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棕
棕榈科油棕属植物
油棕(拉丁学名:Elaeis guineensis.),棕榈科( Arecaceae)油棕属植物,又名油棕树。油棕为常绿乔⽊,其喜高温、湿润的环境。
植株为直立乔木状,高达10米或更高,直径达50厘米,叶多,羽状全裂,簇生于茎顶,羽片外向折叠,线状披针形,下部的退化成针刺状;叶柄宽。花雌雄同株异序,雄花序由多个指状的穗状花序组成,上面着生密集的花朵,穗轴顶端呈突出的尖头状,苞片长圆形,顶端为刺状小尖头;雄花萼片与花瓣长圆形,顶端急尖;雌花序近头状,密集,苞片大;雌花萼片与花瓣卵形或卵状长圆形。果实卵球形或倒卵球形,熟时橙红色。种子近球形或卵球形。花期6月,果期9月。
油棕是著名的热带多年生木本油料作物。油棕起源于热带非洲,原为几内亚湾沿岸及刚果盆地热带雨林中的野生植物,油棕在中国是新兴的油料作物,栽培历史较短,主要分布在海南省的南部和西北部、台湾省以及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等地。作为一种重要的热带木本油料作物,平均每公顷年产油量高达4.27吨,高产品种达到8~9吨,是花生的5~6倍、大豆的9~10倍。
栽培历史
栽培油棕的历史很短暂只是100多年的间,大体非洲和东南亚的油棕栽培开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拉丁美洲则开始于二次大战期间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1848年,油棕被首次从毛里求斯引进印度尼西亚茂物植物园,从此开始了油棕在非洲以外的热带地区人工栽培的历史。1860年以后,在爪哇岛苏门答腊岛都辟有油棕试验场。1875年引种到马来西亚,但并未开始生产性栽培。直到1911年,才在苏门答腊岛和马来半岛的瓜拉雪兰峨等地,出现了由殖民者兴建的第一批油棕种植园。由于东南亚气候条件对油棕生产得天独厚,因而发展速度较快。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尤其是二次大战之后,油棕生产发展速度,并使油棕的地理分布范围进一步扩散。1943年美国联合果品公司,在中美洲洪都拉斯北部兴建了拉丁美洲第一个油棕园,并在以后的几十年内陆续传播到拉美的许多国家。主要生产国有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尼日利亚、扎伊尔、科特迪瓦喀麦隆安哥拉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哥斯达黎加、洪都拉斯等国。中国的海南岛也有较大面积的种植。
形态特征
油棕植株高大,根为须根系,由初生根、次生根、三生根和四生根组成,后两者为主要吸收根。
茎直立,不分枝,圆柱状,茎粗30~40厘米,老树高达10米以上。
叶多,羽状全裂,簇生于茎顶,长3-4.5米,羽片外向折叠,线状披针形,长70-80厘米,宽2-4厘米,下部的退化成针刺状;叶柄宽。
花雌雄同株异序,花序腋生,肉穗花序(佛焰花序),花序由众多小穗组成,雌花湿型柱头,开放型花柱花梗中散布大量维管束雄花花粉形态近似三角形或椭圆形,雄花序由多个指状的穗状花序组成,穗状花序,上面着生密集的花朵,穗轴顶端呈突出的尖头状,苞片长圆形,顶端为刺状小尖头;雄花萼片与花瓣长圆形,顶端急尖;雌花序近头状,密集;雌花萼片与花瓣卵形或卵状长圆形。
果实与种子
果实为卵形或倒卵形核果,聚合成球状。熟时橙红色;种子近球形或卵球形。果实由外果皮、中果皮、内果皮和核仁组成。成熟的中果皮又称果肉,棕榈油即由果肉榨取。内果皮又称核壳,由坚硬致密的石细胞组成。核仁富含油脂和蛋白质,棕仁油即从核仁榨取。
物种分布
世界分布
油棕起源于热带非洲,原为几内亚湾沿岸及刚果盆地热带雨林中的野生植物,全球超过50个国家引种栽培油棕,主要分布在南纬10°~北纬15°之间的东南亚、非洲、中南美洲、南太平洋岛国的热带地区。
中国分布
油棕在中国是新兴的油料作物,栽培历史较短,主要分布在海南省的南部和西北部、台湾省以及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等地。
生长习性
油棕喜高温、湿润、强光照和土壤肥沃的环境,但在季节性干旱地区也有较大的适应性。温度是制约油棕分布和产量的主要因素。年平均温度24~27℃,年雨量2000~3000毫米,分布均匀,每天日照5小时以上的地区最为理想。台风常扭断叶片,造成花序败育,降低果穗出油率,影响产油量。深厚和富含腐殖质的土壤最适于种植油棕。如土壤过于坚实、多石砾、多砂,不宜栽培油棕。
