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逢博,1937年4月出生于
山东省济南市,国家一级演员,曾多次入选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内地著名女高音歌唱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1955年朱逢博就读于
同济大学建筑系,1960年提前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系,以特殊人才调入
上海歌剧院,并进入
上海音乐学院进修,开始了她的艺术生涯。她曾出演过《红珊瑚》《刘三姐》《社长的女儿》等多部
歌剧,成功塑造了多个不同时代、不同性格的艺术形象。上世纪60至70年代,她在《
白毛女》中伴唱的《
喜儿哭爹》唱段,更是成为后人无法企及的经典。1974年至1976年,朱逢博作为中国艺术团的台柱,随党和国家领导人出访多个国家演出,被赞誉为“东方的夜莺”。
1976年至1985年将近10年间,为各种影片配唱,还录制了二十几盒不同主题的个人独唱专辑,唱片数十张,其中配唱影片《
天云山传奇》、《
庐山恋》获得1981年中国电影“
中国电影金鸡奖”、“
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音乐演唱奖”等荣誉,1979年发表的专辑《蔷薇处处开》更是新中国第一盒立体声音带,当年销量310余万盒,位居内地销售榜首。朱逢博的身影活跃在电视银幕和音乐会的舞台上,也有了“北李南朱”之说——北有李谷一,南有朱逢博。
1985年,她创建中国首个轻音乐团——上海轻音乐团,并先后担任首任团长、名誉团长、艺术指导、艺术总监,是中国现代流行音乐的开山鼻祖。1989年荣获广电部和
中国唱片集团有限公司颁发的首届中国金唱片奖。2000年后慢慢淡出歌坛以声乐教学培养唱歌人才为主。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朱逢博,1937年4月4日出生在山东省济南市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母亲是教师,父亲是水利工程师。在家庭的影响下,她从小就立志成为一名优秀的建筑学家,并一直朝着这个方向认真学习。18岁时,如愿考入了同济大学建筑系。在校期间,各科成绩都十分优异,她也深深爱着自己所在的建筑专业。
1960年,时值大学六年级的朱逢博为准备毕业论文到建筑工地实习(当时
同济大学建筑专业的课程是六年制)。在工地的文艺演出中,她担任了合唱歌曲《
英雄们战胜了大渡河》领唱,也因此她的演唱天赋被到场的
上海歌剧院领导看到和赏识。于是在组织的安排下,朱逢博提前从同济大学毕业,以特殊人才被调入上海歌剧院,随后进入
上海音乐学院进修。
刚进入上海歌剧院的朱逢博只能作为替补演员,鲜有正式的登场机会,但她并没有气馁,一边在其他歌剧演员排练演出时认真观摩学习,一边在音乐学院旁听学习。在学习建筑专业时所培养出的出色学习能力以及良好的艺术修养和创新性思维为她
声乐的学习和演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之后,她又遇到她的两位恩师——吴少伟、
鞠秀芳。在两位老师教育下,没有声乐基础的朱逢博飞速进步着,真正走上了专业的道路。
演艺经历
1960-1974年(歌剧人生)
调入
上海歌剧院一年后,朱逢博在老师的介绍下开始在小剧场里出演一些大都是由地方戏改编的歌舞剧,她的第一场戏是聂耳的一部活报剧,在其中饰演歌女一角,这也是她人生中第一个话剧演唱表演《
