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敖庆(1915年11月18日—2008年7月15日),男,出生于
江苏省宜兴县
和桥镇,理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40年7月,唐敖庆从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化学系毕业,并留校任教。1949年11月获得美国
哥伦比亚大学化学研究所博士学位。1950年1月起任
北京大学化学系副教授、教授。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6年3月任东北人民大学副校长。1978年5月起担任吉林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1981年8月当选为国际量子分子科学研究院院士。1986年2月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吉林大学名誉校长。2008年7月15日因病逝世,享年93岁。
唐敖庆是中国理论化学研究的开拓者,被称为“中国量子化学之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从连续群到分子点群的不可约
张量方法;提出和发展了一系列新的数学技巧和模型方法;推导出共聚物链段分布与分子量分布函数;从理论上建立了适用于多种
原子簇化合物的统一拓朴结构规则。出版了《配位场理论方法》《应用量子化学》《化学热力学》等著作。研究成果先后获
国家自然科学奖4项,
全国科学大会重大
科技成果奖3项,国家教育委员会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2项,此外还获得了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国家教委优秀教材奖等奖项。先后获评全国科学大会先进个人、
长春市特等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
吉林省先进科技工作者、全国优秀教师等荣誉。
人物经历
早期与学业经历
1915年11月18日,唐敖庆出生于
江苏省宜兴县
和桥镇。1921年到1928年先后在宜兴县和桥镇养初小学、鹅山小学读书。1928年到1931年在宜兴县和桥镇彭城中学读书。
1931年8月到1934年7月在江苏省无锡师范学校读书。1934年8月到1936年1月在江苏省宜兴县
官林镇灵霞小学任教。1936年2月到7月在江苏省立扬州中学大学补习班读书。1936年8月前往
北京大学化学系学习。1937年11月随校南迁到
长沙市,后再到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和
南开大学合并而成的
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学习。1938年到
昆明市,在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化学系继续学习。
1940年7月西南联合大学毕业并留校任教。1946年8月随化学家
曾昭抡、数学家华罗庚、物理学家
吴大猷等前往美国进行科学考察,后经推荐进入美国
哥伦比亚大学化学研究所,在理论化学家R.H.Halford教授指导下攻读博士研究生。1949年11月获得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1950年1月,唐敖庆乘船离开美国回到中国;同年2月起在
北京大学化学系担任副教授。1950年8月到1952年8月期间担任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完成了近10篇有关
化学键理论等方面的学术论文。1951年11月,加入
中国民主同盟。1952年9月调
吉林大学(吉林大学前身)任教授,与蔡馏生教授等创建了化学系。1952年到1955年开始从事分子结构中的杂化轨道、分子内旋转和分子间相互作用等基本理论研究。1953年7月受教育部委托与卢嘉锡教授一起在
青岛市举办暑期物质结构进修班并主讲课程。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6年3月出任东北人民大学(现吉林大学前身)副校长;9月起开始从事高分子反应统计理论的研究。1958年到1960年在
长春市主办高分子物理化学学术讨论班。1958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3年6月受高等教育部委托主办《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1963年9月到1965年8月受高等教育部委托在
吉林大学主办“物质结构学术讨论班”,同时开始配位场理论的研究。1969年到1972年在吉林电石厂和技术人员、工人一起从事非汞触媒
乙炔水合制
乙醛的研究并获初步成果。
1972年3月开始从事“
化学模拟生物固氮”的研究。1975年4月开始从事“分子轨道图形理论”和“
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的研究。1978年1月创建吉林大学理论化学研究所并担任所长;同年5月起担任吉林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同年开始开展“密度矩阵”方面的科学研究。1979年5月受教育部委托主办《高等化学学报》;同年8月起开始“微观反应动力学”方面的科学研究。1980年9月起开始进行“
