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绂
清朝理学名臣、方志家、诗文家
李(公元1675年-公元1750年),字巨来,号穆堂,别号小山,临川区县(今临川区荣山镇)人。历经康、雍、乾三朝,理学名臣、方志学家、诗文家。
李绂自幼聪慧好学,以神童著称。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李绂考中进士,累迁侍讲学士、日讲起居注官,历任浙江省云南省等地乡试考官。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李绂先后升内阁学士、左副都御史礼部侍郎。次年,因落第举子闹事未上奏而遭弹劾贬到永定河效力。雍正即位后,李绂官复吏部侍郎,监督漕运时,被守道桑成鼎等人陷害私吞粮钱,待雍正查清后赐其四字"奉国罄心"。后李绂升任广西巡抚,在任期间补齐原广西巡抚陈元龙四万谷石亏空,追获督抚等贪污银两八十二万,平息两广矿产之争及苗民内乱,得到雍正嘉奖。不久李绂赴任直隶总督,因与田文镜互参而降到工部侍郎,被雍正怀疑庇护同党而先后两次下狱。终由雍正爱才而免其死罪,主持修撰《八旗通志》。到乾隆登基后,再次启用李绂,历任户部侍郎、詹事、光禄寺卿、内阁学士。后李绂因病告老还乡,在家乡著书讲学。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李绂病逝,享年七十六岁。
李绂早年致力于辞章,以诗文著称,应制诗较多,也有一些挥洒自如、浅近自然的诗作,如《江西坡》《落叶》。中年为官受到重用,驻守边疆;晚年醉心学术,致力于陆王心学。著有《穆堂初稿》《续稿》《别稿》《陆子学谱》《朱子晚年全论》等。
历史上对于李绂的评价多是褒奖。清朝史学家全祖望评价李绂一生尽得江西省诸贤人之长。对此清代诗人王士祯也认为李绂的天赋在万人之上;而清朝诗人袁枚赞扬李绂居家孝顺父母,友爱兄弟似曾巩一样; 近代思想家梁启超评价李绂是陆王派的最后一人;安徽省地方志办公室的史五一评价,在中国方志学发展史上,李绂有其一席之地;聊城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杨朝亮则认为评价李绂是清代康雍乾时期的儒臣,在政治上由于耿介直言,而使得其一生三起三黜,在学术上为陆王学术争正统作出巨大贡献。
人物生平
初入官场
李绂是临川区县(今临川区荣山镇)人,自幼聪颖,以神童之称,读书过目不忘,十岁能作诗,十二岁就与同乡的先生们结诗社,然而李绂家境贫寒,只能去邻居家借书,曾经在风雪天拿三百钱独身一人去汉阳投奔长兄。
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李绂考取江西省乡试第一名,次年得江西巡抚郎廷极资助赴京考中进士,遂入词馆授编修,累迁侍讲学士,日讲起居注官,被康熙帝破格“超五阶为庶子”,为当时词馆中所仅有。期间李绂还担任武科会试主考官,云南省浙江省乡试正考官。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九月李绂升内阁学士,不久升左副都御史礼部侍郎
次年二月,李绂担任会试副考官。他主张效仿唐人通榜法,命考生试卷不弥封,由考官选定录取。出榜那天恰逢黄霾漫天,康熙以此为由下令重查试卷,取消劣者殿试,由此导致落榜举子冲到李绂家闹事。事后御史舒库弹劾李绂隐匿不奏,李绂被免官贬到永定河做劳工。
奉国罄心
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正月,雍正下旨命李绂复职出任吏部侍郎,期间大将军年羹尧的儿子年富等人捐造营房,李绂没有给予从优,由此遭年羹尧记恨。后李绂赴山东省负责督促漕运,奉命将湖南省等省的漕粮押运到天津市贮存,途中担心贮米损耗,便按旨将贮粮估价出售,事后把盈余银五千两交给守道桑成鼎贮库,并告知直隶巡抚李维钧。而李维钧却匿而未报,待李绂到广西壮族自治区赴任巡抚之际,命桑成鼎将原银解交广西,尔后李维钧上报年羹尧,年羹尧进京时上奏此事,提出应予查处。雍正得知后遂派人调查,查清原委后赐李绂"奉国罄心"四字。