铁蹄下的歌女》。在小剧场里摸爬滚打了4年,朱逢博渐渐开始以主演的身份在数部歌剧中塑造了多个性格各异的不同时代的女性形象,例如《红珊瑚》《刘三姐》《社长的女儿》等。
1965年,朱逢博被上海歌剧院派去作为
上海戏剧学院附属舞蹈学校编排的芭蕾舞剧《白毛女》中“喜儿”一角的主伴唱,成为中国第一个在芭蕾舞剧《白毛女》中演唱的艺术家。舞剧《白毛女》在保留原
歌剧的唱段和音乐的基础上还融入了西洋音乐的特点,中西结合,芭蕾舞也第一次以伴唱形式呈现。因其出色动人的歌声,朱逢博名声大噪,她所演唱的《
喜儿哭爹》唱段也成为了家喻户晓,后人难以跨越的经典。《白毛女》是文革时期八部“革命样板戏”之一,后又被文化部评为中国十大经典艺术作品之一。
在被借调到
上海戏剧学院附属舞蹈学校的九年间,朱逢博演唱的《白毛女》中的多个唱段包括《扎红头绳》《北风吹》等,传唱大江南北,也因此奠定了她在中国歌坛的地位。
1974-1986年(承前启后)
1974年至1976年,她在代表中国最高艺术水平的艺术团体——中国艺术团担任主要独唱演员,作为该团主要台柱,随党和国家领导人出访多个国家演出,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欢迎和好评。
1976年至1985年将近10年间,朱逢博先后在上海芭蕾舞团、上海歌舞团担任主要独唱演员及艺术指导,其间受邀到各地举办个人独奏演唱会,海内外演出数以千计。1977年朱逢博与代表团一起访问加拿大,并用
法语为加拿大领导人表演《流浪的加拿大人》。她用自己刚刚学会的法语,把这首歌唱得让不少
加拿大人都泪流满面。
1979年,朱逢博的《蔷薇处处开》问世,这是内地流行乐坛的第一盒流行音乐卡带,当年销量310余万盒,共再版三次销量达800多万张,位居内地销售榜首,是内地流行乐的开端,被列入中国唱片史册。
1980年,朱逢博到台湾旅游,在那里她听到了许多新奇动听的校园歌曲,于是决定把这些新的歌曲形式带给祖国大陆同胞。之后她利用流行唱法的技巧改编了《踏浪》等台湾校园歌曲并引入大陆广为传唱,是大陆大力推行台湾校园歌曲的第一人。
这一时期,她配唱的影片《
天云山传奇》《
庐山恋》,荣获1981年中国电影“
中国电影金鸡奖”、“
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音乐演唱奖”。《美丽的心灵》被选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音乐教材,《那就是我》被文化部选为中国十大经典艺术歌曲,《
永远和你在一道》《红杉树》等获全国听众最喜爱的歌曲奖。共录制了二十几盒不同主题的个人独唱专辑,唱片数十张,朱逢博的身影活跃在电视银幕和音乐会的舞台上,也有了“北李南朱”之说——北有
李谷一,南有朱逢博。
1986-至今(树德育人)
1986年6月,上海轻音乐团成立,成为全国第一,如今也是全国唯一的轻音乐团,朱逢博则是当年的创团团长。在上海轻音乐团,朱逢博先后担任首任团长、名誉团长和艺术指导,举办了很多场不同风格的音乐会,同时致力于培养优秀的歌唱人才,将更多好听的轻音乐带给观众。以她为首的上海轻音乐团,以小型乐队为伴奏单位,通过新颖的通俗音乐形式,以通俗的演唱方式诠释歌曲。当时,上海很少有团体去比较远的地方演出,但上海轻音乐团秉承“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到全国各地演出,将好听的、新颖的、流行的轻音乐带给人民。可以说,以朱逢博为首的上海轻音乐团的演员音乐家们为20世纪末流行音乐在中国的发展与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时至今日她依然担任着艺术总监的职务。
1989年,朱逢博演唱的《
那就是我》荣获中国唱片总公司首届
金唱片奖。
