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老思想是一种思想学说,主要流行于西汉初期。是
西汉官方的
意识形态。汉初的黄老思想,依托
黄帝之名,行
老子之学,以道家的思想为主体,兼收并蓄
儒家、
法家等各家的思想所长。而阴阳刑德、刑名法术、清静无为等是黄老思想的主要内容。
马王堆汉墓帛书
老子的出土,进一步展示其内容充满道,法家唯物色彩。黄老思想的主要论题有:由天道以论治道,以气释道,以刑名释
无为,明法尊君,转化《
道德经》的雌柔哲学为静因的君术,兼采儒、墨之说,也论形、神修养问题。
在
战国诸子中,《管子》《内业》《白心》《心术上,下》等篇,和申不害(田骈)、慎到、韩非等人的学说中,也明显著有这些论题,和
司马谈所说黄老之学道家的思想特质相当吻合。
秦朝灭亡后,过秦思想高涨,汉初统治者为了缓解国家内的动荡,选择了黄老思想。黄老思想中的无为、尚简的主张弱化了秦朝极端法家思想,符合汉朝的社会需要。黄老思想主张积极“入世”“无为而治”,受到汉初统治者的重视和运用。
刘彻独尊儒术后,黄老思想日渐式微,
东汉时黄老思想与神仙家结合宗教化。
唐朝时黄老思想与道家的思想一起融入于国家治理当中。在
宋朝,黄老思想再一次得到了统治者的重视。宋朝提高了对黄老治道思想的运用,黄老思想的“无为而治”融入了
儒家、道家、
法家等各家的思想。黄老思想倡导“兼容并蓄”主动吸收各家思想,用以丰富和完善自己的思想。黄老思想在与各家思想的斗争中取长补短,也促进了黄老思想的发展和完善。
汉初的统治者通过黄老思想缓解了秦朝灭亡时的过秦思潮,让汉朝初期的政治社会秩序更加稳定,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并为汉朝以后的发展大业奠定了思想基础。而且黄老思想还对
汉族思想的形成和完善产生了影响。黄老思想在宋朝的运用和推行也为促进宋朝的经济、文化、政治的发展提供了思想指引。
诞生背景
历史背景
在
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社会五行学说的流行,与托古自重的心理,对
黄帝治道的推崇等都是黄老思想诞生的重要历史背景。而且黄帝在古史传说中本就己经取得了相当高的地位,其孔武有力的战神形象又十分符合战国时代各国君主的需要。这也是黄老思想诞生的一个重要背景。在
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学派思想涌流,而黄老道家学说也得到了发展。春秋战国时期是
诸侯争霸割据的时期,当时的社会动荡不安,社会秩序混乱,百姓生活疾苦。黄老思想的产生就出现了历史的需要。黄老思想的产生还与吴越之争的战役有关。在
越国中越王在誓师大会上宣誓说:“吾欲士卒进则思赏,退则避刑。”强调要赏罚分明,这与黄老思想中“刑”“德”相结合的思想有关。而且“无为而治”等思想在吴越之争中已有体现。吴越之争也是黄老思想产生的原因之一。
哲学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的
百家争鸣,
儒家、道家、
法家等各家思想的发展流行。各家各派竞相抬出尧、舜、禹,甚至更高远于尧、舜、禹的重要人物,如儒家‘‘祖述亮舜”,
墨家称墨学乃“禹之道”,道家则依托黄帝而论道等,各家思想在争鸣中依托重要人物发展。而且
黄帝的垂拱而治和
老子清静无为的政治理念十分的契合。在
战国中后期,道家学派逐步分化为隐逸派和用世派两派。他们秉承积极处世的精神,上托黄帝的思想,下兼百家的学说,将老子形而上之道落实成为形而下的实际操作之术,在百家争鸣的战国中晚期成为显学,引领了战国学术发展的潮流,这一学派即后世所称的黄老学派。
定义
黄老思想是黄老道家中的一种思想。这一思想以道家的思想为主体,兼收并蓄
儒家、
法家等各家的思想所长。而阴阳刑德,刑名法术,清静无为等是黄老思想的主要内容。
发展流变
战国中期
依据早期道家理论,同时又吸收了阴阳、儒墨、名法、兵农等诸家之学。黄老思想站在道家的立场上,成了道家的
左派。这主要是由于田氏作为代替姜氏建立起来的新政权,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必须要有合理的理由来证明自己的合法性。这个学说的建立是由于,田氏一族的先祖公子完,正是
