳜仔鱼无明显的洞穴选择性,仅少量仔鱼短暂停留在石块间,同时在底质上无明显的选择性。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大眼鳜为淡水肉食性凶猛鱼类,喜食的食物是野杂鱼和虾,其消化系统发达,位于淡水生态系统能量金字塔的顶端,食物组成主要以其他鱼虾为主、昆虫纲、植物碎屑等为辅。仔鱼在水中不停地游动且口一直张开,当咬住食物则依靠上下颌的齿牢牢地卡住鱼苗,无论鱼苗如何挣扎都不放松,当鱼苗的反抗变弱时逐渐向下吞咽,一般先吞下其尾部,然后全部吞下,仔鱼所咬的部位多为中部卵黄囊处,也有头部和尾部的。摄食后腹部明显膨大游泳速度减慢,但口仍然张开,说明仔鱼存在贪食现象。大眼鳜在一年四季都会进行摄食活动,而且主要摄食对象以及摄食强度会根据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其中摄食强度在春季时最大。春冬季食物组成相似,比较单一,主要摄食鱼类、虾类和植物碎屑,鞘翅目幼虫和淡水壳菜次之,夏秋季的食物组成相似,食物成分复杂,食物类型多样,除摄食鱼类、虾类外,鞘翅目幼虫、昆虫卵、淡水壳菜等也是其重要的食物。随着大眼鳜体长的增长,摄食种类减少,食物体积变大。
节律行为
大眼鳜常栖息于静止或微流水体中,对光照和外界刺激较为敏感,昼伏夜出。在春季,大眼鳜主要在浅水区域的水草中进行觅食。到生产季节时,鱼群会前往产卵场,在较浅处的水草中产卵。
生长繁殖
每年的4-8月为大眼鳜的产卵季节,5-6月为产卵旺盛期。随着体长、体重、年龄的增加,雌鱼的绝对怀卵量也会增加,但是相对怀卵量不会随着体长、体重、年龄的变化而变化,总是保持在每克100粒左右。
人工养殖
大眼鳜一般以网箱或池塘养殖为主。网箱一般采用框架浮动式,材料为聚乙烯。在池塘养殖中,池塘的面积一般为每池10亩左右,淤泥不能过厚,池塘的水一般要有一定的深度,水质也要一定的要求。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大眼鳜主要分布于中国长江及其以南水系,在历史上资源量比较丰富,但资源现状不容乐观。在中国多地的江河、湖泊以及水库的大眼鳜资源都遭到了破坏,产量逐年下降,其中在广东省东江西江北江等水系的干流,大眼鳜已成偶见种,仅在一些大型湖泊和水库中还有一定的种群数量,但大多已不能构成渔业产量。
保护等级
在2010年,大眼鳜由于种群数量不确定,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数据不足(DD)。
物种对比
翘嘴鳜(Siniperca chuatsi)、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和大眼鳜为中国三种常见的养殖鳜属鱼类,它们的生活习性基本相同,但生长速度、抗病力等生产相关性状差异较大。其次斑鳜的数量较多,分布广、个体大,但生长速度慢,在人工饲养下要3~4年才能达到商品规格。翘嘴鳜、大眼鳜分布广、个体大、生长速度快,且体形好,肉质佳,经济价值高,尤其是翘嘴鳅,它的幽门盲囊多,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快,生长速度比大眼鳜更快,是人工养殖最理想的鳜鱼品种。
鳜鱼在幼苗阶段外形特征差异不大,一般难以将它们区分开来。当它们长到5厘米以后,就比较容易区分了。翘嘴鳜体型较长,背部隆起,眼睛较小。大眼鳜的眼睛较大,体型较短,背部呈弧形,不甚隆起。其次还可以利用幽门盲囊的数量进行鉴别。翘嘴撅一般为150~400个,大眼鳜67~120个,斑鳜多在100个以下。
主要价值
大眼鳜肉鲜、味美、刺少,营养价值较高,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是人们喜爱的鱼类之一。其次大眼鳜还拥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它在市场上的销量较高,是人工养殖需求量较大具。
参考资料
Siniperca knerii.COL.2024-09-04
..2023-02-06
..2023-02-06
..2023-02-06
..2023-02-06
..2023-02-06
..2023-02-06
..2023-02-06
..2023-02-06
..2023-02-06
..2023-02-06
..2023-02-06
..2023-02-06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栖息环境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节律行为
生长繁殖
人工养殖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保护等级
物种对比
主要价值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