1995年10月23日至25日,由
陈燮阳指挥、朱逢博独唱、
胡蓉蓉导演的舞剧《白毛女》,首次在
香港特别行政区上演,这是在香港上演的祖国大陆第一个现代经典
芭蕾舞。
朱逢博还多次担任国内外各项歌唱大赛评委。1986年至1999年她先后被
日本、
德国、
奥地利、美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授予杰出艺术家奖、世界艺术家终身成就奖,列入《
世界名人录》《世界100位艺术家风云人物》。
2000年之后,朱逢博慢慢淡出歌坛,但依然在继续为
声乐的教育为歌坛培养人才而发光发热。
2021年6月,朱逢博参加
上海轻音乐团“百年梦想百年赞歌”系列主题音乐会,并与学生钱惠萍、
丁一凡演绎三重唱《
我的祖国》。
2022年2月1日,朱逢博参加的《春满东方点亮幸福·2022东方卫视春节晚会》在东方卫视播出。
2023年3月,上海轻音乐团在上海美琪大戏院连续上演节目,她坐在观众席中当一名特殊的观众。
个人生活
感情经历
朱逢博曾是其丈夫
施鸿鄂的得意门生,两人在上海歌剧院工作期间相识相爱。朱逢博首次去施鸿鄂琴房求教时还只是一个“灰姑娘”,而施鸿鄂已是名噪一时的歌唱家。那次,施鸿鄂刚听朱逢博唱了几句,便拿起杯子到楼上喝水,一去便一个多小时。但令他意外的是,待他回到琴房,发现朱逢博仍虔诚地站立在那里……作为
同济大学毕业的工科女生,朱逢博对待感情毫不拖泥带水,1967年的7月26日,她主动向还被蒙在鼓里的老师施鸿鄂表白,这一天是距离两人真正结婚前6天。1967年8月1日,二人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朱逢博还曾与丈夫
施鸿鄂合作录制了一曲《
生命的星》,传唱至今。二人不仅有着共同的事业和追求,在歌唱艺术上珠联璧合蜚声中外被誉为歌坛双星。同时,他俩还有着共同的业余爱好——桥牌。
1998年,年近花甲的朱逢博参加了芭蕾舞剧《白毛女》在
香港特别行政区、
新加坡和
澳大利亚的成功演出,真无愧于她在国内外歌坛上享有的“中国的夜莺”和“艺术长青树”的美誉。2008年3月11日下午,施鸿鄂因突发心脏病,在上海猝然离世,享年73岁。
南朱北李
与朱逢博并称“南朱北李”的著名歌唱家
李谷一和朱逢博不仅是音乐上惺惺相惜的伙伴,同时也是情深义重的好姐妹。李谷一曾说过朱逢博是自己的偶像,当年在一次公开的演出中,朱逢博因为演唱印尼民歌《宝贝》时,做出一个哄孩子睡觉的动作而饱受非议,是李谷一挺身而出为她仗义执言。朱逢博有一段时间在北京小住,便是好姐妹李谷一为她打理生活处理琐事。
主要作品
参演歌舞剧
数据来源
音乐专辑
数据来源
荣誉奖项
1986年至1999年朱逢博先后被
日本、
德国、
奥地利、美国、
香港特别行政区等国家和地区授予杰出艺术家奖、世界艺术家终身成就奖。还荣获新中国十大女高音歌唱家。广电部和中国唱片总公司颁发的首届
中国金唱片奖。连续四届荣获中国最大影音公司
太平洋颁发的云雀奖,中国电影“
中国电影金鸡奖”、“
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音乐演唱奖”、中国电影歌曲优秀演唱奖。在日本国际音乐节上荣获演唱特别奖;2008年荣获唱响三十年中国流行音乐开拓贡献奖、华语乐坛最有影响女歌手奖等,其演唱的许多歌曲被文化部或在全国文艺汇演及评比中得优秀作品、群众最喜爱的歌曲等奖。
主要成就
主要贡献
承传创新
朱逢博的歌唱以中国传统民族唱法为根源,并且在气息和音色方面注重“字正腔圆”的发音、行腔韵味以及与乐曲声情相融合。此外,她在歌唱语言方面,运用地方方言时,咬字吐字清晰准确,结合不同地域的方言做出调整。她在气口使用上依据音乐的节奏和旋律以及需要表现的情绪等实际进行具体调整,必要时配合形体表演。在此基础上,根据作品特定的音乐风格以及作品内容中包含的特定情绪,在原有旋律基本的时值和音高的基础上,使用润腔,更好的呈现作品风格,保证音乐曲调、节奏以及人物情感的优美和连贯,最终达到声、情融合。