齐桓公时,为了躲避战乱,从
陈国逃亡,去到
齐国的。田氏政权选择了来自陈国的
老子学说,并引出了在尧,舜,
大禹,神农之前就已经存在的
黄帝。田姓是黄帝的后裔,黄帝战胜
炎帝而有天下的传说,就为"
田氏代齐"的合法性找到了历史的根据。另一面也为了压倒
儒家,
墨家,农家等家学说。
根据古器物铭文《陈侯因敦》记载:"其唯因,扬皇考昭统,高祖黄帝,迩嗣桓文。"意思是,
齐威王想继承其父
田齐桓公的荣耀,既要追崇黄帝,又要继齐桓公和
晋文公的霸业。齐威王在碑铭中宣传田姓始祖为“黄帝”,并将“黄帝”和“
老子”的理论融为一体,构成了我们现在获悉的“
黄老之学”。在这种政治环境中,齐国稷下学宫的“黄老之学”得以建立。而在
稷下学宫中
慎到,
田骈,接予等人对黄老思想进行教授传播,也对黄老思想进行了自己的发展。慎到是以道家的无为而无不为的基本立场出发论述了法治的必要性、重要性、可行性。对于慎到“势”的思想中,慎到主张尊君隆势。他强调君主权势的重要性,他认为权势应该集中在君主的手里。这是慎到的思想对于黄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西汉盛行
在汉初因为
秦朝的残暴统治,当时的百姓民不聊生,过秦思绪高涨。汉朝急需一种能缓和当时社会秩序的治国思想和政策。而黄老思想因其缓和的思想得到了汉朝统治者的重视。黄老思想中清静无为的思想弱化了秦朝奉行的极端法家思想,符合了汉初社会现实的需要。黄老思想符合汉初人民要求停战休养、安定生息的普遍社会心理需求。黄老思想清静无为、尚俭节约的主张有利于汉初恢复凋敝衰败的社会经济。而黄老思想中主张积极“入世”“无为而治”的思想也符合汉初统治者治国思想的需要。黄老思想在汉初得到了统治者的重视和推崇,黄老思想在
西汉这一时期也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而在
刘彻之后,汉朝的发展更加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得到恢复了,而黄老思想运用在治国的弊端开始展现。汉初中央对地方缺乏控制力,过多地牺牲了中央利益,地方诸侯豪强势力在不断的扩大,威胁中央统治。而黄老思想强调的休养生息的政策让汉朝实行了相对静态化管理则不能满足发展后的社会对流动性的要求,士人阶层缺乏上升机会,黄老思想的统治地位慢慢衰退。取而代之的是
儒家思想在汉朝开始盛行,在后来汉武帝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
宋朝再次发展
唐末的战乱使得百姓死伤相枕,经济衰败凋敝。
宋朝的统治者需要解决
唐朝遗留下来的问题。黄老思想再一次得到了统治者的重视。黄老思想以及由此演化而来的
道教文化,因而受到了统治者的重视和推崇把这一思想融入
北宋朝廷的治国安邦实践之中,并对北宋政治产生了深刻影响。宋朝提高了对黄老治道思想的运用,黄老思想的“无为而治”融入了
儒家、道家、
法家等各家的思想,符合宋朝对于国家治理的思想需要。而黄老思想所强调的“
无为而治”,体恤民情等的思想促进了宋初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稳定了社会的秩序。宋初历任统治者对黄老思想的重视,使黄老思想得以在朝野流行开来并发挥作用。黄老思想倡导“兼容并蓄”主动吸收各家思想,用以丰富和完善自己的思想。黄老思想在于各家思想的斗争中取长补短,也促进了黄老思想的发展和完善。
哲学主张
思想逻辑
黄老思想中的“道”的思想告诉君主要遵循客观规律,而思想的“静”要求君主要遵循“虚静”治理国家形成君王循道守静,黄老思想的“刑名相应”和“因循为用”理论是对于臣下官员的要求形成臣民因形循名、遵守法度,而黄老思想中的“道生法”“和无为而治”的思想形成君王最终得以垂拱而治,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逻辑。
循道守静
汉初黄老思想的“道”是包含有阴和阳两种精气的,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黄老思想还把“道”出发关注社会治理和统治之术上,把“道”的思想融入于国家的治理当中,让国家治理融入哲学思想内容。且汉初黄老
