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楂
蔷薇科山楂属植物
山楂(学名:Crataegus pinnatifida Bunge)为蔷薇科(Rosaceae)山楂属(Crataegus)落叶乔木,又名山里红、红果、棠棣、绿梨等。山楂分布在中国、朝鲜俄罗斯。在中国产于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河北省河南省山东省山西省陕西省江苏省。生于海拔100~1500米的林缘、溪边、山谷、及灌木丛中。
山楂全株高达6米,树皮暗灰色或灰褐色;当年生紫褐色,无毛或近无毛,疏生皮孔;叶宽卵形或三角状卵形 ;有3-5羽状深裂叶片,边缘有尖锐稀疏不规则重锯齿;叶柄无毛,托叶草质,镰形;伞房花序具多花,苞片膜质,线状披针形;花瓣白色,萼筒钟状,外密被灰白色柔毛,萼片全缘,先端渐尖,约与萼筒等长;果实近球形或梨形,深红色。花期5~6月,果期9~10月。
山楂风味独特,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被加工成多种食品,包括蜜饯、罐头、山楂糕山楂果茶山楂酒等。其还具多种经济用途,如山楂红色素可用于食品、化妆品和饮料的配制等;山楂中含有的果胶单宁和挥发成分,可制备香料,用于食品、保健品、日化、烟草等工业;幼苗可作砧木嫁接苹果等植物。山楂树冠整齐,枝繁叶茂,果熟红艳,是兼具观花和观果效果的优良园林树种。据中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中记载,山楂果实和花可作中药材使用。果实具有消伤食,化滞的功效;花具有降血压的功效。
历史记载
名称考证
山楂在中国古代有多个别名,山楂古字作“山”。“樝”字始见于中国第一部词典《尔雅》,其中记载:“瓜曰华之,桃曰胆之,枣李曰疐之,樝梨曰鑽之。”明代朱橚救荒本草》记载:“一名山里红,又名映山红果。” 明代之前,山楂的名称杂乱且因谐音而多有讹作。在药用典籍中正式使用山楂之名始于元代朱震亨的《本草衍义补遗》,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于《本草纲目》中记载:“山楂味似楂子,故亦名楂。”“楂子”即蔷薇科木瓜海棠(Chaenomeles cathayensis)。自李时珍将山楂的诸多别名归于《本草纲目》果部山楂项下后,山楂的名称逐渐趋于统一。
产地考证
在中国,关于山楂产地最早的记载见于唐朝《新修本草》:“出山南(襄阳市)、申洲(河南信阳)、安州(湖北安陆)、随州市(湖北随州)。”宋代《本草图经》中记载:“出滁州市……他处亦有,而不入药。”可见,古代本草记载的山楂产地有湖北、河南省、安徽,其中以湖北、河南为主;而安徽滁州产山楂可以入药,其他地方出产的则不入药。
形态特征
山楂为落叶乔木,高达6米,刺长约1~2厘米,有时无刺。
小枝圆柱形,当年生枝紫褐色,无毛或近于无毛,疏生皮孔,老枝灰褐色;冬芽三角卵形,先端圆钝,无毛,紫色。
叶片宽卵形或三角状卵形,稀菱状卵形,长5~10cm,先端短渐尖,基部截形至宽楔形,通常两侧各有3~5羽状裂片,裂片卵状披针形或带形,先端短渐尖,疏生不规则重锯齿,上面暗绿色有光泽,下面沿叶脉有疏生短柔毛或在脉腋有毛,侧脉6~10对,有的达到裂片先端,有的达到裂片分裂处;叶柄长2~6厘米,无毛;托叶草质,镰形,边缘有锯齿。
伞房花序具多花,直径4~6厘米,花梗长4~7毫米;苞片线状披针形;花直径约1.5厘米;萼片三角卵形至披针形,先端渐尖,内外两面均无毛;花瓣倒卵形或近圆形,白色;雄蕊20枚;花柱3~5个,基部被柔毛。
果实
果实近球形或梨形,深红色;小核3~5枚。
分布
分布范围
生境
山楂生活在海拔 200~1500 m的山地、平原、丘陵、沙荒地等山坡林地或灌木丛中。
习性
