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子夺嫡,是指
清代康熙朝皇子们争夺皇位的历史事件。
康熙帝共有儿子35人,活到成年的有20人,其中有9位皇子参与了争夺皇位,他们是:大阿哥
爱新觉罗·胤禔、二阿哥
爱新觉罗·胤礽、三阿哥
爱新觉罗·胤祉、四阿哥
雍正帝、
爱新觉罗·胤禩、九阿哥、十阿哥
爱新觉罗·胤䄉、十三阿哥
爱新觉罗·胤祥、十四阿哥
爱新觉罗·胤禵,并形成5个朋党势力。1722年,四皇子胤夺嫡成功,继承了皇位,是为雍正帝,改元为雍正。
事件人物
夺嫡九子
爱新觉罗·胤(1672年3月12日—1734年11月25日),康熙皇帝
皇长子,雍正帝异母长兄,生母为惠妃
孝敬宪皇后。实际排行第五,因
康熙帝前四子皆幼年夭折,故为皇长子。雍正帝继位之后,因避讳而改名为
爱新觉罗·胤禔。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封为直郡王。康熙四十七(1708年)年十一月,因魇咒太子
爱新觉罗·胤礽,谋夺储位,被削爵囚禁。
爱新觉罗·胤(1674年6月6日-1725年1月27日),康熙皇帝次子,嫡长子,
雍正帝异母兄,母为
孝诚仁皇后(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清朝以及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经过公开册立的皇太子。康熙十四年(1675年)被立为皇太子,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被废,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复立,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再废。从此一直被圈禁到死。
爱新觉罗·胤祉(1677年3月23日—1732年7月10日),
康熙帝第三子,雍正帝异母兄,母为
荣妃马佳氏。在诸皇子中,胤祉的文学、书法及骑射均表现极突出。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封诚郡王。翌年九月,因在
敬敏皇贵妃丧百日中剃头,降贝勒。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晋封为和硕诚亲王。
雍正即位后,为避讳改其名为允祉,以他与废太子向来亲睦为由,将其发配到
遵化市的
马兰峪镇为康熙守陵。后被夺爵,幽禁于景山。
爱新觉罗·胤禛(1678年12月13日—1735年10月8日),康熙皇帝第四子,母为
孝恭仁皇后(即德妃乌雅氏),清朝第五位皇帝(1722年-1735年在位),年号雍正。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封贝勒;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被封为和硕雍亲王。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
康熙帝驾崩,他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
雍正。雍正十三年(1735年)农历八月二十三日驾崩,终年58岁。庙号清世宗,谥号敬天昌运
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葬清泰陵。
爱新觉罗·胤禩(1681年3月29日-1726年10月5日),康熙皇帝第八子,
雍正帝异母弟,生母
良妃卫氏。
康熙于三十七年(1698年)封爱新觉罗·胤禩为贝勒,雍正即位后,为避讳改其名为允,并为稳定人心,先将其进封为和硕廉亲王,命办理工部事务,兼理藩院尚书。
雍正四年(1726年),被削王爵,圈禁,改名为“阿其那”,九月,终年45岁。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帝下旨复原名胤禩,恢复宗室,并录入玉牒。