政治思想的“道”是从万事万物运动变化的出发,黄老思想认为人不仅应当尊重客观规律,而且还要让思想和行为都应该受到规律的制约。黄老思想认为如果人能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才能“论天下而无遗策”。
作为黄老思想的集大成《
淮南子·道应训》一书所提出的“道”是君主关系的“道”。而这一“道”的思想是君主的“体道”,告诉君主要效仿圣人,无私无欲,能够包容万物,辅助万物,而又不被欲望羁绊,做到清静自定,守住本性,论述了守“静”对于君主体“道”的重要性,这也是汉初统治者所追求的政治品格。君主要遵从“虚静”的本性治理国家,这是也对于君主守住内在生活的自主性,保持精神独立性的要求。黄老思想中的“道”是君主应当循道守静。
因形循名
黄老思想所强调的“名”并不是人主观而定的,它是根据世间万物自身所具备的形态、特性形成的。“凡事无小大,物自 为舍。顺逆死生,物自为名。名刑形已定,物自为正。”“勿物自正也,名自 命也,事自定也。”“有物将来,其刑法形先之。建以其刑形,名以其名。”而且“名”必须与世间万物“形”的实际情况相一致、相匹配这就是黄老思想的“刑名相应”。而“因循为用”理论对于臣下官员的要求,即应当因法守职。作为大臣应当遵循君王之意各尽其责,从而使国家实现安定、平稳。
遵守法度
在黄老思想中,“以法治国”是其法思想的重要内容。“以法治国”中的“法”代表的不仅是管理国家与社会各方面的法律法规,它还包含着不成文的风俗习惯和各种潜在的为大众所默认通行的规则。“以法治国”要求统治者要根据客观的规律来制定法律法规,而法律一经制定,就不可轻易修改和废除。法律法规对统治者和各官员同样具有约束力,不能徇私枉法。
“道生法”
在
春秋战国时代,人们的社会竞争日趋激烈。针对这一情况,黄老思想第一次提出了“法”“术”“势”“利”“力”等概念,将先秦学术从
唯心主义走向现实。汉初黄老
政治思想吸纳兼容法家思想,提出“道生法”的思想,不仅解决了“法”自身的正当性问题,也开启了“道”的普世之路。“
道生法”的思想是通过
哲学逻辑生成的方式,从
本体论的角度 阐述“道生法”的,并借由道生法命题演变出德刑、形名等治理思想。“道生法”的“道”是对
老子道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法”是用来衡量世间万物是非曲直的标准,对社会行为具有约束力。“道生法”的哲学概念中的“法”便是判断形名是否相应的标尺, 以“法”为尺度,通过黄老思想的“道生法”的思想,汉初黄老思想也发展出了“以法治国”“形名相应”等的思想。
“无为而治”
黄老思想的中的“
无为”实际上不是没有条件的,而是在一定的社会规则下每个人各司其职,每个人都能做到实与名相符合。“无为”也并非“不为”而是要做到“不先物为” 避免“乱 为”。而且在“无为而治”的思想之下还延申出“无为无不为”的思想和“君无为而臣有为”的思想,重视“无为则无为”,尊重自然法则,反对“等君之妄为”,还提倡充分发挥民众的主观能动性,提倡“待时而动”“因时而动”,是一种“积极无为”哲学思想。“所谓无为者,不先 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也。所谓无治者,不易自然也;所谓无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
代表人物
老子
老子:老子是
春秋时期的陈国苦县人(今河南省鹿邑县),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是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但是老子的身份在
历史学的研究上存在着较大的争议,所以老子的姓名,字和谥号等内容存在着争议。
在
周朝衰落之际,老子辞官后写下了名垂千古的《道德经》一书。《道德经》一书的核心思想就是“道”《道德经》成为了
