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狼》是
美国作家
杰克·伦敦创作的长篇小说。小说描写了在一艘名为“幽灵号”的以捕猎海豹为生的帆船上发生的一场动人心弦的搏斗和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
小说中的“狼”不仅是船长拉森的名字,对作者而言,也是超人的代名词,作者通过作品带领读者进入豪放粗犷荒野,体验蛮荒生活的冷酷无情,感受人性凶残的黑暗面和原始生命的光辉;同时也揭露了
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表现了对劳动人员顽强意志的歌颂和苦难生活的同情。
《海狼》在直到1999年的八十多年间中,曾十几次被搬上银幕,杰克伦敦在1913年的版本中,出演一位水手。
内容简介
在《海狼》一书中,
杰克·伦敦将社会舞台放到了一艘捕海豹的帆船“魔鬼号”上。主人公凡·卫登是一位文学评论者,在与朋友周末度假返程的途中,遭遇大雾,他们的船被撞沉。在冰冷的海水里垂死挣扎之际,幸运的卫登被“魔鬼号”船长拉森救起。由于船上大副的死亡,拉森不同意将
卫登送回
旧金山,而是逼他随船出海,并做各种苦工。在此期间,卫登目睹了拉森的冷酷无情以及他的暴力统治。拉森绰号“海狼”,他比一般的水手强壮,力大无穷。坚信“大吞小,强凌弱”。他为了保住他的一条帆板不被大浪冲走,竟白白搭上一个水手凯利的性命。他不高兴时拿厨子托马斯出气,让人抓住他,用绳子将他拴住扔到
海里折磨他,结果被鲨鱼咬去一只脚。卫登一不小心将炉灰撤在他身上,
他便对他拳脚相加。最终他的暴力统治激起反抗,几名水手联合起来把他和大副扔到海里,大副葬身海底。他却又爬回船上夺回控制权,之后他借口报复了带头反抗的两名水手,利用海上风暴让他们葬身大诲。
“魔鬼号”偶然救起了在
轮船失事中幸存的莫德。
卫登对她一见钟情。而如恶魔般的拉森则想的是将莫德沦为他的性奴隶。船长海狼强大无比,是一头猛兽,凡·卫登先生,虽然学富五车,却如同一头小羊,力量悬殊不成比例,毫无反抗之力;“美丽的女作家与凡·卫登先生邂逅于苦难之中,共同的遭遇很快把他们连接在一起,但他们充其量不过是两只小羊,无法改变其力量对比,尽管他们不甘被奴役,运用其知识和智慧与之周旋,却很难摆脱其被统治的命运。”卫登为了解救她,终于和莫德找机会逃走,由于偏离了航线,不得不在一个海豹聚集的
小岛上暂时安顿下来,过了一段艰苦的努力生存的日子。众叛亲离的拉森和“魔鬼号”也撞上了这个小岛。船上的水手和猎人不堪拉森的压迫,又禁不住有人故意的金钱诱惑,全部叛逃“魔鬼号”去为拉森的敌人工作。拉森也不再是那个身体强壮、坚不可催的样子了,经常的头痛,可能是头部的瘤造成了他的迅速衰弱甚至
失明。他渐渐出现了
偏瘫,生命之火慢慢地熄灭了。
卫登与莫德安葬了拉森,他们修复“魔鬼号”并扬帆返航,最终弱者终于战胜了强者,文明终于战胜了野蛮。
创作背景
杰克·伦敦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个阶段是
资本主义疯狂地向全世界扩张并且逐渐走向鼎盛的时代。
美国的疆域已从东海岸通到西海岸,第一批人是探索土地的开路先锋,然后是从土著人手中野蛮夺取土地的士兵,最后才涌入成千上百万的定居者。这些定居者大都来自东海岸和
欧洲。他们开辟农场和开发土地,他们多是来圆发财梦的冒险家、投机者和跃跃欲试的各方来客。“不稳定的野外生活很容易激发起他们身上的兽性”,这种环境下,弱肉强食的超人哲学、优胜劣汰的达尔文主义开始盛行开来,并且占有很大的市场。
人物介绍
拉森
由海洋造就的拉森,在与海洋的朝夕相处中,内心时刻处于一种不断战斗的状态。他出生在一个贫穷的海上渔民家庭,很小就踏上了航船。在船上,他被人们拳打脚踢,恶语相加,无人庇护的他只能学着自己保护自己。水手生活,给拉森打开的关于世界的窗口,这是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他逐渐认识到,人只有自身强大才能战胜别人,由此成为永不停战的“海狼”拉森。 “人性”和“兽性”在他的身上不断激战着,使他成为一个喜怒无常、令人琢磨不透的人。这种琢磨不透也使“海狼”成为海洋文学史上一个富有个性魅力的形象。