李绂任广西巡抚时,位于广西、广东省两省交界处矿砂时常遭窃。李绂上奏雍正,奉命与两广总督孔毓珣[kǒng yù xún]协力整治。随后李绂列兵演习,操练兵法,得到雍正嘉奖。不久李绂查到原广西巡抚陈元龙在康熙年间亏空谷石四万多,适逢提督韩良辅条奏垦荒,于是李绂便奏请雍正,让桂林市柳州市等四府收贮捐谷以抵亏空。后李绂又查出督抚、司道、府厅贪污羡余银八十二万,并勒令分期偿还,雍正嘉奖李绂秉公执正。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六月太平、思恩府两地,黄把势和陈乱弹等领头煽动内乱,九月天河三等地常有劫掠,李绂均发兵捕治镇压,得到雍正嘉奖。
两度入狱
雍正三年(1725年)八月,李绂升任直隶总督,次年赴任期间听说时任河南信阳知州黄振国河南巡抚田文镜,而遭到田文镜弹劾。李绂路过河南省时,见到田文镜便诘[jié]问此事,且认为他有意蹂践士人。后李绂觐[jìn]见雍正又将此事上奏,并说被田文镜贪虐,被他所弹劾的官吏都是冤枉的,现在黄振国已经死在狱中。而田文镜对雍正强辩李绂和黄振国有同年之交,此时黄振国实际还活着并被押送到京城,因此雍正更偏袒田文镜。
雍正四年(1726年)三月,李绂在任时,洪水泛滥,民不聊生。李绂先斩后奏开仓救灾,雍正免予处分。当时恰逢雍正谴责九弟允,将其更名塞思黑,命胡什礼送到保定市幽禁。不久,李绂上奏雍正塞思黑病死。这年冬天,御史谢济世弹劾田文镜贪虐以及诬告黄振国之事。雍正认为谢济世和李绂的言语一致,遂怀疑二人同党,便以李绂不能胜任总督一职为由改调为工部侍郎
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韩良辅上任广西巡抚。上奏李绂在任广西巡抚时,抓捕叛乱苗民莫东旺,尔后李绂赴任直隶总督时,莫东旺被同谋破狱救走。正值都察院奏土司罗文刚侵民抗官,雍正大怒则派李绂前去抓获。待到李绂将二人捕获后,直隶总督宜兆熊弹劾知府曾逢圣和知县王游亏空钱粮,此二人是李绂举荐,于是雍正迁怒到李绂。李绂被诬为庇护私党受劾,共议罪二十一款,当革职处斩。李绂在狱中,每天吃饱饭后就潜心读书,同狱中人赞他真铁汉。刑部查抄李绂家产,看到李绂家室简陋。雍正爱惜李绂是个人才,赦免罪过,让其主修《八旗通志》,李绂从此闭门谢客,专心著述。
又过两年,顺承郡王爱新觉罗·锡保上奏谢济世阿尔泰招供,曾受李绂指使弹劾田文镜。雍正立即下令召李绂入刑部受审,当时正逢曾静张熙之狱,雍正特命李绂在场,责备李绂陷害田文镜,还让塞思黑的死亡引起众人猜疑。雍正命刑部严查,待到刑部复命请雍正治罪时,雍正赦免了李绂。
告老还乡
雍正十三年(1735年),乾隆即位授李绂侍郎,管户部三库。不久再授其户部侍郎。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李绂举荐人才参加博学鸿词科考,乾隆得知后诘问李绂,李绂称不该妄言。乾隆怪他是妄举,遂降詹事。次年,李绂的母亲去世,李绂回乡丁忧。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李绂任明史纲目馆副总裁、补光禄寺卿、大学士。两年后,李绂因病想要告老回乡,跟乾隆请辞,乾隆问他有什么想要陈述的,李绂以“慎终如始”回答,随后爱新觉罗·弘历作诗赐给李绂。
李绂回到抚州,住在上桥寺石芝园(今文昌桥上沿河路),期间兴办书院、传经布道、教育晚生,并担任兴鲁书院山长。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李绂去世,时年七十六岁。