原子簇化合物结构规则”的研究。1981年8月当选为国际量子分子科学研究院院士。1983年12月任
吉林省科学技术协会代主席。1984年5月任吉林大学理论化学研究所名誉所长。1985年4月在
复旦大学举办“微观反应动力学”讲习班。1986年起担任吉林大学名誉校长,
南开大学兼职教授;同年获
加拿大温莎大学名誉法学博士,并开始开展开展“高分子标度理论”的研究。
1990年到1995年开始开展高碳
原子簇化学的理论研究。1991年2月起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名誉主任;同年6月起担任第三届国家自然科学奖励委员会主任。1994年11月获
香港中文大学名誉博士学位。1995年10月获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人物逝世
2008年7月15日11时15分,唐敖庆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主要成果
唐敖庆回中国四十年来,在培养人才、学术研究方面有所成就,主要开展了组建理论化学研究队伍与机构工作,中国理论化学研究,
原子簇化学研究,以及创建了中国科学基金制度。
组建理论化学研究队伍与机构
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唐敖庆到
长春市支援
东北地区高等教育事业,与物理化学家
蔡镏生、
无机化学家关实之、有机化学家陶慰孙合作,率领
燕京大学、
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等高校的中年教师和应届毕业生,开创了
吉林大学(后改名为吉林大学)化学系,使吉林大学化学系身于中国先进行列,并于1978年在该系物质结构研究室的基础上,创建了吉林大学理论化学研究所。
创建中国科学基金制度
唐敖庆开创了中国自然科学基金制度,建立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体制,在他的领导下,“依靠专家、发扬民主、择优支持、公正合理”十六字方针逐渐渗透到基金委工作,形成了独特的管理方式。基金委确定了“支持基础研究,坚持自由探索,发挥导向作用”的战略定位。唐敖庆率领团队建立了一套专家评审系统,形成了以面上项目、重点项目和重大项目为三个基本层次的资助格局。
开拓中国理论化学研究
提出势能函数公式
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量子化学家皮泽早期揭示了“
乙烷分子中C-C单键的阻障内旋转”效应。唐敖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可以计算许多复杂分子内旋转的能量变化规律的公式,即“势能函数公式”。利用该公式可以推算出物质的一些性质,为从分子结构改变物质性能提供了理论上指导的依据。研究成果发表后,美国量子化学家威尔逊曾给予很高评价,
教科书和学术专著曾广泛引用,并于1957年1月获得
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发展溶胶凝胶分配理论
1956年起,唐敖庆为解决国家建设急需的高分子材料合成和改性问题,转而从事
高分子反应与结构关系的研究,和他的高分子物理化学研究集体对高分子主要反应中的缩聚、交联与固化、加聚、共聚以及裂解等进行了深入研究。把凝胶化理论发展成为溶胶凝胶分配理论,引入易测定的溶胶反应程度概念,使研究范围从凝胶点以前扩展到全过程;利用临界反应程度与最大反应程度的概念,使理论预测范围从凝胶点扩展到凝胶区间和凝胶面;引入相应校正参数,删去了等活性与内环化的假定,形成了完整的
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固化理论,在中国涂料与固体
推进剂工业中得到广泛应用。推导出了共聚物链段分布与分子量分布函数。主要研究成果“缩聚、加聚与交联反应统计理论”获1989年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配位场理论及其方法研究
20世纪60年代,唐敖庆就带领“物质结构学术讨论班”的主要成员组成了一个科研集体,开展了配位场理论及其方法的研究,成功地定义了三维旋转群到分子点群间的耦合系数,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从连续群到分子点群的不可约
张量方法,并构建出三维旋转群到分子点群间的耦合系数的数值表,从而统一了配位场理论的各种方案,创造性地发展和完善了配位场理论,该项研究成果获1982年
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分子轨道图形理论的系统研究
20世纪70年代,唐敖庆和研究集体开始从事理论化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
分子轨道图形理论的系统研究,建立和发展了一系列新的数学技巧和模型方法,提出了“本征
多项式的计算” “分子轨道系数计算”和“对称性约化”三条
定理,使这一量子化学形式体系,不论是计算结果,还是对有关实验现象的解释,均可以表达为分子图形的推理形式,概括性高,含义直观,简便易行,深化了对
化学拓扑结构的认识,应用于具有重复单元的共轭体系,清楚地解释了同系线性规律。其中三条定理被国际同行誉称为“唐—江定理”,分子轨道图形理论的研究集体被誉为“中国学派”,该成果获1987年
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原子簇化学研究