爱新觉罗·胤禟(1683年10月17日—1726年9月22日),
康熙帝第九子,
雍正帝异母弟,生母
宜妃郭络罗氏。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受封固山贝子。雍正即位后,为避讳改其名为允禟。雍正三年(1725年)革爵,雍正四年(1726年)革去黄带子,削除宗籍。同年八月,令改名塞思黑。胤禟在狱中被折磨而死,乾隆朝恢复原名、宗籍。
爱新觉罗·胤䄉(1683年11月28日-1741年10月18日),康熙皇帝第十子,雍正帝异母弟,生母是
温僖贵妃钮祜禄氏,
钮祜禄·遏必隆外孙。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受封敦郡王。因党附
爱新觉罗·胤禩,雍正二年(1724年)四月,被
雍正帝圈禁革爵。乾隆二年(1737年)被释放,授辅国公品级。死后照固山贝子礼殡葬。
爱新觉罗·胤祥(1686年11月16日-1730年6月18日),
康熙帝第十三子,生母
敬敏皇贵妃章佳氏,为清朝第九位铁帽子王。雍正帝继位后,被封为和硕怡亲王,并任总理事务大臣,处理重要政务。他去世后
配享太庙,上谥号为“贤”,另赐有匾额“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并将其名“允祥”改回“胤祥”,这成为有清一代臣子中不避皇帝讳的唯一事例。
爱新觉罗·胤禵(1688年2月10日—1755年2月16日),康熙皇帝第十四子,
雍正帝同母弟。原名允祯。康熙末任
抚远大将军,主持对
准噶尔汗国部的战事。
完颜雍即位后,被召还京,解大将军职,降封郡王,拘禁汤山。
雍正四年(1726年)被处禁锢。
爱新觉罗·弘历即位后释出,进封恂郡王。
五大党派
大阿哥党概述
以
皇长子爱新觉罗·胤禔为首,主要成员有
大学士明珠、
余国柱、
佛伦。由于胤禔争夺皇太子的野心过于明显,曾向
康熙帝建议代父杀死废太子
爱新觉罗·胤礽,被康熙帝当众斥责;后面又被告发搞魇镇加害胤礽之事,让康熙帝对他彻底寒心,导致大爷党早早退出储位的竞争。
太子党概述
“太子党”以皇次子胤礽为首。胤礽满周岁不久就被立为皇太子,从小被作为后世之君而培养。胤礽也没有辜负康熙帝的厚望,表现出很高的治国才能。但随着权力的增大,胤礽也逐渐变得乖戾暴躁、骄奢淫逸,越来越多的权臣依附与他,甚至对皇权产生威胁。在太子之位被废、复立、再废之后彻底退出了皇位的竞争。
三爷党概述
三爷党以
爱新觉罗·胤祉为首,主要成员有
陈梦雷和
李绂。三爷党是几个党派中在皇位争夺中表现最温和的。胤祉在
爱新觉罗·胤礽第一次被废太子之后,向
康熙帝告发了
爱新觉罗·胤禔的搞魇镇加害胤礽之事,直接导致了大爷党的覆灭。在看到皇位争夺的惨烈之后,胤祉主动退出了皇位的竞争。
四爷党概述
早期的
雍正帝并没有争夺皇位之心,甚至在太子第一次被废时还为太子求情。但随着皇长子、皇三子的退出,特别是太子第二次被废之后,胤禛逐渐燃起了皇位争夺之心。他一方面在一些关键岗位安插自己的心腹,另一方面在皇帝面前表现出尽职办公、孝顺贤能的好皇子形象。最终让自己在皇位竞争中笑到最后。
八爷党概述
爱新觉罗·胤禩从小就天资聪颖,德才兼备,备受
康熙帝喜爱,在17岁便被封为贝勒。原本在太子被废后是最有可能,也是最有实力继承皇位的。但是当机会到来时,胤禩表现过于明显,用力过猛,反而失宠于康熙帝。虽然之后力推
爱新觉罗·胤禵,但最终没能斗过老谋深算的
雍正帝。自己也落得个被削爵改名、逐出宗室、圈禁而死的下场。
事件过程
起因
康熙十四年(1675年),清朝定都北京之后的第二位皇帝康熙没有沿袭满洲传统的推举继承的制度,而是选用了在
中原地区使用上千年的嫡长子继承制度,立二阿哥
爱新觉罗·胤礽为皇太子。这引起了当时众多朝廷重臣的不满,也为后世的九子夺嫡埋下了祸根。随着各位皇子长大成人,康熙让他们和太子一同为自己办事,诸多的皇子都参与到治国理政的事务当中,这样也让他们借此机会培植自己的势力。皇太子胤礽只得到了以自己的外叔祖
