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松恩(1907年1月6日—1987年7月31日),男,
汉族,出生于
常熟市县,作物育种和细胞遗传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戴松恩本科毕业于
金陵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于美国
康奈尔大学作物育种及细胞遗传学。先后担任
湖北省农业改进所所长,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等职务。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87年7月31日去世,享年80岁。
戴松恩主要从事并推动中国农业科研事业。选育出适合贵阳地区种植的烟草优良品种;探明中国油菜育种的途径和方法;开展了中国小麦非整倍体的研究工作。出版了《美国杂交玉米在我国的利用问题》《中国油菜杂交影响研究》《关于我国农业和畜牧业的问题》等著作。1983年获“从事农业科研50周年表彰奖”;1985年获“从事科学工作50年荣誉奖”。
人物经历
早期与学业经历
戴松恩1907年1月6日出生于
常熟市唐市镇(今
沙家浜镇)一个贫苦的家庭。1926年到1931年在
金陵大学农业学习。1926年到1928年担任金陵大学农学院助理,期间协助
沈宗瀚教授进行小麦、水稻遗传育种研究,沈宗翰很器重戴松恩,很多重要的工作都交由他来完成。20世纪20年代参与育成和推广了金大2905、金大26等小麦品种。
1933年到1936年在美国
康奈尔大学作物育种及细胞遗传学攻读博士研究生,师从作物育种专家洛夫教授,期间对来自三个不同国家的五个普通小麦开展杂交实验,对杂交后小麦的叶片、叶鞘、秆毛、
小穗、外芒、内芒等形状进行研究,探究引起各种性状形态变化的遗传因子,阐明了小麦单性状遗传和性状间连锁遗传的规律,并以英文发表了博士论文《中俄美小麦品种杂交之遗传研究》。
工作经历
戴松恩1931年到1933年担任
金陵大学农学院。20世纪30年代起戴松恩对来自中国、
苏联、美国的小麦品种进行性状遗传规律研究。以
云南省“牟定火麦”为例,指出在严格接种条件下中国小麦品种中有对
小麦赤霉病抵抗的材料,论证了选育抗病品种的可能性。
1937年2月戴松恩回到中国,一直到1941年担任中央农业实验所技正。1938年戴松恩在贵阳田间考察,对烟草、玉米和油菜生产进行深入调查。他发现
贵州省的土壤很适合发展烟草种植,后便大胆地引进了美国烟草品种,于1940年第一次在贵阳地区种植了他引种筛选出的烟草新品种,为后来贵州烟草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41年到1942年担任四川金堂铭贤农工学院主任、助教。1942年到1944年担任
湖北省农业改进所所长。1944年4月戴松恩因痛恨会计的腐败而从湖北农业改进所辞职,6月戴松恩回到
北碚区中央农业实验所任技正兼麦作杂粮系主任,负责小麦改良和推广工作,开展了“中农483”的示范以及“中农28”的推广工作。1947年到1949年担任中央农业实验所北平农事试验场场长。1949年到1957年担任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主持小麦、
玉蜀黍属、小米、
番薯、蔬菜、
红麻等作物品种改良、示范及推广工作。
1951年起戴松恩积极为新中国农业科学事业建言献策,先后在《农业科学通讯》发表《纪念五一作物育种工作者应有的认识》《两年来华北农业科学的进展》《我对于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运动的认识》《新中国五年来农业科学的主要成就》等文章。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56年戴松恩在国家12年科学技术远景发展规划会议上发表了“关于发展我国农业和畜牧业问题”的报告,提出了很多有益的建议。1957年到1960年担任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所副所长。1958年初回到中国后发表了《关于农学及园艺等方面的访苏传达报告》,该文就提高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荒地开发问题等提出了迄今看来仍有参考价值的建议。
1960年到1980年担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副秘书长。20世纪70年代末为缩小中国在小麦育种基础理论以及研究方法上与国外的差距,戴松恩主持了“小麦非整倍体研究”。1980年起担任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同年1月戴松恩在《
农业科技通讯》发表了《为什么研究小麦非整倍体》,介绍了小麦非整倍体的研究内容及取得的成果。1983年获“从事农业科研50周年表彰奖”;1985年获“从事科学工作50年荣誉奖”。
人物逝世
1987年7月31日戴松恩在北京去世,享年80岁。
主要成果
早期从事小麦育种、
细胞遗传和抗赤霉病研究,后转入烟草、油菜育种的基础研究。参与了选育金大2905、金大26等中国第一批小麦优良品种研究;明确了中俄美6个小麦品种杂交后代10多个性状的遗传规律及其连锁遗传关系;指出了在严格接种条件下,中国小麦品种对赤霉病抗性有明显差异的论断,肯定了选育抗赤霉病小麦品种的可能性;提出了直接利用美国玉米双杂交种并不能增产,必须利用它的自交系和中国材料合理组配才能得到适于中国的高产杂交玉米的学术观点;选育出了适合贵阳地区种植的烟草优良品种,对发展
贵州省烟草
种植业作出了贡献;探明了中国油菜育种的途径和方法。1978年以后主持开展了
中原地区小麦非整倍体的研究工作。
主要论文与著作
主要论文
戴松恩在作物育种和细胞遗传学领域发表论文多篇,以下为部分论文。
出版著作
戴松恩著有《中、俄、美小麦品种杂交的遗传研究》《小麦赤霉病抗病性研究》《美国杂交玉米在我国的利用问题》《中国油菜杂交影响研究》《关于我国农业和畜牧业的问题》等。
《关于发展我国农业和畜牧业的问题》于1957年由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书中详细分析了当时我国农业和畜牧业科技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提出了发展农业和畜牧业应该重点研究的科学技术问题。
社会职务
荣誉与获奖
人才培养
戴松恩在担任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期间,亲自指导研究生,积极探索提高研究生培养水平、招收在职研究生、筹备中国农业科学院英语培训班等工作,为中国农业科研培养了一批具有英语交流和科研能力的人才。代表性学生有中国种质资源学家刘旭。
人物评价
中国农业科学院人事局表示:“戴松恩把个人的利益与得失置之度外,将毕业生的精力与智慧奉献给中国的农业科研事业。秉承勤奋严谨的学风,为小麦、
玉蜀黍属、烟草、油菜遗传育种研究作出杰出贡献。”
常熟市人民政府表示:“戴松恩为中国的农业科学研究和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科普中国网表示:“他(戴松恩)一生都把个人利益与得失置之度外,心系国家;在科研工作中勤奋刻苦,坚持不懈;在培养学生上以身作则、诲人不倦;他的优秀品质值得每个人学习。”
《
今日科苑》在《戴松恩:献身祖国大农业》一文表示:“戴松恩,一个靠勤奋获得成功的农业科学家,他对科学事业目光敏锐,执着求索,在遗传育种及细胞遗传学研究和农业科学事业的发展上献出了毕生精力。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跑遍了大半个中国,在通往“四化”的道路上,用手中的三把‘金钥匙’去探索又一座藏满人类知识、理想和真理的宝库,为致力于科学事业的人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
中国科学报》在《在祖国大地上焕发智慧光彩》一文表示:“戴松恩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
社会主义,为人正直诚恳,谦虚谨慎,襟怀坦荡,光明磊落。”
个人语录
个人的得失实在是微不足道,只有心中装下祖国、民族的利益,个人有限的才华、智慧才能焕发出灿烂的光彩。
参考资料
戴松恩.中国农业科学院人事局.2023-03-13
戴松恩.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23-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