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资源与环境地理学系,北京大学的
二级学院,始建于1952年,拥有地理学国家一级重点学科、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下设
环境科学、生态学、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人文地理与
城市规划、城乡规划专业。
现状概况
目前主要学术取向是自然地理与自然资源学、环境地理学、地貌与
第四纪环境学。有教授15名,其中博士生导师11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名,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基金获得者1名,6位教师还获得首批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计划资助;有副教授13名,
高级工程师3名,讲师4名。具有从本科、硕士、博士到博士后的完备培养系列。
特色与地位
重点研究陆地表层的空间结构和物理、
化学、生物过程,特别是
人类活动干扰下的结构和过程特征,注重各种过程的相互关系和生态、经济、社会影响。自然地理与自然资源学坚持综合研究方向,以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区域自然结构及其动态作为研究基础,重点研究全球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机理,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的基础理论及其在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应用。环境地理学方向重点研究天然和人工合成物质排放在全球或区域范围内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界面间的迁移转化及其与环境质量变化、灾害形成和损失、人体健康的关系,从化学形态、地球化学相、生物水平、环境要素界面间、生态系统、流域、城市、
生物圈和全球系统不同层次进行各种研究。地貌与
第四纪环境学形成了相对稳定、特色鲜明的五个主要研究方向:新构造与构造地貌,
气候地貌与沉积,第四纪环境与全球变化,动力地貌学,第四纪年代学。
本系一直执国内上述研究领域之牛耳,近年来又得到"211"、"985"以及"创新群体"等计划的支持,在教学科研条件、人才培养、科研成果等方面在国内优势更加突出,在若干领域也取得了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在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方面都取得多项重要成果,SCI论文及其他论文的总数和人均发表数大大超过同类学科的相关单位。
重点学科
"自然地理学"在2001年高等学校重点学科评选中以全国第一的评分当选。
重点实验室
"地表过程分析与模拟实验室"在2000年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选中以全国第一的评分当选,目前实验装备总投资在1400万元以上。
科研成果
近5年来主持完成和正在执行的国家级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项目1项、973计划子课题3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3项、国家攀登项目子课题1项、国家重点科技项目(部门专项)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4项(其中一项人员调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0余项,还承担了大量国际合作项目和地方、企业委托项目。获包括国家科技进步
二等奖在内的奖励十余项。
学术成就
近5年来发表学术专注6部,教材9部;仅2001年就在SCI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14篇,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22篇。
教师队伍
蔡运龙: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综合自然地理学和自然资源。
莫多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
第四纪环境演变与环境
考古学。
刘耕年: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高寒地区地貌过程与环境演化。
王仰麟: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综合自然地理学与
土地生态。
王学军: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基金获得者。主要研究地表化学物质环境特性以 及生态效应。
夏正楷: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第四纪环境与环境考古。
李有利: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构造地貌与环境演化。
王红亚: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水文学与水资源。
胡建英: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主要研究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王永华:正高工
徐福留:副教授,主要研究系统生态学,环境生物
地球化学,环境与资源管理。
邓宝山:副教授
吴建生:副教授
李宜垠:副教授
贾振邦:副教授
刘雪萍:副教授
刘文新:副教授
卢霞:副教授
张家福:副研究员
赵昕奕:副教授,主要研究气象气候学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区域响应。
蒙吉军:副教授,主要研究综合自然地理学与土地资源学。
李本纲:副教授,主要研究环境
遥感,环境信息系统,环境空间分析,环境模型
曹军:副教授,主要研究可溶态
有机化合物对重金属污染物在土壤中迁移过程的影响
刘燕花:工程师
刘 煜:工程师
蒙冰君:工程师
张照斌:工程师
发展目标
加强各研究方向的融合和交叉,跟踪国际前沿,侧重于基础理论和应用基础研究;针对国家需求,积极开展应用研究。选取环境生物
地球化学、
第四纪年代学、退化
土地生态重建等作为突破口,巩固和全面实现国内领先水平,争取跨入世界先进行列。在5年内争取在国际SCI刊物发表论文数量从目前每年25篇增加至50篇左右,70% SCI论文发表在相关学科影响因子前50%的刊物上,在各相关学科最高水平刊物发表有影响的研究成果。
吸引国内外著名人才,建设高水平的教学、科研人才梯队。在5内争取使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人数增至6-8名,适当扩大创新研究群体的骨干队伍,建设一支本领域国内一流,具有一定国际影响的师资队伍。
强化技术和方法,实验室总体装备达到90年代初期国际水平,部分实验设备达到目前国际先进水平。争取在2005年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中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名义参与,并取得B类排名前50以内或更佳成绩,在10年争取进入国家重点实验室系列。
改善教学条件,建成在国内高等院校同类学科中第一流的自然地理学教学和研究基地;加强教学能力,使培养的数量和质量在目前基础上再上一个新台阶。今后5年内在博士后研究人员和博士生人数年增加10-20%,从根本上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