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家浜
江苏省常熟市下辖镇
沙家浜镇,位于江苏省常熟市南隅,曾名横泾,地处阳澄湖北岸,东与古里镇毗邻,南与昆山市巴城镇相城区阳澄湖镇接壤,西与辛庄镇交界,西北紧靠昆承湖,北与东南街道相连。苏嘉航高速公路与锡太公路在境内交会,交通便捷。全镇东西长约14千米,南北宽约6.8千米,总面积80.4平方千米。沙家浜镇下设13个村、2个社区,是全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重点镇和全国文明镇。
沙家浜镇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境内水网稠密,地势低洼,湖荡密布,地势由西向东降低。沙家浜镇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文化发达。1981年,原横泾公社改名芦荡公社,不久又改为芦荡乡。1992年,在撤乡建镇时,芦荡乡改名沙家浜镇。2003年,沙家浜、唐市两镇合并为沙家浜镇。境内沙家浜芦苇荡风景区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有常熟市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沙家浜湿地公园
沙家浜镇有中国休闲服装名镇、中国玻璃模具之都等称号,先后荣中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联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迪拜国际最佳范例奖等荣誉,是一个在国内外都具有较高知名度的红色旅游名镇。
历史沿革
隋大业十一年(615年),位于今沙家浜镇境内的法华庵筑朗城,成为乡民聚居地。后乡民东移,逐渐聚居于尤泾水及语溪狭窄处,搭桥建屋,渐成集市,旧名尤泾,又称语溪。
唐朝,今沙家浜镇境域常熟市县属双凤乡。
南宋宝二年(1254年),现沙家浜镇西片已有横泾街道、洋澳、毕泽、金泽、三家村、草荡等村,隶属常熟县双凤乡第四十三都莫邪里;东片唐市隶属常熟县双凤乡第四十三都进贤里。
元代,都以下改里为图,莫邪里、进贤里分别改为莫邪图、进贤图。
明正统年间(1436—1449年),属双凤乡四十三都进贤里、朗城里、莫邪里等。聚居尤泾河畔的乡民以唐姓居多,对尤泾进一步开发,逐渐繁荣,故改名唐市,隶属双凤乡第四十三都进贤里南一场。
清雍正四年(1726年)常熟市、昭文两县分置,境域仍属常熟县双凤乡。清宣统二年(1910年),推行地方自治,常、昭两县共划为4个市、31个乡,现沙家浜镇境内东片设东唐市,地域范围包括石牌、李市;西片设横泾乡,地域范围包括横泾、儒浜。
民国元年(1912年),常熟、昭文两县光复,合并为常熟县,仍为市、乡建置,境内区划未变,各市、乡设董事会,行使行政职能。
民国十八年(1929年)8月,县以下实行区乡制,以区辖乡,东唐市、横泾乡合并为第三区(横塘区),区公所设在唐市镇河西街从善堂内。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推行保甲制,每10户为1甲,10甲为1保,全县15个区缩编为8个区,今沙家浜镇境域为第八区(唐市区)。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7月,日伪政权将常熟县行政区划恢复为民国十八年区划;9月,国民党建立常熟县流亡政府,在沙洲一带活动,仍沿用原区划,今沙家浜镇境域属常熟县流亡政府所辖地下第八区。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3月,日伪当局废除区制,由县直辖乡,全县35个乡合并为31个乡,今沙家浜镇境内有唐市乡、横泾乡。5月,叶飞率领的新四军六团以江南人民抗日义勇军(简称“江南抗日义勇军”)名义东进抗日到达唐市、横泾,日伪政权名存实亡,今沙家浜镇境域为中国共产党实际控制。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6月,在常熟市相城区昆山市三县交界处划出横泾区及辛莫区的一部分,跨县建立阳澄县抗日民主政权。7月,日伪当局恢复区制,乡名改为区名,区以下设乡镇。9月,苏州县人民抗日自卫会成立(为抗日民主政权,后改组为县政府)。此时,苏(州)常(熟)太(仓)抗日根据地形成,东唐市设有办事处;不久,东唐市成为中共江南特委、苏常太公署和苏州县政府驻地。苏州县辖6区1镇,其中位于今沙家浜镇境内的有唐市镇(苏州县的直属模范镇)、唐市区(曾称唐藕区)、横泾区。
民国三十年(1941年)1月,伪县政府又变更区划,区及小乡镇与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同,今沙家浜镇境域为第八区(唐市区);4月,阳澄县建置撤销;7月,日伪发动“清乡”,抗日民主政权遭到严重破坏,伪县政府将全县划为10个区,今沙家浜镇境域属第四区,伪区政府设在语溪镇,直至1945年8月伪政权瓦解。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流亡的国民党常熟县政府回城接收政权,全县恢复抗战前的区划,今沙家浜镇境域为第八区(唐市区)。9月,中共常熟县委建立县政府,辖6个区,今沙家浜镇境域属东横区,辖唐市镇、横泾、白茆一带;11月,共产党组织奉命北撤,以后直至新中国成立后重新建政权。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乡镇扩并,今沙家浜镇境域属第一区。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2月,常熟县划为6个区,今沙家浜镇境域为唐市区,区署设在唐市集镇;4月,常熟解放,常熟县调整为6个区,今沙家浜镇境域为唐市区。
1950年3月,常熟县调整为14个区,今沙家浜镇境域大部分属唐市区,一小部分属昆承区;唐市区政府驻唐市镇。
1956年3月,唐市区与古苏区合并为古里区,区政府驻古里镇。辖古里、泉、新苏、藕渠、王泽、坞丘、九里、横泾、唐市9乡镇,唐市镇为区直属镇。今沙家浜镇境域大部分属古里区,一小部分属练塘区。