繁殖方式
自然繁殖
自然条件下,种子在自然条件下萌芽缓慢且不整齐,半年至2年以上才基本萌芽完毕。
人工繁殖
种子繁殖
在生产上用加热处理法催芽效果最佳。种子萌芽后即移植于过渡苗圃。油棕自然授粉结果率低,必须进行人工授粉或放养昆虫传粉,以保证油棕的产量。人工授粉首先是采集花粉,干燥贮藏备用,或用新鲜粉。
组培繁殖
无性繁殖能够有效地保持亲本的优良性状,利用体细胞胚胎发生进行组织培养是目前油棕唯一的无性繁殖途径。通过组织培养获得的组培苗具有一致性好、管理方便、产量高等特点,其单位面积产量与实生苗相比可提高30%。目前成功的组培技术均以幼嫩叶片和花序以及根尖等作为外植体。
栽培技术
催芽育苗
种子在自然条件下萌芽缓慢且不整齐,半年至2年以上才基本萌芽完毕。在生产上用加热处理法催芽效果最佳。可在38~40℃的发酵坑、暖房、恒温箱或人工气候室处理80~90天催芽。种子萌芽后即移植于过渡苗圃,长到5~6片叶再移入装有肥土的塑料袋,培育12~14个月,选叶片羽裂早、开叉大、叶面积大、裂片多的壮苗定植。
选地和定植
由于油棕果实需要及时加工,如种植面积较小而分散,不利于现代化运输和加工,因此,要慎选宜林地和做好规划设计,在有风害的地区应营造防风林。开垦时要做好定标、挖穴和施足基肥,丘陵地还须修等高梯田,以防土壤冲刷。三角形种植,可更合理地利用土地和空间,单位面积产量较高。雨季初期定植为宜。植后用禾本科杂草覆盖根圈,以利保水,提高成活率。
田间管理
植后1~4年为幼龄期,以营养生长为主。行间要控制萌生植物,种上豆科覆盖作物或适当间作短期的经济作物。根圈每年除草3~4次,并用杂草覆盖。叶片尽量保留或修去少量老叶。二三龄时,每年每株施有机肥30千克以上,化肥以氮肥为主,适当施磷、钾肥
病虫害防治
病害
油棕病害按危害特点有幼苗病害、叶部病害、维管束病害、茎秆病害和生理性病害等。其中,毁灭性病害有枯萎病、茎基干腐病、茎基腐病及致死性黄化病等。
苗疫病和雀斑病可用苯菌灵与福美双处理。油棕枯萎病可淋灌苯菌灵。茎基腐病和根朽茎腐病可施用镁碳酸钙。黑穗腐病控制途径是及时进行人工授粉、施足肥料、及时灌溉和清除染病果穗。此外,还有缺氮引起的叶褪绿症、缺钾引起的中部树冠黄化症、缺镁引起的橙叶症和缺硼引起的钩叶症,可对应增补相应微量元素以防止病害。
虫害
虫害有红脉穗螟刺蛾科等,其中以红脉穗和刺蛾为害较重。刺蛾为害叶片,利用天敌寄生蜂防治较好。
功用价值
观赏价值
油棕是一种良好的园林绿化树,以其植株雄伟,树干粗壮、挺拔,叶片婆娑、叶姿美妙而越来越受园林工作者的青睐,在华南亚热带地区城市绿化中常用油棕树作街道和庭园的绿化树,或作景区的风景树。油棕大型羽状复叶呈螺旋状聚生于茎的顶端,树型优美,婀娜多姿,树影婆娑。开花时花香沁人心脾,令人心旷神怡,在中国南亚热带地区均有栽培。
经济价值
油棕的主要产品为棕榈油和棕仁油。棕油淡黄至棕红色,是一种半固体油脂,含饱和脂肪酸50%以上,不饱和脂肪酸45%左右,有丰富的胡萝卜素、维生素a维生素e。精炼后油味清淡,不易酸败,可作食用油、起酥油、特种油脂,也可制高级肥皂、化妆品、洗洁精蜡烛、油漆、防锈剂、润滑油、内燃机燃料,以及用于铁皮镀锡、钢铁火等。果实加工所得的副产品为棕仁粕、果渣和核壳。棕仁粕和果渣可配制饲料,核壳可制活性炭
相关研究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选育的油棕品种“热油4号”成为中国首个可供大面积种植推广的油棕优良品种。与此同时,适合中原地区小农种植加工方式的轻简化无壳型品种“热油40号”也已区域试种成功。该品种具有早花早果、高产稳产、品质优、抗旱和抗风性较强、适应性广等优点,每亩年均产油量在180~200千克之间。
参考资料
中国生物物种名录⸺油棕.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3-04-11
..2023-04-11
..2023-04-11
..2023-04-11
..2023-04-11
..2023-04-11
..2023-04-11
..2023-04-11
..2023-04-11
..2023-04-11
..2023-04-11
..2023-04-11
..2023-04-11
..2023-04-11
目录
概述
栽培历史
形态特征
果实与种子
物种分布
世界分布
中国分布
生长习性
繁殖方式
自然繁殖
人工繁殖
种子繁殖
组培繁殖
栽培技术
催芽育苗
选地和定植
田间管理
病虫害防治
病害
虫害
功用价值
观赏价值
经济价值
相关研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