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腹雪鸡
雉科雪鸡属鸟类
暗腹雪鸡(学名:Tetraogallus himalayensis),别名高山雪鸡、槐拉格、喜马拉雅雪鸡等,是雉科雪鸡属鸟类。暗腹雪鸡是中型鸡类,体长54-72厘米,体重2-3.1千克。雌雄鸟体色较相似,雌鸟体型较雄鸟小。头顶至后颈为浅灰褐色,颈侧白色,有一条栗色线位于头顶和后颈浅灰褐色与颈侧白色之间,往下与喉和上胸之间的栗色线相连。上背茶黄色,下背淡驼色。初级飞羽灰褐色,下胸、腹及两胁浅灰色,尾下覆羽白色。
暗腹雪鸡在世界上分布于土耳其尼泊尔、阿富汗哈萨克斯坦和巴基斯坦。1963年被引入北美。在中国常年分布在在昆仑山脉的西部、祁连山脉喜马拉雅山脉的西部等地。
2018年,暗腹雪鸡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中,等级为无危(LC),2021年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形态特征
暗腹雪鸡是中型鸡类,体长54-72厘米,体重2-3.1千克。雌雄鸟体色较相似,雌鸟体型较雄鸟小。额、眼先以及脸部土黄色,眼先和脸杂有模糊的黑色细纹。虹膜角褐色,眼睑石板蓝色,眼周裸露部分皮黄色。嘴淡角褐色,掩盖鼻孔的蜡膜亮橙黄色。头顶至后颈为浅灰褐色,颈侧白色,有一条栗色线位于头顶和后颈浅灰褐色与颈侧白色之间,往下与喉和上胸之间的栗色线相连。前额、颈侧和上胸沙黄色,各羽都具深黑色次端斑;颏部、喉部白色。上背茶黄色,下背淡驼色,密布黑褐色虫状斑。腰羽边缘深棕色,无斑纹,具有黑褐色纵纹。初级飞羽灰褐色,羽基近三分之二处白色,各羽白色连成一大白斑。下胸、腹及两胁浅灰色,具有明显的黄棕色和褐色虫蠹状相间纵纹;尾下覆羽白色。跗和趾亮红色或者橙红色,爪黑褐色。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暗腹雪鸡在世界范围内分布于土耳其尼泊尔、阿富汗哈萨克斯坦和巴基斯坦。1963年被引入北美。
在中国常年分布在在昆仑山脉的西部、祁连山脉喜马拉雅山脉的西部等。
亚种分布
栖息环境
暗腹雪鸡是典型的高山耐寒鸟类,栖息于海拔2500米以上的高山裸岩以及亚高山草甸和稀疏的灌丛,几乎接近雪线,冬季会下到2000米甚至1500米左右的林线上缘灌丛和林缘地区。常在有峭壁岩洞、裸岩或砾石堆积的高山草地和裸岩山坡地带活动。
在中国甘肃省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有四种栖息地类型:高山裸岩灌丛带、高山草甸带、山地森林草原带、山地草原带。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暗腹雪鸡主要以植物的枝叶、芽苞、花、果实为食,植物种类主要有委陵菜委陵菜属 spp.)、珠芽拳参萹蓄属 spp.)、唐松草(Thalictrum spp.)、早熟禾(Poa spp.)、锦鸡儿(锦鸡儿属 spp.)、蒲公英(Taraxacum mogolicum)、紫花地丁(Viola philippica)等。繁殖季节兼食一些蝗虫、甲虫等。
暗腹雪鸡主要在开阔地带觅食。觅食活动主要从山腰往山顶进行,觅食过程中,雌雄保持一定距离,雄鸟在高处,雌鸟在低处。
社群行为
暗腹雪鸡在繁殖前大群会分散成小群。在小群中,雌雄鸟成对活动。雄鸟在孵化结束时会与其他雄鸟一起组成10只左右的小群体,在雌鸟和早成雏附近的山头觅食。而雌鸟则经常2或3只在一起,带领各自的雏鸟组成育雏群一起觅食。当雌鸟死亡后,其幼雏会加入其他的育雏群。
