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仁宇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胡仁宇,男,1931年7月20日出生于上海市,籍贯江山市,中国共产党党员、物理学家、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级科学顾问。
1952年,胡仁宇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之后,他被选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所工作。1956年9月,胡仁宇被选派赴苏联科学院列别捷夫物理研究所攻读研究生。1986年至1993年,胡仁宇担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长。1991年,胡仁宇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93年国务院决定,将“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改称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胡仁宇在核爆近区测量某高难度技术方案的审定和实施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并负责核物理实验研究及核测试技术工作,在核参数测量方面取得成功。曾组织建设多个核物理实验室,承担有关中子物理、放射性核素测量和其他核测试工作,解决了聚合爆轰热核反应研究等方面重大技术问题,对中核集团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胡仁宇在担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长期间,组织领导核武器设计、试验、定型和生产,制定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高技术跟踪、人才培养、开发民用技术和科研新基地建设等重要规划。开展了强脉冲混合辐射场的各种特性的测量工作。70年代末以后,参加组建惯性约束聚变实验室。1994年,胡仁宇改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级科学顾问。
在科研成果方面,1982年,因研究“聚合爆轰波人工热核反应”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984年,获国家发明奖二等奖、1984年、1988年,他两次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家、1986、1989年,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011 年,胡仁宇获得上海交通大学“杰出校友卓越成就奖”。2021年6月28日,胡仁宇获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人物经历
早年求学经历
1931年7月,胡仁宇出生于上海市,同年,爆发九一八事变,为躲避战乱,胡仁宇父母带着胡仁宇回江西省老家。胡仁宇的父亲是一位早期的知识分子,母亲是衢州市市区人。1941年,就读于江山市县私立志澄中学。1942年6月10,日本侵犯江山,将胡仁宇家的房子烧毁。这年冬天,胡仁宇父亲因战乱颠沛流离、积劳成疾,含恨去世。1946年,就读于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在高中学习期间,胡仁宇就数理化并从事课堂实验,他在全班同学中年龄是较小的,但每次考试成绩都名列前茅。1948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1949年,胡仁宇发现自己对工科不感兴趣,并非常喜欢物理,于是由上海交大电机系转入物理系,后又转到清华大学物理系
工作经历
1952年,胡仁宇从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进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所工作。前辈科学家们为胡仁宇打开了核科学研究的大门,从此胡仁宇开始真正接触核科学。1956年7月,胡仁宇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6年8月,胡仁宇远赴苏联科学院列别捷夫物理研究所攻读研究生。胡仁宇回国时,第二机械工业部副部长、核物理学家钱三强告知他:不要再回苏联学习,马上到二机部九局报到。二机部当时负责我国原子能事业的建设和发展,以研制核武器为主要任务。胡仁宇来到二机部九局,接到一个任务:和王方定一起组建中子物理与放射化学实验室。在那时,苏联与中国签订协议,援助中国研制核武器。1958年7月,胡仁宇回国,到二机部九局工作。1959年,苏联撕毁协议,中国只能“自己动手,从头摸起”,自力更生研制原子弹,胡仁宇与其同事准备建立中子物理与放射化学实验室,并完成中子源的制备、脉冲中子的测量和临界质量的测定。
1960年7月,毛主席在北戴河区会议上发出号召:“自己动手,从头做起,用8年时间,拿出自己的原子弹!”在党中央的领导下,胡仁宇投入到代号为“596”的工程中,开始自力更生开始研制原子弹。1963年,胡仁宇与同事们研究的核心部件,成功装配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上,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核爆试验提供保障。之后投入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工作中。胡仁宇在核爆近区测量某高难度技术方案的审定和实施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1958年到1963年,胡仁宇直接参与了九所和原子能所合作的全过程。1964年8月,胡仁宇被任命为国家首次核试验第九作业队内球组组长。确保内球运输、组装的临界安全和中子源放到应该放置的部位上。1964年10月16日,中国研制的第一颗核航弹在西部地区爆炸试验成功。胡仁宇在这之后又披甲上阵,以充沛的精力,扎实的基础和丰富的经验,率领一支年轻的科技队伍,驰骋在青海高原上,挺进新的科学技术高峰,不断开拓实验物理方面的领域,并探索新的技术途径。六十年代中期,胡仁宇建设激光等离子体研究、激光核爆模拟研究实验室。