人物评价
清代雍正帝爱新觉罗·胤禛[yìn zhēn]赐对联赞李绂:辅旬宣重寄,扶风节选名臣。
清朝诗人王士祯评价:李绂的天赋在万人之上。
清朝诗人袁枚评价:李绂居家孝顺父母,友爱兄弟似曾巩一样。
清朝史学家全祖望评价:李绂一生尽得江西省诸贤人之长。
近代思想家梁启超评价:李穆堂算是陆王派的最后一个人了。
近代历史学家钱穆评价;有清一代研究陆王心学的学者中,李绂当推第一人。
聊城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杨朝亮评价:李绂是清代康雍乾时期的儒臣,在政治上由于耿介直言,而使得其一生三起三黜,在学术上为陆王学术争正统作出巨大贡献。
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的王含卿评价李绂为官,向以清廉秉正、恪尽职守为著,故此深得雍正帝赏识。
安徽省地方志办公室的史五一评价:在中国方志学发展史上,李绂有其一席之地。
人物作品
主要成就
为政成就
推行清廷政策
雍正登基后,先后实行了清查钱粮亏空,耗羡归公,瓦解爱新觉罗·胤禩[yǔn sì]与允禟集团、西南改土归流等一系列改革政策。李绂在担任广西巡抚时,不仅查出前任巡抚陈元龙谷粮亏空,还追获前任督抚、司道等羡余银八十二万两;在任直隶总督时,李绂负责允禟的监守;多次上书建议雍正对西南地区一些地方州县疆界进行勘定。
重视教育,提拔人才
李绂是文人出身,重视教育。他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上任时,复修宣城书院 ,在家乡临川,筹修青云书院及兴鲁书院,并亲任兴鲁书院的山长。同时李绂重视和扶持人才,福建师范大学的陈小辉认为李绂一生三起三落几乎都与此有关。 经李绂之手提拔了许多人才,如全祖望、厉鄂、桑调元钱陈群、顾栋高等。据全祖望自述,李绂曾借房子供其居住。
关注家乡建设
李绂在京城出资筹办抚州、临川二会馆,为乡人来京提供寓所;维护家乡先贤,运用考据学为王安石辨诬;在家乡丁忧时,修建县学大成殿、明伦堂、青云书院、兴鲁书院及倡修《临川县志》等等。李绂关注家乡建设,对家乡建设出力犹多。
学术成就
经世思想
李绂经世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参古酌今,因弊承变;洞悉情伪,循名责实;实地调查,以史为用。
参古酌今,因弊承变方面,突出运用儒家思想的通变。变以革弊,通以定体。李绂善用变通的思想,在其为官生涯中发挥得淋漓尽致。诸如催办漕运、武职升选、停征钱粮、编审户口等方面,李绂善于通盘考虑公、私各方的利害,并根据事情发展的趋势,变通执行政策。武汉大学的袁栖迟认为李绂善于变通的做法不仅能让既定的政策收到预期效果,还不会因出现善政流于破产的局面。
洞悉情伪,循名责实方面,李绂深知情伪是利害产生的根源,因此在考察事情的情伪时,既懂得用义利加以分判,又不落入死板,对于情伪形成的积弊则用名实来加以纠正。李绂在任武会试的考官,深 悉武会试的积弊在于名不符实,因此在选才上以才识勇略双全为标准。
实地考察,以史为用方面,李绂在治理广西壮族自治区时,将历史经验与实际相结合,进而达到良好的治理效果。不管是教育还是吏治都能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最大程度调度各方资源,凝聚各方力量。例如在编修《广西通志》时,李绂不但为史志谋篇布局,而且对图册穷原究委曲尽其详。
心学思想
李绂尊崇陆王心学,并为陆王学术做出较大贡献。李绂著有《陆子学谱》《朱子晚年全论》等,由此成为清朝理学史上主心学的代表之一。对于陆王心学,李绂的立场十分鲜明,一方面推崇陆王躬行实践之学,另一方面力图建立陆王正统,以与程朱相抗衡。另外李绂对于陆王心学中的一些学术问题,并不是全盘接收,而是有自己的见解。如王阳明在《传习录》中“照心”二字,被传为禅语,李绂经反复核查后说“佛书余尝遍阅,并无此二字”。