吸收借鉴
朱逢博受丈夫
施鸿鄂的影响,她意识到中西需要结合。用西方唱法的优点为本民族声乐的演唱“服务”,她探索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相结合,气息运用,掌握西洋传统发声和中国戏曲演唱的混合共鸣,解决了真假声的结合,既保留中国传统民歌唱法的精华,又借鉴了艺术歌唱的发声方法。使歌唱的音色柔和,
传播效果好,而且避免了真声演唱存在的音域较窄、穿透性差、嗓子容易疲劳等问题。她吸收借鉴国外
声乐元素,一方面借鉴西洋美声和流行声乐演唱,与中国传统民族声乐有机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新民族唱法;另一方面吸收了多元声乐曲目,演唱具有异国风情的新旋律。她勇于吸收流行声乐演唱的技巧。
多元曲目
朱逢博的歌唱曲目呈现出丰富多元的特点,涉及许多
中原地区少数民族地区、
汉族不同地区风格
民俗音乐的歌曲;演唱台湾校园歌曲和许多国外民歌作品。具有浓郁新疆民歌风情的歌曲《
阿拉木汗》《青春舞曲》《
吐鲁番的葡萄熟了》《
玛依拉》《百灵鸟》《雪莲花》《等你到天明》等;具有鲜明的地域民族性风格的地方民歌,既能保持地方色彩,又不失浓郁的民族乡土风味,如陕北民歌《走西口》《蓝花花》《赶牲灵》《
山丹丹花开红艳艳》、
浙江民歌《采茶舞曲》、山西民歌《绣荷包》《
灯碗碗开花在窗台》、安徽民歌《打茼蒿》、《送晚茶》、四川民歌《康定情歌》等。她曾作为探路人参与到被发掘、破译的
古琴曲谱的演唱工作,她与古琴大师、昆曲前辈、
文言文教授一起共同揣摩和研究,1975年录制了古曲《
阳关三叠》《风求凰》《
胡笳十八拍》。她曲目构成的一个重要部分是电影电视、故事片主题曲插曲。她曾为电影《排球女将》《小街》《白莲花》《
柳堡的故事》、
苏联电影《
蜻蜓姑娘》、印度电影《
流浪者》等配唱主题曲。她用不同的语言演唱过许多国外的
民俗音乐,包括朝鲜民歌《卖花姑娘》打动过无数中国观众的心,
爱尔兰歌曲《夏日最后的玫瑰》、
印度尼西亚歌曲《宝贝》、加拿大歌曲《加拿大流浪者》、
埃及歌曲《尼罗河畔的歌声》、
印度歌曲《苏尼达之歌》、
意大利歌曲《卡普里岛》、
牙买加歌曲《巴比伦河》、日本歌曲《濑户的新娘》《
五木摇篮曲》等。
演唱特色
独特的“新声音”
朱逢博被誉为“新民歌之母”,她在吸收了中国传统民族演唱、传统戏曲唱法之后又借鉴了西洋唱法和流行唱法,形成了她独特的具有创造性的“新声音”。此外,她还把不同于中国传统
声乐艺术和西洋声乐艺术的歌曲加以艺术化的形式呈现,这种“跨界”演唱使得她的演唱中增添了通俗元素,没有很多高难度演唱的歌曲,却更加接近人民群众生活的、喜闻乐见的声乐艺术形式。
字正腔圆
朱逢博音色甜美、圆润、亮丽、吐字清晰,并以演唱风格的多样、抒情富于变化闻名。她高音区极具特色,清丽、空灵、干净、透明,有着独特的风格,具有与众不同的韵味和很高的辨识度。如代表作,她为
芭蕾舞《
白毛女》中“喜儿”一角伴唱,其中选段《
喜儿哭爹》。她爆发力极强的唱腔使得“刹”字唱的撕心裂肺、天昏地暗,将听众快速地拉入“喜儿”的角色中,带入“哭爹”的情绪里。整首作品中汉语的语音语调跌宕起伏,语感带动旋律线条有张有弛,字字入耳,声声入心。
歌唱语感
朱逢博的语言具有清晰准确的发音特点,通过“二度创作”丰富其歌声的感染力。她为更好的表现歌曲的内涵而在演唱力度、强弱比例等因作品不同而有所变化。如她在演唱由瑞士民歌改编的中国
声乐作品《卖花》时运用了三种不同的音色表现,讲述了卖花姑娘从小村庄到大城镇,被年轻人吸引被青年人告白的情景。此外,她还在在清晰准确的发音基础上通过音量、音色、语气的变化,歌唱语言与音乐旋律相融合,传达了其特有的亲切感人的歌声。