赫舍里·索额图为首一派大臣支持,与其他的重要势力都较为疏远。随着诸皇子的势力不断扩张,索额图和太子的危机感越来越强,并开始公然表现出不满,这让
康熙帝也渐渐对太子的行为不满。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杀索额图,
爱新觉罗·胤礽失去了主心骨,康熙的猜忌和反对势力的冲击让他的精神高度紧张,行事色厉内荏,屡屡做出不和身份的举动,导致父子关系更加恶化。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七月,康熙帝巡幸塞外,途中,年仅七岁的十八阿哥病重,康熙帝对此忧心忡忡,但是太子胤礽竟无动于衷,对这个弟弟漠不关心,这让康熙帝十分不满,多次严厉斥责太子。巨大的压力导致胤礽患了
妄想性障碍,甚至到了无法控制自己行为的程度。在找不到与康熙帝正常沟通渠道之时,又急于了解他的真实想法和活动轨迹,
爱新觉罗·胤礽就每夜越过宿卫,将康熙的寝帐扒开一条裂缝,窥视皇帝的活动。这就是著名的“帐殿夜警”事件。九月,康熙皇帝以皇太子胤礽“不法祖德,不遵朕训,惟肆恶虐众,暴戾淫乱”的理由,宣布废除太子。此时,有了一定实力的几位皇子都希望得到皇位,便开始了“九子夺嫡”的历史。
经过
大阿哥
爱新觉罗·胤禔虽是康熙帝的长子,却是庶出,且一直以来不被康熙喜欢,但在胤礽第一次被废太子之后,感觉自己的机会来了。他被
康熙帝派去看管胤礽,随后上书要求代父处死胤礽,手足相残。此事让
康熙极为寒心,严加训斥,大爷党遭受重大打击。此时,最有可能被立为太子的就是从小就天资聪颖、德才兼备的
爱新觉罗·胤禩。他17岁被封贝勒,可见康熙帝也对他青睐有加。不仅如此,在太子被废之后,康熙便让胤禩掌管内务府,这个位置历来都是安排给皇帝最信任的人。正当一切都指向胤禩即将成功之时,随后的两件事就让整个形式发生了180度的改变。
一件是“张明德事件”。
爱新觉罗·胤禔和胤禩虽非一母而生,但是胤禩从小由胤禔的生母惠妃乌拉那拉氏抚养长大,两兄弟的感情一直不错。为了帮助这个弟弟,胤禔向
康熙提议立胤禩为太子,给出的理由却是“术士张明德尝相胤禩必大贵”。
康熙帝听后意识到诸皇子夺嫡的严重性,不仅痛骂
爱新觉罗·胤禩,还下旨彻查张明德。张明德是当时北京城中颇有名气的异能之士,还认识十几个神出鬼没的武林高手。据说这些人各有奇能,能抵杀几百人。张明德先是经人介绍,与胤禩看相,并说自己有纠合高手刺杀皇太子的本领。因胤禩一党认为时机未到,被逐出八贝勒府。而后又结交了
爱新觉罗·胤禔,并相约刺杀太子。只是因为太子被废,而未能行动。此事不仅让胤禔直接在皇位争夺中直接出局;而且也让
康熙对胤禩起了戒备之心。
另一件是“巴汉格隆诅咒太子案”。由于胤禔对
爱新觉罗·胤礽的落井下石,让此时一直置身事外的三阿哥
爱新觉罗·胤祉看不下去了。胤礽生母
孝诚仁皇后生他时难产而死,他从小就由胤祉生母
荣妃马佳氏抚养长大,所以胤礽与胤祉虽为异母兄弟,感情却和同母兄弟无异。在胤礽被废后,胤祉一方面劝慰胤礽,让他洗心革面,以待时机;另一方面也在寻找
爱新觉罗·胤禔的过错。终于他发现胤禔命令蒙古喇嘛巴汉格隆等人在王府作法,魇镇诅咒废太子胤礽,遂向
康熙帝告发。
康熙对胤禔终于忍无可忍,将他削爵囚禁,并告诫诸皇子,永远不许将其放出。而且此事还牵连了
爱新觉罗·胤禩,胤禩也被革爵关押。
与胤禔和胤禩截然相反的是,在一废太子后,四皇子
雍正帝表现得非常沉稳。他先是揣测圣意,在皇帝面前抛开与
爱新觉罗·胤礽的旧怨,为胤礽说好话,替他代奏绝无弑逆之心的话,给康熙宽恕胤礽,继而复其太子之位找到了最重要的台阶;之后非但没有与胤禟、
爱新觉罗·胤禵一起为胤禩辩解,而是在生病的康熙帝榻前尽孝。他这番以德报怨、忠孝不党的表现让
康熙帝非常满意,让自己在皇帝心中加分不少,成为一废太子的最大赢家。
诸皇子对皇位的争夺愈演愈烈,让康熙帝对废太子之事后悔不已。在太子被废不久后,康熙帝打算复立胤礽为太子。而此时的
康熙意识到,嫡长子继承制是中原王朝的传统,与满洲旧制难以兼容,所以此次他打算效仿满洲民主推举的传统,让皇太子由满汉大臣推举产生。但结果是大臣们推举的是当时还被关押的