中原地区源远流长的一部文化宝典,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以部分。老子道家的思想也是中国百家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老子的思想在当时各国纷争的状况下,给各国的统治者提供思想上的指导。老子是中国历史上至关重要的一个人物。在
老子中有云:“为
无为,则无不治”;“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黄老思想中“无为而治”是思想的重要思想内容,而老子的“无为”思想及是“无为而治”的重要的依据。
慎到
慎到:慎到名到,是战国时期赵国人(约公元前350年-约公元前283年)。是先秦时期重要的思想家,也是
战国中期
稷下学宫黄老学派重要思想家,是
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慎子曾游历齐稷下学宫,活跃在
齐宣王时期,他与
邹衍、 田骄、
接子、
环渊、宋妍、
尹文等人同为稷下先生。慎到一生的主要活动就是在讲学护额,教授知识。他的思想也通过了他的学生传播。
慎到著有《慎子》一书,在《汉书·艺文志》中著录《慎子》四十二篇。慎到的思想核心是“趣物”。他认为应当要顺应自然发展之势。
慎到认为要用“法”来治理国家,一个国家的治理通过规范的运用法律法规,实行法律法规,国家的秩序才得以稳定。所以他认为君主在治理国家中也要重视法。慎到是以道家的无为而无不为的基本立场出发论述了法治的必要性、重要性、可行性。对于慎到“势”的思想中,慎到主张尊君隆势。他强调君主权势的重要性,他认为权势应该集中在君主的手里。慎到的思想推动了黄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慎到提出的“法”,“势”等的思想为国家的治理的各方面提供了思想论。
慎到的思想为
韩非子的思想提供了思想的参考,促进了法家思想的发展完善。慎到的思想源自于黄老的思想,通过对黄老思想的学习和学习百家争鸣中各派的思想而产生出他自己的思想。
田骈
田骈:姓田名骈(约为公元前350年——约公元前284年)。先秦学术史上重要思想家之一。田骈和慎到等人一样都是
稷下学宫先生。稷下学宫人才济济,而田骈尤以能言善辩著称。田骈是受稷下学风的影响,一边著书立说,一边又授徒讲学,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而田骈学识渊博、学徒众多,这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
齐国的强盛和稷下学术的繁荣。
在稷下学宫田骈吸纳了当时儒、墨、道、法、刑名、 阴阳等各家各派的学者的思想。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有云:“
慎到、
田骈、
接子、
环渊皆学黄老道德之术, 因发明序其指意。” 明确指出田骈等人都秉承黄老学说。田骈主张“齐万物以为首”的“贵均”、“贵齐” 思想,这一思想揭示了事物之间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对立统一关系,推动着当时学术思想的繁荣与发展。田骈主张“因性任物”的“道术”思想,这一思想遵循规律的基础之上来处理人与物、人与世界的关系,为解决社会矛盾、治理国家政事,促进社会发展提供了方向。田骈受黄老思想的影响,其思想主张中也有许多与黄老思想相关的内容。
刘安
刘安:(公元前179-公元前122)主持编写
淮南子一书。在
刘安的思想中包含着极其浓厚的道家“
无为”思想,而刘安的“无为”是因循社会自然规律,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是“无所作为”,也推广成君主要“君道无为”,要求君主“事犹自然,莫出于己”。刘安的施政思想明确指出民众是国家和君主存在的根本,这一思想也是建立在其民本思想基础上的。在《
淮南子》一书中提到:“君,根本也;臣,枝叶也。根本不美,枝叶茂者,未之闻也” ,确认了“君本臣末”的君臣关系,他还主张君主应虚心听取臣下的正确主张。汉朝对黄老思想的重视与运用,
刘安的思想也深受黄老思想的影响。而他编撰的《
淮南子·道应训》一书就是刘安对黄老思想的学习接收后的成果的集中体现。
关联学派
与黄老道家的关联
