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巴舞
流行于巴西的一种舞蹈形式
桑巴舞(葡萄牙语:Samba),被视作巴西的“国舞”,是拉丁舞项目之一,被认为是最大众化的巴西文化表达形式之一。桑巴游行也是狂欢节的重要活动项目,成为了巴西展示给世界的一张名片。桑巴舞是一种跨越种族、时间、国界的文化产物,是人类表现生命的一种形式,也是人类文化进程的独特表现方式。
桑巴舞起源于非洲,原是一种激昂的肚皮舞,后来随着贩卖黑奴活动的兴起而开始传播开来。从16世纪30年代到19世纪中叶,葡萄牙帝国殖民者从非洲地区向巴西贩卖黑奴,黑奴被关押在甲板里,为了打发无聊的光阴,他们以敲打酒桶和铁锅产生节拍,随着节奏跳起了舞蹈。19世纪末,奴隶制度被废除,黑人获得了解救,他们便将浓郁非洲风格的舞蹈和非洲传统的打击乐器带入了巴西,桑巴舞就此问世。桑巴舞开始在里约热内卢等城市流行后,开始仍受到中上流社会的抵制。到20世纪20年代末,桑巴舞逐渐进入白人中产阶级的生活,新型的桑巴舞从街头舞蹈进化成为一种可以在舞厅表演的舞蹈。1929年,迅速风靡至全世界,1960年桑巴舞被列入世界国际标准舞锦标赛比赛项目,成为了国际标准交谊舞的正式比赛项目。
桑巴舞是一种混合了非洲、葡萄牙等多种文化影响的舞蹈,以至于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动作形态和表达方法。桑巴舞曲欢快热烈,舞姿摇曳。不停的游走,移位,因而有了极强的韵律感。舞出来如热带随风摇曳的椰林,让人置身于南美的异国风情。并且桑巴舞诠释了巴西人民对自由信仰坚持不懈进行追求的力量,通过运用肢体语言来表达自我的立场。桑巴不仅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也描绘着反抗与坚持的表现方式,深受世界人民的喜爱,桑巴也在二十世纪成为巴西民族身份的象征。其中,巴伊亚州圆圈桑巴于2008年(最初公布于2005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命名
桑巴舞,又称“桑巴” ,该词源源于流经里约热内卢的一条名为卡里奥卡的小河。“桑巴”的一词最早出现在1838年2月伯南布哥州的杂志《甲壳》上,指一种当时流行的黑人舞蹈。关于该词的起源,一种说法是由安哥拉第二大部族基姆本杜语中的“肚皮舞”一词“森巴”(semba)一词演变而来。另一种说法是来源于班图(Bantu)语,在班图语中舞蹈动作中的肚脐相接触的动作就被称为“semba”。
此外,还有说法“桑巴”是来源于拉丁美洲美洲原住民与黑人之混血,用于形容本地巴西女人和非洲男人所生的混血儿。也可能源自于班图(Bantu)语,意思是祈求祖先灵魂保佑。
历史沿革
非洲起源
桑巴舞的起源在非洲大陆。由于非洲自然环境特异,非洲原住民对自然非常敬畏,多具有自然崇拜、至上神崇拜、生殖崇拜等倾向。早期非洲人民希望神灵与人类和睦相处并福佑人类,于是巫文化在当时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以舞蹈作为主要手段的巫术活动广泛出现。出于人类自身的健康与繁衍以及对生殖的崇拜,出现了祭祀生育女神的生育舞。生育舞主要是通过腰部、胯部以及腹部的蠕动、摇摆以及震动来完成的,这成为了桑巴舞最早的前身。
美洲发展
黑奴贸易