凡·卫登
凡·卫登原本是一个有教养的学者,而渊博的学识和良好的教养对他在魔鬼号上的生存没有裨益,他处于最底层。尽管他努力工作,还备受欺凌。在残酷的现实中,为了能够生存下去,免受羞辱、殴打,凡·卫登不得不脱下文明的外衣,放下先前所秉承的教养,靠着暴力为自己赢得一份生存之地。凡·卫登一定程度上接受了海狼的人生哲学:强权便是真理,懦弱便是错误。
作品鉴赏
作品主题
生存法则
有人如此评论拉森:“这个人出身贫寒,备受压迫,因而极度仇恨压迫者与不劳而获者,并仇视主流社会;但他一旦占据了某种统治地位,哪怕只是一艘
海船的船长,却又去变本加厉地压迫别人,践踏弱者。他嗜血成性,专制自私,是一个独裁、魔王。”卫登如此描述他对拉森的第一印象:“他(拉森)并不是外表上像只猩猩,我想说的是,除了他外表的力量之外,这种力量本身就是某种有形物,这种力量使我们很快联想到原始性、野兽以及我们想象中居住在树上的
猿人。简而言之,那种力量犹如斩断头的蛇一般,蛇虽死,但身体扭动不停,或者说这种力量仍在一块变形的龟肉里蠕动,用手指一戳,它就会蜷缩、抖动。”但这个原始的野蛮人并不是“力大无脑”。他知识丰富,对天文、地理、文学、科学都能略知一二,可称是“四肢发达”而又“头脑丰富”的完美结合体。他用这种超乎凡人的力与智的结合,牢牢控制了船员的生命。在他的生存法则中,强者为王,后者则沦为强者的奴隶。
在“魔鬼号”上,没有法律秩序,没有正义与邪恶之分,没有人性,更没有人类最真最美的情感。船员的生命对他来说,就像是一只蚂蚁,他想让谁死,谁就得死。正如拉森自己所说“生命没有任何价值。它是廉价中最廉价的。”他成了达尔文主义的最忠实的追随考和最有力的实施者。他在海上招来的船员只是拿着工资的奴隶。海豹猎手就是他的帮凶。他营救出来的遭到海难的人就成了他的廉价劳动力。用来填补减员的空缺。按拉森说法,“生命像是酵母,一种活动的东西……大吞小才可以维持他们的活动,强食弱才能保持他们的力量。”对于前任大副之死,他不仅臭骂,还粗暴地为他举行海葬,随便把他扔入大海了事。当新来的水手哈里森不小心被高处桅杆挂住了,随时面临生命的危险.拉森竟不许任何人上去帮他,还振振有词地说;“如果他摊了下来,脑浆像蜂蜜从蜂房里漏出来一佯流到甲板上,那对世界也不是什么损失。他对世界毫无价值。”为了填补空缺,他逼迫被他救上船的
卫登来为他干活,不服从便打。在这个暴君的统治及影响下,其他船员也变得粗暴野蛮起来。托马斯整天磨刀霍霍对着卫登,但卫登并不示弱,也拿来刀在磨石上整天相对,最后赢得胜利。
约翰逊因说话冒犯了拉森,被他打得遍体鳞伤,体无完肤,水手里奇打抱不平对拉森破口大骂,之后又将好事的厨子痛打一顿。在拉森统治的世界里,以暴制暴才是生存法则。
性别政治
包括作家
杰克·伦敦在内的很多进步男性知识分子,他们支持和拥护女权主义,表达对社会变革的期待;但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又在意识深层进行抵触,最终常常把他们扼回对传统权力关系的渴望中。在《海狼》中我们能够看到某种不和谐:一方来自作家有意识表达的理念,另一方来自深藏于作家无意识的渴望;一种表现为性别政治的原则观念,另一种是社会生活的实用主义。两种倾向交织在一起,使小说成为一个矛盾的文本。
伊格尔顿认为:“正是在女权主义政治的性质里,符号和形象写出并且戏剧化了的经验才具有特殊的意义。”被
杰克·伦敦符号化、形象化和戏剧化的认识经验,的确有其特殊的闻释意义。《海狼》就是一个说明问题的个案。
《海狼》首先是作为杂志故事连载发表的,作家将不到全书一半的已写就书稿,连同总体构思一起寄给《世纪》杂志进行连载,然后按杂志的发行日期要求,不断提供新写的后续部分。正是在这后一半中,在交稿时限的“催追”下,杰克·伦敦更少顾及设定人物的前后一致性,让自己的真实意愿不自觉地流露到了笔尖。就这样,在对待女性社会角色问题上,小说前后部分出现了大幅度的转向:前半部作家有意识地靠近女权思想.而后半部中作家内心的男权思想强烈反弹,让一位社会上卓有成就的独立的新女性,最终滑向了传统的角色。可以在《海狼》这个戏剧化演绎的故事本身和故事背后的潜台词中,读到文外的另一个故事。