创建中国功率最高的两套激光实验装置,为中国科学领域的研究水平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1981年,胡仁宇被国防工委任命为近区物理测量组负责人,探索了新的测试原理和方法,对脉冲射线束测试技术作出了卓越的贡献。1982年,胡仁宇作为“聚合爆轰波人工热核反应研究”项目的带头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1983年6月,胡仁宇担任上海九院副院长。协助院长邓稼先领导组织全院工作,积极研究战略核武器研制的科技攻关。1984年,胡仁宇因在近区物理诊断技术研究方面的贡献,获得国家发明奖二等奖。1985年9月,胡仁宇担任代理院长、院长职务,承担九院全面领导的重任。1986年,胡仁宇被任命为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长。承担着主要技术负责人和决策人的角色。90年代,胡仁宇推进中物院“二次创业”,确保完成军品研制任务,为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做出应有贡献。1984年、1988年胡仁宇两次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年科学家。1987年,被选为党的十三大代表。同年7月24日,胡仁宇等中年科学家受中共中央邀请到北戴河区休养,并受到了邓小平同志的接见。1988年12月,胡仁宇在X光激光基础实验研究中,先在国内获得最新成果。
1991年,胡仁宇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2年,胡仁宇当选为党的十四大代表。1994年,胡仁宇担任中物院高级科学顾问。1993年,胡仁宇被选为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1998年,胡仁宇被选为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1999年胡仁宇受到江泽民、李鹏等中央领导的接见。
主要成就
研究综述
胡仁宇主要研究实验核物理、等离子体物理、加速器、反应堆物理,筹建并领导多个核物理实验室,承担有关中子物理、放射性核素测量和其他核测试工作,并开展强脉冲混合辐射场的各种特性的测量工作。
胡仁宇通过测定样品中裂变碎片、和超铀同位素相对原子数来定当量和中子能量范围,利用各种指示剂元素的中子反应产物的放射性测量来确定装置爆炸时不同能区的中子数的方法研究出利用核爆回收微尘样品来诊断核装置爆炸的性能。胡仁宇与同事研究核心部件,并配备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上,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引爆提供重要保障。胡仁宇在核爆近区测量某高难度技术方案的审定和实施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胡仁宇组织制了六五、七五试验规划和每次国家试验计划,对测试数据认真进行科学分析,做出技术总结,为新一代武器研制取得两项突破,为发展中国近区物理测试技术奠定了重要基础,达到了新的里程。胡仁宇参加了10多次核试验,组织领导了其中6次。
胡仁宇共组织6次核试验,全部亲临现场参与组织指挥,为确保每次试验圆满成功作出历史性成就。他提出应发挥综合技术优势,深化战略武器研制、高技术跟踪、常规兵器研究、民品开发生产四项任务,进一步明确实施军民融合的具体途径和发展方向。
人才培养
胡仁宇和王方定、赖祖武等同事一起带领年轻大学生投入科研工作中,建立中子物理与放射化学实验室,完成原子弹试验前应该承担的任务。
教育理念:除了能源以外,在非动力的核技术应用方面,包括工业、农业、医学和科学研究领域,我国与世界先进国家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希望大家能够正视这个现实,迎头赶上,希望更多年轻人能投入到这方面的实际工作去。
主要论著
学术论文
社会职务
荣誉与奖励
人物评价
一直从事实验核物理、等离子体物理、加速器、反应堆物理的研究,在核参数测量方面取得成功,为我国中核集团的发展作出了贡献。(科普中国评)
个人生活
胡仁宇的父亲是一位知识分子,母亲是衢州市市区人。1942年6月10日,日寇的侵略使得江山遭受灾难,胡仁宇家的房子也被付之一炬。随后那个冬天,他父亲因战乱漂泊、生活困苦和长期劳累而病重,最终因经济拮据无法医治而离世。
胡仁宇的的爷爷早年从江西省迁出。后来,因为工作的原因,胡仁宇有时会回到江西上饶市玉山县仙岩镇官溪社区。在2004年的清明节期间,胡仁宇与他的堂兄一同回到玉山县,他们共同为祖辈扫墓。同时,他们还特地拜访了胡氏宗祠
参考资料
中国科学院院士胡仁宇.玉山县人民政府.2023-04-25
胡仁宇.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23-05-09
胡仁宇.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23-04-25
胡仁宇.英雄网.2024-04-15
胡仁宇.何梁何利.2024-04-15
胡仁宇.博雅人物网.2023-06-02
学部介绍.中国科学院学部.2023-07-07
胡仁宇简介.新华网.2023-05-29
胡仁宇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华名人网.2023-06-02
胡仁宇院士.大众科技网.2023-04-25
newsshow.上海交通大学校友网.2023-04-25
胡仁宇.上海交通大学校史博物馆.2023-04-25
“两弹”功臣胡仁宇.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5-29
建党百年之际,多位交大人获党中央表彰.上海交通大学新闻学术网.2023-05-09
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名单.国家发展门户网.2023-05-09
我在核物理方面的工作.中国知网.2023-05-18
100千伏高压加速管.中国知网.2023-05-18
我心目中的于敏.中国知网.2023-05-18
胡仁宇:毕生精力在核事业中闪光.四川两学一星干部学院.2024-05-01
胡仁宇.www.caep.cn.2024-04-18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早年求学经历
工作经历
主要成就
研究综述
人才培养
主要论著
学术论文
社会职务
荣誉与奖励
人物评价
个人生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