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浮(1905年3月23日—1994年4月27日),原名沈吉安,又名沈哀鹃、百宁,出生于
天津市,中国内地导演、剧作家。曾任
上海市海燕制片厂厂长、
上海电影工作者联谊会主席、
中影股份工作者协会上海分会主席,被后人誉为中国默片电影的开拓者和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先驱。
1924年,沈浮考入天津渤海影片公司,自编自导自演了第一部
短片《大皮包》。随后天津渤海公司倒闭,沈浮进入上海联华公司担任编导。在这一时期沈浮深受
查理·卓别林的影响,编导了《光明之路》《无愁君子》等喜剧片。但沈浮的风格未能向喜剧方向继续发展,受到抗日战争烽火的影响,1936年沈浮担任编剧拍摄了被誉为国防电影的开山之作的《
狼山喋血记》,此后拍摄的电影也多偏正剧风格。之后,随着抗日战争爆发,沈浮投身于抗日宣传电影和戏剧的创作之中,拍摄了《老百姓万岁》等电影,创作了《
小人物狂想曲》《金玉满堂》等话剧剧本,并导演了《草莽英雄》《两面人》《雾重庆》等多部话剧。
抗战胜利后,沈浮继续进行电影创作,先后创作了《
万家灯火》《
希望在人间》《
李时珍》等电影,并于1948年提出了“开麦拉是一支笔”的电影概念。1959年,沈浮拍摄了新中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声故事片《
老兵新传》,这部电影在
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第一届莫斯科技术成就银质奖。此后沈浮当选为中国电影工作者协会上海分会主席,并获得了首届
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年会“
特别贡献奖”。1994年4月27日,沈浮逝世。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1905年3月23日,沈浮出生在
海河边一个贫困的码头工人家庭,他幼年时在河北直指庵小学求学,后进入了河北觉民中学。但由于家境贫寒,中学尚未毕业沈浮便离开了学校。此后为了生计,沈浮先后在照相馆做过学徒工,北洋政府军乐队做过乐工。回
天津市后,沈浮勤奋学习,在四处谋生之余于天津青年会图书馆阅读了很多中国古典文学以及“五四”时期的新文艺作品。
从业经历
小试牛刀
1924年,沈浮成功考入天津渤海影片公司担任演员,从此开始了他的电影之路。在进入公司后,沈浮一人担任编剧和导演,主演拍摄了喜剧
短片《大皮包》,又名《沈少爷》。这部短片是天津历史上第一部滑稽讽刺故事片,奠定了沈浮在天津电影史上的开拓者地位,使他成为中国无声电影的拓荒人。尽管日后沈浮将《大皮包》视为自己的“失败“之作,但该片却也激发了沈浮对电影艺术的热爱,他从此全身心地投入到了电影制作中,沉心思考如何才能创作出观众喜闻乐见的电影。
1933年,沈浮进入上海联华公司担任编导,这一时期的沈浮深受
查理·卓别林滑稽片的影响,对滑稽影片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他既深知中国滑稽片的市场存在空缺,又感于生活中带有悲剧色彩的种种笑料,于是选择将这些”笑料“搬上银幕,以期在滑稽中带给观众思考。因此,沈浮先后编导了《
长风破浪》《无愁君子》《天作之合》《联合交响曲·三人行》等喜剧片或带有滑稽色彩的悲喜剧作品,吸引了大量的观众。
但是沈浮没有在滑稽片这条路上走下去。抗日烽火的到来促使他自觉地进行了艺术形式的转变。1936年,沈浮担任编剧,与
费穆合作创作了被誉为“国防电影“开山之作的《
狼山喋血记》。这部电影收获了评论界热烈的反响,被32名影评人联名推荐并盛誉为”在中国电影史上开创了一个新的纪元“。在拍摄《狼山喋血记》后,沈浮对电影的思考加深,电影风格逐渐向正剧的方向发展。
忧国奉公
抗战爆发后,沈浮加入了
西北影业公司。1939年,沈浮根据《
新华日报》战地通讯编写了《老百姓万岁》的剧本,并赴