在十六世纪三十年代到十九世纪中叶,葡萄牙殖民者往拉丁美洲贩卖了超过1200万人口的黑人奴隶,也将这种本属于非洲的舞蹈带到了拉丁美洲,最早流行于巴西的巴伊亚州首府萨尔瓦多一带,这里是葡萄牙人最早在巴西登陆殖民的地方。在白人开设的种植园和采矿场中,黑奴在繁重的劳动之余,跳家乡的舞蹈苦中作乐。表现形式通常是在无人看管时,悄悄聚在特定地点聚成一个圈,随着击掌声用跺脚、扭动身体等方式,在彼此郑重的注视下跳舞。当时“桑巴”的定义尚未完全形成,人们只把这种舞蹈看作单纯的“灵魂表达与解放”,是男人女人对于“性”和“自由”的向往。
欧非拉融合
在后来的几个世纪中,在拉丁美洲这片土地上,来自非洲的黑人以及他们的后人和当地的白人、美洲原住民互接触相融合,他们的舞蹈也借鉴吸收了其他地区的风格,从而有了更多元素融入到其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19世纪70年代,桑巴舞的雏形,一种新型的融合性舞蹈马希谢舞(maxixe)出现了。融合了非洲的巴突克舞、美洲的哈巴涅拉舞的马希谢舞,与起源于非洲刚果国王加冕仪式的舞蹈congos、起源于安哥拉格斗的capoeira以及ZePereiras等舞蹈形式融合形成桑巴舞的前身。这是桑巴舞的最初形态,也使其成为了跨文化融合的民间健身娱乐项目。
19世纪末,巴西奴隶贸易逐渐取消,奴隶制度最终废除。巴西黑人获得解放,他们将带有浓郁非洲风格的舞蹈和非洲传统的打击乐器带进了巴西狂欢节
巴西狂欢节与桑巴舞
由于桑巴舞起源于奴隶舞蹈,因此受到白人和上流社会的蔑视。他们中不少人对于桑巴舞持有抵制态度,特别是神职成员。不过教会并没有将其禁绝,桑巴舞成为巴西乡村下层群众最喜爱的舞蹈。20 世纪初,随着里约热内卢成热内卢成为巴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大批东北部移民来到里约,并带来了他们自己的文化,其中就包括桑巴。在里约,有个名字叫“盐石”的地方,被人们称为“桑巴摇篮”。起初,这里最初是运送食盐的船只卸货的地方,来自巴伊亚州的黑人纤夫们,会在闲暇时一起跳桑巴,因此“盐石”成为第一个固定的桑巴表演地点。
桑巴舞为代表的黑人舞蹈开始在里约流行后,虽然仍收到中上流社会的抵制,但黑人们常常不顾政策规定,在城市大街上热闹地跳舞。直到桑巴舞逐渐得到掌握广播和唱片行业的中产阶级的认可后,才得以通过这些途径走向社会中上曾。同时,一直以西班牙六弦吉他尤克里里四弦琴为主伴奏的乐器,逐渐被里约热内卢贫民窟中的铜鼓大锣、等打击乐器所取代。到20世纪20年代末,桑巴舞逐渐进入白人中产阶级的生活。新型的桑巴舞从街头舞蹈进化成为一种可以在舞厅表演的舞蹈。
1928 年,巴西的第一座桑巴舞学校在里约热内卢建立。随后,众多历史有名的桑巴舞学校也相继成立,并随着桑巴作为巴西本土音乐和舞蹈而闻名于世,桑巴舞学校也逐渐享誉全球。而随着桑巴舞学校的出现,使得狂欢节桑巴舞游行大赛顺势盛行起来。1934 年,里约热内卢桑巴舞学校联盟成立。1932 年,巴西举行首次情人节桑巴舞游行观摩比赛。1935年,桑巴舞校制度正式得到里约市政府的认可,开始在狂欢节上实施。随着时间的推移,巴西的狂欢节已离不开桑巴舞,桑巴舞成为巴西狂欢节的代言词。巴西人说“没有桑巴舞,就不存在狂欢节”,甚至可以说“桑巴舞已渗透到巴西人的血液中”。