暗腹雪鸡在非繁殖期结群活动。繁殖期后,即秋末冬初,由亲鸟带领幼鸟和雏鸟组成族群,各族群合在一起,有时可达20-30只,一般在10只左右,少则3-5只。集群利于防御敌害,如果有一只个体发现猛禽或人,即发出信号,整个群体随即逃散。
节律行为
暗腹雪鸡为严格的昼出性鸟类,其活动时间与日照长短关系密切,日间活动高峰为早晨和黄昏。4月全天觅食,5月后阴天和小雨雪天整天觅食,天气晴朗时,中午不活动,在岩石的阴凉处栖息。下午天黑前停止活动。大风雪天或雨天则不活动。
暗腹雪鸡有随季节变化而进行短距离垂直迁徙的习性。每年4月天气转暖,部分暗腹雪鸡向海拔较高的地方迁移占区,大部分仍留在山地草原的上部占区,只有极少数个体迁至岩石裸露的云杉林内繁殖。初秋,早成雏会和雌鸟一起向上迁徙。秋季,大多数个体合群后陆续来到海拔3500米以上的高山草甸带。冬季,暗腹雪鸡集成大群,向海拔低的地区作短距离迁徙,到山地森林带越冬。
鸣叫特点
暗腹雪鸡见到有人经过身边时,雄鸟会发出响亮的“Ge er,Ge er,Ge er,Ge er”叫声。除上述报警叫声外,还有以下几种:雄鸟招呼雌鸟的叫声为“ge ge ge……”;集群被惊散后互相招呼的叫声为“ger-u ger-u ger-u”;受到惊吓的叫声为“gua……gua……gua……gua……”;亲鸟呼唤幼鸟、早成雏的叫声为“gululu…gululu…gululu…”;发现敌害的叫声为“jiu…jiu…jiu…”。孵化育雏期间,雄鸟还会不时发出“Xu-er…Xu-er…Xu-er…”类似人吹口哨声音的鸣叫。
活动特点
暗腹雪鸡的飞翔能力较强,飞行沉重且速度快,边飞边鸣叫。除振翅飞行外,也可以滑翔,通常从山顶高处向低处滑翔,从低处到高处则采用奔跑和行走的方式。暗腹雪鸡在遇到危险时会疾速奔逃至山顶,只有当极其突然且危急的情况下,才会鼓翼从山腰飞到山顶,甚至能连续飞越几个山脊。当敌害追逐其到达山顶时,其又从一个山头飞向另一个山头,或者从山顶飞至山下。
警戒行为
暗腹雪鸡对外界的干扰较敏感,时刻保持警戒。警戒行为包括多次1-3秒的短时警戒和次数较少但时间较长的警戒,前者多发生在觅食过程中,后者多为雄鸟在雌鸟产卵或孵化时的行为。
繁殖期暗腹雪鸡的警戒行为按警惕程度的不同可分为三种:第一种为一般性警戒:多发生在早晚觅食过程中,由于这时天敌较少,警戒性较弱。具体表现为啄食几下后,抬头观望2-3秒后继续觅食。第二种为占区性警戒:是雄鸟在占区或者在雌鸟产卵、孵化时的警戒行为。具体表现为雄鸟站在大石上面或山顶高处,抬头四处观望,观望时间一般在10秒以上,伴随有鸣叫声。第三种为警惕性警戒:是暗腹雪鸡发现天空有其他鸟类飞来时的警戒行为。表现为抬头观望的同时,身体下蹲,鸣叫停止。若发现是大嘴乌鸦(Corvus macrorhynchos)、红嘴山鸦山鸦属 pyrrhocorax)等非猛禽鸟类,则恢复身体正常的姿态;若是福特猛禽,则身体紧缩,一旦发现猛禽有向下俯冲的趋势,就会立即急速飞下悬崖或陡坡,并伴随急促的鸣叫声。
生长繁殖
暗腹雪鸡的繁殖期为每年的4-8月,交配制度为一雌一雄制。
求偶交配
雄鸟个体较大,求偶姿态为正面型,在雌鸟前方或侧方,两翅下垂,初级飞羽触及地面,尾羽翘起并展开成扇状,尾下覆羽伸展开,似白色绒球,胸部羽毛蓬起,头稍后仰。雄鸟抖动双翅接近早成雏,或绕雌鸟转圈。雄鸟会不时发出响亮的求偶鸣叫,同时头颈反复地上下左右伸缩和摆动。
求偶期间,其领域性较强,领域的大小是以山头为界,约0.5-1平方千米,一个山头只被一对暗腹雪鸡占领,雄鸟每天早晨在本山头最高点的鸣叫,宣告领域已经建成。雄鸟间会经常因为领域和配偶进行斗争。斗争时,雄鸟在巨石间相互追逐,尾羽上翘成扇形散开,两翅下垂,彼此用胸相撞,直至将另一方赶走。雌雄配对后,如果有其他雄鸟进入已结对的配偶中,雌鸡之间也会发生争斗,繁殖对一直维持到繁殖期结束。