李绂论学注重实务,反对寻章摘句,他认为风源自朱熹。而陆王心学能够扭转朱学过重“知”的倾向,其实质在于“行”和“事”上。李绂出于给陆王心学争正统而专门编书,《陆子学谱》即是关于陆九渊学术的总结性著述,贯穿全书的是“圣人之学,心学也。”该书的编撰以详尽的文献资料加以细密考订。在《朱子晚年全论》中,李绂详尽辑录朱熹晚年与门人、友人论学资料,并附上自己的简短评论。
方志学思想
李绂爱好史学,曾有多年修方志的经历,因此对方志的性质、功用、文辞等都有比较科学的见解,在乾嘉时期方志学的建立作出了很大贡献。其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首先在方志性质上,李绂认为方志属史类。他扩大了方志的范围,要求编修方志以诸史为宗,结束了方志编修的无序状态。其次在修方法上,李绂从志属史类出发,以传统史家法度来作为方志编纂的规矩准绳, 不但使方志成为一地的统合古今的“全书”,而且使其门类清晰、查阅方便。再次在方志的编修过程中,李绂突出其“籍征考”与“资援据”作用的思想,重视资料的搜集。最后在方志的纂修上,重视修志人才的选拔。李绂提出对修志人的独特要求,必须具备修志之“志”与修志之“才”两个必要条件。
文学思想
在文章上,李绂崇尚文言文。李绂主张文以载道的古文传统,复古韩愈欧阳修为代表的唐宋古文,维护儒家传统仁义道德。他认为文章是承载其志向的重要依托,应重视文学的社会性与道德性,反对剽窃抄袭,注重文人内在精神与道德修养对文章的影响。
在诗歌方面,李绂主张抒发个人性情,追求“真诗”,通过“补察实事”,展现社会底层群众的生活及社会全貌。李绂的大量诗歌中都有一种遣怀的情感倾向。既有仕途无望的惆怅又包括对家乡亲友的思念。
李绂所著《穆堂初稿》和《穆堂别稿》两书中,主要部分是诗歌,共有二十三卷,约一千六百首。其次是游记和记叙类的文章,约有十四卷。然后是墓志、祭文类共有九卷。清代诗人沈德潜认为,李绂的诗风阔大,诗品“不加修饰”,但充分具有个人风格;吴海、曾子鲁等人著的《江西文学史》中认为李绂的散文重视文章内容,主张文以载道写法雅洁的文章,对清代散文创作产生一定影响;福建师范大学的陈小辉认为李绂在墓志类的文章则写得情深意长,最见感情。
人物关系
相关争议
生年争议
对于李绂的生年存在争议,学术界根据史籍记载确定李绂卒年为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但是在李绂的生年上目前有三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冒怀辛先生认为李绂生于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先生在《穆堂学案》 中记:“李绂字巨来,号穆堂(1674-1750)”。第二种说法是李绂的弟弟李纮在《 李穆堂年谱》中称十五年庚午,年七十六, 诸家作七十八,误。”如此倒退生年则是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然而还有一种说法以清代全祖望袁枚为代表,认为李绂生于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卒于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享年七十有八。全祖望在给李绂所做《神道碑》上写:公春秋七十有八。袁枚为李绂作传写:寿七十八。
《穆堂初稿》版刻名称争议
李绂著作《穆堂初稿 》,关于版刻名称有两种说法。孙殿起认为《穆堂初稿 》是乾隆庚申(公元1740年)刊本为无恕轩刻本,在其《贩书偶记 》有记载。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藏《穆堂初稿》中,在其每页书都题为 “ 无怒轩 ” 三个字。