1984 年,由巴西最著名的建筑师尼梅尔设计的里约热内卢桑巴舞场落成,舞场有 800 米长看台,分成不同的区,设贵宾席、包厢、普通看台等,之后便成为了巴西狂欢节桑巴舞游行的大本营,年年吸引全球目光关注。这是狂欢节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也是狂欢节桑巴舞游行演出商业化的标志性事件。在成为了狂欢节的关键焦点后,桑巴舞学校开始拥有谈判权利的话语权,通过联盟与媒体谈判电视转播,获得转播的分润。狂欢节上最吸引人的是特级学校的游行大赛,在狂欢节两天时间里,14 个特级桑巴舞学校在桑巴舞场比赛,获得前六名的学校还要举行一次大汇演,评出当年的名次。每个桑巴舞学校上场参赛的人数为 3800 至4000人,分成 32 个方队,方队之间还设有 8 辆彩车。这吸引了众多游客,促进了旅游业,刺激了经济,已成为巴西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内容。
世界盛行与规范化
1929年,桑巴舞进入美国,随后迅速风靡至全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皇家舞蹈教师协会将桑巴舞收录整编规范化加工,以交谊舞教材文字的形式推出使其成为拉丁舞五项其中之一的竞技专业舞蹈,桑巴舞成为了拉丁舞种之一。桑巴舞音乐规范为为4/4或2/4拍,速度每分钟51小节左右。1960年拉丁舞正式列入世界国际标准舞锦标赛比赛项目,桑巴舞随之成为国际标准交谊舞的正式比赛项目,得到系统、规范化的整理。20世纪90年代,国标舞逐渐成为体育舞蹈,2008年成为北京奥运会表演项目。桑巴舞也作为体育舞蹈项目之一,逐渐从民间舞蹈走向竞技体育项目。。
艺术特点
舞蹈动作
桑巴舞的舞蹈风格特点可以总结为:步伐上流畅弹跳,体态上摇曳,步伐上弹跳。指的是跳桑巴舞时两膝会有屈伸的节奏变化,体态上摇曳指的是桑巴舞运步时身体会有左右倾斜和前俯后仰。主要是胯部动律、移动步伐、身体弹动的方式和舞蹈形式有别于其他舞蹈。
“S”形跨步动律
桑巴舞的胯部动作是“S”形前后摆胯和前后转胯的复合型摆胯动作。前后摆胯是骨盆在矢状面内,绕额状轴进行的前后摆动;前后转胯是骨盆在矢状面内,绕垂直轴向前后作转胯动作。桑巴舞的胯部动律运用上身带动身体重心进行移动,然后使胯部摆动带动腿部运动,胯部的前后摆动为桑巴舞的移动生成一种往复“抛射”的流动感,再加之身体姿态的保持,胯部与上身的距离增大,使得桑巴舞看起来速度感、力量感和身体弹性十足。
弹跳的移动步伐
桑巴舞的移动步伐是弹跳的,指的是在舞蹈时,舞者的两膝盖会随着音乐节奏进行一曲和一伸,出脚时,膝盖伸直,落地时膝盖弯曲缓冲,收脚时膝盖再次伸直准备出脚,膝盖的屈伸贯穿整个移动过程。舞者在出脚时,脚掌着地并承受部分重心,另一腿膝盖伸直,身体伴有弹跳感。加之它是围绕舞程线逆时针行进的,所以这是一个强调移动过程的舞蹈。桑巴舞的步伐充分利用地板和身体的重力以及自身的对抗力量,在移动过程中既是干脆利落,又是极具有弹性的,幅度夸张,且移动速度较快。这种弹动式的行进步伐让桑巴舞张力十足。
摇曳的身体弹动
桑巴舞的每个舞步都有一个基础---Bounce(弹性),身体弹动来源于脚掌、脚、膝盖,三者与地板的之间的挤压与释放。桑巴舞是在弹动中流动向前,纵向的关节弹动转化成横向的空间移动,使得桑巴舞并没有产生真正的向上或者向下的蹦跳。桑巴舞滚动式的身体弹动是在行进过程中进行的,弹动过程中还需要保持身体姿态和完成舞姿。这个基本元素是桑巴舞最大的技术难点,也是桑巴舞独有的技术特征。身体弹动使得桑巴远看上去像一条游走的彩带,随着音乐节奏的变化,时而飘逸,时而刚劲有力。配合桑巴的舞步、挺拔的体和延伸的手臂,舞者通过身体的每一寸向内向外做极致的延伸给观众呈现了身体内外的“线条美”。
音乐伴奏
音乐节奏