1958年9月,原唐市乡成立唐市人民公社,原横泾乡成立横泾人民公社。
1968年10月1日,唐市镇、横泾相继成立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
1981年5月,横泾人民公社更名为芦荡人民公社。10月9日,撤销唐市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成立唐市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撤销芦荡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成立芦荡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
1983年7月,政社分设。撤销唐市人民公社,设立唐市乡;撤销芦荡人民公社,设立芦荡乡。
1986年4月,撤销唐市乡,设立唐市镇。
1992年3月,撤销芦荡乡,设立沙家浜镇。
2003年6月,沙家浜镇和唐市镇合并为沙家浜镇,镇政府驻唐市镇。
2013年8月,沙家浜度假区与沙家浜镇实行“区镇合一”管理体制。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第八区(唐市区)辖5个镇19个乡:语溪镇、横泾镇、白茆镇、李市镇、任阳镇,滃上乡、横南乡、横东乡、横西乡、万缘乡、芙蓉乡、颜浜乡、蒋桥乡、紫霞乡、东新乡、仕王乡、苏浜乡、坞丘乡、巷乡、市泽乡、石牌乡、虎丘乡、吴巷乡、儒浜乡。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苏州县唐市区辖儒浜、万缘、鲇鱼、滃上、苏浜、王泽、苏杨7个乡;横泾区辖横东、横南、横西、横北、北桥、草荡、苏莫7个乡和横泾镇。
民国三十年(1941年)9月,伪第四区辖语溪镇、横泾镇、东新乡、白茆乡、任阳乡、任南乡、滃上乡、石牌乡、儒浜乡、仕王乡、巷埭乡、苏浜乡、市泽乡、缘浜乡、蒋丘乡、李市乡,直至1945年抗战胜利。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第一区辖2个镇、5个乡(语溪镇、白茆镇、儒浜乡、横泾乡、任阳乡、石牌乡、李市乡),共有71保,958甲。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2月,唐市区辖语溪镇、任阳镇、白茆镇、横泾镇、古苏乡、渔乐乡;4月常熟解放后,唐市区辖语溪镇、白茆镇、古里乡、渔乐乡、任阳乡、横泾乡6个乡镇,共有71保,967甲;10月底,废除保甲制,乡以下设行政村、行政组。
1950年3月,唐市区辖15个乡:唐市乡、白茆乡、徐政乡、李市乡、坞丘乡、紫芙乡、石牌乡、任阳乡、任南乡、王泽乡、苏潭(苏浜)乡、新建乡、横泾乡、北桥乡、罗荡乡。另今沙家浜镇境域还有一部分属昆承区昆南乡。其中,横泾乡政府设在横泾镇,辖横泾、湖浜、晏南、双浜、新闸、潘滃、庙王、水南8个行政村;北桥乡政府设在总管庙内,辖曹浜、胡头、黄曹、北桥、溪沿、沈陈、南桥7个行政村;罗荡乡政府设在罗家草荡总管庙内,辖罗荡、黄桥、三家、毕泽、倪家、前荡、龚浜、顾巷、颜浜9个行政村;昆南乡政府设在洋浩村张根泉家,辖陆家、横溇、洋浩、南泾、东安全、西安全、堰唐、新泾、蛇泾、张泾、陆泾、北泾、周泾、徐石14个行政村;王泽乡政府设在唐市镇满周弄,辖石湾、中心、缪浜、东浜、杨西5个行政村;苏潭乡政府设在张家段张桂元家,辖陈桥、下东、许浜、南湖、苏浜、市新、张湖7个行政村;新建乡政府设在北徐家浜毛定欧家,新彭、儒浜、宗家浜、戈家村、三塘、厍浜6个行政村;唐市镇政府设在唐市繁荣街打狗湾,下设街道。
1952年7月,唐市镇划为唐市区直属镇,同时设唐市镇人民委员会。
1956年1月,唐市区下辖的石牌乡划归昆山县。
1956年3月,苏潭、新建一带并入王泽乡,北桥、罗荡一带并入横泾乡,昆南乡改称新南乡,属练塘区。古里区辖古里、淼泉、新苏、藕渠、王泽、坞丘、九里、横泾、唐市9乡镇,唐市镇为区直属镇。另今沙家浜镇境域还有一部分属练塘区新南乡。
1957年9月,唐市、王泽合并为唐市乡;新南6个村与横泾合并为横泾乡;坞丘乡划归白茆乡。
1958年9月,张家港市以东原属横泾乡八社的4个村(溪上、沿湖、沈浜、任家村)划归唐市人民公社,公社下设生产大队、生产队。
1961年4月,横泾人民公社划分为19个大队,167个生产队。
1962年10月,横泾人民公社划分成21个农业大队、1个渔业大队,189个生产队。
1968年5月,横泾人民公社辖22个大队,176个生产队。
1983年,生产大队改为行政村。其中山泾大队改为三兴村,垦植大队改为山塘村。
1985年,芦荡乡辖庙王、水南、徐石、辛闸、潘滃、陆家、洋浩、新泾、安全、张泾、龚浜、三家、草荡、下浜、倪家、湖浜、双浜、黄曹、北桥、南荡、曹浜21个行政村和1个渔业村,共184个村民组;唐市乡辖中心村、三兴、缪浜、河东、河西、陈桥、下东、许浜、苏浜、南湖、市新、张湖、石湾、杨西、厍浜、垦植、宗戈、溪沿、南桥、儒浜20个行政村和新渔1个渔业村,共244个村民组。
1999年,儒浜村、宗戈村合并为儒浜村,三兴村、山塘村合并为三塘村,河西村、厍浜村合并为西厍村,陆家村、洋浩村合并为陆阳村,新泾村、安全村合并为新安村,下东村、许浜村合并为朗城村,苏浜村、南湖村合并为苏南村,杨西村、新渔村合并为华阳村,庙王村、水南村合并为庙南村,三家村、草荡村合并为芦荡村,下浜村、倪家村合并为下家村,辛闸村、潘滃村合并为辛滃村,湖浜村、双浜村合并为双湖村,曹浜村、北桥村合并为曹浜村,黄曹村、前荡村合并为红石村。
2003年,儒浜村、南桥村、溪沿村合并为唐北村,朗城村、陈桥村合并为朗城村,缪浜村、中心村合并为唐东村,华阳村、河东村合并为华阳村,市新村、张湖村、石湾村合并为新湖村,庙南村、龚浜村合并为沙南村,徐石村、张泾村合并为昆承湖村。
2004年10月,三塘村、西厍村合并为常昆村,陆阳村、新安村合并为昆南村芦荡村、下家村合并为芦荡村,辛滃村、双湖村合并为横泾村,曹浜村、红石村合并为红石村,苏南村与唐市社区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沙家浜社区更名为芦荡社区,与昆承湖村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
区划详情