唐敖庆在对碳和多面体碳烷的
化学键性质进行量子化学计算研究的基础上,按其骨架多面体顶点数和面数相对大小进行分类,从理论上建立了适用于多种
原子簇化合物的统一拓朴结构规则,用于解释600余个已知化合物的结构,得到了较好的结果,揭示了各类化合物之间在化学键和几何结构之间的关系。同时系统地概括了各类交联和缩聚反应过程中,凝胶前和凝胶后的变化规律,解决了溶胶凝胶的分配问题,提出了有重要应用价值的各类凝胶条件;从现代标度概念出发,从本质上揭示了溶胶-凝胶相转变过程,得到了标志这一转变的广义标度律。
主要论文与著作
主要论文
唐敖庆在理论化学领域共发表300余篇高水平学术论文。截至2023年4月,
中国知网收录唐敖庆的论文共计256篇。
出版著作
唐敖庆共出版16部学术专著,其中《配位场理论方法》获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
量子化学》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奖。
社会职务
荣誉与获奖
个人荣誉
科研教学获奖
唐敖庆的研究成果先后获
国家自然科学奖4项,全国科学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3项,国家教育委员会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2项,此外还获得了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国家教委优秀教材奖等奖项。
人才培养
唐敖庆在
吉林大学先后主讲过
无机化学、物理化学、物质结构、量子化学、统计力学等十多门课程,经常同时讲授多门课程,唐敖庆历来主张高等学校的教师,应该既从事教学又搞科学研究,必须同时具备这两种能力,培养出了一批基础理论扎实、治学严谨的主讲教师。和卢嘉锡、
吴征铠、
徐光宪等教授一起,先后于在
青岛市、北京举办了物质结构暑期进修班,培养了中国第一批物质结构师资;又在
长春市先后主办了以学术前沿重大课题为研究方向的高分子物理化学学术讨论班与物质结构学术讨论班。从1986年至1994年,在
吉林大学、
南京大学举办量子化学、微观反应动力学、
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标度理论、分子光谱、谱学理论与技术等讲习班和研讨班6次。他和团队开创了东北人民大学(后改名为吉林大学)化学系,使吉林大学化学系跻身于中国先进行列,并于1978年在该系物质结构研究室的基础上,创建了吉林大学理论化学研究所。
从1953年到1966年,唐敖庆先后指导过物质结构、高分子物理化学专业方面的20多名研究生;1978年恢复研究生制度以来共招收了14名博士生、26名硕士生。学生中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已达十多人。代表性学生有被后人称为“唐门八弟子”:孙家钟、江元生、张乾二、邓从豪、刘若庄、
鄢国森、 戴树珊、古正。
唐敖庆还用获得的
国家自然科学奖奖金设立了一个量子化学研究生奖励基金,用于奖励其研究集体指导的做出优秀学位论文的研究生;将100万元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成就奖奖金分成了三部分,一部分赠送给
吉林大学作为奖励品学兼优学生的奖学金,一部分赠送给
中国化学会用作奖励优秀年轻化学工作者的基金,一部分赠送给他的家乡
江苏省宜兴县用于支持家乡的基础教育。
影响与后世纪念
唐敖庆基金
唐敖庆基金是唐敖庆在获得100万元的
何梁何利基金奖科学与技术成就奖奖金后,拿出大部分奖金在吉林大学建立的,用于奖励品学兼优的大学生。
名字命名
吉林大学先后命名了唐敖庆研究所、唐敖庆楼,成立了唐敖庆基金会,启动了“唐敖庆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计划,在优秀本科生中选拔组建了唐敖庆班(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等。
话剧《唐敖庆》
话剧《唐敖庆》于2016年由
吉林大学创作,话剧以唐敖庆教授的工作、生活为主线,展现了以唐敖庆为代表的吉林大学前辈们忠心爱国、刻苦钻研、无私奉献的宝贵品格和崇高情怀。
唐敖庆星
唐敖庆星由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于2007年5月19日发现、国际编号为218914号,2020年1月9日荣获国际
小行星4179命名委员会批准,将其正式命名为“唐敖庆星”。
人物评价
吉林大学原校长伍卓群教授表示:“唐敖庆先生的一生是一面旗帜,彰显他为教育科学卓越的成就,彰显他的崇高思想和品德,他的身上真正达到了道德和文章的最完美的统一。”
唐敖庆儿子唐东表示:“他(唐敖庆)是一位建树颇丰的科学家、教育家和科教界的组织领导者。”
中国科学院院士,时任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李静海表示:“唐敖庆先生是
化学科学前沿的开拓者,也是我国科学基金事业的奠基人,是体现科学家精神的杰出代表。”
中国科学院院士
张存浩为庆祝唐敖庆八十寿辰所作贺诗:“理论思维推首筹,道德文章荐五洲。谆诲数代皆梁栋,攀峰几度占头。长校
吉林大学歌起,创始基金勋业酬。会当率众临绝顶,前沿科技谱春秋。”
金台资讯表示:“唐敖庆一生矢志不渝地践行着‘献身、求实、创新、协作’的科研精神,将一腔报国之心倾注于国家的科技和教育事业,他的工作动力源于对祖国、对人民的深沉的爱,以及对培育科技人才的强烈责任感。他是真正的大师,是一个大写的‘人’。”