黄老道家对各家学说兼收并蓄。黄老道家的“道”的概念源于《
道德经》,但是又与《老子》的“道”有所区别,黄老思想中的“道”是吸收了
法家关于“法”的思想的“道”。黄老道家把“道” 看作是天地万物的本源,世界的本体。“道”不仅具有自然性,同时还具有社会性,人类社会的产生就是因为“道”。在黄老道家的思想中“道”是有规律的,与
宇宙发展的万事万物的规律相关。
黄老道家强调法律对治理国家具有重要作用,黄老道家认为法律是治理国家的一种工具,但他们并不认为法律是治理国家的根本。黄老道家认为最终国家治理还是要依靠“以道生法”的道治思想作为指导。黄老道家的道法体系的核心是“道生法”,“道生法”作为黄老道家的一个核心命题,同时也是黄老道家政治治理思想的一个根本来源,体现了
黄老之学中道家与法家思想的结合。在黄老道家中还提出了“
无为而治”的思想。而这一“无为而治”的思想是强调在遵循自然的情况下而进行简单的治理。而黄老思想中的思想概念也是来源于黄老道家的思想,如黄老思想中的因形循名、遵守法度,无为而无不为等的思想与黄老道家思想息息相关。
与法家的关联
法家是先秦百家思想学派的其中之一,这一思想学派是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产物。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
李悝,
管仲,
申不害,
韩非子等人。从学术渊源上来说,法家是由黄老道家衍生而来。法家学派明晰阐述了“道”与“理”的关系,是对黄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很多人都以为,黄老道家与法家都是“君王之道”。黄老道家坚持“道法自然,为而不争”的原则,与法家坚持的“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有着本质区别。
法家的思想。
法家强调法的作用,主张以法治国,法家认为要通过法度来规范人的行为。法家认为国家要实施法治,就必须制定法律,法律制定后应当遵循。法家认为要治理好国家就要实行以赏罚为后盾的法治。在执法时,有功则赏,有罪则罚,不徇私情; 强调严刑峻法。法家主张推行君主专制,提出将国家的行政、立法、司法等大权集中于君主一人手中。在法家的思想中还注重经济发展对于国家社会发展的意义。
与儒家的关联
儒家学派也是诸子百家中的一个重要的学派之一。其代表人物有
孔子,
曾子,
孔伋,
孟子,
荀子。孔子强调“德政、仁政”,孟子强调“民贵 君轻”,而荀子则强调“礼法并用”。在汉朝通过休养生息的政策和运用黄老思想等治国政策促进了汉朝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恢复和稳定。而黄老思想的弊端开始出现,而汉朝的统治者慢慢的更加重视
儒家思想。在
刘彻时期出现了“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
儒家的主要思想。“王道”是实现
儒家行政伦理的核心要义。意思是说,国君只有实行王道 (仁政),才能获得民众的拥护和支持,才能以德服人。所以一个国家的君主应当为政以德,实行仁政。在
论语·为政中记载“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强调君主处理政事应该从德出发,君主个人要修身养性,运用德治,反对滥用刑罚刑杀。儒家道德思想认为,通过个体的修身养德,才能有心力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先秦儒家道德思想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主张君子要胸怀天下,要以天下为己任。先秦
儒家道德思想还主张“克己复礼为仁”。而黄老思想中的治国思想与儒家的思想也有联系。
与杂家的关联
清人
江瑔言:“惟其学虽本于道家,而亦旁通博综,更兼采儒墨名法之说:故世名之曰杂家。”而黄老道家思想也对杂家思想的形成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先秦杂家是以“王治”为主旨平等地吸取百家的思想;杂家以“王治”为思想的主。在杂家的作品《鹃冠子》书中就有黄老道家,黄老思想的气与法、万物生成的宇宙论,施政要因循、效法天道,君主保形养神、君逸臣劳、兼重刑德等治术思想。黄老道家包容了诸子百家,如皂丝麻线般纷扰,在史书中被归为“杂学”。但实际上,黄老道家对于诸子百家的看法,都是以道家为主基调。这一点在