截至2014年,沙家浜镇辖2个社区、13个行政村。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沙家浜镇位于常熟市南部,北靠虞山街道、古里镇,南接昆山市巴城镇相城区阳澄湖镇,西邻辛庄镇,西北濒昆承湖,镇域地跨北纬31°30′09″—31°34′46″,东经120°44′16″—120°53′57″,东西最大距离约15.3公里,南北最大距离约10公里,镇界周长约50公里,行政区域面积80.4平方公里。镇人民政府驻唐市集镇中环路145号,在常熟市政府驻地东南17千米处。
地形
沙家浜镇地处长江下游三角洲冲积平原,总体地势北部略高,其中镇域东片(原唐市镇)地势西北高、东南低,镇域西片(原沙家浜镇)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全境最高海拔4.85米,最低海拔2.5米,平均海拔3.6米(吴淞标高),大部分农田的高程在太湖平均水位以下,每逢暴雨即患涝灾。
气候
沙家浜镇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冬季多西北风,寒冷少雨;夏季多东南风,炎热多雨;春秋两季气候呈干湿、冷暖多变的特点。全年平均气温15.4℃,1月平均气温2.7℃,7月平均气温27.9℃,历史最高气温40.1℃(1934年6月26日),最低气温-12.7℃(1931年1月10日)。全年平均降水量1055.8毫米,全年平均雨日(日降水量0.1毫米)127.6天;4至9月降水较为集中,其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1%,其中4至5月为春雨,6至7月为梅雨,9月为台风秋雨;月降水量最多的是6月,暴雨多出现在梅雨和晚台风季节;最大年降水量1694.2毫米(1931年),最小为481.1毫米(1935年)。年平均日照数2202.9小时,占可照时数的50%。年平均霜日40.6天。全年以东南风为最多,春夏季多东南、西南风,秋季多东北风,冬季盛行西北风,7至9月份常受台风影响。
沙家浜镇属低洼水网圩区,洪涝灾害特别严重,此外时有干旱、台风或龙卷风、冰雹、寒冻等自然灾害。
土壤
沙家浜镇境内土壤的成土母质以太湖湖相沉积物为主。土壤分布规律不甚明显,最佳地理分界线是低田与高平田的界线。一般低田、圩田高程在2.5米(吴淞标高,下同)左右的是青泥土、乌泥土等土壤,黏粒含量32.13%;—般高程在4米左右的是较为疏松的乌黄泥土土壤,黏粒含量23.64%。据1982年土壤普査结果,全境有1个土类(水稻土),2个亚类(育型水稻土、潜育型水稻土)、6个土属(乌黄泥土、黄泥土、乌栅土、乌泥土、灰芦土、青泥土),10个土种(乌黄泥土、粉沙底乌黄泥土、乌泥底乌黄泥土、铁屑黄泥土、乌栅土、竖头乌栅土、夹沙乌栅土、乌泥土、灰芦心土、青泥土)、1个变种。其中乌黄泥土分布最广,质地以重壤为主,土壤养分含量丰富,保水保肥性能好,除北桥外各村均有分布。
水文
沙家浜镇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河浜纵横,湖荡密布,水面面积占总面积的20.7%。
河道
张家港是通向上海的主航道,境内河段称横泾塘,由七星桥入境,经南桥、厍浜、陈桥、南湖等地,向南流入昆山市,境内段长11.8公里,平均宽约100米。尤泾河自北新桥向南穿过唐市镇,出北新桥至南湖村连张家港,向南流入昆山,境内段长5.35公里,以北新桥、南新桥为界,分为北尤泾、市河、南尤泾三段,平均宽50米,是南北主航道。语濂泾连接尤泾河和张家港,全长3550米,平均宽50米。此外还有金庄泾、小尤泾、山泾塘、北闸河、戚浦塘、蛇泾、大滃江、青鱼塘、南草荡、北草荡、小滃等主要河道。
湖荡
昆承湖位于镇域西北部,面积18.3平方公里,正常水位下东部深2米,总蓄水量7200万立方米。隐湖为沙家浜景区的一部分,是1989年后由原大东圩改造形成的600亩小湖泊。草荡面面积558.2亩,水深1—3米,蓄水量97万立方米,是沙家浜景区之一。此外境内还有北草荡、长洪滩、长浜圩、朗城潭、市泽潭、叶家湖、白潭、陈家潭、四十亩滩等湖荡水潭。
自然资源
生物资源
沙家浜镇水产品种类丰富,有鲢鱼、鲤鱼、𩾌𩷕白鱼、鱼、青鱼草鱼、鳜鱼、鲇形目乌鳢、鳗鱼、横钻、𫚪亚科、窜条、郎季、赤眼鳟、沙鳢暗纹多纪鲀泥鳅黄鳝鳖科、乌龟、蟛蜞万蟹楼大闸蟹、虾、蛙、蚌、蚬、螺、蟾等,其中河蟹、塘肉质鲜美,较有名气。其他各类野生动物由于经济发展、人口增多等因素,种类逐渐减少。
境内水生植物有藻类喜旱莲子草、水葫芦、野菱、野菱白、芦苇等。其他植物有水稻、小麦、大麦、油菜及蔬菜瓜果等农作物,杨属、柳树、榆树等树木,马攀草、葛婆藤、灰蓼头等各类食用野菜禾本科杂草。有药用价值的植物有车前益母草、蓬头、金钱蒲、野菊花、金钱草蕺菜等。
地热资源
常熟市昆承湖东南地热勘查区面积99.12平方公里,为苏州市矿产资源重点勘查区。2008年,沙家浜芦苇荡风景区西侧发现地热资源。沙家浜地热1号井水位在地下2758.5米深的二叠纪地层中,日涌水量超过500立方米,井底温度超过81℃,出水温度超过52℃;水中矿物含量丰富,其中、硅酸含量超过医疗热矿泉标准浓度,可命名为氟、偏硅酸、偏硼酸复合型医疗热矿水,是江苏省地区珍贵的一种医疗热矿水类型,可作为医疗热矿水开发利用。
人口民族
2010年,沙家浜镇登记户数20430户,登记人数78627人,其中户籍人口40372人,外来人口38157人。人口年龄构成方面,0—4岁1147人,占总人口的2%;5—19岁6377人,占11.4%;20—59岁38578人,占69.3%;60岁以上9605人,占17.2%。民族构成方面,汉族40317人,土家族21人,壮族12人,苗族3人,满族3人,蒙古族3人,回族2人,纳西族1人,黎族1人。
截至2014年末,沙家浜镇常住人口72096人,其中城镇人口32286人;从业人员52643人,其中二三产业从业人员49028人。
截至2017年,该镇(乡)常住人口57789人。
经济
综述
沙家浜镇经济自古以农业为本。新中国成立后,集体工业、乡镇工业逐步建立。改革开放后,工业企业向高质量、多层次方向发展。20世纪90年代后,私营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迅猛发展,乡镇企业转制;前来沙家浜观光的游客数量连年增长,旅游服务业不断发展壮大。