雄鸟求偶后,当发现雌鸟下蹲时,则立刻踩踏到雌鸟背上,啄住颈部羽毛进行交配,每次交配时间为5-10秒左右,可反复多次。
营巢产卵
暗腹雪鸡常把巢营于裸岩裂缝,岩石凹陷或灌丛下比较隐蔽的地方。巢外径为30-35厘米,内径为27-33厘米,深30-35厘米。巢较为简陋,在天然的凹坑里或者用脚扒处一个浅坑,呈盘状,垫材为干树枝、枯草、兽毛、羽毛等。
4月底至5月初开始产卵,窝卵数8-16枚,卵大小为(67-70)×(43-47)毫米,重57-85克,呈淡石色,稍沾绿色,内壳淡绿色,油棕褐色或者褐色细斑,尖端较多,有的卵具有块斑。
孵化哺育
5月中旬至5月底进入孵化期,雌鸟负责孵化,孵化期28-30天。缩着脖子紧伏于卵上,一动不动地望着前方。孵化期雌鸟昼夜伏巢,每天仅有两次离巢觅食。
育雏也由雌鸟负责,雄鸟则负责警戒。在无干扰时,雄鸟一般距巢不远,当有人接近巢时,则远离巢的方向飞走,边飞边发出“gua…gua”的鸣叫声吸引人的注意,给雌鸟起到示警作用;后落在离巢较远处,停在突出的岩石旁或山脊上,此时不再鸣叫,而是观望人的动静;待人走远,观察无危险时才飞到巢的附近,停在巢上方的大石上观望、鸣叫,有时走到巢前探视,再返回高处的大石上。
雏鸟生长
暗腹雪鸡雏鸟早成性,孵出后当日即可行走。初生雏鸟通体淡灰色。上体、头具有黑色点斑或者块斑,背中部羽毛先端淡棕色。额基黑色,头侧有一黑色眼纹。
物种保护
暗腹雪鸡在其分布区内的分布较不均匀,数量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威胁其种群数量的因素有栖息环境气候严酷、天敌破坏使其幼鸟成活率低等。
2018年,暗腹雪鸡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中,等级为无危(LC)。
2021年,暗腹雪鸡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种间关系
暗腹雪鸡的天敌为秃鹫(Aegypius monachus)、胡兀鹫(Gypaetus barbatus)、狐(Vulpes)、雪豹(Panthera uncia)等,育雏期间鸢(Milvinae)、大鵟(Buteo hemilasius)、棕色草原雕(Aquila nipalensis)也经常捕捉其幼鸟。
暗腹雪鸡的体外寄生昆虫主要为鸟虱,体内寄生虫大多为蛔虫病线虫等。
参考资料
物种详细信息.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3-03-23
..2023-03-23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3-03-29
..2023-03-23
..2023-03-23
..2023-03-23
..2023-03-23
..2023-03-23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亚种分布
栖息环境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社群行为
节律行为
鸣叫特点
活动特点
警戒行为
生长繁殖
求偶交配
营巢产卵
孵化哺育
雏鸟生长
物种保护
种间关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