爱新觉罗·胤禩,而且经过康熙的暗示之后还是这个结果。最后康熙只能把暗示变为明示,在皇帝高压下众大臣才妥协。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
爱新觉罗·胤礽再次被立为皇太子。
雍正帝也因为在之前的良好表现,在此次封爵中被封为亲王,
爵位进入诸皇子的第一梯队。
胤礽复立为太子后,此前支持胤禩的王公大臣仍试图再次掀翻东宫。太子也对父亲、兄弟的防备越来越深,和那些重要的八旗亲贵越走越远,越来越依赖自己的小圈子。三年后爆发的“托合齐结党会饮案”让皇帝与储君之间的矛盾终于发展到不可调和的地步。此案的起因是安郡王
马尔浑的弟弟景熙举报曾是安王府的属人——雅图,在马尔浑去世服丧期间屡次跑到托合齐家饮酒作乐,不合礼制,请皇帝查实治罪。原本这就是件关系安王府面子问题的小事,但随着牵出参加托合齐家宴人员的名单,让
康熙帝马上提高了警惕。其中身居要位的除了时任步军统领(俗称九门提督)的托合齐,还有
刑部尚书齐世武,
兵部尚书耿额,甚至还包括康熙帝自己最亲近、最得用的太监总管
梁九功。这些人不仅负责京城的治安,掌握兵权,对群臣甚至皇帝的隐私、活动轨迹都了如指掌;而且这些人都是太子的党羽。这就意味着如果太子有所异动,后果不堪设想。事情查清后,康熙帝迅速做出反应,把托合齐、齐世武、耿额定为绞监候,太监总管梁九功被革职抄家囚禁。后来托合齐病死狱中,皇帝下旨挫尸扬灰,不许收葬。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九月底,
爱新觉罗·胤礽再次被拘执废黜。此案件的举报人景熙除了是安郡王
马尔浑的弟弟,还有一重身份,是
爱新觉罗·胤禩福晋的亲舅舅,是坚定的八爷党人。由此可见诸皇子夺嫡之争的惨烈。
二废太子之后,拥护胤禩的王室和大臣们更加活跃,希望
康熙帝尽快立胤禩为太子。正是这样,才导致康熙帝坚决不立胤禩为太子。因为他清楚地认识到,当时的清王朝,正处于从贵族政治走向君主专制的关键时期,终极目标是实现君权控制一切。如果胤禩继承
大统,国家又将被拥戴他上位的宗室、权贵所控制,清朝前几代皇帝的努力将付之一炬。最终,在
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发生的“
毙鹰事件”和“雅齐布事件”让父子两人的关系决裂。这年,康熙帝巡行塞外,走到
密云区遥亭行宫时,
爱新觉罗·胤禩没有按照惯例,亲自候驾、复旨;只是派人给父皇请安并送去礼物。当
康熙帝看到送来的两只奄奄一息的猎鹰时,认为这是对自己的诅咒,登时暴怒,不仅严惩来人,还给在京的年长皇子们写信,大骂胤禩是阴险之人,与他的父子恩义已绝。这就是史上的“毙鹰事件”。与此时间相近,还发生了“雅齐布事件”。雅齐布是胤禩乳母的丈夫,因获罪两夫妇被赶出京城。后来雅齐布夫妇偷偷返回北京,在胤禩的
庇护下躲了起来。康熙帝得知后,认为胤禩不把自己放在眼里,公然抗旨,隐匿钦犯。下令将雅齐布夫妇处死,并发上谕,说
爱新觉罗·福惠“党羽甚恶,阴险已极,即朕亦畏之”。断定
爱新觉罗·胤禩日后一定会为了雅齐布向自己报仇。至此,胤禩彻底退出了皇位的竞争。
与连出昏招的胤禩不同,
雍正帝在二废太子前后一直稳扎稳打,在
康熙帝面前展现出尽职办公、孝顺贤能的好皇子形象。这样,胤禛越来越受
康熙的器重,在朝中的根基也越来越稳固。对于其他皇子的夺嫡活动,他看似不参与、不行动,置身事外;但在暗地里一直在积极打造自己的政治班底,对于有力量、有才干的关键人物,不动声色、极力拉拢。比如在他继位上起了关键作用的
佟佳·隆科多和
年羹尧,在他当上皇帝后,帮他治国理政出力最多的
爱新觉罗·胤祥。
爱新觉罗·胤禩看到自己继承皇位无望,就决定扶持十四阿哥
爱新觉罗·胤禵。此时的胤禵可谓风光无限,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胤禵受
抚远大将军替父西征,康熙六十年(1721年)得胜回京。正当人们都以为胤禵是太子的不二人选之时,同年再次被派往西北。而
雍正帝却一直被
康熙留在身边,代行皇帝事。康熙六十年(1721年),胤禛赴盛京大祭祖陵,回来之后代祭