2014年,沙家浜镇有企业607家,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3.1596亿元,在常熟市9个镇中排名第4位,比2013年增长8.58%;三次产业比重为4.07:75.11:20.82;财政总收入12.0847亿元,入库税金11.25亿元,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631亿元,在常熟市9个镇中排名第5位,比2013年增长20.95%;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22.4976亿元,比2013年下降7.36%;农民人均纯收入26208元,比2013年增长10.03%。
第一产业
沙家浜镇水域面积大,有发展淡水养殖的基础。民国年间民间养鱼已盛,以草鱼、鲤鱼、鲢鱼、鳊鱼等品种为主;渔民漂流各地,常年以捕鱼挖鳝为生。1953年开发石墩圩800亩养殖基地。1956年,渔民分散加入农业合作社。1958年,各合作社渔民联合成立渔业大队,上陆定居。1968年、1980年,横泾公社、唐市公社分别开始实行渔农联合经营。七八十年代养蚌育珠盛极一时。70年代起到1992年,允许渔民在阳澄湖捕捞鱼蟹。80年代实行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各村河浜水面承包给个人,并大规模开挖精养鱼池,养殖面积扩大,养殖密度增加。1985年,厍浜村最低洼地段开挖鱼塘300亩,建成特种水产养殖厂,减轻排涝压力的同时也为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做出了示范。1992年唐市镇分得阳澄湖水面4733亩,开展围网养蟹。90年代全面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将一部分农田改为水产养殖基地,水产品产量逐渐增加。1999年,唐市镇实施常熟市农业科技推广示范园水产养殖区国家级综合开发项目。2005年后,水产养殖面积稳定在4.2万亩左右,水产品产量稳定在1万吨以上。2009年,沙家浜镇在阳澄湖尚有围养面积1500亩,承包户47户。2010年,新建占地10350亩的沙家浜现代渔业科技产业园,全镇水产养殖面积达4.28万亩,占全镇农业耕地面积的85.7%,占常熟市水产养殖总面积的27.7%,水产养殖户3000多户,水产经纪人300多人,建成水产品无公害生产基地6个,创立水产品牌10多个,获得苏州市江苏省名牌产品等荣誉。2012年,沙家浜现代渔业产业园成为省级现代渔业产业园,命名为江苏省常熟现代渔业产业园区。2013年,沙家浜镇水产品总产量11081吨,2014年为9734吨。到2015年,水产养殖业成为沙家浜镇农业的支柱产业,水产品年产量1.14万吨,约占常熟市水产品总产量的三分之一,总产值近7亿元,占全镇农业总产值的90%。
农业
沙家浜地区种植的农作物向来以水稻、三麦(小麦、大麦稞麦)和油菜为主。民国年间,由于地势低洼,境内72%的耕地只能种一熟水稻,部分高田为稻、麦(油)两熟;正常年景水稻亩产约100公斤,三麦亩产约50公斤,油菜籽亩产15—20公斤。1950年10月到1951年7月实行土改。1953—1956年,先后成立了互助组、初级合作社、高级合作社。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和生产队。50年代逐步变一熟为两熟,粮食产量逐年提高。1969年建立100亩蔬菜种植基地。六七十年代种植三熟粮。1972年起试种蘑菇。1978年兴起蘑菇种植热潮;同年起陆续建成多处丰产方,对农业生产起到示范和推动效应。80年代全面恢复稻麦两熟制,蘑菇逐渐停止种植。1983年初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94—1995年建起全国农科教结合示范区。1998年后,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建设占用土地,粮食种植面积逐渐减少。21世纪初,丰产方逐步淘汰。2014年,沙家浜镇耕地面积2291公顷,其中高标准农田面积333公顷;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65公顷,总产量1661吨,蔬菜作物播种面积61公顷,总产量2179吨;农机总动力9926千瓦;实现农业总产值7.45亿元。
第二产业
综述
明末清初,毛晋汲古阁刻板印刷规模较大。民国年间,境内有4家碾米厂以及铁器、木器、竹器、橹行、纺织、缝纫等手工作坊。20世纪六七十年代办起农具厂、服装厂、生石灰水泥厂、化肥农药厂、制糖厂、造船厂等社办工厂。1979年开始,镇办、村办工厂数量增多,建材、化工、纺织业起步。80年代村村都有工业企业,到1992年有镇办工业企业47家。1993年成立第一家私营企业。90年代末,镇村企业全部转制为民营企业。2001年规划建设常昆工业园区,分为5个区域,规划面积1099.45公顷。到2009年,沙家浜镇形成了机械、轻工、电子、建材、纺织、化工、服装等7大工业门类和光电信息、装备制造、玻璃模具、休闲服饰4大新兴产业体系。其中轻工行业以玻璃模具为主导,有玻璃模具民企44家,个体企业66家;有机械行业民企58家,主要生产电缆、矿山专用设备等产品;有服装行业私企107家,个体企业305家;有化工企业28家,以生产橡胶、染料、医药化工、生物化工、渡片隔离剂等产品为主;有纺织企业35家。2014年,沙家浜镇有工业企业512家,其中私营工业企业484家;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1.9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296.1084亿元,比2013年增长8.9%;工业销售收入278.73亿元,工业利税15.02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5家,实现产值251.6921亿元,占全镇总量的85%。
主导产业