《朱子晚年全论》篇目问题
李绂撰《朱子晚年全论》八卷,历时二十年。李绂在《书孙承泽考正〈朱子晚年全论〉后》记:共得 三百七十余篇。但李绂在其《朱子晚年全论序》中又说三百五十七条。
轶事典故
举子闹事
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北京举行会试,李绂时任副考官。在揭榜当天,突然刮起大风黄沙遮天。皇榜没法张贴,等待看榜的举子们生气,齐声呐喊传到宫内。康熙听到后在殿内大发雷霆,对众大臣说道,这次考试一定有乱臣贼子作乱,把品学兼优的举子落了第,致使怨气冲天,大风就是上天的警示。于是立即传旨停止发榜,试卷一律重判,但赐满洲举人留保、直隶举人王兰生进士。落第的举子们听说考场有人作弊,马上骚动起来,涌到李绂的住宅都给砸了。
李巨来夙慧
李绂生性聪明,年少时家里很穷,没有钱买书,只得去邻居家借。他的记忆力极好,借来的每本书都能背诵下来,没有不背诵。只要在街道上看到铺店名称,他都能过目不忘。后来李绂任翰林,库中收藏有《永乐大典》,有人就想难为李绂,从书架上拿出来抽问,李绂全能答上来,众人都惊骇不已。
死不改口
雍正年间,李绂任直隶总督时,遇到河南巡抚田文镜,质问他为何有意踩践读书人。田文镜受雍正赏识,对李绂怀恨在心,就想置其死地。雍正偏袒田文镜,曾两次宣判李绂死罪。法场上雍正让人问被刀架在脖子上的李绂,现在知道田文镜的好处了吧。李绂面不改色答道,臣愚到死也不知。雍正惜才李绂,又宣旨把他留下修书。
幽禁塞思黑
雍正登基后,把九弟允禟改名“塞思黑”并定了死罪。雍正顾及手足情,只是派胡什礼将他押到保定市幽禁起来。胡什礼把雍正的谕旨传达给直隶总督李绂,李绂应道会相宜从事。回到北京的胡什礼又把这话上报给雍正。雍正一听,马上命胡什礼二次到保定,特意传雍正口谕“只许幽禁”。然而过了一个月,李绂就给雍正呈奏,塞思黑病死在保定幽所。一时间舆论哗然,为堵悠悠之口,雍正专门派人来保定验尸,但是没有非正常死亡迹象,塞思黑的死因也就不了了之了。
后世纪念
李绂家贫,从小是外祖母抚养。李绂为官后,为报答外祖母的养育之恩,便在抚州市荣山镇古十字街为外祖母建了一幢房子。李绂外祖母的故居现是抚州市临川区重点保护古建筑群,为纪念李绂,临川区政府将抚州城十字街西南的唐古庙街改名为穆堂路。
研究书目
《清史稿》
《江西古代名人》
艺术形象
文学形象
在作家二月河创作的小说《雍正皇帝》中,通过对比的手法着重塑造了两名传统儒家弟子李绂和田文镜。小说中李绂的形象和历史上的基本相同。李绂不肯结交王公贵族,以自甘清贫、廉洁持重的面目示人。而济南大学文学院的董良却认为小说中的李绂虽清廉儒雅,却极力维护自己在士绅和百姓中的形象,从而收买人心。
影视形象
1999年出品电视剧《雍正王朝》中,演员钱学格饰演李绂。
参考资料
李绂.中国大百科全书 .2024-04-22
..2022-07-07
..2022-07-07
..2022-07-07
荣山镇地理文化介绍.临川区人民政府.2023-11-06
清史稿(全四十八册).豆瓣读书.2024-04-27
《雍正王朝》.豆瓣.2023-11-05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初入官场
奉国罄心
两度入狱
告老还乡
人物评价
人物作品
主要成就
为政成就
推行清廷政策
重视教育,提拔人才
关注家乡建设
学术成就
经世思想
心学思想
方志学思想
文学思想
人物关系
相关争议
生年争议
《穆堂初稿》版刻名称争议
《朱子晚年全论》篇目问题
轶事典故
举子闹事
李巨来夙慧
死不改口
幽禁塞思黑
后世纪念
研究书目
艺术形象
文学形象
影视形象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