作家在《海狼》中不再强调“女人可以像男人”,而让女性显示自身无法取代的优势,其中之一是她的精神和道德上的影响力。莫德这位年轻女子的出现,像催化剂一样给船上的人际关系带来了变化,不仅使
卫登的角色出现了转化,而且也改交了整个小说的走向。乔纳森·奥尔巴赫认为,小说中有两次重大转折,一次是莫德登船,另一次是莫德和卫登到达安第弗岛,两个事件“都导致了小说主人公(卫登)象征性的再生”。卫登在船上开始是个无助的弱者,忍气吞声;莫德的到达激发了他内在的能量,他不再逆来顺受,开始向反叛者和保护者的角色转化,与拉森的对立随之变得公开和激烈。
如果把小说的男女人物归纳一下,就可以发现卫登和莫德两人构成了正好相反的两条发展路线。
卫登开始出现为一个城市文明的受害者;进入“魔鬼号”男性社会中经受磨炼;莫德登船后出现突变和转折,成为保护者;在与海上暴风雨的搏斗中证明自己男子汉的勇气和价值;在海岛的生存斗争中完全成为主宰。莫德一开始出现为一个解放了的新女性,不仅品貌出众,而且具有不逊于男人的才智和能力;故事发展中很快变得无助,成为被保护者;暴风雨的考验中在男人的表演舞台上消失,躲进船舱;到了海岛上完全成为男人的辅助者,自甘回归传统的家庭妇女的角色。就这样,小说在一个女性人物的设定和发展上,出现了明显的前后不一致。于是,读者在阅读一部男性的成长小说时,也读到了一部女性的“反成长小说”。
艺术特色
艺术风格
《海狼》这部作品中客观真实地再现了“魔鬼号”上的生存状态,读者从中欣赏到的既有凶险、冷漠的大海,又有性格凶悍的海狼。既有人与自然的对峙,又有人与人之间的残酷斗争。生存竞争和自然选择成为了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
杰克·伦敦很好地将达尔文主义和
社会达尔文主义理论运用到小说的创作中去,从人物塑造的角度把海狼拉森塑造成彰显其残暴和动物生存本能的形象,强调了遗传和环境的影响;他把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生存竞争观点用来解释社会现象和人际关系。提出生存是第一要务,这就使小说带上了
自然主义色彩。同时他也强调了主人公的自主性。
人物形象
为了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突出人物特征,杰克·伦敦经常选择极端的环境作为小说的背景。比如严寒、饥饿、惊恐、死亡,突出人在这些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下的反应。只有那些适合环境要求的人才能生存下来,否则只有死亡。《海狼》中的“魔鬼号”,因为在海上漂泊.变成了一个远离文明世界束缚的独立世界,法律、道德无法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如果想在这个非道德的世界生存下来,必须符合这个小世界的生存之道,即放弃道德、抛弃幻想、动用一切、捍卫生存。在魔鬼号上,海狼代表最高的权威,凭借他强有力的力量,统治着整条船,他可以依照自己的意愿,为所欲为,甚至视别人的生命为儿戏,恣意妄为。在他的暴政下、水手们的人性渐渐地被扭曲、萎缩、变形。他们不会考虑别人的感受和利益,只是为生存而争夺、甚至不借以毁灭他人为代价来满足自己的生存。小说另一主要人物凡·韦登的成长过程.也体现了小说的适者生存观。他也是把生存作为第一要务,放弃原有的一切观念。努力适应新的残酷的生存环境。如果从更广阔的角度来看,《海狼》中的“魔鬼号”可看做是人类社会的写照,生存在上面的各色人物可以看做是人类的代表,反映出人类社会中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景象。毋庸置疑,无论是充满兽性力量的海狼,还是想征服对方的捕海豹船上的水手们,还是凡·韦登在生存竞争中放弃教养,张扬兽性,都说明了生存成了第一要务,其余的都得给它让路。