桑巴是音乐和舞蹈的混合体,是欧洲白人音乐与非洲黑人音乐融合的产物。桑巴欢快的节奏、热情的音符、狂热的歌声表达了人们对生活最深沉真切的热爱。
桑巴舞音乐总是给人气息浓郁、感情奔放、洋溢着内在生命力的特点,有别于伦巴的悠长缠绵、恰恰恰的活泼和牛仔舞的欢快,桑巴舞音乐通过融合打击乐器的重低音,使其在强拍上的重音格外清晰、有力,桑巴的舞曲节奏是 4/4或2/4拍,演奏速度为48-56小节/分钟,属于节奏欢快、舞动活泼、舞步摇摆的一种拉丁舞,膝关节和踝关节的弯曲和伸直产生的弹动就是桑巴舞音乐的节奏特点,“one”拍为弹动技术的过程拍,而“two”拍则是弹动技术的完成拍,其在这两拍中,舞者不仅要使膝关节和踝关节保持着大部分的重心,运用弹动技术引导身体的摆动,脚法上还要保证是否是脚掌或脚跟的着地。音乐在重音和轻音的转换中实现了音乐的节奏强弱变换。
1889年,一位名叫希几尼亚贡扎卡的人谱写了一首名为《展翅》的舞曲,从此,这一曲调就成了狂欢节的主旋律。狂欢节主要的舞曲有团队进行曲、桑巴曲、小进行曲、锤击曲(一种非洲打击乐曲)、情节桑巴曲(一种根据神话、童话或传说改编的舞曲)以及弗列澳曲(灵巧地弯曲大腿并猛烈腾踢)。但在习惯上,人们把各种舞统称为桑巴舞,所以,“桑巴”也成了狂欢节的代名,狂欢节舞曲也成为了桑巴舞曲。
巴西曲调和舞曲用的都是黑人的节奏,通常用大调、2/4拍。后来,经典的Batucada巴西节奏,在比赛中被添加到桑巴舞里,并被Julie Laird于1988年5月29日在黑池冬季花园的皇后舞厅中介绍,并在今天的桑巴编舞中,成为一种牢固确定的特色。
独特乐器
坦博林(Tamborim)是一种用一个小木鼓演奏的小型巴西框架鼓。它的直径只有6英寸,几个世纪前由非洲人带到巴西,通常用一个小木鼓槌演奏,桑巴音乐家使用它来维持歌曲的基本节奏。
军鼓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打击乐器之一,并用于音乐会、游行乐队、管弦乐队、游行等。桑巴舞演奏者用木鼓棒敲击军鼓,产生一系列动听的声音。军鼓也可以用刷子或一种叫做rute的特殊多杆工具敲打。
阿戈戈(Agogo)铃铛是一种金属铃铛,通常用木鼓槌敲打。桑巴音乐家可以演奏一个铃铛或捆绑在一起的多个铃铛。这可能是用于演奏桑巴音乐的最古老的乐器。
苏尔多(Surdo)是一种大鼓,用于许多不同类型的巴西音乐。苏尔多这种尺寸各不相同,直径在16英寸到29英寸之间。苏尔多鼓为桑巴音乐提供了深沉的低音,其主要功能是为舞者和其他鼓手标记时间。
造型特点
更为桑巴舞增光添彩的,是演员华美绝伦的服饰。演员无论男女,都身着色彩艳丽的服装。男演员足蹬长靴,穿着欧洲古代骑士一样的马甲,或披着非洲大酋长式的旗袍。女演员的衣饰则更为讲究。她们要么穿着将周身裹得严严实实的图案华美的拖地长裙,要么就只挂上小得再也不能再小的几近赤身裸体的“三点式”,甚至胸部完全裸露,只在乳头上涂抹一点彩饰。她们的头饰更为别致,或戴华丽的王冠,或插五彩的鸟羽,或顶一团火似的毛。色彩艳丽的衣饰上还缀满五光十色的珠玉。
桑巴舞服饰大多是轻薄裸露的,鉴于桑巴舞的活泼和有节奏,对于舞者来说,他们可以轻松地以最少的服装移动和冷却。这就是为什么腿,手臂,肩膀和躯干区域被展示或暴露,以使舞者有更多的自由跳舞。桑巴舞服饰前卫,服装通常包括带有彩色羽毛、亮片、珠子、流苏、微光和钻石的配饰。
艺术流派
舞厅桑巴(Samba de gafieira)
