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活(Hansenia weberbaueriana)是
伞形科(Apiaceae)
羌活属(Hansenia)植物,又名竹节羌活、
曲药,仅分布于
中原地区,包括
陕西省、
四川省、
甘肃省、
青海省等省区,模式标本采自中国
曲麻莱县。主要生长在
温带生物群落中;生长环境特殊,生长极度缓慢,生长周期长,年生长期短。喜冷凉,耐寒、怕强光、喜肥沃。花期7月,果期8-9月;多生长于海拔2000~5000米高山灌木林、亚高山
灌木丛,草丛及高山林边缘地带。
多年生草本,
根状茎粗壮,伸长呈竹节状。根颈部有枯萎叶鞘。茎直立,圆柱形,中空,有纵直细条纹,带紫色。基生叶及茎下部叶有柄,下部有膜质叶鞘;叶为三出式三回羽状复叶,末回裂片长圆状卵形至
披针形,边缘缺刻状浅裂至羽状深裂;茎上部叶常简化,无柄,叶鞘膜质,长而抱茎。复
伞形花序,侧生者常不育;花多数,顶端钝,
雄蕊的花丝内弯,花药黄色,椭圆形;花柱基平压稍隆起,短圆锥形。分生果长圆状,背部稍扁,胚乳腹面内凹成沟槽。
1987年被国务院列入《中国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条例》,保护级别为三级。《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
维管植物卷)收录为近危(NT)物种,《
中国物种红色名录》(植物部分)收录为易危(VU)物种。可栽培作观赏之用;可入药,性温,味辛、苦。具有解表散寒,祛风除湿,止痛的功效。
形态特征
根茎
植株高达1.2米,
多年生草本,根茎粗壮,伸长呈竹节状。根颈部有枯萎叶鞘。茎直立,圆柱形,中空,有纵直细条纹,带紫色。
叶
基生叶及茎下部叶有柄,下部有膜质叶鞘;叶为三出式三回羽状复叶,末回裂片长圆状卵形至
披针形,长2-5厘米,边缘缺刻状浅裂至羽状深裂;茎上部叶常简化,无柄,叶鞘膜质,长而抱茎。
花
复
伞形花序径4-15厘米,总苞片3-6,线形,长4-7毫米,早落;萼齿卵状三角形;花瓣长卵形,白色,先端内折;侧生者常不育;花多数,顶端钝,
雄蕊的花丝内弯,花药黄色,椭圆形;花柱基平压稍隆起,短圆锥形。
果实
分生果长圆状,背部稍扁,胚乳腹面内凹成沟槽。
物种分布
羌活主要分布于中国中北部、中南部地区。
青海省、
甘肃省、
四川省、
山西省、
西藏自治区等地区也有分布。
生长习性
羌活是多年生高寒地带植物,生长环境特殊,生长极度缓慢,生长周期长,年生长期短。喜冷凉,耐寒、怕强光、喜肥沃。花期7月,果期8-9月;多生长于海拔2000-5000米的高山灌木林、亚高山
灌木丛,草丛及高山林边缘地带,土壤以亚高山灌木丛
草甸土、山地森林土为主,尤以土壤疏松腐殖质含量高,荫湿的中性或微酸性地方居多。
繁殖方式
自然繁殖
羌活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在严酷的自然生态环境条件下,年生长量很小。因幼龄羌活每年只长一个叶片,
根状茎部具3~4个残留叶痕的羌活均处在幼龄阶段,只进行营养生长。待有5个以上残留叶痕时的壮成龄羌苗才开始进行生殖生长,进行抽、开花和结实。
羌活在自然条件下有两种繁殖方式,即种子繁殖和根茎繁殖。种子繁殖能力异常低,绝大多数自然成熟种子的胚腔中尚不见种胚或处于原胚状态,翌年发芽率仅万分之几。生长期短,种子到生育成熟阶段前,气温下降,植株吸收营养能力和生物合成水平降低,营养供给不足,种子被动“成熟”脱落;特殊的生态环境,使生物选择了较长的休眠期,羌活种子萌发过程中需要经历较长的形态后熟和生理后熟两个阶段,此过程约需280d。自然条件下,种子在完成后熟过程中,大量种子会腐烂,导致繁殖系数大大降低。羌活
根状茎生物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后(生长5年左右),植株才完成性成熟。
人工繁殖
播种繁殖
可以温汤浸种或药剂催芽,种子发芽适宜温度为14℃~15℃,
湟中区于3下旬~4月上中旬春播,或于10月上中旬秋播。羌活播种采用条播法,在垄面上开浅沟2条,将种子均匀撒入沟里,覆土将种子盖严。随即在两垄沟的沟间灌水,保持土壤湿润,15d左右即出苗。
无性繁殖
羌活主要采用健康、无病虫害的根状茎进行无性繁殖。主要有两种繁殖方式:
根状茎切段无性扩繁和平栽无性扩繁。根茎作为种材的繁殖方式即为根茎切段无性扩繁,开始选材时一定要注意根茎无腐烂、无病虫害,将健康根茎切成8cm左右的小段,每个小段根茎至少需要含有两个芽苞。平栽无性扩繁需要选择多年生羌苗,然后将带有多个芽苞的根茎水平埋入沟中,这样一株羌活最终可以产生多个株,达到扩繁的目的。于种植的第2年,将老根茎切断,分株移栽。
栽培技术
栽培方式
羌活在人工栽培时,需先打破其种子休眠机制,然后再选择质地疏松,环境、温度适宜的地带进行播种。待苗出土后,要及时做好田间管理工作,包括浇水、松土、施肥、控温、除虫等一系列工作。2-3年后收获,以栽后3年收获的产量高,品质好。移栽时间应选择当年9月中旬或翌年春季3~4月进行,注意苗头覆土不宜过深。移栽后的小苗需要遮阴处理。羌活选择在阴蔽度高、湿润、土壤疏松肥沃深厚且呈中性或微酸性、排水状况良好的地方种植。