黄河两岸实地进行拍摄。这部电影是唯一一部表现了华北敌后“游击战”的影片,但却因时局变化未能完成。1940年,“八一三”沪战爆发之后,沈浮与
白杨、
陈白尘等人组成上海影人剧团,奔赴
重庆市、
成都市等地全身心地投入了抗日演剧宣传工作中。在这一时期沈浮创作了与抗日相关的《小人物狂想曲》《金玉满堂》等话剧剧本,并导演了《草莽英雄》《两面人》《雾重庆》等多部话剧。
抗战胜利次年,沈浮离开重庆回到
北平市,在北平“中电三厂”任编导、副厂长等职,编导了《
圣城记》《追》两部影片。“中电三厂”在当时系直属
中国国民党中央委派,沈浮在此任职一年后,因拒拍国民党要求的反动电影而离开,远赴
上海市加入了由共产党领导的上海
昆仑影业公司。对沈浮来说,这是他生活道路上的一大转折,也是他戏剧、电影生涯的新起点。
孜孜不倦
加入昆仑影业公司期间,沈浮先后编导了反映城市阶层分化以及人民不幸生活的电影《
万家灯火》和歌颂具有坚定的革命理想和高尚情操的革命志士的电影《
希望在人间》,接着又参与了电影剧本《乌鸦与麻雀》的写作活动,这几部影片达到了他1949年以前创作的最高峰。同时期,沈浮在《影剧丛刊》第2辑发表了《“开麦拉是一支笔”——访问记·谈导演经验》一文,提出了“开麦拉是一支笔”这一概念,在电影学界影响深远。
1953年至1956年期间,沈浮先后执导《
纺花曲》《
斩断魔爪》《
李时珍》等影片,取得了不错的反响,并于1956年在上海电影制片厂成立“三自一中心”(即自由结合、自由选择、自负盈亏、导演中心)的创作集体“沈记社”。1957年,沈浮受邀担任
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厂长。同年,在上海受到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接见,并当选为
上海电影工作者联谊会主席。
九转丹成
1959年,沈浮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一年,沈浮导演了中国第一部宽银幕立体声影片《
老兵新传》,这部电影是许多中国人对”
北大荒“的初记忆。同年,《老兵新传》获得了第一届
莫斯科技术成就银质奖,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1959年至1963年期间,沈浮先后执导了《
万紫千红总是春》《六十年代第一春》《
北国江南》等影片,随后十几年并未再有新作品面世,直至1976年方再次导演影片《
阿夏河的秘密》。
1979年,沈浮总导演电影《
曙光》,并凭借该片获得了中国文化部1979年优秀影片奖;该奖为
国家电影局"
中国电影华表奖“的前身,在中国电影学界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1980年,沈浮当选为
中影股份工作者协会上海分会主席,并于1994年获得了首届
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年会“
特别贡献奖”。1994年4月27日,沈浮逝世。
主要作品
导演作品
数据来源
编剧作品
数据来源
参演电影
数据来源
荣誉奖项
影视荣誉
人物评价
把摄影机当成一支表情达意、阐幽发微的笔,直指专断的统治与黑暗的现实,是沈浮早期电影一以贯之的主题。正是在以光影追寻光明的过程中,沈浮将中国电影的艺术探索与编导内心的人文关怀较为成功地联结在一起,并为中国早期电影留下了不可多得的个性气质和经典话语。——
李道新沈浮导演在中国电影诸多重量级导演中堪称出名的好人。他开朗,乐观,总是笑容可掬。非常喜欢说笑话,说起笑话来脸上堆满了天真。待人和气,宽厚仁爱,尤其对晚生后辈,从没有当先生的架子。我和同辈的人论起他来,几乎说不出他有什么缺点。——
吴贻弓人物纪念
2005年3月12日起,刘恒岳在沈浮的家乡
天津市发起举办“沈浮与天津”学术研讨会系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