吕氏春秋《
淮南子》中都有所体现,都是以道家为基础,将其他的东西,都融入到自己的理论之中的。
相关著作
《黄帝四经》
简介
《黄帝四经》 是
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初付于帛书《老子乙本》前,当时称《
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后经专家鉴定,认为此书是失传已久的《黄帝四经》。《
汉书·艺文志》曾经著录此书,但汉以后就失传了。《黄帝四经》出土,经过今人
唐兰先生考证后,确认为《黄帝四经》。
内容
《黄帝四经》这一书继承了
道德经的道的思想,还把道作为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在《黄帝四经》内就体现了黄老思想中“道生法”的思想。《黄帝四经·经法》中云:“道生法。法者,引得失以绳,而明曲直者也。”《
黄帝四经》在遵循《老子》了
自然哲学理论基础上,同样将现实世界划分为人世界和自然界,而将“天”作为沟通形上形下的媒介,提出了“天道”之说。《黄帝四经》继承了
老子的思想,认为道无形无名,并且还提出了“法”是
宇宙间的最高法则——把“道”落实在政治生活当中。《黄帝四经》将无形无名之“道”视为生万物成百事之终极原因,意指“道” 乃宇宙本源或根本。
《黄帝四经》中的“无为”思想重点的关注点是统治者要不妄为,统治者治国理政应当合理而为,注重对于刑名法思想中“术”的运用,体现着《黄帝四经》这一书籍吸收了黄老思想和各家思想学派的影响。《
黄帝四经》中有云:“案法而治则不乱”,在此书中认为“法”国家长治久安,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等各方面的重要因素。所以一个国家的君主要运用正确的“法”来治理国家。在政治上以“道”为法,依“法”而行,使天下治理得当。这也是黄老思想的重要特点。而且在《黄帝四经》提倡的将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治理国家,也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
影响
《黄帝四经》一书的编撰为国家治理,教育百姓等各方面提供了方向,这也促进了国家的治理,稳定社会秩序。而对于思想领域而言,《
黄帝四经》也促进了黄老思想的发展和完善。
《淮南子》
简介
《淮南子》原名《鸿烈》,又称作《淮南鸿烈》、《淮南内篇》、《淮南王书》、《
淮南子·道应训》。《淮南子》被认为是刘安所作,但一般被看作是集众人之力而成的著作。成书于公元前139年以前,书名“鸿烈”,意思是大而明亮。
内容
在《淮南子》这一作品中,其认为是先是“道生气”然后“气生万物”,在《原道训》篇中有言: “道者,一立而万物生”。《淮南子》一书基于对人性的省思提出“性合于道” 的主张,“性”与“道”相合首先源于由道而德而性的延伸,《淮南子》提出“善”的价值引领“为善”的践履,《淮南子》将“道德”之大和“仁义”之小的分辨作为立论前提,得出“自然”含容“仁义”的结论,推衍至人性层面,提出“自然之性”涵括“仁义之资”的主张。
在书中也记载着治国思想,书中强调要主观上爱民。要做到治国为民,首先在主观上要有重民、爱民的意识,才能有积极主动 为民服务的态度。政治上安民,君主要正确的处理国家的政事,解决好国内所处在的问题和矛盾,从良好的政治方面安抚好百姓,稳定社会的秩序。而民众能否有安定的生活环境和 社会环境,是可以直接判断统治集团地位是否稳固的,君主的权力是否得到了巩固。在经济上利民,经济与国家和百姓的各方面都息息相关,百姓的经济情况好了以后,百姓生活富足,国家内部的秩序将会更加稳定,在《
淮南子》的《主术训》中说,“人主覆之以德,不行其智, 而因万人之利”。在道德上教民,思想道德对于一个人的性格和素质等各方面息息相关,从道德上教育人们,可以在精神上培养他们的思想,有利于国家的治理。而《淮南子》的这些治国的思想为当时君主治理国家提供了思想方向,促进国家的治理。