水肥管理
灌溉水水质需要符合GB 5084-2005《农田灌溉水质标准》的要求,由于羌活不耐旱,遇干旱时需要及时浇水。羌活出苗时,需小水勤浇,以土壤长期保持湿润为准;苗高16cm时,需间隔半个月左右,浇灌2次水,注意灌水不能太多,具体以土壤湿润为准,一般含水量控制在30%~40%;冬季时,当气温降至5℃时,需要灌越冬水。第2年和第3年主要在羌活返青期和封垄前后浇灌3次,但也需考虑土壤实际情况。
羌活无公害栽培应主要施有机肥,少用慎用化学肥料。播种前,苗圃地应施入优质有机肥为底肥。羌活一般移栽后需生长2~3年,然而底肥肥力不足以长期支撑植物正常生长,需每年追肥。
修剪和采收
羌活一般在移栽3年后采收,此时药材产量高且品质优良。采收时期为9月中旬,此时
异欧前胡素和
羌活醇的总含量最高。用合适的工具小心挖取全根,避免碰伤外皮和断根,去净泥土,趁鲜切去
芦根,修去须根,晒至半干,堆放1~2d,使其回潮,再摊开晾晒,反复晾晒,直至全干,将根理顺直,扎成小捆,即可供药用。
病虫害防治
羌活病害主要有
根腐病、斑病,用
多菌灵喷施或
百菌清灌根防治。影响羌活生长的虫害主要有
蚜虫、
地老虎,在生长期,采用
乐果喷施防治。
物种保护
致危因素
①独特的生物学特性:
羌活属高寒植物,生长环境特殊,年生长期短,生长缓慢,生长周期长,一般5~7年生羌活才能基本达到药用标准,资源一旦被破坏,将难以恢复。
②分布区域狭窄:羌活分布比较集中,区域狭窄,蕴藏量十分有限,供需矛盾日渐突出,野生资源难释重负,加之生态破坏和长期毁灭性采挖,更进一步缩小了羌活的生存和繁衍空间,导致资源岌岌可危。
③恶劣的气候环境和人为生态破坏:羌活集中分布区域属高寒高原性气候,这种高原气候环境不利于羌活及其伴生植物的生长和繁衍,阻碍了羌活
种群的更新和增殖。由于重开发轻保护,长期滥砍滥伐、毁林毁草等人类活动严重缩小并破坏了羌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导致羌活资源生态型毁灭。
④缺乏野生资源保护措施:由于缺乏资源利用的监管措施,产区对羌活野生资源的利用完全处于无序状态,长期盲目的、掠夺式的采挖方式对资源造成毁灭性的破坏。
⑤野生资源可持续利用科研滞后:由于羌活地理分布特殊,工作环境艰苦,研究难度大,科研经费不足,对资源状况缺乏客观了解,导致长期对羌活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研究无人问津。
保护等级
1987年被国务院列入《中国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条例》,保护级别为三级。《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
维管植物卷)收录为近危(NT)物种、《中国物种红色名录(植物部分)》均收录为易危(VU)物种。
功用价值
观赏价值
由于羌活的植株高度高,花型为复
伞形花序,可用来制作干花或作为切花开发,栽培作观赏之用。
药用价值
性温,味辛、苦。归
膀胱、肾经。具有解表散寒,祛风除湿,止痛的功效。临床可用于
风寒感冒、头痛项强、
类风湿性关节炎痹痛、肩背酸痛等症状。
药理研究
化学成分
羌活化学成分主要为
芳香油、
糖类、
有机酸、
香豆素、氨基酸及
固醇等。
药理作用
羌活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在
抗炎药镇痛、治疗
妇科学疾病、
偏瘫、病毒及
心血管疾病方面具有显著疗效。
混淆种辨识
羌活属(Hansenia)为
伞形科下
中原地区特有的属,包括5个种和1个
亚种。其中羌活(Hansenia weberbaueriana)、卵叶羌活(H. oviforme R. H. Shan)、
宽叶羌活(H. francheti H. de Boissieu)形态相似,易混淆,主要区别如下:
1、生长习性不同:
宽叶羌活适合生长的气候环境需要较高的大气湿度以及较为冷凉的温度。其适宜生长在如高山灌丛
草甸土、山地森林土等含有较高有机质的土壤中。
2、形态特征不同:
羌活小叶边缘有缺刻状裂片至羽状深裂,而宽叶羌活与卵叶羌活小叶边缘仅有锯齿。宽叶羌活基部叶的末回裂片卵状
披针形,顶端渐尖;伞辐10-17。卵叶羌活基部叶的末回裂片卵形至长圆状卵形,顶端钝;伞辐8-9。
3、药材商品不同:
《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的羌活基源植物为羌活与
宽叶羌活,这两个种均为常用中藏药材。入药部位均为干燥根及
根状茎。其中羌活的药材商品主要为“
曲药”(上部根茎粗壮,节密,呈紧密隆起的环状,全体圆柱略弯曲,形如蚕状)和“竹节羌活”(节疏明显膨大成竹节),而宽叶羌活主要药材商品为“头羌”(根茎粗大,呈不规则结节状,顶端具数个茎基,根较细)和“条羌”(细长呈鞭状的末端根或侧根和幼龄根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