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鳄龟(学名:Chelydra serpentina)属于
鳄龟科鳄龟属动物,别名鳄鱼龟、
北美拟鳄龟、肉龟。体长为20~45厘米,体重为4~16
千克。其头部呈三角形,头顶呈灰褐色,头腹面呈浅棕色或浅灰色。上颌似钩状,口裂较大,延伸至眼睛后方。背甲呈黑褐色、黄褐色、浅褐色或棕灰色;有三条不太明显的棱,这些棱由数块盾片突起组成,上有放射状条纹,随年龄增长,逐渐磨损平滑。腹甲呈灰白色。尾长,覆以环状鳞片,尾背部有棘突,与鳄鱼尾部类似。
拟鳄龟原产地为
北美洲和
中美洲,现主要分布于北美洲、大洋洲以及南亚地区。
日本、中国、美国(
亚利桑那州、
加利福尼亚州、
内华达州、
俄勒冈州)均引进了该物种。其栖息于几乎任何类型的淡水水体,例如河流、湖泊、水库、沼泽、池塘、山溪以及潮沟。
2010年,拟鳄龟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无危(LC);2023年,被列入《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拟鳄龟可炖汤食用,是著名肉用龟类,肉味鲜美,营养丰富,具有较高食用价值;其被私人广泛收集,龟壳曾出现在美洲当地人的许多仪式中,颇具观赏价值和文化价值。
物种命名
拟鳄龟学名为
鳄龟属 serpentina,其中“Chelydra”源于
希腊语“kheludros”,而“serpens”意为“蛇”,代表着其强大的咬合力和攻击性行为。
形态特征
拟鳄龟体长为20~45厘米,体重为4~16
千克,幼龟平均体长为29厘米。头部呈三角形,无法完全缩入壳内。头顶部灰褐色,散布着许多小黑细线和角质凸状点斑,头腹面呈浅棕色或浅灰色。上颌似钩状,较小,有少量触须。口裂较大,延伸至眼睛后方,眼睛较小,颈长。背甲呈圆形或近圆形,背部边缘整齐,呈黑褐色、黄褐色、浅褐色或棕灰色;长宽相近,背部有三条不太明显的棱,这些棱由数块盾片突起组成,上有放射状条纹,随年龄增长,逐渐磨损平滑。其腹甲较小,呈灰白色,四肢肥大粗壮,不能缩入壳内。其表皮上散布不规则小犹粒,腹面有大块鳞片,较大,趾间具蹼,较发达,可适应水中生存。尾长,约为背甲长度的一半,覆以环状鳞片,尾背部有棘突,又称尾棘,与鳄鱼尾部类似。
可通过生殖孔位置进行雌雄鉴别,
雌性拟鳄龟生殖孔位于尾部第一硬棘之内,或与尾部第一硬棘齐平,
雄性生殖孔位于尾部第一硬棘之外。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拟鳄龟原产地为
北美洲和
中美洲,现主要分布于北美洲、大洋洲以及南亚地区。集中于北美落基山脉以东,北至五大湖区和新斯科舍,南至
佛罗里达州和纽埃西斯河。
日本和美国(
亚利桑那州、
加利福尼亚州、
内华达州、
俄勒冈州)对该物种进行引进;1997年,中国也引进拟鳄龟进行人工饲养。
栖息环境
拟鳄龟是水栖龟类,生活于
温带地区,栖息于几乎任何类型的淡水水体,例如河流、湖泊、水库、沼泽、池塘、山溪以及潮沟。海拔范围从受
潮汐影响的低地,到海拔2000米左右。它们在
栖息地的分布密度通常与当地食物数量有关,可食用食物越多,聚集密度越大。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鳄龟属肉食性
龟类,饮食具有多样性,主要以腐肉、鱼类、鸟类、小型哺乳动物、
两栖动物、无脊椎动物以及数量惊人的水生植被为食。其能利用嗅觉、视觉和触觉来寻找和伏击猎物。将自己埋在泥里,将头缩入壳内,露出鼻孔和眼睛,这种掩埋行为是伏击猎物的主要手段之一。拟鳄龟甚至能够猎杀比其颚口更大的猎物,可借助上下颌咬碎并用前爪撕成碎块后进食。其可通过咬断头部的方式杀死其他海龟,这可能是一种领地性行为,也可能是一种
捕食方式,尽管效率较低。
攻击行为
拟鳄龟属于非群居性动物,其社交互动仅限于个体之间的攻击性互动,且大多为
雄性,它们能连同身体扭头转向寻找攻击目标,甚至不断地追咬。拟鳄龟常在4至11月期间活动,7月筑巢结束后其活动量大幅增长。在离开水下后,可能会异常凶猛,放回水中后变得温顺。
其他行为
拟鳄龟白天喜伏于水里的泥沙、灌木、
禾本科杂草中,不怕寒冷,不惧炎热。其漂浮在水里时,背甲上独特的保护色,使其像一块烂木头漂浮在水面,难以被发现。爬行状态下,四肢进行支撑,跨步距离大,速度快。当拟鳄龟被突然抓起,其身体会释放麝香味,与