影响
而《淮南子》一书产生的时代就处于汉朝黄老思想流行的时代,《淮南子》一书受黄老思想的影响也较大。在黄老思想中“道生法”“道”“无为而治”等思想对《
淮南子》一书形成编撰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淮南子》一书的编撰为黄老思想的研究提供一个参考的书籍,《淮南子》一书也为统治者治理国家提供了思想方向。
历史影响
对汉朝的影响
政治
政治
清明节社会稳定。黄老思想的指导下,汉朝的统治者以“静默”修身,修正法律,与民休养生息,纠正秦朝法制之弊端。把黄老思想中的君道无为、刑德相辅、节欲崇俭、爱民养民的观念就很快转化成一系列切实可行的统治政策。在汉朝刑法的量度稍有减轻,这也增强了百姓守法的自觉性,汉朝所实行的政策让社会相对安定,政治形势趋向良性发展。在黄老思想的影响下汉朝的统治者治国开明,文景时期的
政治统治以礼法为标准, 注重德治教化,统治者上层又注意以自我行为约束树立良好的道德模范,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制度的建立。
经济
衰颓的经济得到恢复汉初通过黄老思缓解了
秦朝灭亡时的过秦思潮,统治者们鉴于秦亡的教训和汉初社会经济的衰颓,于是便将黄老思想中的无为而治、节欲崇俭、与民休息的观念转化成许多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政策。汉初通过黄老思想的影响促进了农业的恢复发展,同时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汉朝的人口数量呈现增长趋势。汉初农业的恢复发展促进国家经济和民间生活质量的提高和
物质生产的丰富。而这也表明了汉朝的经济得以恢复。如《汉书·杂货志》中所描述的文景之治时期的
经济形势:从汉初到
刘彻即位的七十年间,国泰民安,粮食充足,而马匹也不再昂贵,百姓生活悠闲自在。因此可见黄老思想促进了汉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文化
汉朝受黄老思想的影响国家的政策相对的缓和,与
秦始皇的“
焚书坑儒”不同,汉朝对于人文学士的政策相对宽松。许多学者的思想与言论的梏在汉初得以解除,而且他们的个体意识和思想得到了体现。汉初在思想领域也相当活跃。在汉初,
江淮平原聚集了许多的文人志士,他们讨论的内容从天下兴亡探讨到学术方技的交流,从而形成了重要的文化学术中心,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而文学、
历史学、哲学、
经济学、军事学等各种学术在这一时期都得到了发展,许多学术的领域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汉族
汉族这个词,不是自古就有的,而是在汉初建立以后,才逐渐形成的。汉初黄老治国思想中要求做人做事衡虚无私,平静而处,黄老思想也告诉统治者要修身养性,注重内心精神的修养建设,学习黄老思想中的遵循自然规律适应外物变化的规律,内心保持无私的状态,从而才能达到
无为而无不为。而汉族为主的普遍中国人性格受到黄老思想中清静的本性,少欲望,追求内心的平静,知足自得等思想的影响,汉族人民的性格也受到黄老思想的影响。
对宋朝的影响
政治
宋朝积极推行黄老思想, 践行黄老治道,推行清静无为之治道,宋朝的统治者受到黄老思想的影响他们体恤民情。在黄老思想的影响下统治者们在治国理政方面更加理智,他们学习黄老思想中修身养德的思想,促进了个人德行修养的提高,也在学习了黄老思想中治国的思想后提出了更加适合宋初国家治理的政治政策。学习“
无为而治”的思想,让统治者对于国家治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促进了宋朝的政治发展,为宋朝营造了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促进了社会的稳定。
经济
宋朝建立之初,太祖实施休养生息的政策,这为社会经济整体的发展营造了宽松的环境,