舞厅桑巴盛行于20世纪中期,是社交舞蹈、交谊舞桑巴的前身、富有音乐性、包容性和社交性。音乐样态上,融入美国爵士元素,放慢节奏,音调上更柔和,部分音乐(如Bossa Nova)融合人声和音,整体音色更浪漫。舞步上,一切从简,放弃复杂的舞步,留更多空闲给予舞伴间的交流;在侧步与前后步的基础上增加换手;一般节奏为“短短长、快快慢”节奏类型,基本步法为“踏步-换中心-向后踏步(长)” “踏步、换中心-向后踏步(长)”。
街头桑巴(samba on feet)
街头桑巴盛行于1940年,随时随地的单人即兴舞步,更看重舞步技法。音乐上,大多采用传统的桑巴打击乐,对鼓点和舞步的契合度要求极高。舞步上,在基本步的基础上,有时舞者会在换脚时双脚冲向前方,有时也会从侧边开始结束;移动上,主动发起的一只脚从另一只脚后边穿过,手臂在双脚交替依靠在前脚掌。
国标桑巴(Ballroom samba)
国标桑巴盛行于20世纪五十年代及以后,在欧洲上流社会流行,是酒会、聚餐时的一种社交方式,更出现在交谊舞赛场上。常采用4/4拍切分音乐。舞步上,脚步不再是严谨地卡上节奏、腿部经常有离开地面的控腿或小踢腿动作、上身(尤其肩部)时刻跟随节拍弹动;女伴的脚步会在胯骨的拉力下离开地面,增加了更多膝盖的上下弹动。
代表人物
卡门·米兰达
卡门·米兰达是里约热内卢的一名艺术家。1939年她受邀到美国演出,1940年又开始在美国拍摄电影。20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50年代,她共拍摄了14部电影。卡门·米兰达的职业生涯在世界范围内都享有盛誉,甚至更加成功。她拍摄了电影《你好,你好,狂欢节》,出演一位巴西亚妇女,唱歌、跳桑巴舞,总是穿着有巴西、南美和拉丁美洲特色的服装。
朱莉安娜·阿尔梅达
朱莉安娜·阿尔梅达于15年1980月2007日出生于巴西圣保罗。她是一名女演员,以《舞蹈,舞蹈,舞蹈》(2007),《Amor Eterno Amor》(2012)和《Cristal》(2006)而闻名。她从小便在桑巴舞学校联系,常说:“桑巴不能停止。”2022年9月发表了新专辑《Samba na sombra》,并通过桑巴舞“Incendeia”表达出来,向出生在阿尔弗雷多·查韦斯的诗人致敬。
路易·安丹萨斯
路易·安丹萨斯1963年出生,在桑巴舞世界奋斗已经有十几年。曾在“Andanças do Pagode”桑巴舞团中担任主舞。在狂欢节跳桑巴舞的出色表现,使其他被邀请留在圣克鲁斯的桑巴舞学校教书。2005年,他在萨普卡伊侯爵与圣贡萨洛学校一起演出,愉快而放松地诠释了1989年伊利亚联盟提出的桑巴舞“Festa Profana”。
佐藤丽娜
佐藤是巴西喜剧演员和电视名人,因出现在巴西狂欢节中而声名鹊起,为桑巴舞学校Vila Isabel表演。她在过去的十八年里一直是狂欢节的鼓皇后之一。作为庆祝活动的固定装置,鼓皇后带领狂欢,并以大胆的定制外观让心跳加速。佐藤是前沿和中心,与里约热内卢的维拉·伊莎贝尔·桑巴学校或圣保罗的加维奥斯·达菲尔的成员一起穿过桑巴德罗姆。
莫妮克·阿尔弗拉迪克
莫妮克·阿尔弗拉迪克(Monique Alfradique)是巴西女演员。她在五岁时就开始了她的职业生涯。她在一系列电视节目、肥皂剧和戏剧中声名鹊起,在2021年的里约狂欢节上为Grande Rio桑巴舞学校表演。
价值和影响
价值
历史价值
巴西的舞蹈存在着复杂的语言,许多历史学家认为桑巴舞体现了种族联系的共时性,桑巴舞混合着非洲黑奴、美洲原住民、巴西土著人的文化传统,同时吸收了许多其他文化的影响和混血文化元素,带有移民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是在广泛吸纳、兼容共存之中所形成的,是具有典型巴西文化符号的艺术形式。