到2015年,玻璃模具产业、服装产业、太阳能光伏产业在沙家浜镇工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玻璃模具产业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崛起,90年代实现量的提升,2008年沙家浜镇被中国日用玻璃协会器皿专业委员会授予“中国玻璃模具之乡”称号。截至2015年,全镇有玻璃模具企业100余家,玻璃模具产出约占国内市场份额的70%。
服装产业主要受常熟服装城带动效应发展起来,2004年沙家浜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和中国服装协会命名为“全国休闲服装名镇”,2015年服装产业产出占总产值的三分之一,服装、纺织、印染及羊毛衫生产的从业人员2万多人。
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起始于2010年,到2015年有新能源项目15个。2015年1—8月,新能源产出占沙家浜镇总产值的50%以上,是支撑全镇工业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沙家浜成为国内重要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基地。
第三产业
沙家浜镇第三产业以旅游服务业为主。2014年,沙家浜镇有第三产业从业人员14603人,完成服务业投资10.6亿元,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19.3981亿元。
旅游业
“文革”年间,由于京剧《沙家浜》的传播作用,“沙家浜”之名家喻户晓,前来参观者络绎不绝。1971年建起沙家浜革命传统教育陈列室,到1974年陈列室关闭前,共接待参观人员11万人次。1988年重建的沙家浜革命历史展览馆和昆承湖游泳场开放,1989年又开放4公顷天然芦苇荡,1991年沙家浜风景区正式挂牌对外开放,游人蜂拥而至,6—8月的日客流量均达1万人次以上,《新民晚报》称“大上海挤垮了沙家浜”,年客流量由1989年的10万人次增长到1998年的20万人次。1999年景区由前荡村交沙家浜镇管理。2000年起,陆续举办了沙家浜阳澄湖大闸蟹美食节、阿庆嫂民俗风情节、中国常熟沙家浜旅游节、沙家浜啤酒节、沙家浜风筝节、沙家浜红色旅游节、沙家浜湿地节等节庆活动。2005年1月,沙家浜旅游发展公司成立;3月,横泾老街影视基地建成。2007年游客数量突破100万人次。2009年成立沙家浜旅游度假区管委会。2010年,沙家浜镇获得“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称号。2013年,沙家浜景区创建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获批国家湿地公园。2014年,沙家浜景区接待游客210万人次,比2013年增长5%,实现自营收入1.1亿元,比2013年增长14.7%。
商业贸易
境内商业集中于唐市、横泾两个集镇。其中唐市集市建于明代,是常熟市四大镇之一,民国年间河东街为商业中心,以油坊、米行、鱼行、茶馆、粪行为盛。抗战爆发后商业萧条。1952年,唐市、横泾分别成立供销合作社。1955年开始对私改造,成立合作商店。1965年,唐市、横泾分别成立合作商业中心店。1979年起私营商业和集市贸易恢复发展。80年代以来新建、改建了多处集贸市场。1989年建成唐市商厦。1999年供销社开始转制。2009年,沙家浜镇有个体商户2355家,其中批发零售业户1059家。2010年,新建唐市农贸市场开业;唐市、横泾供销社只保留机构1—2人;全镇有万蟹楼大闸蟹交易市场3处,摊位2000余个,年销售量1.5万公斤。2014年,沙家浜镇实现集市贸易交易额7.312亿元,外贸供货额24.87亿元,自营出口额3.95亿美元。
清末,唐市有永春、源大2家典当行,俗称“南典当”和“北典当”。1934年唐市镇上开办中国农民银行。1937年农行、典当行均停业。抗战胜利后,农民银行复业,唐市信用合作社成立。因物价飞涨,农行和信用社于1948年撤销。1951年,中国人民银行常熟市支行唐市区营业所成立。1953年,唐市、横泾信用合作社成立。1961年,唐市区营业所改为人民银行唐市分理处。同年设立人民银行横泾营业所,1963年撤销。1964年成立常熟县农业银行唐市营业所,1965年撤销。1972年重设人民银行横泾营业所。1980年复建农行唐市营业所,与信用社合署办公;中国人民银行基层营业所业务移交中国农业银行基层营业所办理,人民银行唐市分理处撤销,横泾营业所更名为芦荡营业所。1987年设立中国工商银行唐市储蓄所。1992年,芦荡营业所改名为中国农业银行常熟市支行沙家浜办事处。1996年信用社与农行分设。2005年,工行唐市办事处撤销。2001年成立沙家浜农村商业银行。截至2014年末,沙家浜镇金融机构存款余额38.89亿元,人均储蓄存款5.4万元。
交通
水路
沙家浜地区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大小河浜交织成网,在公路交通兴起之前,水运一直是当地的主要交通方式。旧时交通工具以航船为主,载货载客。1900年始通轮船,后逐渐有常熟至昆山市、常熟至上海市、浒浦至昆山、支塘镇至常熟等客轮线路途经唐市镇。在人员往来较多的过河点设有渡口。随着公路桥梁的建设和陆路交通的发展,1987年境内最后一个渡口结束摆渡,客轮航班亦于1991年全部停运。此后境内航道仍承担水路货运功能,其中南北方向的有张家港市、尤泾河、苏虞航线等,东西方向的有金庄泾、山泾塘、戚浦塘、大滃江等航道。
公路
苏嘉杭高速公路常昆村芦荡村,境内长8.7公里,2003年10月建成通车。
•227省道南起芦荡村接苏嘉杭高速公路,北至横泾村,境内长7.1公里,宽25.5米,2003年10月建成通车。
•常昆公路南起新湖村许家段,向北经华阳村、唐市集镇、常昆村、唐北村至七星桥。境内长8.6公里。其中唐市镇集镇段路面宽32米,1983年2月通车。
•沙南公路自横泾集镇河北老街西市梢起,东到横跨张家港的南桥接常昆公路,境内长4.3公里,1983年12月通车。
•沙蠡公路自沙南公路向南延伸,至苏州陆巷,境内长4.5公里,1991年11月通车。
常昆、沙南公路筑成通车后,全镇各村相继辟筑村内道路,主要有聚隆路、金桩路、南湖路、石湾路、厍浜路、振兴路、儒浜路、宗戈路、溪沿路、杨西路、缪浜路、中心路、陈许路、潘瀚路、双浜路、曹浜路、水南路、芦苇荡路、倪家路、湖浜路、新南路、草荡路、徐石路、辛石路、庙王路等。截至2014年,沙家浜镇镇村主干道总长161公里。