宋朝的统治者体恤民情,重视减轻农民的负担农业,轻徭薄赋。
赵匡胤还十分重视水患的治理和
水利工程的兴修,使得在宋朝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极大的减轻,使得农业生产连年获得丰收,而且统治者的减免各地赋税政策也促进了农业,而鼓励扩大耕种面积,积极推动改良作物品种的政策促进了农业产量的提高。而且水陆交通和商贸活动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这不仅缓解了多年以来战争所造成的创伤,而且还在较短时间内就把国家的经济推向空前繁荣的局面。而手工业在轻徭薄赋等的政策之下也得到了发展。所以在黄老思想的影响下
宋朝的经济发展的速度也在加快。
文化
在宋朝统治者尊重知识与人才的尚文政策,推动了宋代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宋初统治者不但礼遇、重用知识分子,而且使科举选士成为常制,其扩大录取名额之举则为更多士人打开了入仕门径,促进了宋朝文人志士的增加。统治者们重视知识的人才,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这也促进了宋朝文化的发展。在宋朝也产生了许多的志士。宋朝的赋也成为了名垂千古的著作名篇。而且宋初实行的崇文政策和相对宽容的文化环境,也促进了三教思想的交流与融合,所以在宋朝形成了文化繁荣的景象。
对现代中国的影响
黄老思想中的“
无为而治”的思想为国家治理方面提供了管理方面的方针政策,在“无为而治”的社会规则下让每个人各司其职,每个人都能做到实与名相符合。促进了促进了国家的和谐稳定。黄老思想所蕴含的思想更加的温和,有利于社会的和谐。“无为”的目的是为了“无不为”,黄老思想中的“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为现代的管理提供了方法。
评价
在
史记卷五十四《曹相国世家》中记载道:“其治要用黄老术,相齐九年,
齐国安集,大称贤相。”以此来称赞黄老思想能够帮助国家的治理
在《史记》卷一百二十《汲郑列传》中记载道:“黯学黄老之言,治官理民,好清静,择丞史而任之。其治,责大指而已,不苛小。黯多病,卧闺阁内不出。岁馀,东海大治,称之。上闻,召以为主爵
都尉,列于九卿。治务在无为而已,弘大体,不拘文法。”以此来称赞黄老思想可以帮助国家治官理民,可以促进国家政治的发展。
汉代官员、史学家
司马谈在《论六家之要指》中说黄老思想是“因阴阳之大 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的学说。
在《论衡·自然篇》中有讲到“黄者,
黄帝也,老者,
老子也。黄老之操,身临其境恬淡,其 治无为”
在
西汉宗室、文学家刘问的《列子新书目录》中也言:“其学本于黄帝老子,号曰道家。 道家者,秉要执本,清虚无为,及其治身接物,务崇不竞”
产生地分歧
南方说
对于黄老思想,
黄老之学的产生地有北方
稷下学宫和南方说。在二十世纪的八十年代
李学勤先生在《再论楚汉文化的流传》一书中提到“汉初风行一时的黄老道家,过去的学者多以为源于齐学,有人认为与齐稷下一些学者有关。现在由于马王堆帛书的发现,知道齐的道家并非这一流派的主流,黄老道家的渊源实在楚地”后来许多认为黄老思想,黄老之学是南方说的大多数学者根据《黄老帛书》进行研究的。
北方稷下
但是从许多的史料上来看黄老思想,黄老之学的产生地在北方稷下有更多人认同。黄老产生于齐地拥有特殊的时代需要,
田氏代齐之后,其政权的合理性一度受到质疑,田齐政权召集
稷下学宫学宫来树立自己礼贤下士的形象和召集一批学者附庸黄老之风来寻求田齐政权的合理性。有学者认为《国语·越语》中记录的
范蠡思想中具有
黄老之学的意味,范蠡去越入齐并将其黄老思想传播进齐地。而学者们研究黄老思想,黄老之学产生地在北方的稷下是从《管子》中的《心术上》 《心术下》 《内业》和《
白心》四篇,还有把《黄老帛书》和
管子四篇联系在一起研究。但是对于黄老思想,黄老之学的产生地到底是北方的稷下还是南方说仍是一个学者们正在研究讨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