桑巴舞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不入流”到流入了上层社会,从黑种人、黑白人种混血的穆拉塔人传播到白种人中间,从早期只属于底层阶级到后来得到全民范围的接受。关于桑巴舞是怎样走入巴西主流社会的,历史上有许多答案。普遍被接受的观点为非洲黑种人的舞蹈具有较强的感染力,无形中就会吸引更多的人群加入。例如,男男女女通常围成一个大圆圈舞蹈,在圆圈中央的舞者,则做出具有鼓动性且技巧性较高的即兴动作。当一切禁止的做法均不能奏效之后,农场主只得容忍黑种人在奴隶棚屋跳他们的舞蹈,于是这种非洲节奏逐渐地进入了农场主的房舍。作为当时社会的上层人士,他们本来只跳从欧洲传入的舞蹈,但文化的交流与渗透是不可避免的,欧洲的舞蹈反过来影响这种非洲的舞蹈节奏,这些都对之后桑巴舞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助推力量。
艺术价值
桑巴舞推动了服饰的发展。传统桑巴舞服饰,尤其女子服饰,多以色彩艳丽的羽毛、流苏、布料来做装饰,且多为比基尼式服装,辅以华丽的背饰,整体突出性感、热辣、活力的感觉及女性的身体美。桑巴舞妆饰多为浓妆,以夸张的眼妆为主要特征。现代桑巴服饰、头饰、妆饰与传统桑巴服饰有较大不同。世界体育舞蹈联合会除对桑巴舞在内的拉丁舞女士服装及男士发型有一定规定外,对其他面料、头饰、配饰、发型、妆饰均无特殊要求,这为服饰文化发展提供无限空间。
桑巴舞丰富了拉丁舞种类。桑巴舞现代桑巴舞是体育舞蹈中拉丁舞的一种,到了1960年,经过对非洲、拉丁美洲西班牙等一些国家民间舞蹈进行规范加工,拉丁舞也被增加到体育舞蹈之中,桑巴舞作为其中的一个舞种也不可避免的要进行规范化,具体则表现在舞步和舞程线上。伴随着国际化的洪流,在国际的舞台之上出现了桑巴舞的身影,桑巴舞也因此逐渐被世人所知。
精神文化价值
桑巴舞从早期的社会底层民众中发展而来,影响力逐步扩大,这反映了作为奴隶的黑人在那些特殊岁月中的不懈努力,同时也反映了他们以这种舞蹈形式对自己命运中遭遇的不公所进行的坚持不懈的反抗。桑巴舞是巴西黑种人面对环境的艰难和劣势以及不平等的反抗,是为了获得快乐表达感情的武器和途径,也是精神和政治伤口的愈合术。审视黑种人舞蹈的发展过程,面对环境的艰难和劣势、人的生存与死亡等一些问题,“Samba”始终是黑种人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反映了巴西黑种人对不平等的反抗,为了获得欢乐,桑巴舞就是他们表达情感的武器和途径。在相当长的时期,桑巴舞正是反映了一种坚持的力量,展现了舞蹈中的反抗性。
同时,在舞蹈发展过程中,突破了种族的限制,从黑种人、混血的穆拉托人和卡博克洛人传播到白种人中间,从“下里巴人”一步步成为“阳春白雪”,桑巴舞从贫民阶层的求生舞变为巴西的国家形象。桑巴舞的成长史就是一种精神信仰,热情火辣的桑巴舞动律无时无刻不在诠释着旺盛顽强的生命力。
现代的桑巴舞,随着欧非拉三大洲的文化冲击与融合,使得其融合了不同国家、民族、地区的文化特点,从原始的巫术崇拜的形式演变为其繁重劳作之余,表达自我思乡之情和环节工作疲劳的重要方式。粗犷豪放、起伏强烈,随着音乐的节奏自由摆动,一个个舞动的人群摇曳生姿,尽情的展现自我成为了桑巴舞内在的灵魂。随着狂欢节的闻名,一群以衣着光鲜亮丽,性感、充满活力的桑巴舞者在花车之上舞动着出现在人们面前,这就是现代的桑巴舞。