对于拉森这只残暴的狼来说,
卫登则是一只误入狼穴的羔羊。卫登最满腹经纶,但是在身体上却远远不是拉森的对手,他被拉森强迫去做厨房杂活,若不从便拳脚相向。他却无反抗之力,只能顺从。“就像落难于荒岛的
鲁滨孙·克鲁索克曹索一样,他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生存下去。”卫登比拉森的优势之处在于,来自文明世界的他,人性并未泯灭,还有人类特有的情感与理智。他与同他有一样遭遇的莫德小姐一见钟情,擦出了爱的火花。卫登对拉森的仇恨一是因为拉森对他人的虐待,二是他的夺人之爱,所以很多次,他都产生了干掉拉森的念头,但为了成功逃离“魔鬼号”的长远之计,他克制住了这种冲动。最终两个人联手共同对付拉森。他们运用计谋以及丰富的知识,终于逃脱了拉森的魔掌。他们驾着一叶扁舟漂到了一个海豹聚集的
小岛上。在发现了漂浮到小岛的”魔鬼号”之后,卫登把当学生时所学到的物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成功制造出新的桅杆,修复了“魔鬼号”,而这时拉森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但
卫登与莫德并没有伺机报复,而是细心照料。当看到拉森双目失明、头疼病发作摔倒在甲板上时,卫登与其锡出于同情前去照料他,不想拉森突然死死掐住卫登的咽喉,在紧要关头,莫德本能地拿起捕海豹的木棍砸开了拉森,这让卫登赞叹不已:“她真是我的女人,我的伴侣,伴我而战,像远古的穴居人的伴侣—样,她的全部原始本能都觉醒了,忘却了她所受的教养,在她从前所过的那种惟一的让人弱化的文明生活下变得坚强起来。”虽然他们的耐心与关爱并没有留住拉森的生命,但这给充满黑暗、暴力的画面带来了一丝丝人性的充环。随着拉森的安葬,他的“丛林法则”随着他一起安眠于海底。这象征潜弱者战胜了强者。
虽然
杰克·伦敦倾向于把凡·卫登塑造成正面人物,而把拉森塑造成反面人物。但作者并没有把拉森刻画得一无是处,而把卫登描写得尽善尽美。凡·卫登曾经手无缚鸡之力,在“魔鬼号”上当杂役,通过于体力活,肌肉变得发达,性情越来越勇敢,从而得到了全面“锻炼”。可以说,杰克·伦敦在取拉森之长补凡·卫登之短。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文弱书生”并不是杰克·伦敦的理想人生模式。而以物质利益为第一追求的“
霸权主义”式的强者,也不是他所提倡的。赋予强者以
人道主义思想,才是
杰克·伦敦的理想人生。
作品影响
《海狼》被誉为是海上题材里的精品之作之一。这个故事,不仅在文学上获得了很大的成功,而且也被后人搬到了银幕上,也受到了广泛的好评。
作者简介
杰克·伦敦(Jack London ,1876-1916),
美国小说家。生于
旧金山。父亲是破产农民,家境贫寒。杰克幼年时就曾以出卖体力为生,卖过报,当过童工,后来又当水手,到过
日本。回国后在黄麻厂和铁路厂做工。以后他又加入了
加拿大的淘金者行列,但空手而归,从此,埋头写作。他的早期作品有《
野性的呼唤》(1903)、《
白牙》(1906)等。1909年发表代表作、自传体小说《
马丁·伊登》,描写了一个出身于劳动者家庭的
现实主义作家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坎坷命运,对社会做了尖锐批判。一生先后写过150多篇短篇小说,其中优秀的有《
墨西哥人》、《
热爱生命》、《在甲板的天篷底下》等。他笔下的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个性,故事情节紧凑,文笔生动,有相当感染力。他成名后因经济上的破产和家庭纠纷,精神受到严重打击,于1916年11月22日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