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桃花 (Urena lobata L.),锦葵科(
锦葵科)梵天花属(Urena)直立
亚灌木状
草本,又名田芙蓉、野棉花、
肖梵天花。地桃花产
长江以南各省区,在世界范围内分布于
越南、
老挝、
泰国、
柬埔寨、缅甸、
印度和
日本等地区。也是
中原地区长江以南极常见的野生植物。喜生于干热的空旷地、草坡或
疏林下。
地桃花高约1m,小枝有绒毛。茎上部叶长圆形至
披针形,中部叶呈椭圆形,下部叶几乎圆形,基部近心形或圆形,边缘有锯齿;叶下有灰白色绒毛,叶上有柔毛;叶柄有毛;
托叶线形,早落。花单生叶腋或稍丛生,淡红色;
花梗与
花萼均有柔毛;花瓣5,倒椭圆形,外有柔毛;
花柱枝有长硬毛。
雄蕊柱无毛;果扁球形,分果爿被钩状刺毛或星状短柔毛。种子肾形无毛。花期7~10月。
地桃花茎皮充满坚韧的纤维,可用于纺织和搓绳索,可用做麻类的代替品;地桃花为中药材地桃花原植物之一,可作药用,主治感冒,风湿痹痛,
痢疾,
腹泻,水肿,淋证,带下,
月经失调,跌打肿痛,田状腺肿大,喉痹,乳,痈疮,毒蛇咬伤。
形态特征
茎
茎直立,高达1m,小枝被星状绒毛。
叶
茎上部的叶长圆形至
披针形,长4~7cm,宽1.5~3cm,中部的叶卵形,长5~7cm,宽3~6.5cm,茎下部的叶近圆形,长4~5cm,宽5~6cm,先端浅3裂,基部近心形或圆形,边缘有锯齿;叶下有灰白色星状绒毛,叶上有柔毛;叶柄有灰白色星状毛,长1~4cm;
托叶线形,长约2mm,早落。
花
花腋生,单生或稍丛生,淡红色,直径约15毫米;
花梗长约3毫米,被绵毛;小
苞片5,长约6毫米,基部1/3合生;
花萼杯状,裂片5,较小苞片略短,两者均被星状柔毛;花瓣5,倒卵形,长约15毫米,外面被星状柔毛;
雄蕊柱长约15毫米,无毛;
花柱枝10,微被长硬毛。
果实
果扁球形,直径约1厘米,分果爿被星状柔毛和锚状刺。
种
肾形棕色种子,宽2~3毫米,几乎无毛或有短柔毛。
主要变种
本种叶形变异较大。
物种分布
世界分布
地桃花在世界范围内分布于
印度、
越南、
泰国、
日本、缅甸、
柬埔寨等地。
中国分布
地桃花产
长江以南各省区,分布于
江西省、
福建省、台湾、湖北、
湖南省、
四川省等地。
生长习性
地桃花喜生于干热的空旷地、草坡或
疏林下。喜温暖湿润的气候,适应性强,较干旱贫瘠的土地也能生长。一般土壤均可种植,但在向阳、疏松肥沃的砂质
壤土生长更好。花期7~10月。
繁殖方法
自然繁殖
地桃花在自然条件下的繁殖是种子传播来实现,地桃花的果实上小刺很容易附着上动物的皮毛和人类的衣服上,从而使种子得以广泛传播。
人工繁殖
地桃花用种子繁殖。于3~4月直接播种,以合适株距开穴播种,每穴播适量种子。播种后覆盖薄层细土,浇水保湿。亦可播种育苗,撒播,实时进行移栽。
栽培技术
温度
栽培时将温度控制在15°C~40°C之间地桃花种子发芽情况较好,最适温度为28°C,发芽不受土壤pH值的影响。
土壤
地桃花的种子可生长在多种土壤中,栽培时可选择砂壤土、红土砾石、粘土、细砂和湿地土壤,其也能在pH值为3.5的酸性土壤中生长,但不能在饱和土壤中生长。
田间管理
直播苗长成适当高度时,结合中耕除草进行间苗,每穴留适量苗。生长期间需适量追加肥料,以人畜粪水或堆肥为主。
物种危害
地桃花在一些国家被认为是一种侵略性入侵植物,它被列入《全球杂草简编》,在美国、
斐济和
古巴被列为有害杂草。在
佛罗里达州,该物种于1895年之前引入,它被认为是一类入侵物种,是会改变当地
植物群落的植物。
入侵危害
地桃花不耐阴凉,因此无法在未经改变的原生森林或森林冠层下的区域生长,其本身又是一种侵略性杂草,可以迅速蔓延到新的
栖息地,在有利地点形成密集的斑块和单种林分。此外,它具有很强的适应性,能够在多种土壤类型和生境中发芽和生长,有利于其在新环境中的入侵。
防治措施
地桃花很难控制。应将幼苗和幼苗从处理区拔除,为了避免发芽,还应清除处理区域的果和种子。并且需要进行后续治疗以控制芽生,也可叶面施用适量三氯吡喃防治。
功用价值
经济价值
地桃花茎皮富含坚韧的纤维,可供纺织和搓绳索,常用为麻类的代替品。
药用价值
地桃花也具有祛风利湿、活血消肿、清热解毒的功效,主治痢疾、风湿痹痛、跌打肿痛、喉痹、乳痈、毒蛇咬伤。
相关研究
药理作用研究
地桃花的化学成分主要为
黄酮和
酚酸类等,这些
物质具有良好的抗炎作用,多项研究均表明地桃花的提取物在体内、体外均有抗菌作用。有相关研究发现地桃花抗感汤是壮医药治疗和预防
流行性感冒的重要
方剂。地桃花不仅有广谱的抗菌作用,也有抗炎、
抗氧化等广泛的生物活性,已有关于地桃花的提取物可消除
小鼠身体
肿胀、炎症的研究成果对其抗菌作用进行了验证,也有研究结果表示地桃花水提取物中含有抗氧化活性成分,这些研究对于地桃花在
药理学作用方面的探索具有广阔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