太庙;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胤禛代行
冬至祭天大礼。这已经非常明显表现出,
康熙帝已经决定将皇位传给胤禛。
结果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帝病故于
畅春园,当时八爷党支持的
爱新觉罗·胤禵远在
西北,四阿哥胤禛在京。康熙近臣步军统领
佟佳·隆科多宣布康熙遗诏,由胤禛继承皇位,是为雍正皇帝。
雍正帝虽然继承了
大统,但九子夺嫡的余波还在。
乾隆四年(1739年),作为
康熙嫡长孙的
爱新觉罗·弘晳心有不甘,且朝中多有持“立嫡立长”的宗室成员党附之。事情败露后,弘遭夺爵,除宗籍,改弘晳名为四十六,圈禁景
山东省果园内。乾隆命以弘晳的十弟弘递降承袭为理郡王。乾隆七年(1742年)九月,弘晳去世,终年四十九岁。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令将参与逆案的
爱新觉罗·胤禩、胤禟等人复其原名,本人及其子孙复入宗室的同时,已去世三十六年的弘晳也被恢复原名,复入宗籍。至此,在康熙朝爆发的九子夺嫡事件在乾隆朝最终完结。
成功原因
雍正帝在九子夺嫡中胜出,夺得皇位,主要的原因是:第一,他的才能和务实精神会取得一些人的支持。
戴铎曾向
大学士李光地称道胤禛:“才德兼全,且恩威并施,大有作为。”事实上,在争夺皇储的斗争中,胤禛严格执法、奖罚分明的办事风格深得
康熙欣赏。第二,他善于忍耐,以不争为争,做事以大局为重,也是康熙对之青睐的重要原因。第三,他虽不像太子党和八爷党党羽众多,但是也有一个集团,在关键岗位有信得过的人。这些人在关键时刻用上了力,如通过
佟佳·隆科多稳定京中局势,通过
年羹尧控制
爱新觉罗·胤禵和稳定西北地区。
事件影响
秘密建储制度
在经历了九子夺嫡的惨剧后,登上皇位的
雍正帝反思了前朝的经验教训,在雍正元年(1723年)八月十七日,雍正帝召集全体朝臣,宣布秘密建储的决定与传位密旨的存放地,并在四位总理事务大臣面前,将藏有传位密旨的密封锦匣,放置
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至此,秘密建储制度正式确立,这是清朝历史中具有开创性的事件,是中国封建社会皇位继承制度的革新。从此,秘密建储制度一直沿袭后世。与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度相比,秘密建储制度不仅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减少、减轻了因争夺皇位而产生的党派之争,维护了清王朝封建统治的稳定;而且立储的权力掌握在皇帝手中,加强了中央集权,保证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并且此制度还给皇帝对后继之君的选择有更多的考验、更长的时间,中途还能更换,能选贤任能,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所选之人非昏庸之君。
历史评价
是否合法
虽然九子夺嫡的最终胜利者是四阿哥
雍正帝,但是后世对他继位是否合法一直有争论,学术界最具代表性的是两种看法,一种是认为胤禛矫诏篡位,另一种是合法继位。矫诏篡位说以
孟森、
王钟翰、
金承艺、
杨珍等清史研究专家为代表。他们的观点是
康熙帝临终前选定的继承人是十四阿哥
爱新觉罗·胤禵,由于胤禵当时身在西北,未能及时返京;身在京城的胤禛串通
佟佳·隆科多,篡改遗诏而上位。持合法继位说的学者则认为从康熙帝晚年对胤禛的态度就说明已经认定他是皇位继承人,而且胤禛表现出来在各方势力中周旋及治国理政的能力也让他最终赢到最后。康熙帝晚年对胤禵委以重任,出征
西北,是为了让
雍正帝继位后多一个得力的帮手。这一派的学者还有人认为康熙帝非常看好胤禛的儿子
乾隆,这也是立胤禛为嗣的重要原因。合法继位说以清史研究专家
冯尔康、
杨启樵、
郭成康、
董建中等为代表。
影视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