影响
对巴西的影响
现代桑巴舞已成为一项广受喜爱的健身健美运动,多在教室、赛场、表演舞台上出现,动作流畅而富有弹动感,同时其社会功能逐渐从反抗压迫转变为展现自我风采、健身健美、交流交际和提高艺术修养等多元价值取向。例如,2022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巴西国家男子足球队就在场边跳起桑巴舞。
桑巴舞和巴西之间是互相成就的关系,桑巴舞作为巴西政府普及政治意识形态的载体,促进了巴西实现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巴西对桑巴舞由开始的打压到后来的全面支持,是桑巴舞走向世界的基础。桑巴舞在千百种艺术形式中被选中成为巴西的国家形象,原因是桑巴舞在被打压的情况下依然是为数最多的底层劳动人民最热爱的舞蹈。桑巴舞的跳动性和律动性吸引着每个生命个体,其热情张扬的舞姿就是最好的生命形式。诠释着巴西的血泪史,描绘着一个多民族国家的反抗和坚持。
对世界的影响
桑巴舞是多种文化交融的产物,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开放性,表达着西方对个性发展的执著向往,通过桑巴舞展现个体的立体美和张扬的个性,带动旁人尽所能释放个人魅力。这种旺盛的生命力体现在舞者的穿透力的眼神、扩张的肢体语言和弹动协调的身体动律中,让每一个观众一起心潮澎湃。巴西知名桑巴舞者汉娜塔·赛克曾说:“音乐、舞蹈、呐喊、狂欢,只不过是外在形式,真正的桑巴是一种精神。桑巴舞以其强大的生命张力吸引着每一个生命个体,成为跨越种族、时间、国界的文化产物”。
在文化大熔炉“巴西”,桑巴舞的舞蹈形式在欧洲宫廷舞的影响下由原来的环形舞变为男女对舞,是文化共生最终超越文化自信的佐证。因为桑巴的舞蹈影响力和感染力,使其在被打压的状态下依然拥有最高人气,被巴西政府选为传播民族文化,凝聚民族力量的文化载体。融合的舞蹈性格又将其推向世界的大舞台,在英国皇家教师协会的规范下,桑巴舞成功逆袭,实现真正意义上全球化,由原来的跺脚踏步变为弹动游走型舞步,桑巴音乐是在非洲音乐的基础上,融合欧洲和拉丁美洲音乐的巴西民俗音乐
传承与保护
桑巴舞经多年的演化发展,作为现代巴西极具影响力的一种集体性的交谊、和带有表演性质的舞蹈,已经成为巴西的世界性名片。虽然早在1937年,巴西就立法保护文化艺术遗产,并且成立了国家历史和艺术遗产研究所。但当时在巴西国内,高层一直将桑巴舞视作打发时间的休闲娱乐,或者庆典节日狂欢的工具,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并未将其列入高尚艺术。
由于大众媒体的影响和当代流行音乐的竞争,导致在年轻人群体中桑巴舞的体位下降。同时舞者的老龄化和能够制造乐器的工匠数量的减少,也对传统桑巴舞的传播构成了进一步的威胁。2005 年,巴亥瑞康卡乌的圆圈桑巴舞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每年12月2日被定为“桑巴日”,在桑巴日当天桑巴爱好者乘坐一列桑巴专列地铁前往里约热内卢郊区表演,庆祝全国桑巴日。
桑巴舞学校是桑巴舞表演和宣传的重要场所,里约有50多所桑巴舞学校,分为4等,特级学校共14所。虽然叫做“学校”,但桑巴舞学校平时并不提供专门的桑巴舞老师,只有狂欢节前3到4个月,桑巴舞学校才会招募学员进行节目彩排和培训,学员的所有费用需自理。其他时间是存在举办桑巴舞会的场地存在。事实上,在巴西有无数职业桑巴舞演员依靠在表演维持生计。