社会
教育事业
清代初年,顾炎武杨彝分别在唐市成立了亭林书院、凤基园两所书院。1902年唐市镇创办语溪中西学堂,为境内第一家新式学堂。1913年成立横泾乡立第一初等小学校。1919年设立唐市高等小学。30年代唐市曾设有农民识字班,进行局部扫盲。抗战爆发后教育停顿。1945年抗战胜利后设唐市中心国民学校(语溪小学)。1948年成立私立语溪中学(唐市中学前身)。1951年唐市中心小学附设幼儿班。1956年唐市实行小学、扫盲、农中三普及。1958年唐市公社有学校28所,学生2634人,掀起突击扫盲运动。1959年横泾公社有小学16所,学生2061人,横泾初级中学(常熟市沙家浜中学前身)成立。“文革”期间教育秩序遭破坏,扫盲工作亦停顿。1968年唐市初中增设高中部。1971年重组市镇小学,教师陆续回校,扫盲运动恢复。80年代中期,唐市、芦荡乡相继成立成人教育中心校。1993年,沙家浜镇有中心小学1所,村小19所。1996年,唐市镇有中心学校1所,完小4所,初小13所;同年唐市中学撤销高中部,芦荡中心幼儿园落成。90年代中期以来对小学、幼儿园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撤并。2007年成立沙家浜镇社区教育委员会。截至2014年,沙家浜镇有中小学4所,在校中小学生3212人,在职教师291人。
文化事业
民国年间,横泾关帝庙内有戏台,逢年过节有戏班子表演,唐市镇上有3个书场。1930年,唐市办起农民教育馆,进行文化教育活动。抗战时期横泾有抗日宣传队。1940年成立的江南出版社船队常隐匿于境内芦苇荡中,印刷出版《大众报》《江南》等刊物。1942—1945年日伪办有农教馆。1952年,唐市区文化站成立。50年代还成立了剧团、文艺宣传队、文工团、农村俱乐部等组织。1958年,两公社建起广播站。1961年成立横泾公社文化站。1962年初办唐市图书馆。70年代两公社组建电影队。80年代初,唐市、横泾先后建立文化中心。1986年,横泾大礼堂改为影剧院。2003年两镇合并,设立沙家浜镇文化广电服务中心和沙家浜镇文化中心。2004年,镇文广服务中心分设为文化站与广电站,在飘香园新建图书馆。2006年挖掘整理出12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保护项目,新建沙家浜历史文化馆。2007年成立了文联、书协等7个文艺组织。2008年成立了阿庆嫂民间艺术团、沙家浜民间艺术团和11个文体特色队伍。2008年完成数字电视整体转换。截至2009年,沙家浜镇有文化站1个,广电管理站1个,村级图书室藏书4.2万册。
医疗卫生
民国初期,唐市有中医药业户20多家。1929年始有西医。1941年,唐市医师协进会成立。新中国成立前,境内血吸虫病肆虐,天花、霍乱伤寒等传染病时有发生。1951年分别组建唐市、横泾联合诊所。1958年成立唐市人民医院和横泾公社医院,各大队组建卫生室。1960年起开展大规模查螺灭螺、治疗血吸虫病运动。60年代中期,血吸虫病患病人数占总人口的七成以上。1970年普及农村合作医疗。2002年起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03年两镇合并后调整组建了1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2008年,新农合改称居民基本(农村合作)医疗,全镇有晚血虫病人148人,其中15人尚需治疗。截至2014年,沙家浜镇有医院2所,病床125张,社区卫生服务站15个,居民基本(农村合作)医疗参入率100%。
文化
文物遗迹
上述文物遗迹部分因时间久远而湮没,在20世纪50至70年代又有一批遭到毁坏。2009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沙家浜镇新发现单体文物30处。其中古建筑23处,17处为清代民国年代的民居,有北新桥华阳桥、钓渚渡桥3座桥梁和望贤楼、民国老邮电局、飘香园中厅等;有石刻1通,为清代重修万安石桥碑;其余6处为近代革命旧址。境内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体3个(北新桥、华阳桥、石板街),市级保护单体4个(福民禅寺、殷氏故居、李雷故居、望贤楼),市级控制建筑2座(繁荣街51号、飘香园中厅)。
唐市集镇自明代因河成市,河街并行,整体风貌至今基本保存完好,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风貌。历史街区普查结果显示,唐市集镇的繁荣街、中心街、北新街、倪家弄4处历史街区街巷完整,古建筑集中。2008年,沙家浜镇被评为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藏书刻书
明末清初刻书业兴盛,横泾毛氏出身的毛晋终身从事藏书、刻书,其汲古阁毛氏刻本数量多、影响大、流传广,在中国私家刻书史上推为第一。
藏书方面,毛晋藏书8.4万册,来源为购买、自抄和赠送。从版本看,其收藏了大量宋刻本、元刻本、宋抄本、元抄本、名家抄本和孤本。宋元善本藏于汲古阁,其余藏在绿君亭、目耕楼、读礼斋、载德堂、笃素居、宝月堂、追云舫、续古草庐等处。最为著名的汲古阁分上下两层,每层三间,书架以十二地支为序排列,藏书分为儒、释、道三大部分。毛晋藏书乐于开放,吴伟业赞他“君获奇书好示人,鸡林巨贾争摹印”。藏书多有题跋,有《隐湖题跋》等传世,并有“汲古阁”“汲古主人”等数十个记。
刻书方面,始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至其幼子毛扆康熙末年结束,长达90多年。毛晋共刻书602种、110879页(不包括不详页数者49种、数十种佛经和部分代刻之书),总字数超过8000万字。规模最盛时期,拥有编校、写样、刻印、装订人员近百人。毛刻本多左右双边,有界行,行款不一,书口多有“毛晋”三个大字和“毛氏正本”小方印,白口为主;刻本重视选择底本,校刻较精,大多有题跋,内容又多自成系列,如有十三经,十七史、《周易》、诗话、两汉魏晋南北朝文集、唐诗、杂剧、小说笔记、书画等系列。又以丛书辑刊著称,《津逮秘书》等开启其后刻书新风。