民族特征
朱逢博的演唱具有强烈的民族特征,主要体现于多元的曲目和多元的演唱方法。她在声乐作品上将丰富的曲目分类,有几大种类的歌曲是主要构成她曲库的部分,这些不同的曲目类别直接体现了其多元性的特点。她在演唱方法上以中国传统民族唱法为基础,并借鉴西方的发声方法和流行唱法,兼收并蓄,形成其独特的演唱风格。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发声方法也使得她的演唱呈现出多元的民族特征。
表演特征
朱逢博在舞台上呈现给观众的除了歌唱声音音色之外,还用声音旋律传达出作品内容的思想感情,以及表演者在舞台上的气质,包括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等一系列特征。她对声乐表演形式和内容的完美诠释是“声情并茂”,并表现出“甜、水、亮、柔、脆”的声音色彩,运用声音来表现作品的内容以及内在情感。她的代表作
芭蕾舞《
白毛女》中《
喜儿哭爹》唱段,前有
歌剧《白毛女》,与著名歌唱家
王昆、
郭兰英两代“喜儿”的艺术形象不同,她并非扮演“喜儿”,而只是为芭蕾舞者“喜儿”伴唱。虽然舞台上没有她的身影,但她仅用歌声成为20世纪70年代最美女声。
社会活动
逢博酒家
1988年,在那个全民跃跃欲试
下海试水的时代,朱逢博也选择了“演而优则商”,在上海新华路开办了有着三层小楼,集酒吧、餐厅、歌舞厅为一体的“逢博酒家”。
人物评价
屠巴海(著名指挥家、作曲家):“朱逢博先生是用生命在歌唱,她对众多音乐作品的演绎达到了艺术的高峰。她将严谨、创新的精神带到音乐中,用歌声打动了各国人民。她的演唱不但充满民族自信,而且接地气,深受老百姓的喜爱。”
金兆钧(《
人民音乐》杂志主编)用“三个代表”概括总结了朱逢博先生在中国声乐界的地位:“朱逢博老师是我国‘民族声乐学派’的代表,她经历并见证了我国‘民族声乐学派’从延安时期形成、发展至今的历史过程。她是我国当代流行音乐的代表,代表了流行音乐进入国内的特殊历史时期。她是我国歌唱家中声音控制、诠释作品最高境界的代表之一,她自由地游走于不同唱法之间,成功诠释了古今中外风格迥异的声乐作品,并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孙青(
上海轻音乐团副团长)说道:“朱先生的演唱是具有画面感的,将流动的艺术表达到了极致,是一个标杆。同时,朱先生的演唱也是具有极高的艺术包容度的,早在20世纪80年代,她就已经开始研究各种唱法和风格了,她是这方面的先驱者、开拓者。”
于丽红(著名女高音歌唱家、
上海音乐学院声歌系教授)说道:“为舞剧《白毛女》配唱与平日常见的‘舞伴歌’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体验。尽管《白毛女》的乐谱并不难,但是与乐队、舞蹈合成的时候就会发现这是一件极富挑战性的事。因为在为喜儿配唱时,所有的气口、情感的流露、声音的起伏变化都要考虑到舞蹈演员的足尖力度,必须盯着舞蹈演员的足尖来演唱。而
朱先生的配唱是如此细腻,声声入心。朱先生的版本是她反复聆听、学习、揣摩的范本,难以超越。”
杨学进(女高音歌唱家、
上海音乐学院声歌系教授)讲道:“朱逢博先生不仅是我国泰斗级的声乐演唱大师,在退出舞台后,她也一直关心着年轻一代演员的成长,辛勤培育着青年演员。如今,
上海轻音乐团的‘每月一星’的演唱,年过八旬的朱逢博先生依然都会到场,并给予青年新秀们指导和点评。朱先生的演唱艺术是我们应该去研究、学习的,这些作品在继承方面的研究还有非常大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