相关文化
以桑巴舞为主题,衍生出了一系列的纪录片、电影,如《桑巴舞》《巴西 巴西》《脚上的桑巴舞》《奥桑巴》《桑巴之心》《我们是桑巴舞》等。其中《脚上的桑巴舞》深入里约热内卢桑巴舞和狂欢节世界的幕后,揭示了非洲和欧洲文化的文化冲突如何催生了一种新的传统,其中非洲奴隶的信仰、神灵和音乐与几个世纪前的西班牙天主教和印度影响混合在一起,创造了巴西文化的非凡融合;《桑巴之心》由Theresa Jessouroun拍摄,是一部专注于曼盖拉桑巴舞学校合奏的音乐纪录片,对比过去和现在,它揭示了举世闻名的里约热内卢狂欢节游行的后台,揭示了一个让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着迷的传统和欢乐的世界。
桑巴还衍生出了一系列文学作品,如黄志良、刘静言所写的《热力桑巴》,讲述了主角回顾在拉丁美洲度过的漫长外交岁月,第一次踏上巴西的土地时,最初的接触和短暂的逗留;王敏所写的《灵魂的桑巴舞》,讲述了作者在舞蹈学院学习桑巴舞,并以此为职业的故事;斯蒂芬·茨威格所写的《巴西:未来之国》,再现了巴西的过去,更寄托了茨威格对人类文明的全部希望。是一种自由、平等、博爱的现实版本,对茨威格来说,欧洲已是“昨日的世界”,而巴西才是“明日的世界”,为全人类指明整个世界的明日图景。
参考资料
..2023-09-22
..2023-09-22
随笔:里约狂欢节桑巴探源.今日头条.2023-09-22
..2023-10-11
..2023-09-23
..2023-09-22
19 Instruments in Samba Music.musicwave.2023-10-12
..2023-09-22
Biography.IMDb.2023-09-23
Júlia Almeida lança álbum de sambas por dias melhores.personAssessoria de Imprensa.2023-09-23
Atualize seus dados.Redação Tribuna Online.2023-09-23
Ano de nascimento:.Sambario.2023-09-23
..2023-09-22
综述:巴西开设民间文化点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2023-09-23
走在“桑巴”的舞步上.微信公众平台.2023-09-23
热力桑巴.豆瓣读书.2023-10-12
灵魂的桑巴舞.豆瓣读书.2023-10-12
巴西:未来之国.豆瓣读书.2023-10-12
目录
概述
命名
历史沿革
非洲起源
美洲发展
黑奴贸易
欧非拉融合
巴西狂欢节与桑巴舞
世界盛行与规范化
艺术特点
舞蹈动作
“S”形跨步动律
弹跳的移动步伐
摇曳的身体弹动
音乐伴奏
音乐节奏
独特乐器
造型特点
艺术流派
舞厅桑巴(Samba de gafieira)
街头桑巴(samba on feet)
国标桑巴(Ballroom samba)
代表人物
卡门·米兰达
朱莉安娜·阿尔梅达
路易·安丹萨斯
佐藤丽娜
莫妮克·阿尔弗拉迪克
价值和影响
价值
历史价值
艺术价值
精神文化价值
影响
对巴西的影响
对世界的影响
传承与保护
相关文化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