毛晋之子毛克承父志,从事藏书、校书、刻书活动50多年,著有《汲古阁珍藏秘本书目》。汲古阁刻本后流落四方,有“海内争传汲古书”的之说。
唐市人杨彝爱藏书、校书,其藏书楼凤基楼藏书逾万卷,与毛晋汲古阁、钱谦益绛云楼齐名。刻有宋谦《护法缘》十卷、释法护译《佛说大悲空智金刚大教王仪轨经》五卷、释不空译《圣迦棍忿怒金刚童子菩萨成就仪轨经》、《大沙门百一磨法》、释义净《手杖论》一卷、《观总相称论》一卷。
文化遗产
水乡婚俗
沙家浜水乡婚俗具有江南普遍特色,除常规的婚俗礼节之外,其显著特点是:有迎亲船、嫁妆船,用于接新娘、接嫁妆;新娘上轿时哭哭啼啼,亲娘同时也要哭哭啼啼,哭被认为大吉大利,哭得越响,婆家越有财;迎亲船行驶中,要有人“外出跳”(摇船时水手与摇船人以相反方向站立摇晃而不落水中),以此显示船家和水手的高超技巧;迎亲船要在新郎家前头的河道里来回行驶三次,称为“摇出水”;迎亲船到达男家前,男方的父亲必须拿两只提桶,抢在新娘起岸前到迎亲船前飞快地提两桶水,用于厨房中落团圆,俗称“公爹抢水落团圆”,寓意一家人团团圆圆;婚礼特邀堂名鼓手演奏乐曲,有茶担艺人为结亲新人担任司仪;此外婚礼中还有“传代”、吃“跳板茶”等习俗。苏南水乡婚俗被列入江苏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石湾山歌
沙家浜有“山歌之乡”之称,尤以石湾村的石湾山歌为最。石湾山歌题材十分广泛,包含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歌词非常讲究比兴的运用,句式以四句七字韵文为基础,但又不限于七字,长短句参差又不失音乐节奏。石湾山歌曲调柔美,特别是女性所唱的情歌,轻柔婉约,分外缠绵。“文革”以来,石湾山歌渐趋衰落。2008年成立了石湾山歌艺术团,共抢救挖掘各类歌谣近千首,初步整理826首,谱曲40首,具有代表性的有《长工苦》《长工歌》《姐勒园里摘杨梅》《亮月亮》《十二月花名山歌》《为啥勿替我做媒人》等。2010年沙家浜镇举办了民俗音乐邀请赛和石湾山歌高峰论坛。2011年汇编出版了《沙家浜石湾山歌集》。2016年被列入江苏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江南船拳
船拳是在船上打的拳术或器械。为适应船身的晃动,习武人需桩牢身稳;船头狭窄,武者以身为轴,一般在原地转动;船拳手法似出非出,似打非打,出招敏捷,收招迅速;防御动作以手为主,双手不离上下,如门窗一样,似开非开,似闭未闭。明清时期江南船拳开始在立夏、端午、中秋节等节日里亮相,有掷石锁、叠罗汉等表演内容。民国后期至解放初,船拳成为重大节庆庙会活动的必备节目。解放后活动逐渐减少。主要表演项目有对打、飞鱼叉、铁石锁等。2016年被列入江苏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革命斗争
土地革命时期
1927年3月,横泾青年石楚材组织成立横泾农民暴动委员会,在唐市、横泾地区开展土地革命运动。“四·一二”政变后,活动基本停止。1928年石楚材恢复党组织,率领常熟红军在横泾、唐市镇、浒浦、赵市一带开展游击战争,1929年被捕牺牲。
抗日战争时期
1939年5月,由叶飞率领的新四军六团以“江南抗日义勇军”的名义东进抗日,与常熟市的地方抗日武装民抗、新六梯团会师,打击日伪势力和土匪武装,依靠水网湖荡密布、交通闭塞的自然条件开辟了以阳澄湖东唐市为中心的苏常太和澄锡虞抗日根据地。当年10月,江抗西移,仅留下警卫班、常备队数十人以及流动的后方医院和36个伤病员,后方医院在群众的掩护下不断转移,躲避敌人“扫荡”。11月,以夏光、刘飞等痊愈的伤病员为骨干,配合当地抗日武装,成立了江抗东路司令部(新江抗),组建了江抗东路指挥部特务连。沪剧芦荡火种》与现代京剧《沙家浜》即取材于新江抗建立前后的那段史实。新江抗发展成一支拥有6个支队的抗日力量,巩固并发展了根据地。1940年4月,谭震林来到唐市镇领导中共苏南东路地区工作,发动群众开展“红五月”运动,建立县、区、乡、村各级政权机构和农民、职工、青年、少年抗日组织,横泾、唐市地区成为新江抗的后方基地。江南抗日义勇军成立一年内,组织参加大小战斗47次,击毙日军147人、伪军357人,打伤日军113人、伪军433人,生俘伪军298人。“皖南事变”后,新江抗恢复新四军番号,为新四军六师十八旅。1941年7月,日伪发动大规模“清乡”,中共领导的大部分武装撤离,根据地遭到重大破坏。留在当地的少数干部发动群众,组建武工队,坚持进行武装游击。
1945年11月,新四军北撤后留下的武装人员组成苏常昆太武装工作队,在沙家浜地区发展中共党组织,发动群众抗租、抗捐、抗丁,进行武装游击。武工队遭到中国国民党打击,在流血牺牲中逐渐发展壮大。1949年4月27日,武工队接收唐市镇、横泾等乡镇,沙家浜地区解放。
文艺创作
抗日歌曲《你是游击兵团》
鉴青作词,黄苇谱曲,讲述了“沙家浜团”的团史,为《沙家浜》的最早源头。歌曲于1943年首次演唱,很快就在新江抗部队中广泛流传开来,后被“沙家浜团”列为团歌。
纪实文学《血染着的姓名——三十六伤病员斗争纪实》
1948年11月淮海战役中,华野一纵司令员刘飞对战地记者崔左夫说:“参加淮海战役的某团的前身是新四军十八旅五十二团,最早一批骨干是留在阳澄湖芦苇荡里的‘江南抗日义勇军’伤病员,他们的经历,以后你可以写一写。”1957年夏,崔左夫在苏州市、无锡、常熟市太仓市采访了两个多月,写出纪实文学《血染着姓名——三十六伤病员斗争纪实》,为《沙家浜》最早的蓝本。
长篇回忆录《火种》
1957年,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警备区副司令员的刘飞写下长篇回忆录《火种》,叙述了1939年底到1940年初在阳澄湖后方医院养伤的经历,着重描写了36个伤病员的英雄形象以及群众与子弟兵的鱼水情。1961年刘飞将《火种》中的有关章节命名为《阳澄湖畔》,相继发表在《萌芽》《雨花》杂志上。
沪剧《芦荡火种》
1958年,上海人民沪剧团工作人员赴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寻找创作素材,见到了36个伤病员名单和崔左夫的《血染着姓名》,在此基础上由文牧执笔创作出革命现代戏《碧水红旗》。出于艺术角度考虑,将现实中的36个伤病员改为剧中的18个,茶馆男老板改为女主角阿庆嫂,故事发生地取名为富有江南特色的“沙家浜”。后剧名改为《芦荡火种》,1956年在上海首演。