山楂花期5~6月,果期9~10月。其适合生活在气温10 ℃左右、降雨量 450~650 mm的地区;为阳性树种,喜光,但光线不佳的区域也可生长,适应性较强;喜凉爽、湿润,抗风抗寒,耐旱耐瘠薄 。山楂根系较浅,对土壤条件要求不严,在土层深厚、质地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微酸性砂壤土生长良好。
繁殖
山楂可以异花、自花和单性结实,是刺激性结实树种。花粉如果受到刺激,可能发生单性结实,但是不一定会完成传粉,因此,花期和果期落花落果严重,结实后大部分果实种子含仁率极低,甚至无种仁。和野生山楂相比,栽培山楂受精卵能力差,花粉萌发率低,花粉管生长速度慢,雌蕊中存在抑制花粉萌发的物质。
栽培
选地与整地
山楂应选择在丘陵、平原、山地缓坡的东南坡或北坡种植,光照充足、通风良好、土壤疏松肥沃、pH值6.5~7.5,同时要有便捷的排灌设施。在栽植前进行整地、深翻土壤。
育苗
种子育苗
成熟的种子须经沙藏处理,于第二年6~7月将种子翻倒,再进行秋播或春播。播种方式常采用条播,播后覆薄土后再覆厚沙,以防止土壤板结及水分蒸发。
扦插育苗
从长势健壮、没有病虫害的山楂一年生枝上取小枝,插入到提前平整好的插沟内,之后覆土,并灌透水,一段时间后灌溉1次。待灌入的水充分渗透到土壤中后填平扦插沟,以起到保的效果。插条萌芽后选择长势健壮的芽进行培育,抹除其余的芽,以避免过多消耗养分、培养良好的干型。
嫁接繁殖
山楂多为嫁接繁殖,嫁接方法有芽接和枝接,以芽接为主。枝接的季节适宜在“惊蛰”至“谷雨”前后,在山楂育苗上枝接法常用劈接,其过程包含削接穗、劈砧木、插接穗、埋土与根接。山楂芽接在春、夏、秋三季都可以进行,常用方法有丁字形芽接法和嵌芽接法(带木质芽接),丁字形芽接法包括削芽、切砧、插芽、绑缚四步。
移栽
在中国北方,山楂苗移栽的时间一般在春季,选择生长1年、没有病虫害及损伤、根系完整的苗木。移栽前对苗木进行适当的整理,若苗木的规格有较大的差异,需要进行分类、按照不同的规格做好整理。幼苗栽植前根系蘸生根粉,有利于提高栽植的成 活率,栽植时将选择的壮苗竖直放入到栽植穴内,填土期间轻提苗,确保根系完全舒展开。填土至与地表相平后灌大水,并培土。
田间管理
每年在山楂果实收获后进行深翻,隔株或者隔行进行;深翻的同时在根系集中分布的区域施入腐熟的农家肥,之后覆土并浇透水,创造利于山楂树生长的条件。山楂在各个生长阶段都需要进行修剪,但目的不一,幼树修剪的主要工作为整形,做好骨干枝的培养,对骨干枝的生长方向、角度等进行调整,以打好开花、结果的基础;刚开始结果时的修剪工作主要是进行枝条的疏除以及结果枝组的培育;而在大量结果阶段,主要是进行树形结构的塑造、结果母枝的培养。
病虫害防治
山楂主要的病害有黄叶病、白粉病锈病、黑星病、花腐病。以白粉病的防治为例,可在盛发期时施入三唑稀释倍液,也可在山楂树刚开花时施入代森锰锌稀释溶液。常见的虫害类型有山楂食心虫、朴绵叶蚜、叶螨科等。如山楂食心虫可在其产卵期时使用喷施氰戊菊酯乳油稀释液喷施防治。
采收
中国北方地区山楂最佳的收获时间在9月下旬~10月下旬,此时果实颜色为暗红色。可采取摇动树体、剪摘、敲打等方式进行采收。剪摘的方法可以确保果实的品质、减少损伤,但是费时费力。摇动、敲打的方式下需要先在山楂树下铺上塑料膜。果实采收、去杂后用干净的麻袋装起来保存在阴凉、干燥的地方。
用途
食用营养
山楂风味独特,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包括黄类、黄酮、氨基酸、维生素等,其中维生素c含量仅次于枣和猕猴桃;而山楂中含有的粗食纤维具有润肠通便、驱铅以及降血脂功效。其加工食品种类丰富,传统食品包括果制品和干制品,例如山楂糖串、蜜饯、罐头、山楂糕果丹皮等,随着加工技术不断发展,山楂果茶山楂酒山楂醋山楂饮料等食品也相继进入市场。
医学药用