麝香龟(
小麝香龟属 odoratus)所释放的气味一致。
18℃以上拟鳄龟能正常觅食,34℃以上少有活动,大多伏于水底及泥沙中避暑。12℃以下进入浅
冬眠状态,6℃以下进入深睡眠状态。
生长繁殖
求偶交配
在美国,拟鳄龟交配期为4至11月;在中国
长江中下游平原,产卵期为5至8月,一般每次产卵8~150枚。产卵后进入秋季,亲龟交配频繁。它们利用腿部运动与配偶交流;
雄性拟鳄龟会爬到雌龟背上,其后腿蹬地,前爪勾住雌龟。交尾过程中,雄龟头颈伸直左右晃动,有时双方鼻孔相对。
营巢产卵
拟鳄龟每年筑巢的开始时间点与3至5月的可获得的热量显著相关,筑巢时间将持续13~31天。筑巢点通常选择在与
栖息地相邻或与周围水体相邻的开放区域,部分
雌性会选择在距离上一年筑巢点周围5米左右的位置继续筑巢;也有部分雌性则改变了筑巢区域,两次筑巢点相距1千米左右。
拟鳄龟为卵生动物,后代性别由环境温度决定(TSD),例如孵化温度在30℃以上或20℃以下时,幼龟为雌性;孵化温度在22℃~28℃时,幼龟为
雄性。6岁以上雌性的平均产卵量为27枚,每年只产卵一次。与普通龟卵不同,拟鳄龟的卵为圆球状,白色,直径为23~33毫米,卵重为7~15克。
生长发育
拟鳄龟孵化期约为75~95天。每个巢穴中平均4枚卵会因天敌
捕食而提前死亡。幼龟较脆弱,易受攻击,平均初生壳长为3.3厘米、体重7.2克。4至6岁时进入成熟期。野生拟鳄龟为平均寿命为30岁。人工养殖拟鳄龟平均寿命为17.8岁,最多可活到47岁。
人工养殖
养殖技术
养殖池主要分为稚龟养殖池、幼龟养殖池、商品龟养殖池和亲龟产卵池。池内均要求池壁平整、光滑,池的四角抹成圆弧状,防止龟攀爬逃逸。养殖池的一部分保留陆地区域,用于进食和休息。池中设进、排水口,室外露天池在最高水位线处留有溢水口,上方搭棚供龟遮荫。
疾病防治
头颈、躯干、四肢、尾等部位受伤后,拟鳄龟出现局部红肿发炎、组织坏死的症状。炎症一年四季均有发生,不同生长阶段均可发病,长期感染将引起其他疾病,导致死亡。饲养、捕获、运输过程中操作不慎引起受伤,争抢食物或繁殖斗咬导致咬伤等,均可引发此病。
雄性生殖器脱出泄殖腔外无法缩回,长时间外露。于夏、秋两季发生,多发生在250~1000g的幼年龟中。雄性生殖器长时间外露,易被异物擦伤或被其他个体咬伤引发炎症,组织坏死,且引发其他疾病,病情严重者可能死亡。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20世纪80年代,
密歇根州的拟鳄龟数量大幅度减少了,截至2009年,数量又恢复至下降前的水平。野外采集和人工饲养数量增加,出口数量也大幅增加,1999年美国申报出口的拟鳄龟约1万只,后增加到每年超过30万只。截至2012年,其
种群数量虽在局部地区有所下降,但由于其适应性强、分布广泛、繁殖力较高,总体数量在50年内不会有明显下降。
威胁因素
拟鳄龟面临的威胁包括:
保护举措
加拿大和美国多地均出台了不同程度的法规和政策来管理拟鳄龟的开发贸易。在美国,该物种贸易仅限于体长超过4英寸的个体,体长低于4英寸则只能用于科普教育。密歇根州等多个州禁止从野外捕捉该物种。
保护等级
2010年,拟鳄龟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无危(LC)。
2023年,拟鳄龟被列入《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
主要价值
物种对比
拟鳄龟与
真鳄龟(Macroclemys temminckii)在外形上相似,较难区分。
种间关系
拟鳄龟的卵和幼龟易被其他海龟、
大蓝鹭(Ardea herodias)、
短嘴鸦(Corvus brachyrhynchos)、浣熊(Procyon lotor)、臭鼬(Mephitis mephitis)、
赤狐(Vulpes vulpes)、
牛蛙(Lithobates catesbeianus)、水蛇(Nerodia sipedon)以及大型掠食性鱼类例如
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
捕食。随着幼龟长大,具有更强的攻击性和反击能力,有能力捕食它们的动物大量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