京剧《沙家浜》
1964年,《芦荡火种》在北京参加会演,毛泽东、刘少奇等人观看了演出。《芦荡火种》演出成功后,汪曾祺、杨、肖甲薛恩厚等将其改编成京剧,剧本由中国戏剧出版社1964年出版。此后汪曾祺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对剧本进行改编,1965年3月剧本《沙家浜》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该剧主要讲述了抗战时期新四军某部指导员郭建光带领18名新四军伤病员在沙家浜养伤,“忠义救国军”司令胡传魁刁德一假意抗战实则暗投日寇,地下党员阿庆嫂依靠以沙奶奶为代表的进步抗日群众,与敌人斗智斗勇,巧妙掩护伤病员,最终消灭顽敌武装的故事。1967年,京剧《沙家浜》被定为八个革命样板戏之一。1971年长春电影制片厂将其摄制成电影。
交响乐《沙家浜》
1965年,中国交响乐团观摩《芦荡火种》后,由杨牧云、邓宗安、谈炯明、罗忠等人将其改编成交响音乐,定名为《沙家浜》。作品保留了京剧《沙家浜》中几乎所有正面人物的唱腔,还在部分乐章创作了大量交响合唱段落。1967年被定为八个革命样板戏之一。
中篇小说《沙家浜》
青年作家薛荣创作,约3万余字,发表于浙江省大型文学双月刊《江南》2003年第一期,被称为“风流版《沙家浜》”。小说在人物上增加了阿庆,以阿庆的经历作为贯穿全文情节发展的主线;由新四军和地下工作者与日伪做斗争,变为联合胡传魁共同抗日;补充了样板戏中隐蔽掉的人性描写,阿庆嫂是“风流成性”的女人,胡传魁成为“有义气在,有豪气在”的炸堡、除汉奸的抗日豪杰,郭建光被描写为“胆小”的“窝囊废”,与胡传魁争风吃醋等等。该小说面世后在社会上引起广泛争议,并演变成一起“文学事件”。
三十集电视连续剧《沙家浜》
根据沪剧芦荡火种》改编,沈星浩执导,高景文编剧,陈道明刁德一许晴饰阿庆嫂,任程伟饰郭建光,刘金山饰胡传魁,中国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常熟市人民政府等单位联合摄制,2006年4月首播。剧情围绕救治新四军伤病员展开,并以阿庆嫂为保护新四军与刁德一、胡传魁斗智斗勇为主线,京剧中春来茶馆“智斗”、“军民鱼水情”以及“火烧芦苇荡”等经典桥段在电视剧中都一一保留下来;同时在《芦荡火种》的基础上结合常熟当地民间流传的故事,进行充实、开掘、细化。
六集文献纪录片《沙家浜》
由江苏新晖文化传媒公司和中国新四军研究会铁军影视中心等联合承制,江苏宏鑫路桥建设有限公司、铁军杂志社出品。该片共分“根在宁德市”“浴血芦荡”“魂归何处”“风雨奠基”“舞台经典”“血凝丰碑”6集。2015年11月9日在南京广播电视台十八频道首播。
旅游
旅游景点
节庆活动
此外,在每年春节国际妇女节清明节国际劳动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等节日以及11月6日新江抗成立、新四军东进、抗战胜利等重大节日,沙家浜芦苇荡风景区亦举办相应的节庆纪念活动。
代表人物
严讷(1511—1584),字敏卿,号养斋,常熟唐市人。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善文章、书法,工花鸟画。时三吴地区遭倭患,又遭灾荒,百姓流离失所,而地方官吏仍加紧征粮征款。严讷上书陈情,极言百姓困苦,得以免征。授翰林学士,历礼部吏部侍郎代礼部、吏部尚书。后兼武英殿大学士,入参机务。患病乞归,孝养父母终年。卒赠太子少保,谥“文靖”。存《严文靖公集》《春秋国华》。
杨彝(1583—1661),字子常,号谷园,别号万松老人,常熟唐市人。一生究心经义,矜尚气节。曾以岁贡生授松江府学训导,历五年,荐授都昌知县,不赴。天启四年(1624年),张溥张采、周造访杨彝,创设了研究经学、探讨时艺的学术团体“应社”,以凤基园为社友会文之地,与顾梦麟等人相与讲论辨难,力明先儒之说,称“杨顾学”、“唐市学派”,弟子著录者数百人,为复社的兴起奠定了基础。明清易代,归隐乡里,教授生徒。著有《四书大全节要》《谷园诗文集》《怀旧诗》等。
毛晋(1599—1659),明末清初藏书家。原名凤苞,字子九;后易名晋,字子晋;别号潜在、隐湖、戊戌生、汲古阁主人、笃素居士等,生于常熟横泾毛家宅基。家藏图书八万九干余册,多宋元刻本;建汲古阁、目耕楼以储书;曾校刻《十三经》《十七史》《津逮秘书》《元十种曲》等书,流布天下,为历代私家射书最多者。毛晋尤好抄录罕见秘籍,缮写精良.后人称“毛钞”。亦自编著书,有《毛诗陆疏广要》《苏米志林》《海虞古文苑》《毛诗名物考》《明诗纪事》《隐湖题跋》等。
获得荣誉
上榜“2018年度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
2019年10月,沙家浜镇入选“2019年度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
2019年12月,沙家浜镇入选“2016—2018年度江苏省文明乡镇”。
参考资料
古镇古村系列——常熟市沙家浜镇.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2024-03-12
沙家浜.江苏省民政厅.2024-03-12
沙家浜镇.常熟市人民政府.2024-03-12
2014年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2014年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2021-05-21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区划详情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地形
气候
土壤
水文
自然资源
生物资源
地热资源
人口民族
经济
综述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交通
水路
公路
社会
教育事业
文化事业
医疗卫生
文化
文物遗迹
藏书刻书
文化遗产
革命斗争
文艺创作
旅游
旅游景点
节庆活动
代表人物
获得荣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