据中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中记载,山楂果实和花可作中药材使用。果实味酸、甘,性微温,归脾、胃、肝经。具有消伤食,化滞瘀的功效;主治饮食积滞,腹胀痛,腹泻痢疾,血瘀经痛、经闭,产后腹痛、恶露不尽,疝气或睾丸肿痛,高脂血症。花味苦,性平,归肝经。具有降血压的功效。主治高血压病。以山楂为原材料的知名处方药有“复方降脂片”“大山楂丸”“小儿止泻冲剂”等。
经济用途
山楂具有多种经济用途,山楂红色素安全、无毒,可用于食品、化妆品和饮料的配制等;山楂中含有的果胶单宁和挥发成分,可制备香料,用于食品、保健品、国产日化品牌、烟草等工业。幼苗可作砧木嫁接山里红苹果等植物。
观赏园艺
山楂树冠整齐,枝繁叶茂,果熟红艳,是兼具观花和观果效果的优良园林树种。其既可对植到非主干道两侧,形成特色长廊;也可群植或丛植在公园内,营造浪漫情境;还可作为盆景置于办公场所前,展现盎然生机。此外,其叶片能吸收空气和土壤中的铅氧化物和汽油燃烧后的废气,是良好的城市工矿区绿化树种。
主要变种
山楂
山楂(学名:Crataegus pinnatifida var. pinnatifida)为原变种,其叶片羽状深裂,总花梗和花梗均被柔毛。果实直径1~1.5厘米,深红色,有浅色斑点;外面稍具稜,内面两侧平滑。
山里红
山里红(学名:Crataegus pinnatifida var. major)果形较大,直径可达2.5厘米,深亮红色,生长茂盛,叶片大,分裂较浅。在中国河北山区为重要果树,果实供鲜吃、加工或作糖葫芦用。
无毛山楂
无毛山楂(学名:Crataegus pinnatifida var. psilosa)叶片、花梗和总花梗均无毛。分布于朝鲜东北地区
文化
饮食文化
中国古籍中记载了多种山楂的食用及酿造方法。明代《本草纲目·山楂》中记载了山楂糕的制作方法:“闽人取熟者,去皮核,捣和糖蜜,作为楂糕,以充果物。”清代《广群芳谱·山楂》中记载了山楂酱和山楂酒的制作方法:“又蒸烂熟,去皮核,用蜜浸之,频加蜜以不酸为度,食之亦佳。”“山楂熟时,择擘去虫,洗净控干……其味甘淡不醉人,极消食积。”清代出现了以山楂为原材料制成的冰糖葫芦,民间有赞美冰糖葫芦的小诗:“三尺动摇风欲折,葫芦一半蘸冰糖“。
诗词文化
中国古代多位诗人吟咏过山楂的花果。唐朝杜甫《竖子至》中有“楂梨且缀碧,梅杏半传黄; 小子幽园至,轻笼熟香”的诗句;僧人知一也曾作《吟山楂》:“枝屈狰狞伴口斜,迎风昂首朴无华,从容岁月带微笑,淡泊人生酸果花。”
影视文化
2010年,张艺谋导演的《山楂树之恋》激发了人们对山楂的喜爱之情,山楂成为爱情的化身,在山楂树下留影,成为诸多年轻人追寻纯真美好爱情的象征。
相关研究
胡慧明等通过对以往研究中所提到的山楂及其类方的临床应用、药理学作用等进行综述,研究发现山楂抗动脉粥样硬化临床应用效果显著,其活性成分主要包括黄酮有机酸类、多糖类等,其抗动脉粥样硬化机制包括抗氧化、降血脂、调节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及抗炎药等一条或多条途径。吕立铭等对56篇山楂核相关文献进行研究,整理归纳山楂核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应用研究进展,研究发现山楂核化学成分主要为木脂素类、简单苯丙素类、黄酮类、挥发性组分,山楂核提取物及其成分具有抗氧化、调节血脂、抗菌等药理作用。
目录
概述
历史记载
名称考证
产地考证
形态特征
果实
分布
分布范围
生境
习性
繁殖
栽培
选地与整地
育苗
种子育苗
扦插育苗
嫁接繁殖
移栽
田间管理
病虫害防治
采收
用途
食用营养
医学药用
经济用途
观赏园艺
主要变种
山楂
山里红
无毛山楂
文化
饮食文化
诗词文化
影视文化
相关研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